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必修3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734849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1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必修3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必修3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必修3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必修3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必修3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必修3文档格式.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必修3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必修3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必修3文档格式.docx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②③④①B.②④③①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灌溉工具变革;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草市;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印刷术)

【解析】①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朝;

②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出现于唐朝;

③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出现于元朝;

④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出现在宋朝,依照唐、宋、元、明顺序排列,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014年题组

1.(2014·

重庆文综·

5)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

“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

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

”由此可知,还魂纸(  )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②降低了生产成本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四大发明(造纸术)

【解析】①与题干信息“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不符,故①错误;

从题干中“耗亦不多”的信息可知还魂纸降低了生产成本,故②正确;

③与题干中“全省从前煮浸之力”的信息不符,故③错误;

从题干中“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的信息可知还魂纸扩大了原料来源,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2.(2014·

江苏单科·

3)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

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由此推断(  )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雕版印刷术)

【解析】唐朝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的书籍,在此之后的五代后唐时期的人不可能发明雕版印刷术,故A项错误;

题中材料并没有提到活字印刷,材料也不能反映出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故B项错误;

雕版印刷从官方的“剧增”、“大量”到“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可知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故C项正确;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可知雕版印刷不仅仅限用于官方刻书,故D项错误。

3.(2014·

北京文综·

13)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

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  )

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B.《九章算术》、罗马法

C.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D.《春秋繁露》、《理想国》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数学(《九章算术》);

罗马法

【解析】题干限定词是“东汉”、“大秦”(当时的古罗马帝国),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升发明,万有引力定律是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故A项错误;

《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罗马帝国发展了罗马法,故B项正确;

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但日心说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故C项错误;

《春秋繁露》是西汉儒学家董仲舒的代表作,《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故D项错误。

4.(2014·

15)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天文学(《授时历》);

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明清小说(《西游记》);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宰相制度;

古代中国的商业——宋代城市的繁荣(扬州)

【解析】《授时历》只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一部分,不能代表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的整体水平,故A项错误;

《西游记》只是明代文学成就之一,不能代表整个明代文学发展趋势,故B项错误;

从全国范围看,唐代宰相大部分来自北方,这说明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故C项正确;

扬州只是南宋城市之一,扬州城市繁荣不能代表南宋整个城市化水平,故D项错误。

5.(2014·

11)为了完成下列“中外文化交流”时间轴,在“?

”处应填上(  )

A.日本派出遣唐使B.严复所译《天演论》发表

C.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D.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考点】早期的西学东渐——西学的传入

【解析】从图中时间轴可以看出,应处于明朝时期,日本派出遣唐使是在唐朝,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严复所译《天演论》发表于1897年,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在13世纪,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明后期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答案】D

2013年题组

1.(2013·

16)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宋代以后雕版印制技术基本不再使用

B

考古发现唐长安城中的坊建有坊墙

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

C

19世纪中期,英国生活资料及生产原料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95%,约50%的工业产品销往国外

英国已经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

D

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考点】中国古代城市、科技;

工业革命、斯大林模式

【解析】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A、B、D选项的史实正确,但这些结论与史实不相符。

史实与结论之间不能形成完整的逻辑关系,只有C史实与结论能够形成相对准确的逻辑关系。

因此正确的答案选C。

2.(2013·

3)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

你应帮他选择(  )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记忆和运用能力。

“司南”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排除A;

中国造纸术出现于西汉,“蔡侯纸”是东汉时蔡伦发明的纸排除B;

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时期;

排除D。

3.(2013·

海南单科·

7)下列中国古代科技著作中,成书于汉代的是(  )

A.《本草纲目》B.《齐民要术》

C.《九章算术》D.《石氏星表》

【解析】考查科技书籍的成书时间,《本草纲目》成书于明朝,排除A;

《齐民要术》成书于北朝,排除B;

《石氏星表》成书于唐,排除D;

《九章算术》成书于汉,故选C。

2012年题组

1.(2012·

四川文综·

15)康熙帝晚年曾说:

“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这表明康熙帝(  )

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D.已经感受到

西方化的巨大压力

【解析】关键信息:

中国恐受其累。

从康熙晚年的时间信息入手,结合中国在世界所处的地位来理解,A项正确;

BCD项题干无法反映,排除。

【答案】A

2.(2012·

8)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

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

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

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解析】题干反映了康熙在“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准确”后,才“复用西洋历法”说明其审慎地接受外事物,B项正确;

A项“全面接受”过于绝对化,说法错误;

C项无从涉及;

题干材料仅限于历法,因此,D项“西方文化超越中国”说法错误。

3.(2012·

13)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

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

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  )

A.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B.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

C.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D.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

【解析】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印刷的大量书籍促进了欧洲文化的传播,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非选择题

天津文综·

12)(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

《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

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

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

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材料二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

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

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

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

(6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

实践效果怎样?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4分)

【考点】

(1)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印刷术)

(2)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医学(中医治疗传染病)

(3)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解析】

(1)第一小问作用,从材料一“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

《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可知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是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

第二小问关系,从材料一“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

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可知,宋代各地印书种数所呈现的关系是正比关系。

(2)第一小问来源,从材料二“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可知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于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

从材料二“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可知明清时期的新发展是创立温病学说;

第三小问效果,从材料二“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

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可知实践效果是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生命。

(3)结合材料内容,运用辩证分析的史学理论,归纳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答案】

(1)作用:

促进了学术的复兴;

满足了教育的需要。

关系:

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2分)

(2)理论来源:

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

新发展:

创立温病学说。

实践效果:

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生命。

(3)相互作用:

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2.(2016·

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

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

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2分)

【考点】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解析】首先,依据材料玄奘西行“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东渡“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归纳概括,提炼出其中心观点:

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根据观点选取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注意题目要求为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之外的其他相关史实;

再次,运用相关史实对所提炼得观点进行论证,论证时要注意观点明确,论据准确、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答案】评分要求:

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

(3分)

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须为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示例:

观点:

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

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

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

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

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

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

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

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

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

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

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

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

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

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10分)

(1)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八股取士);

经典力学;

近代科学技术

(2)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经典力学

(1)第一小问中宋应星科技成果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中“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和“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来分析,可归纳出注重传统经验技术的总结,缺乏创造,是传统科技的集大成;

牛顿科技成果的特点结合近代科技的特点和牛顿力学的意义来分析,可概括出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第二小问中宋应星科技成果背景从材料一中“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概括出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从“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的信息,可归纳出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

牛顿科技成果出现的背景从材料二中“自幼喜欢钻研科学”的信息可概括出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科技的产生来分析,可归纳出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

(2)宋应星的原因从材料一中“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

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的信息可概括出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

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清固守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文化氛围等角度来分析即可;

牛顿的原因可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牛顿力学体系的意义来分析。

(1)特点:

传统科技的集大成;

多总结,少创造。

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

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背景:

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

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

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

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

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2)原因:

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

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

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

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4.(2013·

37)(节选)(8分)计时——记时——纪史

材料一公元前431年,底比斯军队入侵普拉提亚。

关于此事发生的年代,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记为:

征服优波亚后缔结“三十年和约”的第15年,即阿尔哥斯的克里西斯担任女祭司的第48年,斯巴达的埃尼希亚斯担任监察官之年,雅典的执政官皮托多鲁斯的执政任期内……

公元前431年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如下记法:

周考王十年,秦躁公十二年,魏文侯十五年,赵襄子四十五年等。

(1)概括材料反映的古代纪年特点。

(2分)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特点所反映的历史状况。

【考点】综合考查古代希腊、中国历法;

【解析】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知识运用以及归纳概括能力。

(1)问“特点”从材料信息看出:

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纪年。

“历史状况”主要是因为古代世界各地彼此孤立、隔绝。

应从各区域之间的关系、交流、文化发展、社会要求等角度分析。

没有通行、统一的纪年方式。

历史状况:

当时各区域政治分裂,邦国林立;

(2分)经济交流范围相对狭小;

(2分)文化发展相对多元。

(2分)社会缺乏对统一纪年的需求。

5.(2013·

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

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

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

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

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

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

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

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

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性的因素。

【考点】中国古代的科技。

【解析】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第一问对材料的概括天文历法的表现,第二问说明影响古代天文学的因素,注意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去概括和说明。

(1)多种天文观测仪器制造与改进;

丰富的天象观测记录;

不断完善的历法;

中央政府支持、组织,设置专门机构。

(2)将天象变化与现实政治相联系,天人感应思想;

注重实用性,理论探讨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