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五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711881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五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精选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五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精选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五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精选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五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精选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五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五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精选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五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五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五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

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揭示课题。

  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二)组织活动:

  1、出示邮票相关的费用。

(课本118页)

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1)不到20g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

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

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

每重20g,邮资1。

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

40元。

  3、不足20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

60元。

  4、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能用80分和1。

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

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1)不超过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

引导列表描述。

(课本119页)

  

(2)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

80分,1.2元。

  两张:

80分×

2=1.6元,1.2×

2=2.4元,0.8+1.2=2.0元。

  三张:

0.8×

3=2.4元,1.2×

3=3.6元。

数学说课稿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合并同类项》。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的第四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在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学习了代数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的探索、研究。

合并同类项是__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一次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

另一方面,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其实是建立在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之上;

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

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

什么是同类项;

二是:

怎样合并同类项。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采用引导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以此来达到他们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教学设计流程:

  下面我就重点讲一讲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1)激趣导入

  师生竞赛:

求代数式-x2+2x+x2-x-1的值,其中x的值为课代表所报的数。

老师和学生一起将数带入式中,比一比谁先算出这个问题的结果,先求出正确答案者为胜。

  (设计意图:

以比赛的活动导入新课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学习数学,同时为本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和铺垫。

  

(2)探究新知

  探究活动一:

什么是同类项

  ①找一找:

以下几组代数式有什么相同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

  ②辨一辨:

判断下列各组中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

并简单阐明理由。

通过这个活动加深学生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为后面合并同类项打好基础。

  ③找朋友:

老师将12张写有单项式的卡片分发给一些同学,然后让学生上讲台给自己手中的单项式找同类项朋友,并请其他同学做裁判,看有没有找错朋友.

在生动有趣的游戏中,加深学生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而同时让没有参加的同学当裁判判断分类是否正确,也培养他们的公平公正严谨的态度。

  探究活动二:

怎样合并同类项

  ①问题情景,引出概念

  (设计意图;

从实际问题中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自主探索找出规律的思想方法。

  ②探索法则

  ③探索步骤

学生小组讨论,尝试合并的法则及步骤。

学生通过自己摸索尝试,印象更为深刻,知识更加牢固,体现了数学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合作的愉快与收获,感受成功的喜悦。

  (3)我会做:

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螺旋式上升

  ①火眼金睛:

辨一辨

  (设计意图:

让学生掌握在多项式中判断出同类项和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运算的技能,为本节课的实际应用做好铺垫。

  ②试一试:

让学生了解先化简再求值的思想方法,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③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使学生感受数学________于生活。

  (4)我会说:

  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我采用由学生4人一组,互相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找出在做题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然后由一位同学小结,其他同学补充,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注意: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仔细倾听,并对学生发言给予充分鼓励和肯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5)拓展延伸:

  (提示:

同类项必须具备哪些特征?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享受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他们提供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我的课堂教学设计到此为止,下面说一说本节课我的教学评价。

  二、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立足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将原本枯燥的知识兴趣化,教师在教学中作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激励者和服务者,通过设计丰富多彩,与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新理念。

数学说课稿篇3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的第一节内容《圆的认识》,主要内容有:

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

  2、教材简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

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

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

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4、教学重点:

会使用圆规画圆,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5、教学难点:

用圆规画圆。

  6、教学关键: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圆规,多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二、学生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

本校处在城乡结合处,家庭辅导能力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差;

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长、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

  1、本节课我以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车轮为主线,在动手中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画法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

  2、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3、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运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法与教法相对应,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将演示、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感知。

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创设游乐场的一个情境

  屏幕出示:

五辆车,问:

你最喜欢乘哪辆车?

为什么喜欢乘这辆车?

学生讨论、交流。

(车轮有长方形的、正方形的、平行四边形的、三角形的、圆形的)

  2.导入:

现实生活中的车轮都是圆的,而且车轴都装在圆的中心,为什么要装在中心,不装在中心,行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车轮,好吗?

创设游乐场乘车这样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喜欢乘的车,并说明喜欢的理由,使数学的内容充满人文色彩。

在体现了社会性和时代感的同时,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欲望生动活泼,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1.做车轮(画圆)

要做车轮,首先要做什么?

(画圆)

  学生小组合作,任选工具画圆,再把圆剪下来。

你是怎样画这个圆的?

学生介绍不同的画圆方法。

你是怎样用圆规来画圆的?

你认为用圆规画圆时要注意什么?

  师介绍圆规的结构及画法。

  2.安车轴(认识圆心)

车轴安装的地方我们把它看作一个点,那么车轴应装在哪里呢?

学生装车轴。

  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

  不是圆规画圆的,怎样找车轴?

学生介绍方法(多次折)

  师小结,屏幕显示:

圆心O(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

  3、装钢丝(认识半经):

学生装钢丝

  投影出学生所画的钢丝,问:

你是怎样安装这些钢丝的?

它们都是怎样的线段?

  师小结: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这样的线段你能画几条?

你还有什么发现?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屏幕显示:

半经r。

学生判断

你现在明白车轴为什么装在圆的中心了吗?

(回应了引入的问题)

  4、认识直径:

1)用学生剪出来的圆进行对折,让学生观察折痕有什么特点?

懂得: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2)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你能否发现直径有什么特征吗?

为什么?

  3)汇报:

同一圆里,直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直经d学生判断

  5、认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刚才我们通过设计车轮,知道了圆内各部分的名称,那么你们还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学生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在圆上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

  出示板书:

在同一个圆里,d=2r或r=1/2d

  现在假如要长途旅行,你要选择哪辆车?

通过做车轮、安车轴、装钢丝等一系列开放性活动,变被动地学数学为主动地做数学。

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学生掌握了数学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圆的基础知识,训练了一些基本技能。

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体验了数学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三、巩固练习

  1、第88页第一题。

(学生回答后让他们再说说一些物体的哪一部分是圆。

  2、填表。

(让学生充分理解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r(米)0.241.42d(米)0.861.043、判断题:

  

(1)经过圆心的线段是直径。

()

  

(2)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相等。

  (3)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4、操作题

  

(1)小明有一张没有标出圆心的圆形纸片,你能帮他找到圆的圆形心吗?

同时请你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2)画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

  5、扩展题:

在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里画出一个最大的圆.想一想:

可以用哪些办法来确定它的圆心?

它的半径应是多少?

通过这样的延伸,做到首尾呼应,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知识________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6、小结体验: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说课稿篇4

  1、教材简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也是整数四则运算系列中的一个重点概念。

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可以帮助理解乘法口诀的和意义,为解决相关的乘法的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也是以后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也学习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

对学生来说“乘法”这个概念较难建立,因此需要在大量的具体情境中分析、理解、抽象、概括乘法的意义。

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图中蕴含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的意义做准备。

然后,例1以学生的操作活动入手,展示学生用小棒摆出的作品。

这样编排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概念,为以后继续学习乘法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订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3.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

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课标》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准备指导学生用“发现探究”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

在探究发现中,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学习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学的愉快,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说教学思路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所以第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探究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

第二环节是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巩固乘法的含义和读写。

第三环节是引导帮助学生自己总结对乘法的认识。

  根据教学思路,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引新,让学生亲近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概念的引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

小学生学习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

因此在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场景。

“看,游乐园多热闹!

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当学生说出有坐摩天轮的,玩过山车的,还有坐火车的后,这时我再问“谁能观察的更仔细些?

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从数量上观察。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

摩天轮有5节吊厢,每节吊厢坐4人;

过山车有6排座位,每排坐2人;

小火车有4个车厢,每个车厢坐3人;

有3个桌子,每个桌子摆了3把椅子。

最后再提出“儿童乐园里藏着许多数学问题,谁能试着提一个?

  

(二)探究体验,让学生经历乘法

  第一步:

建立乘法的表象

  通过看图提问和列加法算式解决问题,从中积累对相同加数相加的感性认识,为学习乘法作知识迁移。

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并举出这样的例子,比一比看谁说的长,教师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让学生说得越长越好,假如学生说5+5+5……等学生说完后老师马上抛出问题:

谁能完整地重复一遍!

学生可能说着说着停下来,因为他说得太长只记得加5,却不知道几个5相加,可能有的学生会重复,教师可以趁势利导问你是怎样记住的,学生要想记住必须数一数他说了几个5。

整个过程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并不是老师在传授知识,而是我们自己的需要。

  第二步:

感知乘法的意义

  当学生对几个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写20个5相加,然后交流写算式的感受。

学生通过和老师的交流会发现用加法算式表示太麻烦了,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很麻烦,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啊”的想法,这时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创造简单形式来表示20个5相加。

然后交流、评价各种写法,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乘法。

板书课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

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才呈现出来的。

教学不是在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学生在上面知道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表示比较方便,如何表示呢?

教师讲解6个3相加,可以在3和6的中间写乘号,告诉学生×

叫乘号,然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里的x。

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会说把加号变斜就是乘号。

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

下面教学乘法算式的读写法。

6个3相加等于18,所以3×

6=18,也可以写成乘法算6×

3=18。

让学生试着读出乘法算式。

  第三步:

抽象概括乘法。

此步骤是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发挥主体图的作用,再次回到主体图,让学生说说前面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

再一起改写前面的加法算式,并重点说明什么样的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具体含义。

最后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体会哪种写法简便。

  (三)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果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

概念被我们抽象概括出来了,此时须有一个及时知识内化的过程。

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的知识在发展中飞跃,学生的能力在巩固中得到发展。

我在这一环节主要采取直观反馈、推理判断等形式,巩固乘法意义。

练习九的第二题,用于巩固乘法算式的读法。

课前我制作了卡片,并适当丰富内容。

采用“开火车”形式练习,尽可能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

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

接着完成46页的做一做和练习九的第一题。

这两题都是情景应用题,要求学生根据画面情景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再次体会乘法的意义和巩固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四)课末总结,梳理乘法

  课末小结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

教师通过提问:

“求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

写乘法算式时要注意什么?

按什么顺序读乘法算式?

”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辨清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最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

数学说课稿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第十一册第三单元最后一个内容,这部分内容含两个例题,安排3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第1课时。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比的一种应用,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它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它能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又服务于生活的辨正关系。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按比例分配问题大致有三种解法,教材是采用先把比转化成份数,再转化成分数,使题目成为分数乘法应用题,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来解答。

这样安排使得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对前面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这里把比转化成了份数后,也可以把题目转化为归一应用题,运用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解答,所以,教学中可以补充归一解答,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材注意联系生活工作实际导入例题,使学生从中体会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现实意义,并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学情分析

  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

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三)目标定位根据学生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方面:

在自主探索学习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现实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第二能力方面:

能够通过对分配问题的现实考察,提出不同于以前平均分的、更合理的分配方案,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情感方面:

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