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711707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解析版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解析版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解析版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解析版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版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解析版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析版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3.3.中唐时,韩愈以卫道者自居,发出尊孔孟、排异端的口号,高举复兴儒学的旗帜,以恢复儒家思想正统的统治地位为己任。

这说明当时

A.三教合一局面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C.社会深受佛道影响

D.民众受到异族统治

【答案】C

【详解】材料中“尊孔孟,排异端”是指韩愈以儒家卫道者身份捍卫儒家思想正统的统治地位,说明当时佛道二教对社会影响大,冲击儒学地位,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当时佛道对儒学冲击,并非三教合一,A项错误;

B项与材料及史实不符,排除;

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4.4.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前中期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民众赋役不断增加

B.白银渐趋货币化

C.政府强化经济调控

D.纸币退出了市场

【详解】明初政府禁用金银交易,到明中期开始“驰用银之禁”,对南直隶、浙汀、江西、湖广等不通舟楫之地的赋税折征银两,白银渐趋货币化,B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赋役问题,A项错误;

材料不能反映政府对经济调控强化,C项错误;

材料涉及纸币贬值,不能得出其退出市场,D项错误。

5.5.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虽然在客观上开启了近代中国文化启蒙的源流,但它只能算作是一支意韵朦胧的启蒙前奏曲。

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洋务运动

A.坚持“中体西用”的立场

B.消除了“夏夷之防”观念

C.大力引介西方先进科技

D.推动了中国军事的发展

【答案】A

【详解】在思想上,洋务派始终坚持“中体西用”的基本立场,强调在不变更“中学”的前提下,采用西方先进科技,从文化启蒙的角度来看,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文化启蒙前奏曲,A项正确。

洋务运动并未能消除“夏夷之防”观念,B项错误;

C项从属于A项,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对中国文化启蒙,D项与题意不符。

6.6.据1923年北京电车公司第二届董事会报告书记载:

“本公司以事属公众交通,一切建设力求美备,与各方往返商榷,不厌精详。

从电杆电线的安装,路轨的铺设,到挪移水管等诸多事项无不受阻,乃至‘文书盈箧’,颇费时日。

”这说明当时

A.城市社会问题的凸显

B.西方科技传播快速

C.城市设施建设的艰难

D.交通管理急需解决

【详解】材料表明,作为城市交通设施建设的电车公司在筹建过程中屡屡受阻,说明当时城市设施建并非一帆风顺,C项正确。

材料并非强调的是城市社会问题,A项错误;

材料不能说明西方科技传播问题,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交通管理问题,D项错误。

7.7.1939年初,国民党要求各地党政军警各部门“以组织对付组织”,随后,蒋介石分别委任沦陷各省区党政军机构负责人,把他们及其武装力量遣回敌后。

国民政府上述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对敌后的控制

B.削弱日军的影响

C.树立积极抗敌形象

D.阻止中共的发展

【详解】材料中“以组织对付组织”表明,国民党把矛头对准中共,而将国民党的力量遣回敌后,是为了阻止中共在敌后的白由行动与发展,D项正确。

A、B、C三项并非其主要目的,排除。

8.8.下图是2018年春节出现的科技进步新玩法。

据此可知

A.当前的旧年俗交织新风尚

B.中国已处于科技强国行列

C.互联网方便人民经济生活

D.改革开放促进了科技进步

【详解】“新玩法”中的“支付宝”“电子红包”等属于社会“新风尚”,“福字”“除夕”“拜年”等为“旧年俗”,A项正确。

B项材料无法体现;

“经济牛活”在图片信息中体现不充分,C项错误;

图片中缺乏“改革开放”的措施,排除D项。

9.9.公元前5世纪雅典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作品全部体现的是现实社会、政治问题,并直谏当时的执政者,而执政者“并不因之而有任何禁演戏剧或迫害作者的措施”。

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A.社会腐败现象严重

B.政治氛围相对宽松

C.戏剧创作深受重视

D.知识分子受到保护

【详解】材料表明,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作品针砭当时社会问题并直谏执政者,而没有遭到迫害,这是当时雅典政治氛同相对宽松的体现,B项正确。

戏剧家的作品反映社会、政治问题,并不代表当时社会腐败严重,A项错误;

执政者未采取“禁演戏剧或迫害作者的措施”并不能说明对戏剧创作重视,C项错误;

剧作家未受到迫害并不能反映知识分子受到保护,D项错误。

10.10.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批判了教会的虚伪腐败,但他们还是十分宗教化的,并没有发展到否定上帝至尊地位的程度。

这说明文艺复兴

A.未能彻底冲破神学束缚

B.受到了教会的压迫

C.并未认识到人的重要性

D.推动了神学的发展

【详解】材料中“没有发展到否定上帝至尊地位的程度”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批判的是教会的虚伪腐败,没有触及基督教的基本理论及其赖以生存的根基,未能彻底冲破神学束缚,A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教会对文艺复兴的态度,B项错误;

C项材料不能说明且与史实不符,排除;

材料并未涉及文艺复兴的影响,D项错误。

11.11.1935年美国《社会保险法》规定,给年龄在65岁以上的贫穷老人提供养老金,向失业者提供救济金,为病残儿童提供应有照顾。

这一规定

A.表明美国社会问题较为严重

B.说明美国政府注重社会稳定

C.标志着美国福利制度的建立

D.提高了下层人民的政治地位

【详解】材料表明,美国政府通过法规对贫穷老人、失业者提供救济和为病残儿童进行应有的照顾,有利于凝聚和稳定人心,这是其注重社会秩序稳定的反映,B项正确。

材料不能反映社会问题严重与否,A项错误;

C项夸大了这一规定的影响,排除;

这一规定与下层人民政治地位无关,D项错误。

12.12.下图是1952年苏联报刊上的一幅漫画,漫画左下角的美国人在呼吁“和平、防卫、裁军”,而美国将军正在欧洲地图上标注美国的军事基地,右上角的CCCP是苏联国名的俄文缩写。

A.美苏争霸斗争激烈

B.两大对峙军事集团出现

C.美国军民对立严重

D.美苏两国矛盾日益加剧

【详解】根据漫画可知,美国所标注的军事基地临近苏联边境,导致美苏两国矛盾日益加剧,D项符合题意。

美苏争霸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排除A项;

两大对峙军事集团出现在1955年华约成立时,排除B项;

“呼吁“和平、防卫、裁军”只是美国人的一种舆论宣传的骗局,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本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18世纪中期,掌握政权的辉格党左翼主张议会改革,成为议会中的反对派,并发表了选举制度改革计划。

19世纪初期,资产阶级激进派又活跃起来,议会改革的高潮又一次兴起。

1829年,伯明翰工业家组成以阿特伍德为首的伯明翰政治同盟。

此后,类似组织在其他城市相继成立,议会改革是这些组织活动的主要目标。

他们还宣布同工人联合,竭力争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支持。

在群众的压力下,1830年重新上台掌权的辉格党人表示赞成改革,提出《议会改革法案》,1832年6月被议会通过,并经国王批准生效。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

近代卷》

材料二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但没有提到开国会的具体年限。

针对开国会这一旧问题,在1907年秋至1911年1月尤其是在1910年,以立宪派人士为代表,各省咨议局为阵地,先后进行了四次请愿活动。

期间,各省请愿代表团赴京并成立国会请愿同志全,呈递请愿书,吁请“皇上速降谕旨…‘召集国会”,形成了国会请愿的热潮。

规模越来越大的国会请愿运动,对清廷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引起当权者的极大恐慌,最终请愿运动在清廷的镇压下偃旗息鼓。

——据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晚清卷》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议会改革运动与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结果不同的原因。

【答案】

(1)特点:

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主导;

得到广泛支持。

清末,立宪派人士主导;

规模不断扩大。

背景:

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议会内部权力分配不均。

(言之成理即可)清未,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民众对清政府抱有幻想;

预备立宪的开展。

(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2)原因:

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

政治同盟组织成立的推动;

广大群众的参与;

执政党的赞成。

(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清末,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立宪派将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

绝大多数群众对参与请愿热情不高;

清廷的镇压。

【详解】

(1)第一小问,关于英国英国议会改革运动,由材料“18世纪中期,掌握政权的辉格党左翼主张议会改革”,可见英国由工业资产阶级主导;

由材料“他们还宣布同工人联合,竭力争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支持。

在群众的压力下”,可见得到广泛支持。

关于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由材料“以立宪派人士为代表,各省咨议局为阵地,先后进行了四次请愿活动”,可见清末立宪派人士主导;

由材料“规模越来越大的国会请愿运动”,可见规模不断扩大。

第二小问,英国要结合工业革命的开展,议会内部权力分配不均,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扩大政治权利。

而清朝,由“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可见预备立宪的开展是契机,除此之外,可以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归纳。

(2)英国议会改革运动取得成功可以从阶级、政治同盟和任命群众和政党等方面归纳,可见是社会发展的合力。

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的失败有深刻的经济根源,其逻辑思路是:

清末,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立宪派具有软弱性,所以将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

由材料“廷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引起当权者的极大恐慌,最终请愿运动在清廷的镇压下偃旗息鼓”,可见清廷的镇压。

除此之外,当时由于立宪派的阶级局限性,请愿运动脱离人民群众。

14.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中国古代具体学科科学家统计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主体是知识分子,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术传统一贯是重文轻理,重书本轻实践。

科学技术及其有关知识,不是被视为三教九流、旁门左道,就是被视为雕虫小技、奇技淫巧,而为士大夫知识分子所不齿。

自古“君子动口不动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玩物”被认为是“丧志”,脱离实际是旧知识分子的通病。

——据杜石然《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整理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

观点:

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学、数学、地理制图学、水利工程及农学的研究。

论述:

中国占代学者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中国古代科技具有鲜明的实用性。

天文学在古代深受统治者重视,一方面出于统治者政治需要,另一方面为农业生产服务;

要制定精确的历法,需精于计算,数学亦伴随天文学发达起来;

中国幅员辽阔,政府为有效管理国家,历来注意掌握地方的疆域沿革、山川形势等情形,导致了地理学的兴盛;

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决定了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从而导致对农学及水利工程的重视。

示例2:

中国古代科学家学科分布不均衡。

中国古代在医学、天文学、数学、工程和农学方面的发展较为突出,在物理、化学方面相对薄弱。

中国古代具有经世致用的传统,学术传统一贯是重文轻理,重书本轻实践,导致科学技术研究倾向实用,缺乏抽象推理的研究。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详解】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要围绕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学科分布,学术成就特点而展开。

由表格,可见中国古代科学家学科分布不均衡。

由学科建设而言,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学、数学、地理制图学、水利工程及农学的研究。

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3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间,公民的流动和迁徙的权利是得到了承认和保障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及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专门写进了要保障人民的“居住和迁徙的自由”。

1955年6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建立经常的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对流动和迁徙本身并没有附加任何限制。

基于这种较为宽松的环境,此前此后的几年间,户口迁移频繁,仅1954-1956年就达到7700万人。

然而,中央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从1956年12月到1957年12月,连续发布了9个限制农民进城的文件。

1958年1月9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要严格限制农民进城的意图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中得到了合法化和制度化。

正是因为这一规定,占总人口85%的农民——随后不久便是所有的中国人——开始失去迁徙的自由。

——摘编自张玉林《迁徙的自由是如何失去的——关于1950年代中期的农民流动与户籍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限制农民进城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限制农民进城的影响。

(1)原因:

减轻城市压力、维护城市安定;

巩固农业合作化成果;

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2)影响:

为农村保留了大量劳动力;

使广大农民失去迁徙自由;

加剧了城乡分割局面;

延缓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1)由材料“户口迁移频繁,仅1954-1956年就达到7700万人”可知是减轻城市压力、维护城市安定,由材料“从1956年12月到1957年12月”结合所学,当时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限制农民进城巩固农业合作化成果,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2)限制农民进城首先为农村保留了大量劳动力。

但是,限制农民进城使广大农民失去迁徙自由,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利于社会发展,加剧了城乡二元化,延缓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16.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7年9月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后,美国认为西欧国家仅在经济上合作,不足以对抗共产主义的“攻势”,还须在政治军事上联合起来。

因此,美国便着手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组织遏制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

就西欧国家特别是英、法而言,也有组织军事政治集团的愿望。

它们刚刚挣脱德国法西斯灾难,既怕德国东山再起,又担心美苏在欧洲心脏地区的严重对抗会危及它们的安全。

“恐苏”“恐共”症成了西欧统治阶级的心病。

但是它们都各有各的打算。

1948年3月,英、法、比、荷、卢5国代表在布鲁塞尔缔结了《合作和集体防御条约》,即《布鲁塞尔条约》。

这是一项以军事同盟为核心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合作条约。

英国皇家国际关系学会的一篇报告坦率承认,《布鲁塞尔条约》虽公开点德国的名,但英国和某些成员国的真正想法是“苏联总有一天要进攻西欧”,条约的主要目标是针对苏联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英、法三国组织军事政治集团的各自打算。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布鲁塞尔和约》。

(1)打算:

美国,遏制苏联,控制西欧;

英国,以其为首,成为美苏问的第三势力;

法国,防止德国再起,确保其在欧洲的大国地位。

(2)简评:

以军事同盟为核心的多领域合作条约;

以德国和苏联为目标;

推动了西欧防务和政治联合;

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欧洲的分裂和对立。

(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1)由《布鲁塞尔和约》内容“美国认为西欧国家仅在经济上合作,不足以对抗共产主义的“攻势”,还须在政治军事上联合起来”“英、法而言,也有组织军事政治集团的愿望。

”分别归纳出美国、英国和法国的组织军事政治集团的各自打算。

(2)由《布鲁塞尔和约》的性质来看,它是以军事同盟为核心的多领域合作条约。

从由《布鲁塞尔和约》内容来看,显然以德国和苏联为目标。

就作用来看,要一分为二,要承认推动了西欧防务和政治联合,但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欧洲的分裂和对立。

17.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徐光启(1562-1633年),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

在其多方面的贡献中,有关农学成就最大。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均汇集在其集几十年心血结晶的农学著作《农政全书》中。

《农政全书》共60卷,分12部分,凡农业及与农业有关的政策、制度、措施、工具、作物特性和技术知识等,应有尽有。

它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验,其中也不乏作者自己亲身实验的成果。

尤为突出的是,《农政全书》中还融合了部分外来的农业知识,如《水利部》编进了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投合译的《泰西水法》,专门介绍17世纪初西方水力学原理和新式提水工具。

该书还反映了徐光启重视实践及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批判了以往保守的“风土论”,认为只要钻研耕作技术,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就能打破风土界限,北方可以种水稻,薄地可种棉花。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农政全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徐光启《农政全书》成书的背景。

长期心血结晶;

传统农业技术的集大成;

中西融合;

注重实践。

(2)背景:

农业的发展;

大量农业文献的保存;

西方农学的传入;

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1)由材料“汇集在其集几十年心血结晶”可见是长期心血结晶,由材料“凡农业及与农业有关的政策、制度、措施、工具、作物特性和技术知识等,应有尽有”可见是传统农业技术的集大成。

由材料“尤为突出的是,《农政全书》中还融合了部分外来的农业知识”,可见具有中西融合的特点。

由材料“徐光启重视实践及人定胜天的思想”,可归纳为注重实践。

(2)由材料“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验,其中也不乏作者自己亲身实验的成果”可见《农政全书》建立在大量农业文献的基础上,是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总结。

由材料“专门介绍17世纪初西方水力学原理和新式提水工具”,可见西方农学的传入。

由材料“只要钻研耕作技术,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就能打破风土界限,北方可以种水稻,薄地可种棉花”,说明《农政全书》反映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