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章第一节"
,知道了地球外表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根底。
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本钱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四、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开展的过程。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
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出示图瓦卢举国迁移的新闻资料。
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新闻的导入方式,海陆变迁的疑问,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用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上来。
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展学习。
(二)探究新知
A、沧海桑田
【提出例证、质疑探究】
展示图片资料
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2、交流汇报,体会海陆是不断变迁的。
教师附以课件简图,师生总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在教学中,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的分析解决重点。
B、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设疑过渡,观察猜想】
海陆是不断变迁的,那么我们脚下的大地,生活得大洲是自古如此吗。
同学们不要急着下结论我们来观察一下世界地图。
(课件出示世界地图)
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展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
引出:
大陆漂移。
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角色扮演、证实假说】
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
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动手体验、反思交流。
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C、板块运动
【观察动画,图说地理】
1、动画演示:
大陆漂移
2、学生观察,描述,教师课件引导。
3、畅所欲言:
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增强其直观性,畅所欲言的活动,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
【设疑过渡】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人们经过不懈的探索,在大陆漂移说根底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
质疑大陆漂移学说,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合作读图、理解学说】
1、引导学生读图,自主发现地理信息,合作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发挥合作学习的成效,突出重点。
2、直观演示理解板块运动学说
(1)打鸡蛋,理解地球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构成的。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箭头,通过动动手活动,辅以动画演示,理解板块运动的模式,产生的现象。
通过联系实际的小实验,形象的计算机动画演示挤压运动、张裂运动过程,使学生更好理解板块运动的内容,突破难点。
3、学以致用
由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讨论解释地理现象,加深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通过运用板块运动学生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读图思考、由表及里探终究】
1、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了解两大火山地震带。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之间有何联系。
教师并联系生活实际,煮裂鸡蛋,蛋清冒出来的例子。
通过读图归纳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从表层信息获取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深层信息,并联系生活突破难点。
【走进生活中的地理】
浏览汶川地理图片,衬托情景,探究汶川地震成因。
通过汶川地震的图片资料,感染学生,激发探究的欲望,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培养爱国情感。
(三)课堂总结
1、学生自主小结质疑。
2、教师总结,鼓励探索。
大灾无情,人间有爱。
地震的发生,海陆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要不断探索,有知识武装自己,用知识为人类造福。
让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鼓励学生不断求索到达课虽尽,而意不止的目的。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编写意图
本节是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课。
要了解中国,首先要明确中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分等方面的根本国情。
这是学生认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特征,进而了解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根底,又是对学生进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最正确教材和出发点。
因此,本节内容能为今后学习中国地理其他各章奠定坚实的根底。
(二)本节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及分布。
2、教学难点:
众多地名在地图上的空间位置的落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我国的位置和疆域特点,分析我国位置的优越性。
(2)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掌握省级行政区德分布,全称、简称及行政中心。
(3)培养分析图文资料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1)反复读图、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
(2)查找资料、分析比照获得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认识我国辽阔的疆域和优越的位置,激发爱国之情、兴国之志。
(2)了解港澳台都是我国的领土,培养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的地理知识学习,具有了一定的地理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在教学中学生会浅意识的应用所储藏的知识,但是学生在应用这些知识的时候,往往还不得法,不能熟练、准确的应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原有知识根底之上,加大对地图的使用,深化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加强知识与技能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分析
1、教法
本课是学生了解文环境的第一课。
该课主要是介绍我国的根本国情,因此,本课教学活动设计充分表达新课标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那么,以学生的开展为根本目标,在学生看书、读图根底上,以问题引路,着重采用地图教学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游戏法等,即“导、学、议、展、练”五位一体教学策略,重点突出一个展字。
通过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反复运用地图、开展游戏活动等,把“死”图变成“活”图,帮助学生将已有知识迁移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借助学生探究祖国河山的好奇心,(但学生个人目前的读图能力有限)利用小组合作读图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全体、全程主动参与学习,更好表达新课程的综合探究、开放创新的特点,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同时也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知识、借助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地理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地理的热情,开发学生智能。
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实现自主学习,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开展。
2、学法
八年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窄等原因,看问题的层次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因此,教师要抓住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积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①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象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②在探究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③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开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
同学们,每周一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同学们心中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那么,你们为什么会感到自豪呢?
学生畅所欲言:
地大物博、美丽富饶、人口众多、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最北端最南端到了哪里……
教师归纳:
其实,爱祖国是不需要理由的,无论她博大或狭小、或富裕,我们都一样爱他。
因为我出生和成长在这里,因为我的血管里流淌着的血,因为这里有我的亲人、朋友,有我熟悉的一切。
但我们伟大的祖国所拥有的灿烂的文化、辽阔的疆域、壮丽的河山、悠久的历史、勤劳智慧的人民,使得我们更加为他感到自豪。
爱她,就要了解她;
了解她,才能更好的建立她。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来学习中国地理。
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
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
我国的国土终究有多大?
濒临哪些海洋?
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
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这样的导入,把学生的情绪带入高潮,营造出一种安康向上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气氛中,让学生积极、主动、高昂的进入中国地理的学习。
通过学生畅所欲言这一活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设问,将学生带入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
(二)学导达标
【位置优越】
1、谜语激趣
教师出示谜语:
“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
”谜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现象。
学生猜想(中国的地理位置)。
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应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加以描述?
学生:
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等方面。
从谜语中你能得到关于中国地理位置的哪些信息?
中国在世界的北半球、东半球,面临太平洋,背靠亚欧大陆。
同学们能否根据这些信息在世界地图上找到中国?
学生在图上找到中国。
通过猜谜活动,首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进而思考这些信息背后反映的中国地理位置并最终落实到地图上,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对照“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疆域示意图”、地球仪,教材第2页文字内容,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地图,独立思考,填写以下表格:
3、合作交流
学生个人独立完成表格,小组内交流答案。
然后讨论落实这一部分知识的思路、方法和技巧:
小组一:
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
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
引导学生找出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限,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上。
明确中国的半球位置。
小组二:
在教材“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上用不同的颜色描绘出赤道、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的经线圈,看中国所处的半球位置。
小组三:
在“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疆域示意图”上,找到赤道、北回归线、北极圈,看中国的纬度位置。
小组四:
通过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在地图上提取有关的地理信息,明确了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一般应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和与邻国或邻区的相对位置四方面去分析。
进一步体会到地图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
教师及时鼓励和评价。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时要做到认真仔细,把学生引到位,帮助学生克服不习惯使用地图时产生的困难,教会学生正确地使用地图,从读图中获取知识。
(过渡)我国所处的位置好不好呢?
不比不知道,一比全知道。
下面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师为小组分配任务,要求学生小组内互动探究,探究出结果后,以丰富的形式进展展示。
活动一:
出示俄罗斯、加拿大、巴西图:
比较我国的纬度位置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的纬度位置有何不同?
说说我国纬度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活动二:
屏幕展示蒙古、日本图:
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不同?
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活动三:
通过以上分析,补充下表,说明我国地理位置的优点。
(三)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谈谈自己的收获。
出示学习结果自我总结提纲:
(1)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我有什么体会?
(3)我对这节的学习经历有什么感受?
(4)这节课的问题解决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还有别的方法吗?
(5)这节课的学习对我以后的学习有什么启迪?
学生对照提纲认真反思。
教师发现学生准备差不多时,要求学生向其他同学谈谈自己的想法。
五、教学反思
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教学。
可见我们教学中非常有必要根据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历根底、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
因为当新的知识被赋予鲜活的背景时,学生的兴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强,使学生到达想学的境界。
例如:
我国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差异大,为开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学生要理解这一知识点可能比较抽象,如果用生活中的例子进展说明可能易于理解,如我国北方和南方种植的农作物有明显差异,北方适宜种植小麦、花生、甜菜,而南方适宜种植水稻、油菜、甘蔗;
北方水果主要有苹果、梨,南方盛产柑橘、香蕉、菠萝等。
再如我国位置优越造就了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象海滨风光、内陆沙漠、北国冰雪、海南热带风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