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模具制造市场发展概况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722801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模具制造市场发展概况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国际模具制造市场发展概况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国际模具制造市场发展概况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国际模具制造市场发展概况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国际模具制造市场发展概况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模具制造市场发展概况文档格式.docx

《国际模具制造市场发展概况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模具制造市场发展概况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模具制造市场发展概况文档格式.docx

  模架、模具标准件;

  以及其他未列明的模具。

  二、国际模具制造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据各国报导,模具工业在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被称之“点铁成金”的“磁力工业”,如今世界模具工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新兴的电子工业,已实现了模具专业化、标准化和商业化,因而深受赞誉。

美国工业界认为“模具工业是美国工业的基石”,日本称模具工业为“进入富裕社会的原动力”,在德国,被冠之以“金属加工业中的帝王”之称号,而欧盟一些国家称“模具就是黄金”,新加坡政府则把模具工业作为“磁力工业”,中国模具权威称为“模具是印钞机”。

可见模具工业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模具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资料获悉,目前,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模具总产值都已超过机床总产值。

模具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工业产品的生产发展,模具是“效益放大器”,用模具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将超过自身价格的几十倍乃至上百倍及上千倍。

对全球模具深有研究的罗百辉表示,当前国际模具制造业在生产经营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人员精简,“瘦”型管理。

欧美模具企业大多数规模不大,员工人数超过百人的较少,所考察的模具企业人数一般都在20~50人。

企业各类人员的配置十分精简,一专多能,一人多职,企业内部看不到闲人。

精益生产、“瘦”型管理的思想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2)采用专业化,产品定位准。

所考察的模具企业,大多数都是围绕汽车、电子等产业对各类模具的需求,确定自己的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

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每个模具厂家都有自己的优势技术和产品,并都采取专业化的生产方式。

欧美大多数模具企业既有一批长期合作的模具用户,在大型模具公司周围又有一批模具生产协作厂家。

这种互惠、互利、共赢、共存的合作伙伴关系,有的已持续了30~40年。

  (3)采用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集成化管理。

欧美的模具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大的模具企业,基本上实现了计算机管理。

从生产计划、工艺制定,到质检、库存、统计等,普遍使用了计算机,公司内各部门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共享信息。

  (4)工艺管理先进,标准化程度高。

与国内模具厂大多采取以钳工为主或钳工包干的生产组织模式不同,欧美的模具生产厂家是靠先进的工艺设备和工艺路线确保零件精度和生产进度。

每副模具均有详细的设计图,包括每个零件的详细设计,并且都制定了详细的加工工艺。

我国模具要走向世界,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出口。

欧美模具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使其生产的大型、精密、复杂模具,对促进汽车、电子、通讯、家电等产业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给模具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中国的模具企业,人均年销售额在20万美元左右;

意大利人均年销售额也在10万美元以上。

与国内的模具企业相比,即使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欧美模具企业的生产效率也比我们高许多倍。

  在技术发展方面,国际模具制造业具有以下特点:

  

(1)CAD/CAE/CAM的广泛应用,显示了用信息技术带动和提升模具工业的优越性。

  在欧美,CAD/CAE/CAM已成为模具企业普遍应用的技术。

在CAD的应用方面,已经超越了甩掉图板、二维绘图的初级阶段,目前3D设计已达到了70%~89%。

PRO/E、UG、CIMATRON等软件的应用很普遍。

应用这些软件不仅可完成2D设计,同时可获得3D模型,为NC编程和CAD/CAM的集成提供了保证。

应用3D设计,还可以在设计时进行装配干涉的检查,保证设计和工艺的合理性。

数控机床的普遍应用,保证了模具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质量。

30~50人的模具企业,一般拥有数控机床十多台。

经过数控机床加工的零件可直接进行装配,使装配钳工的人数大大减少。

  CAE技术在欧美已经逐渐成熟。

在注射模设计中应用CAE分析软件,模拟塑料的冲模过程,分析冷却过程,预测成型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缺陷。

在冲模设计中应用CAE软件,模拟金属变形过程,分析应力应变的分布,预测破裂、起皱和回弹等缺陷。

CAE技术在模具设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意大利COMAU公司应用CAE技术后,试模时间减少了50%以上。

  

(2)为了缩短制模周期、提高市场竞争力,普遍采用高速切削加工技术。

  高速切削是以高切削速度、高进给速度和高加工质量为主要特征的加工技术,其加工效率比传统的切削工艺要高几倍,甚至十几倍。

目前,欧美模具企业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数控高速铣,三轴联动的比较多,也有一些是五轴联动的,转数一般在1.5万~3万r/min。

采用高速铣削技术,可大大缩短制模时间。

经高速铣削精加工后的模具型面,仅需略加抛光便可使用,节省了大量修磨、抛光的时间。

欧美模具企业十分重视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

设备折旧期限一般为4~5年。

  增加数控高速铣床,是模具企业设备投资的重点之一。

  (3)快速成型技术与快速制模技术获得普遍应用.

  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更新换代不断加快,快速成型和快速制模技术应运而生,并迅速获得普遍应用。

在欧洲模具展上,快速成型技术和快速制模技术占据了十分突出的位置,有

  SLA、SLS、FDM和LOM等各种类型的快速成型设备,也有专门提供原型制造服务的机构和公司。

  许多塑料模厂家利用快速原型浇制硅橡胶模具,用于少量翻制塑料件,非常适合于产品的试制。

  三、全球模具主要区域发展情况

  1、美国

  近年来,美国制造业陷入衰退,制造业向全球转移,也影响到模具制造业的发展。

2006年全美专用工具,模具和装卡具总收入约82.9亿美元,总利润24.88%,计20.6亿美元。

进出口总值14.3亿美元,主要贸易国为:

日本4.6亿美元(32.07%);

加拿大4.6亿美元(32.06%);

德国1.3亿美元(9.39%);

墨西哥6千5百万美元(4.58%);

中国4千5百万美元(3.18%)。

2006年进口总值10.1亿美元,主要进口国为:

日本4.3亿美元(42.19%);

加拿大29.6亿美元(29.18%);

德国1.1亿美元(10.87%);

韩国3千6百万美元;

中国3千万美元(2.93%)。

2006年出口总值38.7亿美元,主要出口国为加拿大16亿美元(41.39%);

墨西哥6千2百万美元(15.99%);

英国2千5百万美元(6.46%);

德国2千万美元(5.05%);

日本1千5百万美元(3.96%)。

美国模具制造业在数控机床方面实力雄厚:

由于美国首先结合汽车、轴承生产需求,充分发展了大量大批生产自动化所需的自动线,而且电子、计算机技术在世界上领先,因此其数控机床的主机设计、制造及数控系统基础扎实,且一贯重视科研和创新,故其高性能数控机床技术在世界也一直领先。

  2、德国

  德国可说是欧洲最早从事模具生产国家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制造工业发展迅速,使其模具制造技巧日益精良,精密度更受到全球使用者的肯定,并在全世界享有盛名,是全球最重要模具供应国之一。

依据德国机械工厂制造协会(VDMA)资料显示其模具厂商数约5000家左右,其中属于VDMA会员模具企业有90家,这90家模具企业的产值就占德国模具产值的90%,但该国模具产业结构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厂商员工人数在20人以下占八成,员工人数20100人约19%,员工人数100人以上仅占1%。

依据ISTMA所公布的的资料,德国模具销售值约占欧洲七个主要模具生产国总销售值五成,比排名第二意大利的22亿欧元高出甚多,可见德国模具业在欧洲、甚至在全球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进出口国方面,德国进口模具主要供应来源为瑞士及欧盟国家,如意大利、瑞士、捷克、法国及奥地利等国,其中意大利约占总进口值之五分之一,排名第一,亦同时为橡塑胶用射出及压缩模与金属射出及压缩模最大供应国,瑞士进口占有率居次,为压、冲、撞打工具最大供应国。

  德国主要出口地区仍以欧洲各国为主,瑞士自1997年起,即是德国主要出口国,但随下游产品制造据点逐渐移往东欧国家包括捷克、波兰、匈牙利等国,使得近年来出口至捷克的比例大幅成长,这也突显全球制造业位移至新兴工业国家的趋势。

中国大陆近年来成为德国第三大出口国,占总出口百分比8.0%左右,至于出口到其他亚洲市场(如日本、南韩及台湾)的金额比重则是微乎其微。

  目前德国仍位居欧洲模具市场的霸主,在全球的模具市场亦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然而近年来受到中国大陆及东欧(如捷克、匈牙利)地区等新兴制造基地新掘起之影响,面临的处境类似另一

  模具大国-日本,原本坚若磐石的模具工业有松动的现象,与德国模具业者逐步移往国外设厂有关。

  3、日本

  1945年抗日战争刚结束,日本模具工业并没被人们当作产业存在,随着贸易自由化和进口量的增大,该国模具企业陷入了十分困难的境地,日本政府开始认识到模具是决定日本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产品,需要优惠政策扶持,由此着手制定和执行《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简称“机振法”),从1956年颁布,于1961年和1966年分别延长了5年,并在1971年和1979年统一了相关法规之后,正式于1985年失效。

“机振法”中的《模具制造合理化基本计划》提出一个操作流程,即对照合理化基本计算模式,由模具企业向通产省物资别原科提出设备现代化计划,经审查后获得日本开发银行的特别融资。

据统计,实施“机振法”开始5年,294个公司以6.5%特别利息获得了约112亿日元资金。

直接效果是,模具企业生产设备的数量显著上升,如1958年日本模具企业共1164家,平均每个公司的生产设备为14.9台,而到1964年这一数值增为23.6台。

间接效果是,获得融资认可的流程本身就与模具企业经营体制改变、财务方面能力的强大相关联。

以“机振法”的实施为契机,日本模具工业会于1957年成立,并通过该协会展开各种各样的信息收集活动,模具企业得以广泛接触国内外信息,成效十分明显。

总之,日本政府并不是一味局限于单方面出台措施,而是更侧重于引导企业,促进其增强核心竞争力。

鉴于此,日本模具工业获得了飞速发展,据国际模具协会1994年统计,1993年日本模具产值占到该年度世界模具总体产值的43.4%。

  1985年“广场协议”以后,日元升值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很大冲击。

日本制造业开始向东南亚各国进行产业转移以求降低成本,特别是1993年-1995年的第4次日元升值以后,日本中小模具企业因订单减少、模具价格下压等问题,深陷经营危机。

从1991年到2005年,苦于日本国内巿场需求减少以及中小企业经营者后继无人等原因,日本模具生产厂家及模具就业人数在15年间分别减少了28%和13%,模具产值也自1997年起呈现下滑,衰退率达11%。

如1998年日本模具产值攀上18,700亿日元的高峰之后,2006年则降为4100亿日元。

从模具产业的毛利率也可以断定,日本中小模具企业无疑受到了产业空心化和产业集群瓦解的强大打击。

  随着日本大型制造企业如三菱、夏普、本田、丰田等向海外的产业大转移,日本模具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向海外巿场扩张,采用在国外设置模具企业;

或和当地企业合资;

或发单给自己熟悉的模具企业等方式。

结果,在一般普及型模具技术领域,出现了机械加工技术取代模具技能的趋势。

因此,中国、韩国的模具凭借价格优势加大了对日本的出口,在中低档技术含量的模具巿场上更已成为日本中小模具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

同时,伴随着日本模具出口的增加,日本模具企业在东南亚各国设立维修点、向产业转移地的模具企业提供模具图纸以实现模具配套本地化的过程中,也造成了模具技术的流失乃至部分模具巿场的丧失。

  也正因为此,日本模具企业不得不致力于高档模具的生产和技术升级,以避开价格竞争。

也即,以小而精、小而专的技术积累作为竞争力的源泉,促使中小模具企业不断创新,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其特点是柔性对应性和专业相结合,以熟练工人为主体,对先进的设备加工技术和传统加工工艺进行整合,采用多品种、少批量生产方式来提高竞争力。

  4、意大利

  意大利塑料橡胶加工机械和模具制造行业是意大利机械制造联盟十个专用机械制造行业之一,拥有500余项欧洲专利,专业化程度高,技术领先,产品多样。

其产值占到机械制造联盟十个行业总产值的16.5%、国内市场消费额占20%、出口、进口分别占13.8%、15%、贸易余额占13.4%。

  根据意大利塑料橡胶加工机械和模具制造行业协会(ASSOCOMAPLAST)数据显示,2006年意大利塑料橡胶加工机械和模具制造业实现产值38亿欧元,国内市场消费额21.71亿欧元,出口22.68亿欧元,进口5.89亿欧元。

2006年实现贸易顺差16.79亿欧元。

  5、葡萄牙

  葡萄牙模具工业发展始于1943年,在注塑模具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至1980年,葡模具产品已远销50多个国家,当时仅马立尼亚·

格兰特市市就有54家模具企业,从业人数达2000人。

  目前葡模具业共有企业300家,以中小企业为主,大部分集中在马立尼亚·

格兰特和奥利维拉·

德·

阿泽麦伊斯两市,总从业人口7500人。

其中马立尼亚·

格兰特市有模具企业190家(占全国模具企业的63%),从业人员5000人,奥利维拉·

阿泽麦伊斯市有模具企业86家(占全国模具企业的29%),从业人数1600人。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葡萄牙模具企业总结和积累了大量技术经验。

葡模具界普遍认为,模具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技术发展、合理生产和质量控制计划、不断更新设备和加强专业技术投资等因素。

目前,葡模具企业本着工艺竞争和整体质量至上的经营理念,率先大量使用高精度数控设备,并在模具设计过程中普遍使用CAD/CAM/CAE系统。

葡模具企业利润直接再投资平均比例高达18%,在包括美国、英国、韩国、日本和法国在内的国际模具工业及专用工具协会(ISTMA)成员国中居于首位。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日臻完善,葡模具企业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不少企业已逐步向模胚、抛光、大型模具或高精度模具等特定专业领域发展。

  四、全球经济危机对模具制造行业的影响

  1、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

  美国“次贷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至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标志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正式爆发。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subprimelendingcrisis),也译为次债危机,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并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危机。

次级抵押贷款是指美国贷款机构面向收入水平不高因而信用程度也较差、出现违约概率较大的借款人提供的一种住房按揭贷款,因此,次级抵押贷款是一种高风险贷款。

  面向信用分类在660分以上,信用等级高,收入稳定可靠,债务负担合理的客户,这些客户主要选用30年或15年的固定利率按揭贷款,浮动利率贷款所占份额在20%以下。

  面向既包括信用分数在620到660分之间的主流阶层,又包括分数高于660分的高信用度客户中的部分人,介于优质贷款市场和次级贷款市场之间,贷款利率通常比优质贷款高1~2个百分点,浮动利率贷款所占份额在60%左右。

  面向信用分数低于620分,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贷款利率一般比优质贷款高2~3个百分点,浮动利率贷款所占份额在85%左右。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来自于美国房地产市场。

2002年至2007年,美国房地产市场投机严重,房价上涨速度惊人,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

据估计,2007年初美国房地产市场房屋总价值约21万亿美元,其中有8万亿美元是投机的价值,泡沫占房屋总价值的38%。

期间,按揭市场的两个变化为后来的危机埋下了隐患。

第一,银行以前给购房人提供贷款,往往自己持有按揭,在未来25-30年的时间里不断从购房人那里收取本金和利息。

而从2004年起,放贷机构则把按揭出售给投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1。

这些投资银行再把不同的按揭放在一起,变成一种“有按揭支撑的证券”在市场上出售。

第二,金融机构在2004年抛出所谓的次级按揭借贷。

借贷者买房时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样交纳20%或更高的首付,银行也不再对借贷者的背景和收入情况进行任何审查。

  尽管次级抵押贷款风险较大,但由于收益率较高,受利益驱使,对次贷风险认识不足,同时迫于竞争需要,次贷机构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并且降低了次级房贷准入条件。

2001年至2004年期间,美联储实施低利率等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美国人的购房热情不断升温,次级抵押贷款成了信用条件达不到优惠级贷款要求的购房者的首要选择。

为了更方便、更快捷地向借款人发放次级贷款,贷款机构或其代理没有依照美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消费者真实、详尽地披露有关贷款条款与利率风险的复杂信息,导致众多对风险认识不足的借款人盲目贷款购房。

由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机构宽松的贷款准入条件,甚至推出“零首付”、“零文件”等贷款方式,即不查收入、不查资产,贷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证明的情况下贷款购房,导致贷款欺诈案件时有发生。

  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放贷机构加快创新推出了多种多样的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比如导致次贷危机的主要次贷品种无本金贷款、可调整利率贷款等。

次贷最初的利率非常低,但是到2006年,利率迅速攀升,有些借了次贷的人开始无力偿还债务。

2007年,不能按时偿还按揭的人的比例变得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到2007的第二季度,房价的泡沫也达到了顶点。

次级抵押贷款危机随之开始爆发。

  美国政府国民按揭协会在1970年就创造了世界首个按揭抵押债券,把条件相近的若干个按揭债务一起打包,制成凭证,再将这些按揭债务作为抵押的凭证卖给投资者,于是,债务的利息收入和风险就传给了投资者。

  2、次贷危机向全球的蔓延情况

  

(1)、次贷危机的传导

  次贷危机最初影响范围限于持有或经营次级抵押资产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商业抵押贷款机构、投资银行及商业银行的抵押贷款子公司等。

随着次贷危机的加深,一些商业银行开始冲减次贷有价证券,财务状况恶化,甚至出现净亏损。

受此影响,银行业普遍收紧企业和消费者放贷标准、提高贷款条件,信贷紧缩开始困扰实体经济。

至此,次贷危机完成了向信用危机的传递。

  贷紧缩笼罩短期资金市场,导致货币市场基金的机构投资者面临陡然增大的资金赎回压力,流动性出现紧缺,货币市场总市值萎缩。

信贷紧张加剧了业已存在的借款人房贷违约现象,并波及经营债券保险及信用违约担保产品的保险商,导致其融资成本升高,债权人相继要求其追加债务担保。

除了商业信用市场、保险市场外,金融动荡还波及公司债券市场、商业票据市场、股票市场、汽车融资市场等其他金融市场,形成系统性的全面金融危机。

由于美国金融市场的规模数倍于实体经济总量,金融市场动荡严重冲击实体经济。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金融动荡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是:

随着金融危机深化,信贷收缩笼罩市场,使企业融资成本快速攀升,甚至导致新增投资来源枯竭;

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大幅度下滑带来强烈的逆向财富效应,抑制了居民消费。

最终,金融危机从投资和消费两个角度导致实体经济下滑,从而完成了“房地产市场下滑导致次贷危机,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的逆向反馈循环。

  

(2)、次贷危机向全球蔓延

  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急剧恶化为金融危机,并在短期内席卷全球。

美国政府9月7日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9月15日美国第四大银行雷曼兄弟宣布并递交破产申请,同一天内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银行被收购。

自雷曼兄弟破产后,美国银行危机蔓延到欧洲,各国纷纷通过注资或国有化挽救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

亚洲地区面临的风险也正在加大,资金外流现象日趋严重。

目前冰岛成为受此次危机冲击最大的国家,金融体系几近崩溃,整个国家面临破产危机。

  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美国股票市场大幅度下滑,并对全球股票市场产生了严重冲击。

仅从2008年8月1日至10月10日,美国道琼斯指数又下跌了25.4%,伦敦指数下跌了26.2%,德国股指下跌了29%,法国巴黎指数下跌了26.4%,日本日经指数下跌了36.8%,香港恒生指数下跌了35.3%,泰国、新加坡、越南、菲律宾、韩国、印度等股市都纷纷下跌。

各国股市大跌的同时,纷纷创出各种新低。

面对全球股灾,越来越多的市场选择暂停交易以求避难,如冰岛、印尼都已暂停股市交易,大阪证券交易所也于10月10日宣布暂停交易。

全球股市的持续下跌显示出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不断增大。

  信贷紧缩、股市大幅下跌导致全球消费需求下降,世界经济正在严重下滑。

美国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由于个人消费开支和出口增速低于预期,将2008年第二季度GDP增长率由此前的3.3%修正至2.8%。

金融市场风险伴随着美国经济减速,使欧盟和欧元区经济受到较大冲击。

第二季度欧盟和欧元区同时出现负增长,主要经济体德国、法国、意大利均出现负增长,欧元区私人最终消费则连续两个季度萎缩。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第二季度出现负增长,消费、投资和出口亦同时萎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8年10月份的报告中指出,面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成熟市场发生的最危险金融冲击,世界经济正在经历一场严重的下滑。

3、各国救市政策及成效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到来之际,各国政府都在极力的挽救濒临绝境的资本市场以稳定市场的信心。

  

(1)、美国

  美国政府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救市行动,美国救市资金将超过一万亿美元。

2008年9月15日,美联储向美国银行体系注资700亿美元,这是911以后最大规模的单日注资行动。

9月16日,美联储向保险公司AIG注资850亿美元,同时继续向美国银行体系注资500亿美元。

10月3日,美国通过总金额85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而早前,美联储向其一级交易商出借2000亿美元国债。

10月14日,美国宣布具体救市举措,美国总统布什宣布,美国政府决定年内动用已获批准的七千亿救市计划中2500亿美元直接收购九家大型金融机构的股权。

美国联储局亦在10月底宣布调低利率0.5厘。

  美国政府一系列挽救措施未能提振投资者信心,到2009年初,金融机构发布的2008年第四季度财报陆续爆出巨亏消息,对美国股市强烈震荡。

奥巴马在就职演讲后的第二天即召集各经济

  顾问商讨拯救银行业的对策。

美国财政部、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16日联合向美国银行提供1180亿美元的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