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教学流程.docx
《规范教学流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规范教学流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规范教学流程
规范教学流程 优化教学设计 构建高效课堂
邱承岭
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课前就要认真准备,课上就要精心组织,课后还要强化巩固,同时还要关注教学细节,运用教学机智。
通过整个教学活动,使学生心智得以发展。
一、教学流程基本要求
从整个教学过程看,教学流程可以概括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
下面,按照整个教学流程的先后顺序,对诸环节提出具体要求。
(一)课前要求:
强化备课和学情调查
1、集体备课
(1)集体备课需提前一周进行,备课组全体成员按时参加。
集备前,备课小组要针对备课内容进行课程标准的研读,结合教材要求和知识,对每一课时内容、授课策略、教师讲解或点拨方法、学生的疑难点等进行详细地探讨和准备。
教案和学案的准备必须在集备前完成。
语数英分三个小组,文综、理综分两个小组。
(2)在集备时,要强化以学定教,坚决摒弃以教定教,必须研究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
2、编制学案
(1)学案的编制由备课小组完成,集体备课后再进行修改。
学案编制要符合学生实际,要体现出层次,并有明确的说明。
学案不能用现成资料代替。
(2)为便于教师二次备课,学案一律用两张A4纸编印,用五号或小四号字体。
学案内容靠中,左右两边要留出适当空白,方便写教学设计。
(3)学案的编制也需提前一周进行,不要出现第二天上课,前一天才拿到学案的情况,那样教师是无法充分备课的。
3、预设备课
每位教师都要进行集备后的预设备课,对每节课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
要设计好教师如何导,学生如何学,问题如何解决,内容怎样拓展,如何段段清抓落实,时间如何分配.……具体教学设计要落实在电子文档上。
坚决杜绝临上课才备课的情况。
4、下发学案
(1)学案要在有课的前一天下发,便于学生预习,便于收交。
(2)若出现临时的特殊情况,需在上课时下发学案,也要有学生先浏览学案的环节,不可师生面对新的情况不做调整。
5、收交学案
学案在完成之后,需在第二天早7:
20 前收齐交任课老师,教师和班主任要将要求落实到实处。
学生不按时交学案,要问清楚原因,采取措施。
6、批阅学案
学案的批阅是仅次于备课的重要任务。
教师对学生的学案要做批注,如书写不认真、有抄袭痕迹、写错别字、审题不清等。
学案可以反映学生的好多心态,不能简单一个对号或错号或写个“阅”字完事。
一、二节有课,学案至少批改三分之一;三、四节有课,至少批改三分之二;下午有课要全批全改。
不管批阅多少,以基本掌握一个班的学情为原则。
7、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是在学案批阅的基础上进行的,更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学案批改中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二次设计。
一节课的流程设计,时间安排,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需要小组合作,由哪些学生进行展示等等,都要在学案上教师二次设计处详细注明。
坚决杜绝没有二次设计的课堂出现,不能凭想当然上课。
(二)课中要求:
突出问题解决和拓展提升
1、反馈学案:
学案的反馈包括两部分,一是学生的态度,如认真或规范程度;二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问题。
要表扬优秀的,鼓励中等的,鞭策不认真的。
2、出示课堂目标:
目标带有指向性,方向性。
有目标可以避免随意性,师生为完成目标而努力,避免课堂松散。
3、基础知识的再认和再现:
基础知识的掌握是目的也是手段。
需要全体学生都必须记忆的,要采取默写的方式,避免学生抄袭。
默写后,采用全收或收交几个学习小组等方式,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属于抽查性质的,可以点名让学生背诵。
4、问题解决和拓展延伸:
(1)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知识的运用过程,也是学生领悟、思考、智力发展的过程。
要注意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要观察学生的反应。
如果学生的眼神迷茫,教师就要改变设问方式或者审题角度等,决不能以个别学生顺利回答而判断所有学生的情况,要关注大部分学生的思考状态。
(2)拓展延伸是让学生通过训练、观察、对比得出规律性的东西,绝不是一个题就能解决了的。
要通过这个过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5、反馈练习和总结:
教师可以用一个题组的方式,对课堂的重点难点进行巩固训练,同时对课堂进行方法、思路、规律及学生表现的总结。
6、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们都喜欢有生机有活力的课堂,也都喜欢幽默风趣知识丰富的教师。
因此,教师是否对课堂充满着热爱、是否有情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态度。
在课堂上,我们要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的、生气勃勃的感觉,而不是教师讲的热烈学生听得冷淡,甚至恹恹欲睡。
同时我们要加强我们的语言修养,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要说到点子上。
(三)课后要求:
巩固强化训练
当天有课的学科可以适当布置巩固练习,但不可太多。
同学们还有预习案要做。
请老师们在布置作业时真的要体谅学生,同时也要考虑实效性和接受度。
学生们的抄袭是我们造成的,因此,要适度(不能超过30分钟)。
当天没有课的学科不准布置作业。
周末,要设计好一周内容的训练题,学科老师要利用值班时间给学生答疑解惑。
以上要求仅仅是教学流程的基本规范。
教学是艺术,也是科学,课堂探索无止境,落实基本规范是底线要求;决胜课堂的功夫在课外,希望各备课组、任课老师加大投入,强化研究,对教学诸环节进一步细化、优化。
级部要加强督查,对不按要求落实的,课堂教学评定一票否决。
二、课型基本设计
新授课流程
两层次:
新知识获得探究——迁移训练落实
1、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策略。
2、设置问题主动学习:
将知识问题化,由低到高设计几个问题。
简单问题,学生自主或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复杂问题,老师通过疏导思障,指导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教材信息,通过探究方式加以解决。
实施主体探索活动教学策略。
3、研究得出知识结论。
诱导学生自主总结结论。
找到“诱思点”,实施诱导启发策略。
4、理解知识结论。
新旧知识联系、比较与类比,进行同化理解,将新知识纳入认知结构。
实施同化认知、变式思维策略。
5、迁移训练。
以例题引路总结知识运用的思路方法规律,进行跟踪训练、反馈矫正、总结达到落实。
实施情境迁移训练策略。
复习课流程
两层次:
知识回扣探究——跟踪检测落实
1、基础知识再认再现。
这是复习课的基础环节。
该环节有五种呈现基础知识的方式:
关键词填充式,提纲引领式,题目带动式,问题提示式,尝试回忆式。
一般几种方式组合使用。
2、强化落实。
基础知识需要记忆的要强化记忆(文科科目大多有此环节);需要深化理解的,用问题或题组为载体,精讲点拨(理科科目大多有此环节)。
3、检测落实。
重在迁移运用或变式拓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规律总结。
总结方法、思路和规律。
在此环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暴露的思维障碍和能力缺陷,以举例的方式精讲点拨、启发诱导。
5、巩固落实。
教师可以用一个题组的方式,对课堂的重点难点进行巩固训练。
级部也可以进行跟踪检测。
讲评课流程
两层次:
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巩固拓展训练落实
1、掌握检测数据,简评检测情况,公布各题的通过率或错误率。
2、出示检测题的答案,学生自主、合作解决一般性问题。
3、教师点拨。
对错误严重的题目重点讲评,对体现典型思路、方法和规律的题目重点讲评。
4、强化落实。
属于遗忘的要强化记忆;属于理解问题要针对关键点突破理解;属于应用能力问题,要针对学生的思维障碍集中突破。
后二者要通过题组训练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5、拓展训练。
对疑难点、易错点、易混点进行适当变式训练,以拓展思路、提升能力、巩固落实。
三、关注教学细节
(一)“课前”需要重视的几个细节
1、预习案内容以学生能充分预习为标准。
建议级部每周选一个班,对各科的预习量进行调查,每周调控一次,必须保证学生的预习在自习课上完成,否则,安排的预习就不会有好的效果。
2、对预习案要全批全改,杜绝学生抄袭现象。
强化对学情分析。
3、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和预习案紧密融合,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学”展开而不是重点设计如何去“教”。
(二)课中需要重视的几个细节
1、如何进行有效展示。
展示过程中,个别学生为给小组得分而回答问题,流于形式,不注重答案质量;有的学生接连抢答,独占展示过程;学生展示时,其他学生听得不认真,只是看热闹或不太相信学生的答案;展示时间长了,就影响知识的落实。
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把握各学习小组的任务,要求明确,要调控好整个课堂气氛,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听课中。
2、如何进行课堂即时评价。
课堂即时评价就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小组内每个成员课堂表现的评价。
课堂评价应当是公平的,每个学习小组都有平等的机会。
这就需要教师给每个小组平等的机会。
比如说某班共有八个小组,课堂展示环节安排了六个小组,那么,如何给其他两个小组同等的机会,这就需要课堂的机智。
再有,比如说个人展示环节,如果什么问题都有一个人或几个人回答,也就失去了全员参与的目的,就容易从一言“教”的课堂变成了一言(或几言)“学”的课堂,还是达不到所有学生都参与的目的。
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课堂的调控,实现课堂真正的活。
评价要自然流畅,要成为教学流程中的有机部分。
学生需要激励,尤其是现在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愿意展现自己。
而老师呢,却极力压制学生的表现欲望,不给学生展现的机会。
偶尔有评价也是生搬硬套,流于形式。
3、如何进行小组合作。
(1)讨论合作要求要明确。
讨论前,要明确讨论什么,怎么讨论,讨论到什么程度,讨论多长时间,如何检查和检查谁等。
(2)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讨论合作。
①对于较简单、大多数学生都会的问题,基本全部完成后,可采取同桌对答案方式发现问题,同桌互助解决问题。
这类问题检查时面向最差的学生。
②对于有些难度的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去做,等普遍做到最难的地方、不少学生难以独立做出时,再让大家就关键问题集体讨论攻关。
这类问题检查时要面向下游学生。
③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集思广益,讨论出思路后,再独立做出。
这类问题检查时要面向中游学生。
小组合作主要出现在三个环节,一是预习环节,二是问题解决环节,三是拓展环节。
这三个环节要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小组能解决的,教师就不要包办;小组解决不了的,老师当讲则讲。
4、如何进行学习小组捆绑式评价。
小组捆绑式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班级作业组的共同努力。
任课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提供一周内每堂课每个学习小组的表现,班主任要掌握每个小组一周内的综合表现,主要是日常表现。
根据一周每个小组的综合表现,给每个小组评定分数。
5、重视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探究思维和能力提升。
在授课过程中,这一环节应该占有一定的比重。
6、当堂检测应当作为课中的必要环节固定下来。
(三)课后需要重视的几个细节
要充分设计学生自习课活动的内容,坚决不能在自习课讲课。
自习课是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和进行巩固练习的时间。
如果老师再占用自习时间,学生什么时间预习?
什么时间复习巩固?
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教师的教学必须在课堂上完成。
(如何组织课堂不再赘述)
级部还要关注一个问题,不管是预习还是作业,都要在老师的监督下完成,否则就无法确保预习和作业的质量。
四、对几个问题的认识
(一)关于对教学案和个人教学设计的认识
个别老师对学校推进的课堂教学改革有不同的看法。
比较集中的看法是,教学过程中有些环节劳神费力,比如教学案的设计。
认为备课组几个人凑凑情况,说说进度,剩下的就是个人上课了。
实际上,这仍然是传统教学的思维方式。
对这种认识有两点需要商榷:
一是如果没有上课前的充分预设,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能不能保证?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一堂好课的准备也不是仅仅看看教科书、看看参考书、看看资料那么简单,这就是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教学的最大差别。
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而新课程更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如果上课前不了解学情,没有充分的流程设计,没有教学策略,没有当堂知识落实的手段,仅仅凭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支粉笔就能上出高质量的课吗?
二是请老师们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学的过程也是发展自己的过程,难道我们就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或者说仅仅把教学当成一种任务吗?
课前的集体备课就是相互学习的过程,是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单单就教学案来说,这是集体备课的成果,如果个别老师认为没用,那上课前我们准备什么是最有用的?
还有一点请老师们注意,教学需要积累,要留存好第一手资料。
几年下来,就是一部完整的教学档案。
有些资料到后来是无从查找的。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因为嫌麻烦而失去了积累的积极性,而到需要的时候又想起积累的重要性。
就是在如此不断的反复中,许多宝贵的资料没有保存下来,不得不从头再来。
(二)关于对“规范”的认识
从前一段的研讨看,老师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教学案设计的规范。
包括版面设计的规范和内容设计的规范。
就版面来说,请老师们认真借鉴手头的参考资料。
从大小序号到段落设计都要规范,小细节就有大作用。
内容设计要全,不能仅仅是各环节的罗列,重在设计课堂如何实施是高效的,教学设计是用来规范课堂教学行为的,不是来应付检查的。
二是课堂语言的规范。
尽量使用普通话,并引导学生使用普通话,教学语言要简明,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声音要洪亮,在教室内形成共鸣。
三是课堂板书的规范。
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板书,可板书可不板书的就没有必要板书,学案上有的就不要再板书,随意的板书耽误时间。
重要的内容必须板书,但要在黑板上分清主板和副板,主板不能随意擦除。
一般来说,主板在黑板的左边,要根据板书内容的多少留出足够的空间。
四是课上材料的准备。
前一段听课,不少的老师没有事先告诉学生需要什么资料,而是课上现让学生翻找。
比如有一节课,课上需要教材、两本资料、提前发的学案,还需要一张演算纸。
因课前没有准备好,学啥找啥,既浪费教学时间又显得课堂很乱。
上课前,老师早到几分钟,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提前准备好所用材料,上起课来就显得有条不紊。
(三)关于选题
一般来说,新授课的选题是巩固知识,复习课的选题主要是复习旧知,讲评课的选题是为了强化提升。
在题目的选择上要明确选题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利用这些选题。
选题时老师要先“下水”,了解所选题目是否契合所复习的内容,难易程度如何,题目有没有错误等。
(四)关于讲题
老师们都明白,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单单靠几道题肯定不行,所选题目仅仅是例子,通过对例子的讲解,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因此,对解题思路的点拨、启发学生思维应该是“讲”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学生能否通过题目得到思维训练,决定课堂的效率和效益。
因此,老师要多教给学生在一定条件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教给学生会做一个题目就完事。
(五)关于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首先要有目的性,然后要注意提问的方式。
提问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掌握的情况,而不是单单检查所提问学生掌握的情况。
因此,提问前要有明确的要求,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问题简单,思考时间就短一些;问题难,思考时间就长一些,切不可问题刚提出就让学生马上回答。
提问的方式也有讲究,现在大多数老师都采用随便提问学生的方式。
老师可能认为这样能节省时间,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提问方式更浪费时间,如果老师直接点名,叫到的学生没有想好或者本来就对问题有疑问,这样的学生肯定回答不好,既耽误了时间,又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个别学生可能还认为老师故意找他的茬),提问的效果并不好。
因此,让学生主动起来回答效果更好,这样的学生对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哪怕是错的),学生回答完了(错的订正了),再让学生举举手,老师对学生掌握的情况就能了解个大概。
还有一种现象,一旦时间紧或提问的学生回答不符合答案,老师往往就直接说出答案。
“授”课又变成了“灌”课,效果肯定不好。
而这种现象还较普遍。
这就需要老师们对课堂的生成性有思想上的准备,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六)关于听写检查 1、听写(或默写)是效率最高的背诵检查方式,检查面广,还检查了关键字词的书写。
文科宜多采用。
运用听写方式,能有效避免学生侥幸投机心理,养成自觉记忆的习惯。
2、听写前要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听写中要巡查学生听写情况,听写后要立即收交并尽快检查,并尽快反馈结果。
好的大张旗鼓表扬,对听写不好没认真对待的,要提出批评并让其限时补上并再行检查。
3、听写后不立即收交、或只收少数学生、或不能及时批改反馈、或不对听写不好的给予必要批评与补查,听写的作用都会大打折扣。
(七)关于错题改错与重做 1、要养成对错题及时纠错的习惯。
能当堂改的当堂改,不能当堂改的课下立即改,无论如何不能过夜。
即使觉得明白了、会做了也必须再动手做一遍。
除极微小的细节错误可以在原题上略加改动外,一般都要进行整题重做。
建议分学科建立错题集,将学案、资料、作业以及试卷上做错的题整理在上。
2、对错题要弄清错因,消除障碍,汲取教训;难度大的要虚心求教老师或同学,真正弄懂会做做对,必要时还要再找类似的题强化一下。
3、坚持一周一次重温错题,一月一次错题重做或考错题。
(八)教过了,讲过了,为什么学生还不会?
“不是讲过了吗(甚至是N遍了),为什么还不会?
”这是考试结束后老师讲评试卷时反问学生的最常用的句子。
这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其实,反过来老师也应该想一想,讲过的知识为什么学生还不会?
分析起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老师平时对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考试时有了相关内容才觉得重要。
把普遍问题当成个别问题对待,把重要问题当成一般问题对待。
没有重点强调,学生印象不深。
因此,即使老师讲过了,学生也难免出错。
二是在教学中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老师是讲了,学生学的怎样?
没有落实,没有反馈,出问题也就在所难免。
教师的讲无法代替学生的学。
三是只重视结果,没有重视思维过程的引导。
理解了的东西记忆更深刻。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注意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的展示,仅仅重视了结果的吻合,是无法让学生举一反三的,甚至就是原题学生也不一定能做对。
请老师们认真领会“不要相信定律”:
①不要相信:
我要求过了,学生就会去做了;②不要相信:
我讲过了,学生就懂了;③不要相信:
学生懂了,他就会了;④不要相信:
学生会了,他就能做对了;⑤不要相信:
我提醒了,学生就会注意了;⑥不要相信:
学生订正了,问题就解决了。
要相信:
将纠错进行到底!
(九)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养成不靠考试靠平时 1、认真规范的书写习惯要在课上和作业中培养——教师要抓在平时,并率先垂范; 2、做题速度、准确度与规范程度靠在课上和自习中练就——要督促在平时; 3、有意记忆、善于思考、及时查缺补漏的习惯靠平时养成——要常抓不懈; 4、建议拒绝“两样东西”,一是计算器,一是涂改液和修改胶带。
(十)课堂教学要坚决贯彻“以学定教”
关于课堂教学是以讲为主,还是以学为主,不用再争论。
关键是课堂上老师如何指导学生去学。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老师必须立足于“如何指导学生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能导演、演员一身兼。
道理老师们肯定都明白,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出来就需要老师们多下功夫了。
授课也要有思想,对上课也要有理解。
要用正确的教育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始终如一。
结束语:
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
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她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
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
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