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届九年级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712905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静安区届九年级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上海市静安区届九年级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上海市静安区届九年级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上海市静安区届九年级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上海市静安区届九年级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静安区届九年级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

《上海市静安区届九年级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静安区届九年级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静安区届九年级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

A.金刚石和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单质,符合题意;

B.氧气和臭氧,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单质,符合题意;

C.红磷和白磷,是由磷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单质,符合题意;

D.氧化铁和氧化亚铁都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D。

6.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蓝紫色火焰的是

A.铁丝B.木炭C.硫粉D.镁带

【解析】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蓝紫色火焰,故选C。

7.下列物质在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食盐B.氢氧化钙C.泥土D.二氧化碳

【解析】A.食盐易溶于水,能形成溶液,正确;

B.氢氧化钙微溶于水,能形成溶液,正确;

C.泥土难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形成的是悬浊液,错误;

D.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能形成溶液,正确。

8.含游离态氧元素的物质是

A.过氧化氢B.空气C.二氧化碳D.水

【答案】B

【解析】单质中的元素以游离态存在,化合物中的元素以化合态存在。

A.过氧化氢,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中的氧元素以游离态存在,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氧元素以化合态存在,不符合题意;

D.水属于氧化物,氧元素以化合态存在,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有关碳酸钾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是草木灰的主要成分B.可用做钾肥

C.是一种正盐D.焰色反应呈黄色

【解析】A.碳酸钾是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正确;

B.碳酸钾中含有钾元素,可用做钾肥,正确;

C.盐分为正盐、酸式盐、碱式盐,碳酸钾是一种正盐,正确;

D.碳酸钾的焰色反应呈紫色,错误。

10.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A.碳酸B.酒精C.淀粉D.甲烷

【解析】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有机物都含有氧元素,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具有无机化合物的特点,将它们看作无机化合物,故选A。

11.能用质量守恒思想解释,并推论正确的是

A.50mL36%的盐酸用50mL水稀释,推出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8%

B.某物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推出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C.10克食盐溶于70克水中能形成80克食盐水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推出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变

12.粗盐提纯中,描述正确的是

A.溶解、过滤、蒸发都用到玻璃棒,但作用不同

B.蒸发时,开始析出晶体后用玻璃棒搅拌

C.蒸发时,待水分完全蒸干后停止加热

D.过滤时,用玻璃棒搅拌加快过滤速度

【解析】A.溶解、过滤、蒸发都要用到玻璃棒,但作用不同,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加速溶解,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蒸发时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正确;

B.蒸发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错误;

C.蒸发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错误;

D.过滤时,用玻璃棒引流,不能搅拌,错误。

故选A。

13.电解水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水电解成H2和O2的分子数比为2:

1,根据原子守恒推出水分子中H、O原子数比为2:

1

B.反应一段时间后,a、b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质量比约为8:

C.负极产生的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能被点燃

D.由电解水实验得出结论: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解析】A.水电解成H2和O2的分子数比为2:

1,正确;

B.反应一段时间后,a、b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分别是氧气、氢气,它们的质量比约为8:

C.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能被点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错误;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正确。

14.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用到的一组仪器是

A.天平、量筒、烧杯、酒精灯B.烧杯、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

C.天平、药匙、量筒、烧杯D.量筒、烧杯、试管、玻璃棒

【解析】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用到的一组仪器是烧杯、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故选B。

15.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A.稀硫酸用于除去铁钉表面的铁锈B.二氧化碳用于呼吸作用

C.活性炭用于吸附水中悬浮杂质D.稀有气体用于制霓虹灯

【解析】A.稀硫酸用于除去铁钉表面的铁锈,正确;

B.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错误;

C.活性炭用于吸附水中悬浮杂质,正确;

D.稀有气体用于制霓虹灯,正确。

16.有关规律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碳”是一个大家族,所有物质都含有碳元素

B.所有盐中都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C.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应后,溶液的质量都会增加

D.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解析】A.“碳”是一个大家族,但不是所有物质都含有碳元素,如:

水不含碳元素,错误;

B.铵盐中不含有金属元素,错误;

C.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应后,溶液的质量都会增加,正确;

D.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错误。

17.关于分子、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

B.分子能构成物质,原子不能构成物质

C.分子和原子在不停的运动

D.分子之间有间隙,原子之间没有间隙

【解析】A.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从结构上看,原子还可以分为原子核和电子,错误;

B.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错误;

C.分子和原子在不停地运动,正确;

D.分子之间有间隙,原子之间也有间隙,错误。

18.水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有许多,下列实验中对水的作用,解释错误的是

A

B

C

D

实验

硫的燃烧

检查气密性

准备过滤器

作用

隔绝空气和加热

防止炸裂瓶底

形成密闭系统,用于观察检查装置是否漏气

用胶头滴管滴少量水,让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A.AB.BC.CD.D

【解析】A、氧气不易溶于水,热水中溶解的氧气更少,热水给水中的白磷提供热量又能隔绝空气,正确;

B、硫燃烧实验,集气瓶中放水的目的是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错误;

C、温度升高,试管中的空气体积变大,导气管口有气泡产生,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正确;

D、制作过滤器时,用胶头滴管向滤纸上滴少量水,让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正确。

19.把铁粉加入Ag(NO3)2、Cu(NO3)2、Zn(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

正确的分析是

A.如滤液中含有Cu(NO3)2、Fe(NO3)2、Zn(NO3)2,则滤出的固体中只含有Ag

B.如滤液中含有Fe(NO3)2、Zn(NO3)2,没有Cu(NO3)2,则滤出固体中有Cu、Ag,可能有Fe

C.如滤出固体中有Ag、Cu,则滤液中有Zn(NO3)2、Fe(NO3)2,没有AgNO3、Cu(NO3)2

D.如滤出固体中有Ag、Cu、Fe,滤液中一定含有Zn(NO3)2、Fe(NO3)2,可能含Cu(NO3)2

【解析】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置换出来,金属之间活动性差距越大越易发生反应。

把Fe粉加入Ag(NO3)2、Cu(NO3)2、Zn(NO3)2的混合溶液中,由于Fe>

Ag,Fe>

Cu,且Fe与Ag之间的金属活动性差距大,所以首先发生的化学反应是:

Fe+2AgNO3=2Ag+Fe(NO3)2,当AgNO3溶液反应完以后,Fe再与Cu(NO3)2溶液反应,Fe+Cu(NO3)2==Fe(NO3)2+Cu。

A、如滤液中含有Cu(NO3)2、Fe(NO3)2、Zn(NO3)2,则滤出的固体中有生成的Ag,可能也有生成的Cu,错误;

B、如滤液中含有Fe(NO3)2、Zn(NO3)2,没有Cu(NO3)2,则滤出固体中有生成的Cu、Ag,可能有剩余的Fe,正确;

C、如滤出固体中有Ag、Cu,则滤液中有没参与反应的Zn(NO3)2、生成的Fe(NO3)2,没有AgNO3,可能有Cu(NO3)2,错误。

点睛:

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置换出来,且金属之间活动性差距越大越易发生反应。

20.下列各组转化关系中的反应为初中化学常见的反应,其中的“→”表示某种物质可一步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

甲、乙、丙三种物质不符合对应“转化关系”的是

选项

转化关系

物质

H2O2

CaCO3

CuCl2

O2

CO

CO2

Cu

H2O

Na2CO3

CuO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要顺利解答此题,就要熟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填空题(共19分)

21.如图是汽车尾气处理装置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结合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上述物质种产生温室效应的物质是_____(填化学式,下同),和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中毒的物质是___;

②根据以上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______;

A.反应前后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C.该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③图中“

”表示的物质属于_______(选填序号);

a.单质b.氧化物c.化合物d.混合物

④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1mol氮气分子约含有_____个氮原子。

【答案】

(1).CO2

(2).CO(3).BC(4).bc(5).2NO+2CO

N2+2CO2(6).1.204×

1024

【解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是:

2NO+2CO

N2+2CO2。

①上述物质中产生温室效应的物质是CO2,和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中毒的物质是CO。

②A.反应前后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正确;

B.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是置换反应,该反应不是置换反应,错误;

C.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错误。

故选BC。

③“

”表示的物质是CO2,属于化合物、氧化物,故选bc。

④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2+2CO2,1mol氮气分子约含有2mol氮原子,1.204×

1024个氮原子。

22.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并恢复到原温度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①t1℃时,KNO3的溶解度是_______g;

②烧杯甲中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___(填“是”“否”或“无法判断”);

其中溶解的溶质是___;

③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的变化影响较大的是___;

若要提纯混有少量KCl的KNO3,采用的方法是__;

④将t1℃时5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稀释成10%的溶液,需加水_____g;

⑤关于图中烧杯内的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

A.烧杯甲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烧杯乙中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B.温度升高到t2℃,烧杯乙中固体一定全溶解,并成为不饱和溶液(不考虑水的蒸发)

C.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充分搅拌后,烧杯中一定还有剩余固体

D.将温度升高到t2℃,两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不考虑水的蒸发)

【答案】

(1).25

(2).无法判断;

(3).氯化钾(4).硝酸钾;

(5).降温结晶(6).50(7).C

【解析】①t1℃时,KNO3的溶解度是25g。

②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所以烧杯中溶解的是氯化钾,因为不知道溶解了多少氯化钾,所以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③由溶解度曲线看出,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硝酸钾。

提纯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采用降温结晶法。

④溶液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设将t1℃时5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稀释成10%的溶液,需加水的质量是x,50g×

=(50g+x)×

10%,解得x=50g⑤A.两只烧杯中加入等质量的水和固体物质,甲烧杯中的物质全部溶解,乙烧杯中有固体物质剩余,所以烧杯甲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烧杯乙中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正确;

B.t2℃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且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烧杯甲的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故烧杯乙中的溶液也是不饱和溶液,所以温度升高到t2℃,烧杯乙中固体一定全溶解,并成为不饱和溶液,正确;

C.一种溶剂可同时溶解多种溶质,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充分搅拌后,烧杯中无固体剩余,错误;

D.t2℃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将温度升高到t2℃,两烧杯内溶液都是不饱和溶液,它们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正确。

要顺利解答此题,就要掌握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意义,知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问题即不难解决。

23.下图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发生过程中各项的变化,请分析:

①图一用滴管滴入一定量的溶液后,烧杯中的溶液恰好由红色变成无色,滴管中的试剂是_______,此时是图二中的_______(填“A”、“B”或“C”)点,继续滴加该试剂,得到完成的图二、图三。

根据图二、图三的变化分析,判定此反应发生的依据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②图三C点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

③在没有指示剂的情况下,下列试剂不能帮助确定上述反应是否发生的是_________。

a.铁粉b.AgNO3溶液c.Na2CO3溶液

【答案】

(1).稀盐酸;

(2).B;

(3).溶液温度升高;

(4).溶液pH逐渐变小(5).NaCl、HCl(6).b

【解析】①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遇中性或酸性溶液不变色,用滴管滴入一定量的溶液后,烧杯中的溶液恰好由红色变成无色,所以滴管中的试剂是稀盐酸。

酸碱反应放出热量,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反应后再滴入稀盐酸,温度降低,所以恰好反应时对应的点是B。

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

7,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反应时,溶液的pH=7,继续滴入稀盐酸,溶液的酸性增强,pH<

7。

所以根据图二、图三的变化分析,判定此反应发生的依据分别是溶液温度升高、溶液pH逐渐变小。

②C点溶液的pH<

7,显酸性,说明有稀盐酸剩余,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有生成的NaCl以及剩余的HCl。

③a.铁粉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而冒气泡,正确;

b.无论反应是否发生,都有Cl-存在,能与AgNO3溶液中的Ag+结合产生白色沉淀,错误;

c.Na2CO3溶液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而冒气泡,正确。

故选c。

三、简答题(21分)

24.请用提供的药品完成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①写出仪器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

②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是_____;

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有以下主要操作步骤:

a.加热b.把药品装入试管后固定在铁架台上c.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熄灭酒精灯e.用排水集气法收集f.从水槽中取出导管,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写序号)_______;

③用装置B制取二氧化碳,无法对反应进行控制,请从图中选取装置______(填序号)取代B中的单孔塞,以控制该反应,使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

【答案】

(1).集气瓶;

(2).长颈漏斗(3).A(4).

(5).cbaefd(6).GH

【解析】①a是集气瓶,b是长颈漏斗。

②加热固体制取气体选择发生装置A,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实验的操作步骤是: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把药品装入试管后固定在铁架台上、加热、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从水槽中取出导管、熄灭酒精灯,所以操作步骤是cbaefd。

③G可通过旋转活塞使气体不再导出,发生装置内压强增大,从而使固体与液体分离,H是注射器,停止推动活塞,液体不再进入发生装置,达到控制反应的目的。

25.为测定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假设二氧化碳全部从溶液中逸出,不考虑试剂的挥发),实验如下:

将小烧杯中的稀盐酸倒入盛有5g碳酸钙粉末的大烧杯中,记录天平的示数直至充分反应(如图二),天平示数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三所示。

①分析图三可知t3时反应已停止,理由是____________;

②如果5g碳酸钙粉末完全反应,产生多少摩尔的二氧化碳?

(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______;

③天平示数m的值_____140.00g。

(用“>

”“=”、“<

”、“≤”、“≥”等符号表示)。

【答案】

(1).天平示数不再发生变化

(2).0.05mol(3).=

【解析】①因为反应在敞口容器中进行,有气体生成,天平示数正在减少,说明反应正在进行中,天平示数不再发生变化,说明反应停止。

②设5g碳酸钙粉末完全反应,产生x摩尔的二氧化碳。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g1mol

5gx

=

,解得x=0.05mol

③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0.05mol×

44g/mol=2.2g

反应后天平示数为:

142.20g-2.2g=140.00g

解得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图像表示的化学信息,然后根据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找出相关物质之间量的关系,利用反应中物质的量的比不变进行列比例式计算,易错点是算数错误,所以这一步一定要仔细检查。

26.已知某混合气体由H2、CO和CO2三种气体组成,为验证该混合气体成分,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

根据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①装置C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仅根据D装置中黑色粉末变红这一现象,不能证明混合气体中一定存在CO,理由是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E中出现白色硫酸铜粉末变成蓝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③该装置不能检验出的气体是____________,如需检验,改进的意见是____________;

④上图方案B装置可用来吸收CO2,但没有现象,为证明CO2和NaOH能发生反应,设计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向充满CO2的试剂瓶中注入过量20%的NaOH溶液,振荡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反应后将AB试剂瓶中混合物过滤,所得溶液中除CaCl2外,还有的溶质是________,整个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答案】

(1).检验CO2是否吸收完全,防止其干扰CO的检验;

(2).

(3).CuSO4+5H2O==CuSO4∙5H2O;

(4).H2;

(5).在C、D间增加干燥装置;

(6).B中溶液倒吸入A中,A中出现白色沉淀;

(7).NaCl、NaOH;

(8).CO2+2NaOH==Na2CO3+H2O;

Na2CO3+CaCl2==CaCO3↓+2NaCl

【解析】①装置C的作用是检验CO2是否吸收完全,防止其干扰CO的检验。

氢气也具有还原性,能把化铜还原为铜。

②白色硫酸铜粉末能与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蓝色硫酸铜晶体。

③从装置C出来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不能确定氢气是否存在,如果在C、D间增加干燥装置,可确定氢气是否存在。

④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A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打开止水夹,B中溶液倒吸入A中。

2NaOH+CO2===Na2CO3+H2O,Na2CO3+CaCl2==CaCO3↓+2NaCl,因为实验时,注入过量20%的NaOH溶液,所以反应后将AB试剂瓶中混合物过滤,所得溶液中除CaCl2外,还有的溶质有生成的NaCl、剩余的NaOH;

A中会出现白色沉淀。

要顺利解答此题,就要知道各装置的作用,除去二氧化碳用氢氧化钠溶液,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水是否存在用白色硫酸铜粉末,在此实验中还要考虑到其它气体对实验是否有干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