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十二五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715798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0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十二五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福建省十二五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福建省十二五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福建省十二五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福建省十二五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十二五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福建省十二五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十二五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十二五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第四章 

主要任务

  一、发展大企业大集群

  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

  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五、促进闽台产业深度对接和有效利用外资

  六、落实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

  七、实施品牌带动与质量振兴

  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五章 

发展重点

  一、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

  二、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三、增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竞争力

  四、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

  五、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六章 

环境保护

  一、开展绿色低碳生产

  二、施行节能减排专项

  三、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四、促进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二、强化土地保障

  三、强化资金保障

  四、强化人才保障

  五、强化服务保障

  六、强化运行保障

  附件1:

“十二五”重点培育十四条产业链

  附件2:

福建省“十二五”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项目表

  前  

  面对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后金融危机时代新兴产业兴起的新形势,未来5-1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

编制和实施《福建省“十二五”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规划》,对于把握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全面实施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和优化布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规划立足福建实际,依据国家《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纲要》和《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福建省主体功能区划》等相关规划,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突出改革创新、突出先行先试、突出集约提升、突出跨越发展,在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主要区域,着力打造若干个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密集区,构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本规划是福建省“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之一,主要阐述规划期内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重点领域和产业布局,是今后指导全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基地与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

  规划以2010年为基期,规划期限2011-2015年,目标远景展望到2020年。

  “十一五”时期,福建省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带来的不利影响,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进产业调整和振兴,工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就。

  工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撑。

2010年全省工业增加值6242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6.2%,增速比“十五”提高2.4个百分点,较同期全省GDP增速高1.8个百分点。

工业增加值率达27.7%,占全省GDP比重达43.5%(比2005年提高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直接从业人员383万人,比2005年增长35.1%;

实现税收688亿元,比2005年增长148.4%。

工业累计投资992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5倍。

全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19.95点,比2005年提高65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全省工业主导产业作用日益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以临港重化和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逐步形成。

2010年轻重工业比重达48.8:

51.2,产业协调发展并向适度重化工业提升;

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6.4%,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45%,拉动全省工业增长9.1个百分点;

产业集聚水平持续提升,工业园区载体作用明显增强,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工业产值占比达到45.5%,获国家授牌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4个。

到2010年全省初步形成60多个产业集群,其中,福厦光电、泉港石化、泉州纺织服装、长乐纺织、泉州鞋业、厦漳农产品加工、泉州机械装备等产业集群超500亿元。

  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创新型省份建设加快推进,一批产业化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64家,省级行业技术开发基地29个。

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从2005年的53.7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20亿元,开发新产品4万多项(其中省级新产品339项),企业专利申请数4000多个。

据初步统计,到2010年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600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0%;

增加值超过1600亿元,年均增长21%;

拥有100个“中国名牌”产品,居全国第5位。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组织实施工业重点节能项目1023项,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降至1.08吨标准煤/万元,累计下降25.5%,连续五年完成国家下达节能任务;

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及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5.44%、11.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75%。

淘汰水泥、炼铁、炼钢、铁合金、铅锌、造纸、皮革、印染、化纤、酒精、小火电等落后产能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一五”任务。

  但也必须看到,福建省制造业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

临港重化工业发展不充分、工业总量与企业规模偏小、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不够协调、节能减排压力较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等。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区域合作不断深化,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国务院出台《若干意见》,明确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的定位,赋予海西区先行先试政策,“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务院批准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各部委出台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新举措,央属企业、台资企业、民营企业加快在我省投资兴业,既为我省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也为我省突出对台经贸合作,深化两岸产业对接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十一五”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为先进制造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省投入大量财力物力,持续推进生态省建设,全省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均处在全国先进行列;

我省港口资源丰富、开发成本较低,随着出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疏港公路建设的加快,拓宽了港口陆向腹地,为发展临港先进重化工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与此同时,全省工业发展也面临着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形势日趋严竣,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加大等挑战,必须把握工业发展方向,抢抓发展机遇,勇于先行先试,推动工业发展向先进制造转型、向集约经济转型、向创新驱动转型、向“两化”融合转型、向绿色低碳转型、向多元市场转型,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为主线,紧紧抓住国家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围绕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基地、塑造大品牌,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构建创新驱动、集约高效、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

  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打造福建“制造与创造”双重优势,基本要求是:

  ——坚持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相协调。

以跨越发展求先行,着力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做大做强产业规模;

以科学发展求升级,推动发展方式从注重扩大生产规模向提高产品质量、效益转变,培育自主品牌,促进制造业向内涵发展模式转变。

  ——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相协调。

着眼于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制高点,加强宏观政策引导,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坚持龙头企业带动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相协调。

大力引进国内外大型战略投资者,促进企业并购重组,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

加强产业园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产业集聚,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和行业领军企业。

  ——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协调。

跟踪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最新动态,积极采用高新技术特别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推动制造业分工细化和服务外包,加快制造业向研发和服务两端延伸,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

  ——坚持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存量调整和增量投资向绿色高端制造转型;

推广先进节能降耗减排技术,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区域发展与全局统筹相协调。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突出重点区域,集中有限资源,支持沿海地区加快发展,率先实现跨越;

发挥内陆地区比较优势,加强山海协作,推动产业转移,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加快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企业向高新化推进,产品向高附加值延伸,力争到2015年,初步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规模效益。

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达到13000亿元。

工业增加值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产业结构。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10%以上。

形成产值超千亿的产业集群(基地)10个、产值500-1000亿的产业集群16个、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企业(集团)50家以上。

  (三)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

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6%左右,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0%。

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50家,开发新产品8万项(其中省级新产品达500项),企业专利申请数达9000个,重点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0家行业领军企业。

  (四)绿色制造。

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1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105立方米/万元,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5%以上。

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节约、清洁、安全、低碳的绿色产业体系。

  到2020年,力争融入国际现代制造业分工协作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世界级品牌,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

  按照“沿海集聚、山区集中、山海联动”的空间发展模式,综合全省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公共配套等发展条件,强化产业分工、统筹发展布局,努力构筑“三湾引领、两带支撑、十区承载”的“3210”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空间架构,加快形成功能互补、各具特色、优势明显、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促进产业、城镇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以闽江口、湄洲湾(南、北岸)和厦门湾区域为重点,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优势,发挥港口通道作用,深化闽台产业对接,积极引进央属企业、台资企业、民营企业和跨国公司,优化临港产业分工,加速临港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打造我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引领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依托“三湾”产业集聚区,以海西综合交通网络为发展轴,打造“沿海产业密集带”和“沿路产业聚集带”,形成支撑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点发展带。

  

(一)沿海产业密集带。

以沿海交通干道为主轴,连接贯穿宁德、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等沿海一线率先发展,突出地域产业发展优势,引导产业差别定位与合理布局,重点围绕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海洋高新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轻工、纺织、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承接国际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深化闽台产业对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东部沿海临港产业发展带。

  

(二)沿路产业聚集带。

结合港口--腹地延伸发展态势,依托交通干线,在加快建设沿海发展带同时,强化福州-宁德-南平、泉州-莆田-三明、厦门-漳州-龙岩的轴带辐射,加强配套分工协作,发挥山海联动的梯度效应,着力推进内陆纵深及周边区域发展,形成贯穿武夷新区、三明生态工贸区、龙岩产业集中区的沿路产业聚集带,依托生态、资源等优势,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发展装备制造、轻工食品、林产加工、新型建材、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产业,提升南三龙区域制造业发展水平。

  依托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台商投资区等产业集中区,以沿海综合交通网络为主轴,突出点线结合,强化梯度集聚,形成轴带相间、区块集聚、相对集中的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环三都澳、闽江口、平潭综合实验区、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古雷—南太武新区、武夷新区、三明生态工贸区和龙岩产业集中区等十大重点区域产业集聚,突出区域产业发展优势、发展重点和发展特色,形成支撑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和实现跨越发展的新增长点。

  

(一)环三都澳。

发挥区位优势,重点打造溪南、赛江、漳湾三大临港工业片区,拓展沙埕湾,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引导机械、船舶、石化、冶金、物流等临港产业集聚,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海洋高新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推进海西宁德工业区建设和千万吨级大型钢铁项目的前期工作,打造海峡西岸富有竞争力的新增长极。

  

(二)闽江口。

依托福州港口枢纽和交通通道,重点建设罗源湾、长乐滨海和江阴临港产业集中区,以及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着力提升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纺织服装、冶金化工等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打造罗源湾金属及深加工、长乐纺织化纤和福州光电显示等千亿元产业集群(基地),加快推进福州台商投资区、罗源湾不锈钢产业园、青口汽车城、融侨电子产业园和江阴化工新材料产业园等建设,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体系和现代服务业中心。

  (三)平潭综合实验区。

发挥区位和政策优势,积极开展两岸产业合作,鼓励高端产业向平潭延伸拓展,重点发展光电、通讯设备制造、新型显示器件、汽车电子等电子信息产业;

新型医疗器械、船舶(游艇)修造、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

海产品加工、海洋生物提取、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等海洋产业;

物流、金融、信息服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推进保税港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打造低碳发展示范区。

  (四)湄洲湾。

依托湄洲湾港口枢纽和交通通道,加快发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林产加工业,形成海峡西岸临港重化工业基地和现代物流集聚区。

湄洲湾南岸:

重点推进泉港、泉惠石化园区建设,打造千亿元石化产业基地,加快泉州船厂修造船项目前期工作和斗尾船舶配套产业园区建设。

湄洲湾北岸:

重点推进LNG产业园、石门澳(国投)产业园、秀屿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和东吴产业园等建设,加快形成新兴的临港产业核心区。

  (五)泉州湾。

发挥民营经济优势,统筹环泉州湾产业集中区布局,巩固提升纺织鞋服、食品饮料、建筑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等成长型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重点打造纺织服装和体育用品等千亿元产业集群(基地),加快推进泉州台商投资区、装备制造产业园、休闲食品产业园和建陶及水暖器材产业园等建设,加快形成两岸产业对接示范区、产业转型提升引领区和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

  (六)厦门湾。

以厦门特区为龙头,依托厦门港口枢纽和交通通道,统筹环厦门湾临港工业集中区布局分工,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产业总部经济区和先进制造业密集区。

厦门湾北岸:

加快厦门台商投资区扩区和岛内外一体化进程,突出电子信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闽台产业对接集中区,打造光电产业、计算机及通信等千亿元产业集群,重点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汽车及工程机械产业园等建设。

厦门湾南岸:

重点推进龙海经济开发区、漳州招商局经济开发区等建设,打造千亿元金属及深加工产业基地和闽台合作农副产品深加工示范基地。

  (七)古雷-南太武新区。

发挥区位优势,依托东山湾临港产业集中和南太武新区建设,加强与珠三角、台港澳地区产业对接,重点发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和港口物流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和海洋高新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推进古雷石化产业基地、光伏玻璃及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打造国家级千亿元石化产业基地。

  (八)武夷新区。

充分发挥“双世遗”品牌优势,加快闽浙赣结合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构建大武夷旅游经济圈,引导食品加工、轻工纺织、机械装备等产业集聚发展,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工业设计等新兴产业,建设海峡西岸新兴产业基地。

  (九)三明生态工贸区。

结合三明市区和沙县同城化及与永安一体化进程,统筹产业园区布局分工,强化与台湾林业深度对接,重点发展冶金机械、装备制造、轻工纺织、林产加工等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推进金属及深加工产业园、机械装备产业园和永安汽车城建设,形成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发展区域。

  (十)龙岩产业集中区。

发挥闽粤赣边界交通枢纽和资源优势,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优化产业布局分工,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钢铁和有色金属等产业,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推进龙岩工程机械及专用设备产业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上杭铜冶炼及深加工产业园和长汀稀土产业园区建设,创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产业示范基地。

  把大企业大集群作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做大工业经济总量的主力军。

同时,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政策扶持和产业引导,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推动民营经济成为构筑工业经济内生增长的基础动力,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突出项目带动。

推动石化、钢铁、纸浆、大型装备等重大项目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加快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着力实施我省重点企业与央属企业高位嫁接,深化闽台产业对接,积极引进央属、台资、民营和跨国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

推出一批投资大、竞争力强、市场空间大的项目,吸引国际国内战略投资者。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以产业链延伸、企业集聚为重点,集中生产要素,健全龙头企业发展机制,支持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重组,鼓励企业参与国内外大企业合作、嫁接央企、改制上市、发行债券、股权转让等方式,实现企业快速扩张。

加快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重点培育50家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

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带动辐射作用,引导中小企业集聚,鼓励中小企业进入大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产业链,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带动行业整体素质上水平。

打造重点产业集群(基地)。

加快重点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产业集群和基地资源配置、服务平台、产业链条、市场网络,有效降低企业生产和交易成本。

重点推进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提高协作配套能力、原材料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扩大发展规模,突出抓好石化、汽车、工程机械、电工电器、太阳能光伏、平板显示、铝加工、不锈钢、稀土、铜、纺织服装等14条产业链,梳理制定产业链招商目录,着力打造福州光电显示、福州金属深加工、长乐纺织、湄洲湾石化、泉州体育用品、泉州纺织服装、厦门计算及通信、厦门光电、漳州金属深加工、漳州古雷石化等10个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基地)和16个500-1000亿以上的产业集群(基地)建设,形成海峡西岸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专栏2:

重点培育的百亿大企业(大集团)

省属(8家):

福建省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石油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冶金(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轻纺(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福建)对外贸易中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福州市(17家):

福建捷联电子有限公司、海西钢铁集团、华映企业(含华映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华映显示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华映视讯有限公司等)、福建华冠光电有限公司、福建金纶高纤股份有限公司、宝钢德盛不锈钢有限公司、长乐力恒锦纶科技有限公司、福州福大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福建锦江科技有限公司、中铝瑞闽铝板带有限公司、福建经纬集团、福州蓝星化工有限公司、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继集团福州天宇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飞毛腿集团、冠城大通股份有限公司、新大陆集团

厦门市(13家):

戴尔企业(含戴尔(中国)有限公司、戴尔(厦门)有限公司等)、友达企业(含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景致光电有限公司等)、翔鹭集团、正新企业(含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厦门正新海燕轮胎有限公司、厦门正新实业有限公司等)、ABB企业(含厦门ABB开关有限公司、厦门ABB低压电器设备有限公司、厦门ABB华电高压开关有限公司、厦门ABB电器控制设备有限公司等)、厦门金龙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乐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厦门厦顺铝箔有限公司、厦门银鹭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厦门华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漳州市(8家):

漳州福欣不锈钢有限公司、漳州旗滨玻璃有限公司、万利达集团有限公司、福建凯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正兴车轮集团有限公司、漳州灿坤实业有限公司、福建省联盛纸业有限责任公司、腾龙芳烃(漳州)有限公司

泉州市(14家):

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恒安集团、达利集团、泉州福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百宏集团、安踏集团、特步(中国)有限公司、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三六一度集团、优兰发集团、石狮佳龙、七匹狼集团、南益集团、匹克集团

三明市(3家):

中国重汽集团福建海西汽车有限公司、福建三钢小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福建省瑞奥麦特轻金属有限公司

莆田市(1家):

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

南平市(2家):

福建省圣农实业有限公司、福建南平太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

龙岩市(3家):

龙岩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宁德市(2家):

福建鼎信实业有限公司、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

按照“产业规模显著扩大、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支撑体系显著完善、企业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的要求,以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以应用促发展,以市场带产业,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