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专科护理常规修订.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710505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专科护理常规修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儿科专科护理常规修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儿科专科护理常规修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儿科专科护理常规修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儿科专科护理常规修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专科护理常规修订.docx

《儿科专科护理常规修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专科护理常规修订.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专科护理常规修订.docx

儿科专科护理常规修订

一、儿科一般护理常规……………………………………………………………2

高热病儿护理常规……………………………………………………………4

二、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一)肺炎护理常规……………………………………………………………6

(二)喉炎护理常规……………………………………………………………8

(三)支气管哮喘护理常规……………………………………………………9

(四)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常规……………………………………………11

三、消化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一)小儿腹泻护理常规………………………………………………………12

(二)营养不良护理常规………………………………………………………14

(三)溃疡性口炎护理常规(2013年新增)………………………………16

四、造血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一)贫血病人护理常规………………………………………………………18

(二)出血性疾病护理常规……………………………………………………20

(三)红细胞G-6-PD缺乏症护理常规………………………………………22

五、循环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一)先天性心脏病护理常规…………………………………………………24

(二)病毒性心肌炎护理常规…………………………………………………26

(三)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的护理……………………………28

六、内分泌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一)糖尿病护理常规…………………………………………………………30

七、泌尿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一)急性肾炎护理常规………………………………………………………32

八、神经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一)脑炎、脑膜炎护理常规…………………………………………………34

九、免疫性疾病护理常规

(一)过敏性紫癜护理常规……………………………………………………36

十、传染病护理常规

(一)儿科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37

(二)麻疹护理常规……………………………………………………………38

(三)水痘护理常规……………………………………………………………40

(四)流行性腮腺炎护理常规(2013年新增)………………………………41

(五)手足口病护理常规(2013年新增)……………………………………43

2013年修订

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环境保持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防止交叉感染(抢救患儿除外)。

3、入院时作入院宣教,修剪指甲。

4、入院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及体重(7岁以内酌情免测脉搏、呼吸,5岁以上测血压.新患儿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后改为每日2次。

发热患儿每4小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连续测量至正常后三天改为两次。

5、给以营养丰富的食物,保证营养素摄入均衡,特殊疾病者饮食遵医嘱执行。

6、新生儿病室无陪伴,其余普通患儿陪护1人,危重患儿可陪护2人。

7、每日进行晨间护理及分级护理。

及时、准确执行医嘱。

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8、根据患儿年龄及病情正确调整输液速度。

有特殊疾病或使用特殊药物,如心衰、休克、脱水,使用多巴胺、酚妥拉明、氨茶碱等,遵医嘱执行相应的输液速度。

9、做好患儿的健康指导及心理护理。

10、健康教育

(1)增强体质,预防感冒;流行病期间避免到公共场合;有出院带药者,讲解服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2)根据不同病种做相应的出院指导。

11.出院后做好床单位终末消毒。

高热病儿的护理常规

高热是疾病发展过程的一种信号,可影响正常新陈代谢,使体内调节功能失常,并可能对肝、肾以及脑组织等主要器官造成损害,影响小儿健康,是儿科临床常见急症。

1、执行小儿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高热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病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供给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不能进食者鼻饲。

4、供给足够的水分,呕吐频繁者应尽快补液,并注意观察尿量,了解心、肺、肾功能情况,以掌握补液量。

5、密切观察体温及病情变化,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必要时随时测量并记录,同时观察热型及发热时伴随症状,以寻找原因,协助诊断。

6、高热者一般先用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头枕冰袋,温水擦浴等。

同时多喂开水,防止大量出汗而出现虚脱。

物理或药物降温半小时后复测体温,观察降温效果,并在体温单上注明。

7、发热伴寒颤,四肢发凉者,应给热水袋保温,以改善周围血循环,观察精神状态;尤其注意嗜睡、惊厥、昏迷等的发生。

床旁备好氧气,吸痰器和抢救药物。

发现病情变化,立即通知医生,组织抢救。

8、加强口腔护理,2—3次/日,口唇干燥涂石蜡油,以防干裂。

9、加强皮肤护理,有汗时用毛巾擦干,保持衣被、床单、尿布平整、干燥、清洁,经常更换体位。

10、有高热惊厥史者,应及早降温处理,同时适当使用镇静剂,密切观察,一旦高热引起惊厥,及时通知医生,配合抢救,并执行惊厥护理常规。

呼吸系统疾病

肺炎护理常规

肺炎系由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症。

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以及肺部固定湿啰音为共同临床表现。

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能进食者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食物,鼓励多饮水,小婴儿喂养时防止呛咳。

不能进食者遵医嘱予静脉补液或鼻饲喂养。

3.保持呼吸道通畅

(1)协助患儿取舒适体位,婴儿注意垫高肩颈部,畅通气道。

(2)促进排痰:

①指导患儿进行有效咳嗽,深吸气后快速有力咳嗽;②指导正确拍背方法,五指并拢、稍向内合掌呈空心状,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拍背部,边拍边鼓励患儿咳嗽;③必要时遵医嘱予超声雾化,帮助痰液变稀薄有利排出。

(3)必要时遵医嘱进行负压吸痰。

超声雾化后进行吸痰可增加排痰效果。

负压吸痰的注意事项:

①压力选择:

婴幼儿100-200mmHg,儿童200--400mmHg;②吸痰时间:

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并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呛咳、青紫,如有异常及时停止吸痰,必要时给予吸氧。

4.根据病情及年龄调整输液速度,并发心衰者输液速度遵医嘱执行。

5.密切观察病情

(1)观察呼吸状态有无缺氧,必要时吸氧。

鼻导管吸氧氧流量婴幼儿0.5~1L/min、年长儿1—2L/min;严重时给予面罩吸氧3~5L/min或头罩吸氧5~10L/min。

(2)观察体温,发热时按发热护理常规。

(3)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即时配合医生处理。

呼吸系统疾病

喉炎护理常规

喉炎多见于婴幼儿,为喉部粘膜的弥漫性炎症,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可表现为犬吠样咳嗽、声音嘶哑、喉鸣、吸气性呼吸困难等。

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补充足量的水分和营养,进食、饮水时应慢,避免患儿发生呛咳。

3。

喉炎急性发作时,置患儿于舒适体位,保持安静,尽量将所需操作集中进行,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剂。

症状缓解后可适当活动。

4.保持呼吸道通畅,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及时给予抗生素、激素等治疗,以减轻喉头水肿,缓解症状。

5.密切观察病情

(1)观察有无缺氧表现,缺氧者予吸氧。

密切观察有无喉梗阻发生,必要时协助医生及时行气管插管或切开,并行相应护理。

(2)观察体温变化,发热者按发热护理常规。

6.注意预防呼吸道疾病,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呼吸系统疾病

支气管哮喘护理常规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多种炎性细胞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当接触刺激因素时,发生气道阻塞和气流受阻。

临床以反复发作性喘息、气促、咳嗽、呼吸困难、胸闷为特点,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症状可经治疗或自行缓解。

遗传、过敏体质与本病关系很大。

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发作时,卧床休息,取半坐卧位,如有缺氧症状时,给予氧气吸入,必要时遵医嘱进行雾化吸入。

3.做好心理护理,用亲切的语言及爱抚给予患儿安慰、鼓励,以减轻不安和痛苦,年长儿劝其多饮水,鼓励咳嗽,促进排痰。

4.病情观察

(1)注意患儿呼吸形态:

包括呼吸频率、呼吸动度、有无呼吸做功。

(2)注意观察有无缺氧、呼吸困难的表现,若出现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等及时给予机械通气。

(3)密切观察患儿有无烦躁不安、气喘加剧、心率加快、肝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大、呼吸音减弱等心力衰竭的表现,并及时报告医生共同抢救。

(4)观察患儿有无哮喘持续状态,若发生应立即采取半坐卧位、吸氧,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

5。

过敏性哮喘应了解发病的诱因,避免接触过敏源;诱因不明确者,对新接触的物品及初次食用的食物均应详细观察。

6.帮助患儿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

(I)保证充足的睡眠。

(2)指导患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

(3)加强体格锻炼,指导呼吸运动,如腹部呼吸运动、胸部扩张运动等·

(4)教会年长儿记哮喘日记,学习自护知识。

7、健康教育教会家长及患儿辨认哮喘发作的早期征象、发作表现及掌握适当的处理方法。

呼吸系统疾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护理常规

1、执行小儿内科患儿一般护理常规。

2、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维持室温18--22℃,湿度50%--60%。

3、急性期应卧床休息。

4、给予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的清淡饮食,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

5、密切观察体温变化,体温超过38.5℃时给予物理降温,物理降温无效者,可给予药物降温。

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报告并配合处理。

7、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和水分。

8、向家长讲解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的知识和措施。

消化系统疾病

小儿腹泻护理常规

婴幼儿腹泻是由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

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护理患儿前后洗手,预防交叉感染(感染性腹泻者予床旁隔离)。

3.母乳喂养者继续哺喂,人工喂养者给予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饮食。

暂停添加辅食,严重呕吐者遵医嘱暂禁食。

指导餐具的清洁和消毒。

4。

病情观察

(1)观察有无腹痛、腹胀,观察大便的次数、性状和量。

(2)观察生命体征,有无脱水征,如前囟、眼眶、皮肤弹性的改变及脱水纠正情况等。

(3)密切观察代谢性酸中毒、低血钾的症状。

5.患儿有脱水时,遵医嘱服用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体,并注意输液速度。

必要时记录出入量。

6.保持臀部及会阴部清洁、干燥,每次大便后清洗臀部,必要时涂鞣酸软膏保护。

7.用药指导指导正确的服药方法,如思密达宜在空腹时服用,金双歧可放于配方奶或温水中融化后服用等。

8.健康教育

(1)教会家属正确护理方法:

护理患儿前后洗手,做好污染尿布与衣物的处理。

(2)做好预防措施:

注意饮水卫生、食物新鲜与清洁、食具消毒、正确添加辅食;教育小儿饭前便后洗手。

消化系统疾病

营养不良护理常规

营养不良是指因缺乏热能和(或)蛋白质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症。

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主要表现为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常伴有各个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

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饮食管理

(1)根据营养不良的程度、消化吸收能力和病情进行饮食调整。

总的原则是:

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循序渐进。

协助家长和营养师计算热卡,计划每日饮食。

每日记录进食情况及对食物的耐受情况。

(2)如通过饮食不能保证热量摄入者,或吞咽困难、吸吮力弱者可遵医嘱予鼻饲喂养。

病情严重或完全不能进食者予静脉滴注营养液。

3.密切观察病情营养不良患儿可并发自发性低血糖,在夜间容易发生低血糖昏迷,甚至导致死亡,应密切观察,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每周测量体重2次以上,以判断治疗效果。

5.预防感染保持皮肤清洁,床面整洁干燥,适时翻身,防止压疮发生;做好口腔护理,预防口腔炎;做好保护性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6.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干眼病者可用生理盐水湿润角膜及涂抗生素眼膏,同时口服维生素A制剂。

7.健康教育

(1)介绍科学的喂养知识,纠正小儿的不良饮食习惯。

(2)建议门诊随访,做好生长发育监测。

消化系统疾病

溃疡性口炎护理常规

溃疡性口炎主要是由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绿脓杆菌或大肠杆菌等感染引起的口腔炎症,多见于婴幼儿。

常发生于急性感染、长期腹泻等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口腔不洁更利于细菌繁殖而致病。

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口腔护理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0.1%利凡詻溶液清洗溃疡面,年长儿可用含漱剂。

鼓励多饮水,进食后漱口,保持口腔粘膜湿润和清洁,减少口腔细菌繁殖。

对流涎者,及时清除流出物,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避免引起皮肤湿疹及糜烂。

3、正确涂药为了确保局部用药达到目的,涂药前应先将纱布或棉球放置颊粘膜腮腺管口处或舌系带两侧,以隔断唾液;再用干棉球将病变部粘膜表面吸干净后方能涂药。

涂药后嘱患儿闭口10分钟,然后取出纱布或棉球,不可立即漱口、饮水或进食。

4、饮食护理以高能量、高蛋白、含丰富维生素的温凉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溃疡引起疼痛者,与进食前局部涂2%利多卡因,同时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

5、食具专用患儿使用的食具应煮沸消毒或压力灭菌消毒。

6、监测体温体温超过38.5℃时,予以松解衣服,置冷水袋、冰袋等物理降温,必要时给予药物降温。

同时做好皮肤护理。

7、健康教育向家长讲解口炎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护理。

指导食具专用,做好清洁消毒工作。

纠正小儿吮指、不刷牙等不良习惯,培养其进食后漱口的卫生习惯。

宣传均衡营养对提高机体抵抗力的重要性,避免偏食、挑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造血系统疾病

贫血护理常规

贫血是指单位容积末梢血中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

常见原因有:

①各种原因所致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生成不足。

②红细胞破坏过多。

③各种急、慢性失血。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甲床不同程度苍白,患儿易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呼吸、心率增快等。

严重者可发生贫血性心脏病或心力衰竭。

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新生儿按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3.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

(1)轻度贫血者一般不需严格限制活动,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不加重症状为原则。

(2)重度贫血者应卧床体息、吸氧、保暖,并协助日常生活。

4.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食物,纠正偏食、挑食习惯,小婴儿应及时添加辅食。

5.病情观察

(1)观察生命体征、面色及乏力状况,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溶血性贫血者应观察黄疸进展情况、小便的量及颜色。

(2)必要时给氧气吸入。

6.预防感染

(1)注意个人卫生,协助进行皮肤、口腔护理。

(2)勿与感染患儿同室收住。

(3)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7.失血性贫血者应根据出血部位进行止血,并遵医嘱使用止血药物,记录出血量,作好输血准备。

8.遵医嘱及时、准确用药。

输血、输液过程中,应注意输入量和速度,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9.缺铁性贫血者指导正确服用铁剂

(1)口服铁剂应在两餐间进行,并同时服维生素C、果汁等有利于吸收。

(2)铁剂不宜与牛奶、钙片、茶水、咖啡等同服以免影响吸收。

(3)液体制剂应用吸管或滴管喂服,避免接触牙齿使牙变黑等。

(4)铁剂服用后大便会变黑,属于正常情况;应告知患儿及家长,减少紧张或焦虑。

(5)注射铁剂应深部肌肉注射,并常更换部位。

(6)观察药物疗效及副反应。

lO.健康教育向患儿及家长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合理安排小儿饮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遵医嘱用药,定期门诊随访。

造血系统疾病

出血性疾病护理常规

小儿出血性疾病是指由于正常的止血机制异常,引起的以自发性出血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

按发病机制分为:

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如过敏性紫癜、Vitc缺乏症、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血小板异常(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

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止血

(1)遵医嘱给予止血药物或凝血因子。

(2)局部止血口腔粘膜出血者遵医嘱及时给予局部压迫止血或肾上腺素棉球、医用明胶海绵、1%麻黄素棉球压迫止血。

鼻出血者可予鼻部冷敷、指压鼻窦部,1‰肾上腺素或1%麻黄素棉球或纱条压迫止血,必要时请耳鼻喉科医生会诊处理。

(3)关节内出血或局部血肿者予抬高患肢,遵医嘱局部加压包扎、冷敷、制动。

(4)口鼻腔出血者应加强口腔护理,每日漱口3--4次,选择软毛牙刷刷牙。

3.预防出血

(1)避免剧烈运动、碰伤,必要时绝对卧床休息。

(2)护理动作应轻柔,尽量避免深静脉穿刺和肌肉注射。

各种穿刺后应延长按压时间,必要时给予冷敷。

(3)给易消化、高营养的软食或流质饮食,消化道出血者遵医嘱禁食。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师

(1)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神志、面色、血压变化,记录出血量。

观察全身瘀点、瘀癍及其增减情况。

(2)观察有无躁动、嗜睡、头痛、呕吐、脑性尖叫、昏迷、双瞳孔不等大等颅内出血表现;观察有无腹痛、便血等消化道出血表现;观察有无血尿、腰痛等泌尿道出血表现。

(3)了解各种检查结果。

5.观察各种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6.心理护理关心安慰患儿:

取得患儿及家属配合,避免烦躁、哭闹加重出血。

7.健康教育

(1向患儿及家长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指导适宜休息与饮食,定期复查,遵医嘱用药。

(2)过敏性紫癜皮肤瘙痒遵医嘱予炉甘石洗剂外用,加强饮食指导,勿食易致敏食物,少食多餐,并协助寻找过敏源,避免再次掺触诱发出血。

(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保持大便通畅,预防感染。

(4)血友病应保持出血部位清洁,加强个人卫生,避免感染。

指导血友病患儿及家属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措施,避免外伤,识别出血征象和学会局部压迫止血方法。

造血系统疾病

红细胞G-6-PD缺乏症护理常规

红细胞G-6-PD缺乏症(俗称胡豆黄)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红细胞酶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呈全球分布,以9岁以下小儿多见,男性多见。

此病起病急,以贫血、黄疸及肝脾大、血红蛋白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新生儿按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3.立即去除诱因,禁食蚕豆及其豆制品和氧化性药物。

4.合理安排活动与休息,防止活动过度。

贫血严重时需卧床休息。

5.密切观察病情

(1)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变化,注意贫血、黄疸进展情况;观察小便量及颜色的变化;注意观察有无畏寒、发热、头痛、阵发性腹痛、肝脾肿大等溶血危象。

(2)了解化验结果。

6.遵医嘱用药,用糖皮质激素期间应注意观察副作用,及时处理。

严重贫血输血者,应注意观察有无输血反应。

7.中度贫血者遵医嘱吸氧。

8.健康教育‘

(1)讲解疾病常识,避免疾病的再次发病:

讲解勿食蚕豆及其豆制品和氧化性药物如伯氨喹、喹宁、磺胺类、呋喃类、氯霉素、维生素K,以免诱发溶血。

(2)教会患儿及家属观察巩膜黄染及尿色改变。

循环系统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护理常规

先天性心脏病是指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心血管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

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活动与休息轻型无症状者与正常儿童一样生活;有症状者限制活动,避免情绪激动和剧哭;病情严重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因情绪激动加重心脏负担。

3.饮食

(1)心功能不全有水钠潴留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

(2)对喂养困难的小儿宜少量多餐,过度哭闹者暂停喂养,休息缓解后再进行喂养,避免呛咳或加重气促和呼吸困难。

4.病情和药物疗效观察

(1)警惕心衰发生:

观察有无意识改变、心率增快、呼吸困难、少尿、肝大等表现,如出现上述表现,立即置患儿于半卧位,给予吸氧,镇静、强心、.利尿等护理措施。

(2)注意观察、防止法洛四联症患儿缺氧发作,一旦发生立即置患儿于膝胸卧位,给予吸氧,并通知医生并积极抢救。

(3)应用洋地黄制剂患儿,严密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5.根据医嘱记录尿量或出入量。

严格遵医嘱控制输液速度。

输液速度宜慢,每小时3~5ml/kg;如需补液者,每日输液总量30—50ml/kg。

6.法洛四联症患儿血液粘稠度高,当发热、出汗、吐泻时,应及时供给充足液体,必要时可静脉输入,防止血栓的形成。

7.健康教育

(1)预防感染:

教会家属与患儿自我保护,避免与感染性疾病患者接触。

一旦发生感染应积极治疗。

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

(2)根据心功能情况安排活动量。

(3)心功能较好者可按时预防接种。

(4)定期复查,调整心功能,使患儿安全到达手术年龄。

循环系统疾病

病毒性心肌炎护理常规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所致的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的疾病,有的可伴有心包炎或心内膜炎。

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休息与活动急性期需卧床休息,至体温稳定后3~4周基本恢复正常时逐渐增加活动量:

恢复期继续限制活动量,一般总休息时间不少于6个月。

重症或伴有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者应延长卧床休息时间到症状消失和心电图恢复正常,方可逐渐开始活动。

3.予高营养、易消化饮食为宜;少量多餐,心力衰竭者给予低盐饮食。

4。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

5.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1)有严重心律失常者应持续心电监护,若出现期前收缩、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时需立即通知医生并采取紧急措施。

(2)胸闷、气促、心悸时遵医嘱予吸氧。

心力衰竭时,取半卧位,避免不良刺激,必要时遵医嘱镇静。

6.输液时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总量。

7.向患儿及家长介绍本病的治疗方案,尽量减轻其内心的焦虑和不安,鼓励家长参与患儿的护理。

8.健康教育

(1)患儿出院后继续休息2~3个月,6~12个月内避免重体力活动。

(2)预防呼吸道、消化道感染。

(3)按医嘱服药,定期随访。

循环系统疾病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的护理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

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血管炎综合征。

主要病理改变为急性全身性中、小动脉炎,最严重的危害是病程中、后期发生的中、大动脉损害,尤其是冠状动脉损害,是儿童最重要的后天性心脏病之一。

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发热按发热护理常规护理。

3.进食清淡流质或半流质、温凉、热量高的食物。

4.观察病情密切监测患儿有无心血管损害表现,如面色、精神状态、心音、心电图异常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5.口腔护理每日2-~3次,口唇皲裂者可用石蜡油或润唇油涂抹;不要人为撕伤唇粘膜。

6.皮肤护理剪短指甲,避免抓伤;对半脱的痂皮用剪刀剪除,切忌强行撕脱。

7.用药指导

(1)阿司匹林:

服用阿司匹林有胃肠道反应,宜饭后服用,注意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倾向。

(2)潘生丁:

注意观察有无头晕、乏力、胃肠道不适等反应;服药期间忌饮茶、咖啡。

(3)丙种球蛋白:

注意观察有无过敏反应。

8.健康教育告知本病的预后,消除家属的焦虑情绪;出院后遵医嘱坚持服药,注意药物的正确服法和观察药物的副反应:

对于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于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全面检查1次,有冠状动脉损害者密切随访。

内分泌系统疾病

糖尿病护理常规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致使血糖增高、尿糖增加的一种病症。

可能与遗传、感染有关。

其基本病理玻变是由于胰岛素的不足引起糖代谢障碍,血糖增高,超过肾阈值,即出现尿糖。

临床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等“三多一少”症状,严重时可引起酮症酸中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