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容文言文知识梳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738124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容文言文知识梳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容文言文知识梳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容文言文知识梳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容文言文知识梳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容文言文知识梳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容文言文知识梳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容文言文知识梳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容文言文知识梳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容文言文知识梳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⑧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本文,其原句是:

后遂无问津者

(2)“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

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3)桃花源奇异在何处

①景奇。

桃花林美景奇,桃花源内环境奇,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②人奇。

桃花源人长期与世隔绝,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踪奇。

后人再去寻找桃花源,都一无所获,不见其踪影。

(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而后来太守派人随渔人寻找桃花源,“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为什么将桃花源写得假设真假设幻,可望而不可即

为了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也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

在现实社会中,这种生活图景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5)结合课文,讨论:

“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

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小石潭记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

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故亦称“柳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有《柳河东集》。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中的石、水、游鱼,以及周围的树木等,着意渲染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环境,抒发了作者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1)移步换景。

  作者按照游览顺序,移步换景:

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

  

(2)动静结合,生动描绘。

  文章第二段,作者抓住游鱼静与动的姿态进行传神描绘,“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不仅生动地表现了游鱼自由自在的特点,而且从侧面衬托了潭水的清澈。

(3)情景交融。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小石潭衬托出了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抑郁的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1)

①文中间接描写潭水异常清澈的句子是: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

②文中第一段从听觉的角度描写潭水的一个句子是:

闻水声,如鸣珮环。

③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④描绘作者寂寞凄怆心情的语句是: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⑤《小石潭记》中直接写出潭水特征的语句是:

水尤清冽。

⑥《小石潭记》中写出潭中石头形态各异的语句是: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⑦《小石潭记》中表现溪水蜿蜒曲折、源头悠远的语句是: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前世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⑧作者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课文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一段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作者竭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之情。

(3)课文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核舟记

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

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绘,显示了雕刻者构思的巧妙,赞美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1)以空间为序,层次井然。

  本文以空间为序,先介绍核舟整体,突出这件雕刻品的体积之小。

然后写局部,正面反映雕刻者的艺术构思,是雕刻品的主体局部,放在前面,然后介绍反面的题名和篆章。

从全文看,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对核舟进行了具体的描绘和说明,详略得当,层次井然。

(2)抓住细节,描写生动。

  文章对人、物雕像的刻画摹形传神,细致入微。

例如:

写“隐卷底衣褶中〞的两膝,足见颇为细致;

写船窗,“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点明窗户能自由开关;

对人物雕像的描摹,如苏、黄的专注,佛印的闲适,舟子的“啸呼〞和听茶声的沉静,都刻画得惟妙惟肖。

(1)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着墨较多的是苏轼。

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写其面,“峨冠而多髯〞,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便说得真切细腻。

之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就是这样,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

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主题吻合。

否那么,松散割裂,将不知所云。

(2)本文开头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从两个方面:

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各种各样的形状;

二是匠师技艺精巧,在小小的材料上,雕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3)作者围绕“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来介绍核舟,但对看似与苏轼无关的两个舟子也进行了具体的描绘,是否属详略不当

例如一:

从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来看,作者具体描绘舟尾的两个舟子并非多余。

左右两个舟子悠闲、平静的神态正好衬托了苏轼游赤壁时的怡然自得。

正因为舟子闲适,船桨“横卧〞,才说明苏轼等人是泛舟江上,呈现出一种漫游赤壁的诗情画意。

例如二:

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来看,本文介绍核舟在于赞叹雕刻者的精湛技艺,对于舟子的细致描绘也反映出雕刻者刀法的精工细腻,表达了“技亦灵怪矣哉〞。

北冥有鱼

《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为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一书,据《汉书·

艺文志》记载有52篇,现在仅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

《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文章已完全突破了语录形式而开展成为专题论文。

文中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说明事理的根据,构思巧妙,想象奇幻,波澜起伏,妙趣横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文中还善用比喻,以具体事物反复作比说明抽象的道理,防止了干巴巴的说教,使人易于接受其观点。

《庄子》散文的语言辛辣、幽默、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及艺术魅力。

《北冥有鱼》一文,描述了神奇莫测的巨鲲和大鹏的形象,借大鹏“海运那么将徙〞,“野马〞“尘埃〞凭借气息吹拂来说明万物都有所凭借,都有局限的道理。

(1)想象丰富,意境开阔,极富浪漫色彩。

  如有关鲲的神奇变化,鹏的巨大——“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假设垂天之云〞,鹏的遨游——“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境界雄奇、高远,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2)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

  文章借助寓言,把世间万物都要有所凭借,都有局限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形象上,如鲲、鹏等。

(1)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

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

从北海到南海;

高度:

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鹏形象的磅礴壮观。

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假设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

(2)大鹏迁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说明了什么

说明大鹏南飞也有所凭借,有所局限,没有绝对的自由。

(3)文末的问题意蕴深远,请简要赏析。

这个问题说明人们不确定所看到的天空的颜色是不是其真正的颜色。

我们看到的湛蓝色只是一种虚幻的色彩。

大鹏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空的本色,它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

所以,就连神奇的大鹏都是有所凭借,都有局限,更别说世间其他事物了。

这样联系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调动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便将高远的哲学道理变得易于理解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通过记叙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辩论,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1)精彩的论辩艺术。

  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论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

  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论辩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1)比拟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重欣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那么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2)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请谈谈你的看法。

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

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所谓偷换概念,是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本意是“怎么知道〞。

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

庄子是靠成心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那么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一文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1)类比论证,生动形象。

  文章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然后针对教和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2)引用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文章在总结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作为有力证据,以增强对中心论点的阐述。

(1)以类比手法强调实践出真知的句子是: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本文的中心句是:

故曰:

教学相长也。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做类比推理,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

(3)试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

学生经过学习实践,才会发现自己知识的缺乏;

教师经过教学实践,才会发现自己教学中的困惑之处。

学生知道知识缺乏,才能“自反〞,加紧学习;

老师感到教学有困难,才能“自强〞不息,不断充实自己。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即“学〞因“教〞而有进,“教〞因“学〞而得益。

(4)请简析作者的论证思路。

首先通过类比提出应当重视实践;

然后指出在实践中“知缺乏〞“知困〞才能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开展;

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说明了儒家理想中“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的呢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都要做出适宜的安排。

又特别提到“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表达了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

“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占为己有;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马 说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唐宋八大家〞之首。

本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挖苦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之情。

(1)脉络清晰,中心明确。

  全文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开始指出唯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

继而从“食马者〞的角度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然后痛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2)托物寓意,思想深刻。

  文中用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士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既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又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

(1)①文中说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②文中写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

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③表现“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表现“食马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

_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

⑤有一位名人曾说过:

“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⑥表现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⑦表现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⑧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⑨全文的主旨句(说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慨的句子)是:

_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⑩能说明千里马外在特征(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应该如何认识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试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千里马需要伯乐来识别,人才需要明主赏识。

姜太公假设无周文王赏识,就会终老在磻溪;

百里奚假设没有被秦穆公用五张羊皮赎回,将会以放牧的方式度过一生。

倘假设没有得到明君的赏识,即使是“千里马〞,其才能也将难以发挥,甚至酿成悲剧,如贾谊。

千里马不能消极地等待伯乐的赏识,是千里马就应该积极入世,纵横驰骋,努力开创一片天地。

毛遂自荐的故事发人深思。

因此,是千里马就要努力学习,把握机遇,要相信是金子就会发光的,毕竟成功要靠自己。

(3)作者是怎样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此文写于作者仕途屡遭挫折之时,因而本文正是他怀才不遇的怨愤情绪的宣泄。

在封建社会,压抑人才、埋没人才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韩愈之鸣是对整个封建社会埋没、摧残人才现象的深刻批判。

用“祗辱〞“骈死〞来描绘千里马的遭遇,可以看出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和怜悯;

用“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原因,也可看到作者在为千里马鸣不平时,还有一种无奈和委屈之情。

这些感情都蕴含在议论当中,使文章情理相融,从而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传统文化

1.《藤野先生》P22会馆:

旧时同乡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机构,主要供同乡或同业的人聚会和住宿。

2.《藤野先生》P23客死:

死在异国他乡

3.《藤野先生》P24落第:

科举时代应试不中

4.《藤野先生》P28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

5.《回忆我的母亲》P30佃农:

旧时农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我家是佃农。

6.《回忆我的母亲》P30客籍人:

寄居本地的外地人,与“土著〞相对。

7.《回忆我的母亲》P32吃大户:

就是遇到荒年,饥民聚集在一起到地主富豪家去吃饭或夺取粮食。

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的去“吃大户〞。

8.《回忆我的母亲》P33同盟会:

即“中国同盟会〞,1905年由孙中山倡导成立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2021年改组为国民党。

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

9.综合性学习P49人无信不立

10.《三峡》P54三峡:

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11.《三峡》P55白帝、江陵:

古城名。

12.《答谢中书书》P56康乐:

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承袭祖父谢玄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3.《野望》P60采薇:

采食野菜。

据《史记·

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灭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长歌怀采薇

14.《黄鹤楼》P61鹦鹉洲:

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芳草萋萋鹦鹉洲

15.《使至塞上》P61属国:

典属国的简称。

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物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属国过居延

16.《使至塞上》P61征蓬:

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17.《使至塞上》P61孤烟:

指烽烟。

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18.《使至塞上》P61都护:

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

这里指前线统帅。

19.《庭中有奇树》P71经时:

历时很久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

20.《龟虽寿》P71腾蛇:

传说中一种能腾云驾雾的神蛇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21.《龟虽寿》P71烈士:

有气节有壮志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2.《龟虽寿》P71永年:

长寿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23.《梁甫行》P72妻子:

妻子儿女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24.《背影》P74典质:

把财物等典当、抵押出去。

25.《背影》P74赋闲:

这里指失业在家。

26.《昆明的雨》P86孟夏:

夏季的第一个月。

27.《中国石拱桥》P98长虹卧波:

桥像长长的彩虹一样横卧在水面上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28.《中国石拱桥》p98《水经注》:

中国古代地理名著,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

29.《中国石拱桥》p99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赵州桥看起来像月亮刚从云里出来,彩虹搭在大河上。

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30.《中国石拱桥》p100卢沟晓月:

北京宛平城内月色朦胧,美丽的月亮倒映水中,一天三月旷世奇景。

“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31.《苏州园林》p104轩谢:

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

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32.《苏州园林》p105丘壑:

山陵与溪谷,比喻深远的意境。

胸中有丘壑

33.《苏州园林》p105鱼戏莲叶间:

语出汉乐府《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33.《苏州园林》p106檐漏:

屋檐下面承接雨水的横槽。

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34.《蝉》p109涂墁:

指幼蝉带着粘液涂抹、平整地穴。

墁,原指用砖、石等铺地面。

做成一圈涂墁得很巩固的墙壁

35.《蝉》p111蚋:

一种小昆虫,体长1-5毫米,头小,色黑,胸背隆起,吸人畜的血液,幼虫栖于水中。

危险来自一种极小的蚋。

36.《蝉》p112钹:

打击乐器,是两个小圆片,中间向外突起成半球形,合起来拍打发声。

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37.《梦回繁华》P114坊:

城市居民聚居地的名称;

市:

城市中划定的贸易场所或商业区。

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严格界限

38.《梦回繁华》p114汴京:

北宋定都于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因唐时为汴州,故城“汴京〞幼读书游学于汴京

39.《梦回繁华》p114徽宗:

宋徽宗赵佶。

政和、宣和均是他使用过的年号。

徽宗朝进入翰林

40.《梦回繁华》p114届画:

中国画的一种。

擅长届画

41.《梦回繁华》p114慢板:

与柔板、快板、紧板等都是音乐术语,表示音乐的节拍。

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

42.《梦回繁华》p115漕运:

旧时指国家利用水道调运粮食。

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

43.《梦回繁华》p115脚店:

供人临时歇脚的小客店。

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i、寺观

44.《梦回繁华》p115沉檀:

沉香木和檀香,均为香木。

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

45.《梦回繁华》p116手卷:

裱成横幅的书画长卷,只供案头欣赏,能卷舒,不能悬挂。

《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