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种植业产业实施方案及验收办法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719045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祝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种植业产业实施方案及验收办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天祝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种植业产业实施方案及验收办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天祝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种植业产业实施方案及验收办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天祝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种植业产业实施方案及验收办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天祝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种植业产业实施方案及验收办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祝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种植业产业实施方案及验收办法Word文件下载.docx

《天祝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种植业产业实施方案及验收办法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祝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种植业产业实施方案及验收办法Word文件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祝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种植业产业实施方案及验收办法Word文件下载.docx

近几年来,藜麦初级产品市场交易价格在10~20元/kg之间,是价格最高的粮食作物,亩产值在1500~2000元之间。

深加工产品价格在40~80元/kg左右,经济效益显著。

同时,藜麦因品种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颜色,色彩多样十分绚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二)产业特点

1.可促进种植业供给侧改革。

我县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县,90%的耕地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和二阴山区,且海拔在2500~3000米之间。

这一区域气候冷凉,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种植小麦、豆类等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经济效益低,特别适宜藜麦种植。

因此,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发展藜麦这一特色产业,对调整我县种植业结构,促进种植业供给侧改革,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2.可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藜麦因品种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颜色,有酒红色、玫红色、粉红色、绿色、黄色、金黄色、橘黄色、白色等,色彩多样十分绚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同时,藜麦可做藜麦粥、藜麦焖饭、藜麦饼、煲汤、藜麦饮品、藜麦茶、藜麦醋、藜麦酒等,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高。

因此藜麦产业的发展,不但可以实现种植效益,还可带动餐饮、住宿、游览观光等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3.可发挥资源比较优势。

藜麦规划区海拔高、气候冷凉,草原和森林覆盖面积大,无矿企业,大气、水源、耕地无污染,有机肥料充足,太阳辐射紫外线强,病虫害少,有天然隔离条件,具有生产绿色农产品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同时兰新铁路、312国道和连霍高速贯通南北,人流、物流、信息流畅通便捷,发展藜麦产业具有很多比较优势。

(三)制约因素

1.藜麦产业规模小。

藜麦属新型产业,群众对藜麦的认识还很陌生,大部分群众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处于观望状态,全县仅有极少部分农户和企业探索性种植,全县种植不成规模,不利于客商收购,不利于企业规模生产、加工。

2.藜麦产业体系不完善。

没有建立藜麦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和专业化的良种繁育基地,种子主要依靠省农科院,大面积种植种源不能保证,同时,种子价格贵,造成投入成本高。

3.缺龙头企业带动。

目前,我县仅引进甘肃纯洁高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藜麦基地,但没有加工生产线,对藜麦产业发展造成影响。

“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还没有建立。

4.缺科技人才。

藜麦是我县刚起步的产业,目前县乡农技人员对藜麦的栽培管理、收获、加工等技术知之甚少,对藜麦的大面积标准化生产缺乏技术人才和技术指导。

5.缺信息服务。

藜麦属新型特色产业,目前还没有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信息服务平台,对其生产、加工、市场、销售等方面的技术和信息掌握有限,对开展好技术指导、销售服务等具有一定影响。

二、发展目标、产业布局及主要任务

(一)发展目标。

2018年,在松山、华藏寺、哈溪、朵什、东坪、天堂、石门7个乡镇31个行政村、84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面积7841.8亩,贫困人口人均种植面积2.2亩,人均增加收入1100元;

主推陇黎系列,继续引进新品种,扶持发展龙头企业。

(二)产业布局。

2018年藜麦产业主要分布在全县7个乡镇,覆盖行政村31个(其中:

贫困村18个),村民小组79个,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数0.0847万户,贫困人口0.3495万人。

(三)主要任务

1.藜麦良种繁殖体系建设。

以甘肃省农科院为依托,建设藜麦良种繁育体系,开展适合机械化生产的高抗、高产、高效的藜麦新品种的繁育与示范,开展藜麦种子标准化生产,为藜麦生产提供充足合格的种子。

2.藜麦标准化技术示范体系建设。

实行连片种植、规模推进。

大力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技术,确保示范区生产出的藜麦符合标准要求,为创建藜麦产品品牌提供质量保障。

3.藜麦加工示范体系建设。

扶持和引导一批藜麦加工龙头企业开展藜麦精深加工,开发高端产品,加快创建藜麦品牌,延长加工产业链,促进藜麦加工增值,带动藜麦产业加快发展。

三、扶持原则、环节、标准及方式

(一)扶持原则

1.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已有的发展基础,合理布局藜麦生产基地、加工企业,最大限度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产业开发。

2.规范使用资金。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作用,集中扶持一批能够推动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实现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

3.实施项目考核验收。

制定完善的项目验收办法,对扶持补贴面积进行严格核查验收,并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

(二)扶持环节、标准。

统筹安排合理使用扶贫资金,根据实际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藜麦产业。

对本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年新种植藜麦,每亩补助400元,主要用于购买种子、配方肥、地膜等生产资料。

(三)扶持方式。

新建藜麦生产基地,采取直接补助的方式进行扶持。

四、进度安排

(一)2018年1月1日-2018年2月底。

各乡镇负责完成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藜麦产业发展扶持项目的政策宣传,种植面积落实,并上报藜麦产业发展扶持项目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花名册,县农技中心制定实施方案。

(二)2018年3月1日-4月20日。

组织县乡农技人员开展技术培训。

乡镇督促农户做好灌溉、整地等播前准备和种子、化肥、地膜等物资储备等工作。

(三)2018年4月21日-5月20日。

乡镇组织农户开始覆膜播种,县乡农技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工作。

(四)2018年6月上旬-9月底前。

各乡镇组织农户做好间苗、定苗、除草、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工作。

6月20日前乡镇完成自查验收工作,6月30日前向县农牧局提交验收结果并申请县级抽查验收。

7月5日-8月10日县上抽调核查验收组完成县级核查验收,8月底兑现补助。

(五)2018年10月1日-10月31日前。

组织农户及时收获、销售等工作;

县、乡技术部门做好测产、效益分析、总结等工作;

乡镇督促种植户做好废旧地膜回收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有关乡镇及相关部门要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战略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发展藜麦产业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加快藜麦产业发展作为振兴乡村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藜麦产业考核指标体系,严格工作责任,完善考核制度,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任务落到实处。

县上成立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财政局、发改局、县委农办、农牧局、科技局、水务局、交通局、农机局、招商局、商务局、国土局、旅游局、气象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藜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

各相关乡镇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确定专人,抓好任务落实、地块规划等各项具体工作。

(二)加大政策扶持,引导产业发展。

建立政府、企业与农户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不断增加投资总量。

在财政扶持的基础上,搭建信贷支持平台,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入藜麦产业精准扶贫工作。

乡镇党委、政府要主动发挥服务职能,积极与相关部门衔接,做好种子、化肥、农膜的供应工作,与相关企业做好订单合同的签订,通过订单、保护价收购,完善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为藜麦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三)引导土地流转,促进产业化发展。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农民合理进行土地流转,鼓励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土地向经营能手、龙头企业集中,推进藜麦产业向集中连片的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提高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程度。

一是大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专业户等,鼓励种植户加入,形成“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优势,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民生产经营效益。

二是鼓励农户以土地、资金、设备等生产要素入股的形式参与到生产、储藏、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建立农户参与的“利益捆绑、责任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

推进藜麦产业的生产、销售、加工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四)拓展产业优势,增加种植效益。

积极开展藜麦精深加工技术与旅游开发,培育发展和扶持壮大一批藜麦龙头企业。

一是引导龙头加工企业加强工艺装备水平,加大藜麦的深度开发,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

二是研究开发藜麦秸秆精饲料产品,以藜麦产业促进养殖业发展,形成“种植+加工+养殖+销售”的发展模式;

三是发挥藜麦的景观优势,藜麦因品种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颜色,色彩多样且绚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可带动旅游农业的发展。

促进藜麦产业的融合发展,使藜麦向深加工、多方位、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五)强化科技支撑,提高产业生产水平。

建立藜麦产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基地,加强新品种的引进与选育,培育一批适合我县种植的藜麦新品种、新技术。

充分调动广大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建立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的问题。

大力推广绿色高产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通过新技术、新品种与传统适用技术组装集成,全面推动藜麦产业的标准化生产。

对现有农技人员进行技术知识的更新,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和服务生产经营者的本领。

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推动藜麦产业走优质、高产、高效、持续发展的路子。

(六)强化品牌宣传,拓宽销售渠道。

加强藜麦产品品牌和营销宣传,综合运用“互联网+”、农村电子商务、农博会展销、兰洽会、旅游开发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大力拓展藜麦产品销售渠道,使藜麦真正成为精准扶贫的富民产业。

附件:

天祝县2018年脱贫攻坚产业扶贫藜麦产业计划表

乡镇名称

涉及贫困村(个)

种植面积(亩)

华藏寺镇

10

1791.7

松山镇

2

5718.1

哈溪镇

1

5

朵什镇

29

东坪乡

221.5

天堂镇

12

石门镇

64.5

合计

18

7841.8

高原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农牧厅《牛、羊、菜、果薯药等六大特色产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大力培育高原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增加贫困户收入,确保如期完成脱贫目标任务,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产业现状

1.生产规模稳步扩大。

近年来,我县依托天祝县海拔高、气候冷凉、无污染、病害少的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发展高原有机蔬菜产业,以荷兰豆、蒜苗、甜脆豆、莴笋、娃娃菜等品种为主蔬菜生产初具规模,2017年全县建成高原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10万亩,总产量达3.06亿元,实现总产值7.52亿元,平均亩产值7521元,亩均纯收入6996元。

2.区域布局合理。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全县已形成以金强川区的华藏寺、打柴沟、石门、抓喜秀龙4个乡镇为主产区,辐射带动松山、天堂等周边乡镇的蔬菜产业发展布局。

种植品种有荷兰豆、中荚豆、娃娃菜、蒜苗、莴笋、菜用蚕豆、西葫芦、白菜花、菠菜、豆苗、生菜等10多个品种。

建成了华藏寺镇周家窑村、栗家庄村、岔口驿村,打柴沟镇上河东村、下河东村、深沟村,石门镇马营波村、岔岔屲村等18个千亩以上高原绿色有机蔬菜连片示范村。

发展壮大了雪峰源、绿农、介石等一批集蔬菜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蔬菜产业化格局逐步形成。

3.标准化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重点围绕蔬菜品种选育、栽植、施肥施药、农药残留控制等关键环节,以《武威市出口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为执行标准,大力推行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构建高标准出口农产品基地。

目前,全县已有介实、绿农、雪峰源等9家蔬菜生产企业(合作社)取得出口农产品备案基地证书,全县已建成出口农产品备案基地5万亩,辐射带动10万亩。

关键技术普遍落实,管理水平稳步提高,生产效益持续增长。

(二)制约因素

1.蔬菜生产基地规模偏小,不适应新阶段蔬菜产业发展的需要。

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蔬菜科技转化能力弱,科研推广跟不上蔬菜产业发展的需要,农民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蔬菜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薄弱,抵御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能力弱。

2.设施装备和机械化程度较低,蔬菜加工贮藏能力不足。

随着城镇化水平提升,务农人口数量进一步缩减,精细蔬菜和高标准蔬菜生产所要求的劳务技能及机械化水平与现实矛盾突出;

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普及率低;

蔬菜保鲜加工贮藏能力弱,冷链贮运不发达,精深加工企业少。

3.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劳动者技能培训需加强。

分散经营模式占主导地位,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发挥作用不充分,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等集约化经营管理水平低,先进实用技术及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全县蔬菜发展无品牌化特色。

2018年在打柴沟、华藏寺、松山、抓喜秀龙、天堂、石门6个乡镇38个行政村、328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高原绿色有机蔬菜2.85494万亩,总产量达到4.28万吨、产值8564万元,户均收入1.82万元,人均收入0.47万元。

打柴沟镇8个贫困村、8个深度贫困村和1个非贫困村1700户6786人,蔬菜种植面积1.771045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2.65万吨、产值3719.1万元,户均收入2.19万元,人均收入0.55万元。

华藏寺镇5个贫困村、3个深度贫困村和3个非贫困村1202户4659人,蔬菜种植面积0.902525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1.35万吨、产值1895万元,户均收入1.57万元,人均收入0.41万元。

松山镇1个非贫困村11户48人,蔬菜种植面积0.00935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1.68万吨、产值19.64万元,户均收入1.78万元,人均收入0.41万元。

抓喜秀龙乡2个非贫困村贫困户40户147人,蔬菜种植面积0.0355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0.03555万吨、产值74.6万元,户均收入1.87万元,人均收入0.51万元。

天堂镇1个非贫困村18户63人,蔬菜种植面积0.0036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0.0054万吨、产值7.56万元,户均收入0.42万元,人均收入0.12万元。

石门镇4个贫困村、2个非贫困村贫困户310户1265人,蔬菜种植面积0.13287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0.2万吨、产值279万元,户均收入0.89万元,人均收入0.22万元。

适宜我县种植高原绿色有机蔬菜的6个乡镇17贫困村,11个深度贫困村、10个非贫困村,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数3281户12968人。

1.高原绿色有机蔬菜绿色高产高效生产基地建设。

按照蔬菜绿色高产、高效和安全创建“五化”、“六统一”的要求,打造高原绿色有机蔬菜核心种植示范区,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或企业建设基地,规模经营的方式,加快建设优质“高原绿色有机蔬菜”绿色高产高效标准化生产基地。

重点扶持发展娃娃菜、莴笋(红尖叶)、蒜苗、荷兰豆、甜脆豆、甘蓝、花椰菜等适宜外销且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品种。

2.蔬菜贮藏保鲜及营销体系建设。

在蔬菜主产乡镇、主产村组织能人大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贫困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新型经营主体带领贫困户发展生产和初加工,增加产业收入。

鼓励在外销量较大的蔬菜产区,按生产规模和商品化处理需求,加快建设保鲜冷藏库、整理分级车间、包装等设施设备,加强冷藏、冷运、冷销等“冷链”建设,降低冷链物流成本和产品运输损耗,增强市场调剂能力,均衡上市、价格稳定。

加快培育和引进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蔬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和龙头企业,提高蔬菜产品加工生产工艺,拓展加工产品类型,增加产品附加值。

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申报认证“三品一标”产品,提升蔬菜产品质量,打造蔬菜品牌,实现品牌化经营。

鼓励蔬菜专业合作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开展网上直销,减小市场风险,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

积极推进农企对接、农超对接,积极发展基地、订单生产,建立产加销一体化利益共同体,提升生产与销售对接水平。

3.开展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

采取现场参观、教学、实践等方式,大力推广应用适应贫困地区蔬菜产业的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培训,示范推广设施轻简化建造和标准化生产、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等技术,为蔬菜产业升级、产品优质、农户增收提供科技支撑。

采取“走出去”方式,开展农民技术骨干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力争每人每年培训两次,每次不少于10—15天,连续3年,确保受训贫困户中每户至少有1人熟练掌握一门以上蔬菜种植实用技术,提高培训效果和致富技能。

支持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采取领办社会化服务组织或技术承包等方式,积极参与蔬菜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和培训等服务。

4.大力推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

突出抓好精细管理、品种茬口优化,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材料试验、示范推广等关键环节,持续提高蔬菜产业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力争高原绿色有机蔬菜亩均收益达到0.6万元。

大力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重点推广精准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和大田育苗移栽为主的节肥节水技术模式。

5.加强病虫害防控技术。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创新技术措施,加强技术培训,开展绿色防控,加强病虫害防控,完成农作物统防统治。

一是加强技术培训。

加强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技术培训,实行两个结合,专业队伍培训与农户培训相结合,提升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

二是开展病害监测。

县级监测和乡镇监测相结合,在全县每个乡镇开展高原蔬菜等作物主要病虫害监测。

将田间调查结果与气象资料和历史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对全县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作出及时的预报,及时向上级汇报田间病虫害调查数据,定时发布《病虫简报》。

三是实行统防统治。

建立专业化防治队伍,开展统防统治。

扩大绿色防控面积,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重点开展白、黄板诱捕、杀虫灯诱杀、生物防治、生物多样性栽培等绿色防控。

四是加强宣传力度。

在关键时期,及时运用网络、电视、广播、手机等媒体发布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

三、扶持方式及原则

(一)扶持原则。

1.支持优势区域。

以28个贫困村为重点,支持高原绿色有机蔬菜生产优势产区。

2.实施绩效考评。

建立健全资金使用和产业发展绩效考评制度,对产业扶持资金进行绩效考核评价。

(二)扶持方式及标准。

全力争取落实省上各项蔬菜产业扶持政策和项目,对种植高原绿色有机蔬菜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每亩200元补助,主要用于购买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引导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生产经营大户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共同发展。

大力实施全县产业脱贫产业富民工程,积极争取落实相关扶持政策。

种植高原绿色有机蔬菜贫困村,带动贫困户30户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统一良种供应、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作业”要求,建成500亩以上相对集中连片生产基地。

坚持规范建设与创新发展相结合,鼓励支持贫困村蔬菜产业合作社创建国家、省级、市级合作社示范社,争取市级县财政奖励性补助。

2.蔬菜储藏保鲜库建设。

根据贫困乡镇、贫困村蔬菜产业发展实际需要,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新建储藏能力100吨以上的蔬菜(食用菌)保鲜库,开展采后清选、分级、包装等净菜处理,提高蔬菜贮藏保鲜及采后处理能力。

经考核验收,对安装制冷设备,当年能投入使用的保鲜库,按照库容和质量,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担保补贴等方式给予扶持。

鼓励企业、合作社在贫困乡镇、贫困村建设大中型冷藏保鲜设施,争取市、县区财政冷链物流发展专项资金,通过“先建后补”方式,对冷冻冷藏库、气调保鲜库等给予扶持。

3.科技支撑和新技术培训。

实施产业扶贫“三包三公开一挂钩”技术服务机制,组织县、乡(镇)农技推广单位积极与市、省内外科研院校开展技术交流协作,进行关键技术研发和集成创新,每年争取市级财政扶持资金,开展蔬菜新品种引进筛选试验示范;

每年开展新技术推广示范3项以上;

每年培训一定数量蔬菜种植贫困户,每次培训5天。

各乡镇负责完成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高原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发展扶持项目的政策宣传,种植面积落实,并上报高原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发展扶持项目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花名册,县经作站制定实施方案。

(三)2018年4月21日-5月20日。

6月25日前乡镇完成自查验收工作,6月30日前向县农牧局提交验收结果并申请县级抽查验收。

7月1日-8月10日县上抽调核查验收组完成县级核查验收,8月底兑现补助。

组织农户及时收获、交售等工作;

五、组织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按照精准到村到户要求,制定一套方案、形成一套扶持政策、建立一支科技支撑队伍的,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积极引导和协调社会资本、信贷资金投入,建立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良好工作机制,支持高原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为确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