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文物博物馆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748679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淄博市文物博物馆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淄博市文物博物馆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淄博市文物博物馆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淄博市文物博物馆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淄博市文物博物馆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淄博市文物博物馆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

《淄博市文物博物馆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淄博市文物博物馆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淄博市文物博物馆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34

五、加大文物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34

第六章实施

(最初稿)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履行文化遗产保护职责,进一步提升全市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水平,为经济文化强市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山东省文物保护条例》、《淄博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山东省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本规划的规划期是-2020年。

前言”十二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全市经济社会大发展的五年,也是全市文博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五年。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文博工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工作方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山东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和《山东省文物保护条例》颁布实施为标志,全市文物事业迈上新的台阶,为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新跨越、建设经济文化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文博事业社会地位不断提升

文博事业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进。

全市文物”五纳入”工作稳步推进,文物行政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经费不断增加,博物馆、纪念馆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重大考古发现、文物保护工程、重要展览已经成为媒体和社会持续关注的焦点与热点,大众的文物保护认知度越来越高,文博事业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

文博事业发展社会效益明显。

全市依托自身文物资源优势,积极弘扬传承历史文化,”十一五”期间,举办《**文物展》、《***文物展》、《全市文物精品大展》等各类展览***多个,对于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普及传统文化教育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青州龙兴寺出土佛教造像展》、《孔子文化展》等一系列展览先后在台湾等地展出,引起巨大轰动,成为我市对外文化交流的品牌。

在”**文化年”、”**国家年”等对外交流活动中,我市文物展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中外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和国际友人的热烈赞扬,为宣传、弘扬中国文化、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文博事业的经济社会综合贡献效果显著。

曲阜”三孔”、泰山、蓬莱阁、刘公岛、台儿庄大战纪念地等一大批博物馆和遗产地成为当地重要文化品牌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物旅游目的地游客数和收入逐年增加。

”十一五”期间,文博事业投入直接产出比例平均为10.58,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明显,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预计”十二五”期间,文物博物馆事业的投入产出比将保持在1:

10以上,即对文物及博物馆事业的投入1元将带来10元以上的直接回报,这还不包括文化遗产对社会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巨大贡献。

表:

”十一五期间山东文物事业投入及对经济拉动作用

年份

财政拨款

(亿元)

总投入

财政投入占GDP比重(PPM)

文物业增加值(亿元)

旅游业拉动值(亿元)

文物资源对国民经济贡献

投入产出比

1.123

4.164

1.89

3.0415

42.349

45.39

10.9

1.917

4.456

1.72

2.1645

49.277

51.44

11.54

2.617

5.208

1.68

2.5911

58.719

61.31

11.77

4.003

6.729

1.99

4.3179

55.248

59.56

8.85

4.922

7.320

1.25

3.0464

69.013

72.05

9.84

收入*文物系统旅游吸引力因子*旅游业增加值率;

国民经济贡献=旅游业

拉动值+文物业增加值。

旅游吸引力因子逐年不同,取全国计算结果下限,旅游收入分境内及境外分别计算,入境旅游收入用当年汇率折算,旅游业增加值率取40%。

数据来源:

全国、山东文物业统计资料-,山东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文化遗产事业蓝皮书-。

计算结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山东文物资源质量较高,旅游业发展基础较好,文物系统管理效率较高。

二、博物馆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全市博物馆建设步伐加快,体系日益完善,安全设施得到改进,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山东省博物馆新馆全面建成开放,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临淄、张店、高青等市(县)新建了综合性博物馆,5年间全市新建、改扩建博物馆60余座,160多个文物收藏单位的安全设施得到改进。

当前全市5区3县和文物重点县(市、区)均建立了博物馆,文物保护、展示条件大为改进。

全市各级各类各所有制博物馆185座,其中35家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三级博物馆,数量居全国前列,累计接待观众9400万人次;

山东省博物馆、青岛市博物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被文化部命名为”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先进单位”。

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全市启动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工作,并于在全国率先将参观博物馆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和旅游推介项目。

截止到底,全市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达到127家,占总数的85%以上(不包括遗址博物馆)。

”十一五”期间山东市博物馆机构数及参观人数

年份

博物馆数量(个)

126

134

149

165

185

参观人数(万人)

1135.4

1584.9

1755.7

2342.5

2648.5

三、文物保护取得新成效

大遗址保护工程全面启动。

大运河”申遗”在完成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大运河(山东段)”申遗”总体规划,推荐列入预备名单的大运河山东段共6段河段、61个遗产点。

齐国故城、两城镇、城子崖、大辛庄、鲁国故城、大汶口等大遗址先后完成规划工作,即将进入全面施工阶段。

完成齐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发现鲁国长城、周代遗址、壕堑、烽燧等遗迹,编制了总体保护规划。

台儿庄古城保护恢复工程取得初步成效,成为鲁南地区文化展示的一个新亮点,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情况得到较大改进。

蓬莱水城、岱庙、颜庙、”三孔”、天柱山、烟台山等300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本体得到科学保护,周边环境得到有效治理。

四、考古发掘成果丰硕

以服务大局、配合重大基本建设为重点,五年来全市考古调查里程36700余公里,勘探面积4400多万平方米,发掘面积119599平方米,实施了5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其中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高青陈庄西周遗址、大辛庄遗址发掘项目连续获得、、全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全市累计共有16项考古项目入选全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数量位于全国前列。

一些考古成果甚至改变了人类文明史,社会反响巨大。

如寿光边线王龙山文化城址和五莲丹土文化城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市史前城址考古的空白;

临淄后李文化和沂源扁扁洞遗存的发现,将我市新石器时代由73左右提前到约85至100左右;

广饶付家遗址头盖骨考古发现,证明了50前大汶口人就能够成功开展复杂的人工开颅手术。

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的发掘,揭露了世界已知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制盐作坊群,并把中国海盐制盐史前提到商代中期。

五、文物依法行政工作稳步推进

文物立法工作有序推进,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

市人大重新颁布《山东省文物保护条例》,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日照市、淄博市、诸城市、五莲县等市(县)也出台了有关文物保护的规范性文件。

各地广泛宣传、普及《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文物、公安、海关、工商、司法、环保等部门密切合作,严厉打击文物盗掘、走私和文物违法行为,文物犯罪发案率逐年下降。

不可移动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初步形成,田野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馆藏文物实现连续安全年,全市文物安全形势越来越好。

专栏

(二):

《山东省文物保护条例》颁布施行历时六年,经过几十次修改、5次会签,《山东省文物保护条例》于12月1日正式颁布施行。

《条例》重点对《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进行补充、细化,突出了加强文物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委托执法、不可移动文物管理、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等方面的规定,其中有些规定在全国文物保护地方性法规中尚属首次,具有”切合山东文物保护实际、突出重点、富于创新、法律责任明确、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对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文物保护工作、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文物保护基础工作进一步推进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

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全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推进,截至底,全市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万余处。

馆藏珍贵文物调查及数据库建设项目取得重要成果,建立数字化的馆藏文物数据库,进一步摸清了全市馆藏文物家底。

全市开展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树立保护标志、落实保护责任等工作,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不断加强。

相继启动文物基本单位普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建档、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状况调查、非文物系统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文物信息调查等工作,文物保护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干部培训、队伍建设、文物宣传等工作都有了新进步。

临淄、曲阜、长清、平度、蓬莱、莒县被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物保护先进县”。

第一章资源禀赋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资源禀赋

山东文物资源丰富,文物数量和质量位居全国前列。

文物类型多样,史前文化底蕴丰富,后李遗址、北辛遗址、大汶口遗址分别是中国文化考古分类学上后李文化、北辛文化、龙山文化的命名地。

商周至明清文物遗存众多,儒家文化更是独树一帜,不但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生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也影响了中国及世界二千多年。

山东不但有以曲阜孔庙、泰安岱庙、蓬莱阁、济南灵岩寺、栖霞牟氏庄园、滨州魏氏庄园、聊城山陕会馆、潍坊十笏园为代表的古代建筑及古典园林;

有以孔林、淄博殉马坑、曹植墓、苏禄王墓为代表古墓葬;

还有丰富的历代摩崖石刻、石窟造像、军事遗址、古城遗址、古长城、宗教寺庙、府宅、殿堂、楼阁、古塔、传统街区、古商城、古航运设施、水下遗迹、革命纪念地等,基本涵盖了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所有种类。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山东共有不可移动文物4万余处,其中,古遗迹11565处,古墓葬5778处,古建筑7082处,石窟寺及石刻6920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7917处。

山东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泰山、”三孔”、齐长城);

经过各级人民政府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00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1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87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373处;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7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1座。

馆藏文物150.2万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68677件,其中一级文物10626件,位居全国第一。

山东也产生了许多杰出的圣哲先贤,被誉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及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备受中外学者推崇的孙武、墨子、鲁班、王羲之、辛弃疾、李清照、蒲松龄等等一大批著名历史人物,她们构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

山东现有文物保护管理机构97个,文物商店9个,具有文物保护工程资质的设计、施工单位23家,具有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设计资质和修复资质单位8家,文物科研机构5个。

全市文物系统现有从业人员3897人。

机构数量和从业人员质量在全国居于前列。

二、面临机遇

(一)政策环境

从国家层面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提出建设文化遗产强国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大将文化遗产事业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全国范围内文物博物馆事业的战略意义和社会影响日益上升。

从山东省层面看,”十二五”我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半岛蓝色经济区、省会经济圈、鲁南经济带等重大战略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由经济大省、文化资源大省向经济文化强省跨越进入到关键时期,对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事业,提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宏伟目标,并出台相关鼓励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政策。

特别是3月山东省与国家文物局签订《合作加强山东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框架协议》,对全市文物保护工作做出了全面安排部署。

(二)经济基础

山东是东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地区,GDP达到3941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49.3亿元。

预计到,全市GDP将达到6万亿元。

道路等基础设施较完善,”十二五”期间,铁路营运里程将从3840公里增加到6100公里,高速公路将从4285公里增加到6000公里。

旅游业基础较好,近年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数均以两位百分数增长,旅游收入达到3058.8亿元。

(三)社会需求

山东人口众多,末常住人口达到9579.31万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后工业时期居民对文化产品消费进入爆发期,消费倾向逐渐从物质消费转向精神需求的满足,对文化遗产需求强烈。

与此相适应,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将加速发展,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十二五”期间淄博市的文物博物馆工作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文物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有的区县文物工作”五纳入”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地方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人员、经费不到位,难以满足文物保护和执法工作的需要。

二是文物保护经费相对不足。

全市文物保护经费投入总量虽有所增长,但与经济强市和文物资源大市的地位仍不相称。

三是文物保护基础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文物保护科研成果应用水平有待提高。

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安防设施、保存设备尚不完善,一些文物收藏单位文物保存环境尚待改进。

人才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够合理,文物保护、考古专业人才匮乏,特别是规划设计、古建筑学、文物保护、文物修复专业人才以及基层文物保护力量不足。

四是文物安全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

”十二五”时期,全市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大规模城乡基本建设的展开,区域文物保护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保护难度加大。

第二章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物博物馆工作全局,全面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和《山东省文物保护条例》,坚持文物工作方针,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大局,坚持依法行政,科学管理,锐意改革,开拓创新,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全面提高我省文物保护管理利用整体水平,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做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保护为主。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坚持依法保护和科学保护,遵循文物保护规律,保护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护文物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立科学保护文物的长效机制,维护文物资源共享的代际公平,履行文明传承责任;

妥善处理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实现更好的保护,文物利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以人为本。

树立文物资源属于人民、文物保护必须依靠人民、文物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的理念,鼓励公众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确保公众在履行文物保护义务上各尽其能,在共享文物保护成果上各得其利。

融入大局。

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定位文博事业,突出地方文物保护特色,合理利用文物资源,充分释放文物资源潜能,构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科学管理。

统筹文物博物馆事业的规模发展和内涵发展,更加注重文物保护理念的转变,更加注重文物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更加注重文物保护模式和利用途径的创新。

加强制度建设,确立”文物保护,规划先行”的科学工作机制,重视人才作用,推动科技创新,有效提升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经过科学管理提高工作质量。

三、总体思路

按照内涵式发展思路,区分功能、整合资源、挖掘潜力、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实现既延续历史文化发展特色,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创新文物保护工作理念、机制和方法,以规划建设”七区两带”(曲阜、淄潍、泰山、黄河三角洲、半岛、沂蒙、鲁西等七大文化遗产保护片区和大运河、齐长城两条文化带)为重点,实施项目带动,强化整体保护,夯实基础工作,全面提升全市大遗址保护和博物馆整体工作水平,形成重点突出、点线面结合、特色鲜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升的文物保护新局面。

四、发展战略

(一)基础优先战略。

以实地调查为基础,建设、运行动态的文物保护数据库,进一步摸清底数。

围绕《文物保护法》和《山东省文物保护条例》,健全完善文物保护法规制度体系。

加大培训力度,”走出去、引进来”,培养、引进文博领域亟需的高层专业、管理人才。

加强文物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全面落实文物保护责任制,确保文物安全。

广泛开展文物宣传,展示文化遗产风采,提高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二)片区保护战略。

立足文化遗产的区域特色,以地下文化遗产保护为重点,实施区域文物保护与利用,规划建设”七区两带”文化遗产保护片区。

以大遗址保护和列入国家规划的319个重大项目为突破口,经过实施大型文物保护工程、建设”遗址公园”等多种形式,带动区域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协调发展。

(三)品牌展示战略。

充分挖掘文物文化内涵,整合各类文物资源,打造山东博物馆、建设山东数字化博物馆,进一步提升”三孔”、泰山、蓬莱阁、刘公岛、台儿庄大战纪念地等品牌形象,形成山东文化强省建设的标志性文化符号,推动全市文物资源利用再上新台阶。

第三章目标和任务

一、总体目标

到”十二五”末,健全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保障文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投入机制,支撑文物保护高水平发展的管理队伍和专家队伍,形成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博物馆、文化遗产地等知名文化品牌,把山东建设成全国重要的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实现与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相适应的文物强省目标。

二、主要目标

全面规划建设”七区两带”(曲阜、淄潍、泰山、黄河三角洲、半岛、沂蒙、鲁西等七大文化遗产保护片区和大运河、齐长城两条文化带)文化遗产保护片区;

”大遗址保护曲阜片区”建设初具规模;

曲阜鲁国故城、泰安大汶口遗址、汶上南旺分水枢纽三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基本建成并对社会开放;

列入国家”六片四线一圈”及150处大遗址名单范围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完成100%,保护工程、展示工程、公共服务工程启动50%;

全面完成大运河山东段遗产点的保护维修、环境整治和”申遗”工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8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000处;

全面提升博物馆整体水平,建设山东数字化博物馆,将山东博物馆打造成国家级博物馆。

全市各级各类博物馆达到300座,一、二、三级博物馆数量居全国前列;

一、二、三级风险单位力争实现安防、消防达标,建立并完善田野文物安全防范体系;

文物利用水平大幅度提高,打造出一大批国内知名博物馆和文化遗产地。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文物保护

1、落实国家文物局与我省签署的《合作加强山东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框架协议》的各项任务,重点建设曲阜片区、黄河三角洲片区、半岛文化片区等文化遗产保护片区和大运河文化带,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示范性文物保护园区。

专栏(三):

大运河山东段和齐长城文化带概况

大运河被列为国家文博事业”十二五”规划重点保护的4条文化线路之一。

大运河山东段文化带

1、区域范围:

德州、聊城、泰安、济宁、枣庄5市的德城、武城、夏津、临清、东昌府、阳谷、东平、梁山、汶上、任城、济宁市中、微山、鱼台、峄城、台儿庄等15县市区

2、文化内涵特征:

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完善于元代,明清时达到全盛,是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

大运河山东段全长510公里,占大运河总长近1/3。

对大运河山东段进行有效地保护,实现大运河山东段的生态修复和文物保护,将有助于带动沿线各市乃至全市的经济、文化、旅游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大运河山东段与其它省段一起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3、主要项目内容:

运河古河道本体保护、运河古河道两侧大堤以内区域环境恢复;

重点项目:

台儿庄古运河、金口坝、分水龙王庙建筑群、罡城坝、戴村坝、沿线船闸码头桥梁的维修工程;

聊城、济宁、临清等历史文化名城与运河相关的城、镇、村、街道保护;

运河沿线自然生态环境恢复、整治。

齐长城文化带

齐长城沿线18县市区:

长清县、历城区、章丘市、肥城市、泰山

区、泰安郊区、莱芜市、博山区、淄川区、沂源县、临朐县、安丘市、诸城市、

县、莒县、五莲县、胶南市、黄岛区。

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西起黄河河畔,东至黄海海滨

跨山东8市18县市区,长达千余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