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720852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百家争鸣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

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  )

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7.(2017·

上海高考·

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

A.重义轻利B.民贵君轻C.天人感应D.正心诚意

考纲解读

考点

内容

说明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百家争鸣的形成背景、百家思想的内容及比较。

2.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原因、特点、内容及影响;

汉武帝推崇儒学的措施。

是高考必考点之一,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材料题也有。

知识梳理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1)经济上: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

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

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流派:

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

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

(1)思想: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2)文化:

是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时期

代表

主张

地位和影响

春秋

孔子

(1)政治:

①思想核心是“”;

②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

③主张“克己复礼”

(2)教育:

主张“”“因材施教”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战国

孟子

①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主张“”;

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2)伦理:

主张“”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

荀子

①主张“”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提出“君舟民水”

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来规范

三 其他思想流派

1.道家

2.法家:

韩非子

(1)地位:

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2)主张:

君主要,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3.墨家:

墨子

(1)主张: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2)地位:

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考点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 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1)经济:

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

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

汉初道家“”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

(1)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

二 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规定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考点精讲

一、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上,都是为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将社会从混乱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

诸子百家从治国理念、社会伦理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态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社会变革下思想解放的特点。

其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在治国

理念上

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

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在社会伦

理观上

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子主张“人之性恶”;

道家的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人性的转变

在处理人与自

然的关系上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

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

在人生

态度上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

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

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

阴阳家主张“天命观”

在社会成

员关系上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典例1儒、墨、道、法四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

如(  )

A.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

B.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

C.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

D.强调和谐,建立理想社会

[易混易错]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

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

典例2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

孔子为鲁人,日常操鲁语,唯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

这表明(  )

A.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

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

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

D.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

[概念解读]仁和仁政

“仁”是一种道德概括,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

“仁政”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仁政”要求首先使百姓得到温饱,称之为“小康”。

二、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各自体现的时代性

1.儒家思想

(1)春秋时期,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其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

(2)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利于封建统治的需要。

在当时诸侯割据混战、封建制度确立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

2.道家思想

(1)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

道家的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

3.墨家思想:

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的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法家思想:

战国时期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

典例1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

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

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  )

A.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

B.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

C.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

D.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

[总结提升]孔子思想的“双重性”

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但孔子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所以他的思想具有进步的一面。

典例2有学者认为:

“昔日维系社会之纲纪逐渐失效,且诸侯强大之事实,与攻伐兼并,互为因果。

……侵略与自卫皆有待于富强。

于是君权之扩张遂同时成为政治上之需要与目的,而政治思想亦趋于尊君国任法术之途径矣。

”这一观点可以说明(  )

A.法家思想兴起的客观背景

B.董仲舒改造儒学的动机

C.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必然

D.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

[概念解读]王道与霸道

“王道”一词,最早出自孟子的学说。

儒家认为:

圣人成了君王,其统治即是王道,故也可说成“圣王之道”。

王,顾名思义,就是高高在上的意思。

“王道”是说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

代指儒家的治国思想。

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代指法家的治国思想。

语出《荀子·

王制》:

“故明其不并之行,信其友敌之道,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

是知霸道者也。

”“王道”与“霸道”是一对相对的称呼。

考点一精练

1.(2018·

湖北华师大一附中押题,24)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

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

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

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

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

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

商丘模拟)孔子说:

“鸟兽不可与之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这说明孔子(  )

A.主张实行礼治,反对法治

B.对自身修养有极高的要求

C.主张变法革新,积极入世

D.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相处

3.(2018·

河南中原名校联盟考评,24)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

后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

这反映出(  )

A.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

B.孟子的思想在齐国受排斥

C.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

D.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

江西八所重点中学4月联考,24)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认为:

“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

曰:

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

又与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

又与今人之贱人,执其兵刃毒药水火,以交相亏贼,此又天下之害也。

”下列属于这一学派主张的是(  )

A.法不阿贵B.兼爱尚贤

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

5.会意法是我国古代一种造字法,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与材料观点相符的学派是(  )

A.墨家B.道家C.儒家D.法家

6.(2019·

合肥模拟)“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B.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

C.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

D.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

7.(2018·

菏泽模拟)某思想家认为:

“亲以厚爱关子于安利而不听,君以无爱利求民之死力而令行。

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

故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

父薄爱教笞,子多善,用严也。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的治国理念是(  )

A.无为而治B.礼法并用

C.礼乐仁政D.严刑峻法

1.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典例1.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

这说明董仲舒(  )

A.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

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

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

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

[易混易错]罢黜百家≠禁绝百家。

“罢黜百家”只为独尊儒术服务,并不仅仅意味着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进一步适应了“大一统”社会发展的需要。

典例2.董仲舒《春秋繁露》载:

“《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该主张旨在(  )

A.说明天地君权之尊贵B.强调遵从纲常伦理

C.提升儒学的独尊地位D.废弃郡国并行体制

[总结提升]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考点二精练

1.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秩序,并未神化君权。

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儒学前后产生了矛盾

B.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

C.结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D.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霍光在推举刘询为帝(汉宣帝)的奏议中说:

“礼,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

孝武皇帝曾孙……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子万姓。

”霍光奏议表明汉代(  )

A.尚存原始民主制遗风B.未遵循嫡长子继承制

C.儒学已成为统治思想D.庙号体现其统治思想

3.(2019·

河北石家庄模拟)西汉官方孝德教育呈现出神秘化的倾向,“孝”从政治伦理范畴中提升出来,发展为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最高准则,为引导人们崇尚孝德,统治者(  )

A.推动了儒释道融合B.革新了选官制度

C.提出家国一体观念D.设刺史以察民情

4.下表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

对于该表分析正确的是(  )

类别

关键词

出现频次

所占比例

社会伦理观念

仁、礼、信

17586次

46.53%

法治观念

法、刑

4648次

12.30%

财富观念

利、财、富

4765次

12.61%

公平公正观念

士平

4427次

11.71%

道德观念

6367次

16.85%

A.主流价值儒学化B.法家大行其道

C.重利轻义观盛行D.伦理脱离政治

5.“灾异示警”是中国古代神学政治理论的核心主张,更是中国古代言谏文化与制度的精神支柱,由于其与“君权神授”同为中国古代天命哲学的构成基础而广为统治阶级所接受,代代相传而深入人心。

A.君主专制催生了“君权神授”思想

B.“灾异示警”有效制约了君主集权

C.言谏制度源于原始宗教迷信思想

D.统治者借宗教思想稳定统治秩序

6.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是“父慈子孝”;

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

这种变化(  )

A.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

B.体现了道家休养生息政策

C.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

D.使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

7.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

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

汉代这些举措(  )

A.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B.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

C.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

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8.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

这说明他(  )

A.注重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B.主张治国应外儒内法

C.继承了儒家重教化的传统

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