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757856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

1.背景:

(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

商周时期,劳动者在田间集体劳作。

(2)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3)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

2.容:

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农民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3.特点:

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4.评价:

(1)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2)他们的经营规模虽然很小,但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卓越贡献。

(3)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练习:

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容。

这反映了当时()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2.现代考古在、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发掘了5座大型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

3.图1反映的是()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

D.“男主外、女主”的家庭关系

4.图2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境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

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A.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5.《尚书》中说:

“伊陟相大戊,毫有祥(指妖怪)桑谷共生于朝。

”《史记·

殷本纪》亦载:

“帝太戊立,伊陟为相,毫有祥桑谷共生于朝,一暮大拱。

”据此,有学者认为商代十分重视种桑养蚕,其理由是()

A.丝织技术的进步B.帝相均参与农桑

C.桑树的大

量种植D.桑与谷相提并论

6.中国古代民谣:

“七月流火,过我山陵。

女儿耕织,男儿做兵。

有功无赏,有田无耕。

有荒无救,有年无成。

悠悠上天,忘我苍生。

”这首民谣反映出中国古代()

A.小农经济的依赖性B.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C.小农经济的封闭性D.小农经济的优越性

7.公元前246年国修建国渠之后,该灌区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石4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亩产普遍只有1石5斗左右。

这反映出()

A.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随之降低

B.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

D.农业发展为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8.中国自春秋战国就步入了铁器时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居于重要的地位.

据图片,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观影手工业的发展:

(1)历史悠久:

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由政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西汉武帝时期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素称发达:

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发达的原因:

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

2.冶炼技术

(1)冶铜技术:

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经掌握冶铜技术;

首周时期,青铜铸造业进入繁荣时期。

(2)冶铁技术:

西周时期,中国已有铁器;

两汉高炉炼铁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南北朝的灌钢法等。

3.制瓷技术

(1)商朝时已烧出原始瓷器

(2)东汉时烧出成熟的青瓷

(3)北朝时烧出成熟的白瓷

(4)唐朝时,已出现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5)北宋时出现五大名窑

(6)明清时期,是著名的瓷都;

明宣德年间的青花瓷,至今被人民奉为珍品。

4.纺织技术

(1)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2)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品

(3)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4)唐朝时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丝织技术提高

(5)宋朝时,丝制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6)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立在杭等地区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精密细致的缎成为清代丝织品的代表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概况:

(1)以纺织业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是民间手工业的一种,其产品主要是用来缴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交换。

(2)另有一些民间私人经营的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发展历程

(1)经历春秋战国和汉的发展,晋南北朝时期曾遭受到摧残,到隋唐时期以后得到恢复和发展。

(2)唐朝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出自农夫织妇之手。

(3)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艰难发展,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

(4)元朝时,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5)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3.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条件: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时间:

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

(3)基本特点: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两者之间形成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

运输丝绸产品的商路被称之为“丝绸之路”,中国被称为“丝国”。

2.唐朝时,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明清时期外销量更大。

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清代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1.“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2.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生产的青花瓷。

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D.鸦片战争时期

3.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4.《周礼·

考工记》载:

“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5.《唐六典》记:

“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

《新唐书》载:

“细镂之工,教以四年;

车路、乐器之工,三年;

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

年……教作者传家技。

”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6.)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7.宋代王禹曾这样描述当时一些隐士的衣着:

“楮冠布褐皂纱巾。

”(注:

楮是当时造纸的主要原材料,故称楮冠。

)到大德六年(1302年)行省规定,对没有依靠的囚犯,每人“支粗布(棉布)二丈六尺,或造絮袄二领”。

出现这些变化最基本的前

提是()

A.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B.棉布成为主要服饰材料

C.政府推广棉花种植D.棉纺织技术的革新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时期

概况

商朝

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春秋战国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了很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汉至隋唐

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隋唐

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宋朝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元朝

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明清

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出现“商帮”,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1)宋朝之前,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

市与坊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者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2)宋朝时期,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城郊和乡村“草市”更加普遍,经营时间不受限制,早市和夜市昼夜交替,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监督。

2.城市的发展:

(1)古代的长安、、、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和繁荣。

(3)南方经济的发展,使、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3.我国城市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1)从城市的功能看:

用先到唐代,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或者是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规模不大,宋代以后,因手工业或商业发达兴起的城市增多,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看:

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坊市制度在北宋时被打破,商人的地位也日益提高;

在坊市制度被打破的基础上,夜市、晓市等出现。

(3)从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上看:

到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繁荣城市的数量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大工商业城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地区分布看:

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出现相应的变化趋势,随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的重点分布区域出现了由南向北转移的变化,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了大批工商业城镇。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概况:

(1)西汉时:

由于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时:

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司,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时:

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的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4)元朝时:

是对外贸易重要港口,被誉为是当时世界的第一大港。

(5)明清时期:

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逐渐萎缩。

当时只开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朝贡贸易:

(1)含义:

通过朝贡和赏赐完成贸易。

(2)目的:

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不在于获得最大利益,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假”。

练习:

1.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

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2.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被县民泽等人捉到。

经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

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

这说明()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B.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3.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

“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

“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坊市制继续实行

4.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5.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6.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7.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

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

年代

城镇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万人)

1620

300

1700

1850

720

2880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四、古代的经济制度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

公社成员集体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成品。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1)盛行时期:

夏、商、西周

(2)容:

1 一切土地归属于国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时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买卖。

2 受封者要向国王缴纳贡赋。

3 庶民和奴隶在贵族耕地上耕种,遭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奴役。

这是奴隶社会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度。

(4)瓦解:

1 春秋时期:

由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以外的荒地被大面积开垦为私田。

2 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3 诸侯视自己疆域的土地为私产,加上井田制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遭到破坏。

3.封建土地私有制

(1)形成:

1 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

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2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评价: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

地主阶级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

(3)历朝政府抑制兼并

1 目的:

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2 表现:

北至唐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

明朝,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起了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

对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无法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二)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

农业生产粮食布匹,是本业;

脱离农业生产的工商业,为末业。

国家要努力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原因

(1)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的问题。

(2)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保证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提出: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次提出“重农抑商”,历代封建王朝继承并且发展。

有助于稳定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

但是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原因:

(1)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寇日益猖獗。

明太祖朱元璋担心流亡于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清初,为了对抗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2)清政府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3)根本原因: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2.影响:

(1)妨碍了海外资本的拓展,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

(2)是中国长时期与外国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2.《汉书·

食货志》记载:

“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人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围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

3.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4.唐太宗说:

“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

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有此主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

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

商鞅持此主是基于什么认识?

有何具体背景?

(6分)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

……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

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

——摘编自邱树森、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

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

“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

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

“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商税额

指数

995—998年

400万贯

100

1004—1008年

450万贯

113

1058年

700万贯

175

1064—1068年

846万贯

212

1077年

879万贯

220

来源:

漆侠《中国经济通史·

宋代经济卷》

(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4分)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3分)

ABBBDBD

①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②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③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

BCCCBAD

BACDAAB

BDCD

(1)孟子:

农商平等;

商鞅:

重农抑商。

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2)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

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

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3)商业不断发展;

商业地位重要。

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

(4)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