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尼《大转型》读书笔记相关复习进程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707197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波兰尼《大转型》读书笔记相关复习进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波兰尼《大转型》读书笔记相关复习进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波兰尼《大转型》读书笔记相关复习进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波兰尼《大转型》读书笔记相关复习进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波兰尼《大转型》读书笔记相关复习进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波兰尼《大转型》读书笔记相关复习进程Word文件下载.docx

《波兰尼《大转型》读书笔记相关复习进程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波兰尼《大转型》读书笔记相关复习进程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波兰尼《大转型》读书笔记相关复习进程Word文件下载.docx

二、国际金本位制度;

三、自我规范的市场机制;

四、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这本书则主要针对第三点自我规范的市场机制而写。

其中一核心观点是,现代国家的发展和市场经济机制的发展是相辅相成,说白了,也就是政治结构和经济制度往往会相互作用。

在18-19世纪时期,工业革命引发经济变革,即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和自由市场经济的形成。

而经济变革要求政治结构调整,于是出现了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主体,因为后者能够保障前者快速的发展。

但是,当前者发展到一定程度,会造成社会结构失调、阶层差距扩大,这时候后者为维护稳定反过来限制前者。

书中,波兰尼用了一个词“doublemovement”,我的理解下它就是社会和政治因素对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反向作用。

走完整本书,印象最深的是波兰尼对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

完全自我规范的自由主义市场机制是一个时代下的特殊产物,而且该机制过于理想化。

书中,波兰尼认为通过政府和其他机构对市场的控制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非常常见,而自我规范的市场机制只是在工业革命后才第一次出现。

他的这个观点直接和自由主义经济学者们唱了反调,因为后者认为市场自我约束的特质是人类社会的一个自然属性。

波兰尼认为,人是社会动物,而且纯粹、平等而且不受其他社会因素影响的经济利益交换在人类历史上几乎没有出现过。

他认为,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市场中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行为就一直被血缘、社群关系、阶级关系等社会关系所左右。

但是,波兰尼同时也承认,在进入工业革命以后,社会的生产和分配被市场无形的手所支配。

可是,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18世纪末尾到19世纪初夜,全球经济发生了两件事:

一、工业革命诞生了以工厂为主的生产体系,使得商业和工业间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生产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而这种投入同时产生了较大的商业风险,因此生产商、企业主越来越希望减少政府对生产和消费两头的控制;

二、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学家影响了政府的公共决策,并倡导建立一个自我规范的市场机制。

而这些学者的建议,被广泛接受并甚至被认为是社会自然秩序的一部分。

例如,当时提倡自我规范市场机制的学者们认为“贫穷”也是社会自然秩序的一部分。

然而,自我规范市场机制对社会、尤其是社会底层人们的影响是很大的。

自由竞争让底层劳动人民受到了过度的剥削和压榨。

为了保护社会底层人民的基本权益并维持社会统治的稳定,与市场机制同步发展、抗衡的是一系列的劳动、社保和福利法案。

但是,这些法案在保障了劳动人口利益的同时,却也直接使得整体工业成本上升。

于是,对一些出于政治稳定原因、首先提升劳动力成本的国家,他们国的产品无法和来自还未上升劳动力成本的国家的产品竞争。

于是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利益,出现了地方保护主义。

后来,一家发起保护主义,家家都以保护主义来应对。

于是,全球性自我规范市场机制,即自发行的、以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结果的资源自动配置机制,被直接摧毁。

由此可见,波兰尼描写的自由主义市场机制的衰退事实和马克思所设想的资本主义的灭亡场景有很大的不同。

剩余价值被剥削的底层劳动人民并没有起来推翻这个市场机制;

恰恰是对该机制中一部分群体的刻意保护,比如对劳动大众的保护和银行家与贸易商发起的保护主义,导致该机制被处处限制。

直到第一次世纪大战前,自由主义市场机制已名存实亡。

而自由主义市场机制的垮台则造就了一战后政治和经济领域独裁主义的兴起。

对本书另一个比较深的印象是在书的结尾,波兰尼质疑了人类“自由”的意义。

“自由”是否是一个乌托邦似的美好理想?

毕竟,人是社会动物,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则永远是自然界的动物社群的翻版,因此复杂的关系利益网络和阶级必然存在。

那种超脱利益诉求的“自由”或许只是黄粱一梦。

以上是我对“自由”的肤浅想法,而波兰尼做出了精辟的总结:

“只要他真正为社会里的其他人创造自由,他就不需要害怕当权人来剥夺他的自由。

这是在一个复杂社会里对自由的定义;

自由即人们所需要的确定性。

内容提要:

波兰尼在全书一开篇就说:

“19世纪的文明已经瓦解。

”(《大转型》,第3页,以下只标明页码,部分引文有文字改动)而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解释这个文明的瓦解。

为了做到这一点,波兰尼首先要阐明这个文明本身的特点和构成要素。

波兰尼认为,19世纪文明是由四个制度要素构成的,第一要素是势力均衡体系。

这种不同政治实体间通过“抑强扶弱”、自发地找平衡的体系在西方历史上不只存在过一次,但历史上的势力均衡体系只有依靠不断地在政治实体之间爆发局部战争才能自我维持,而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势力均衡体系有一个崭新的特点,就是它在整整一百年的时间里维持了欧洲的大体和平。

波兰尼认为,以“国际金融”为代表的国际经济组织与这种势力均衡体系的结合,造就了西方一百年的和平。

“国际金融”在全球范围内经营金融业务,一方面追求一种“和平利益”,使和平成为国际政治体系追求的首要目标;

另一方面又在组织和资源上都有能力协调各国之间的关系,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使势力均衡体系有能力去保持和平。

通过这样一个分析和叙述,波兰尼想说的是,在19世纪,表面上属于政治和军事范畴的势力均衡体系,它发挥作用,要依赖于潜藏在它之下的国际经济体系,而“一旦势力均衡体系所依赖的世界经济崩溃,它就不能确保和平。

”(4)

四个制度中的另一个即国际金本位制。

前文中,波兰尼已经试图向人们表明,“自1900年以来的世界经济体系的解体,是1914年政治紧张和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

”(18)但当时的人们认识不到这一点。

一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安排,虽然想要维持和平,但真正有可能维持和平的势力均衡体系已经被由战胜国组成的集团对战败国的压迫所取代了,而且并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超主权的国际结构。

由于在政治上没有形成有效的国际体系,人们不得不去片面追求“作为第二道防线”(18)的经济上的国际体系,其代表就是国际金本位制。

这种制度成为一战之后各种政治力量的信条,但由于“大战及战后条约”已经将国际经济体系“彻底毁灭了”(19),所以,重建和维持国际金本位制的过程,也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加经济张力的过程。

国际金本位制的重建和维持积聚了巨大的张力,因此它的崩溃也释放出巨大的力量,促使西方世界在1930年代发生从制度到理念的根本性变化,其代表是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和美国的新经济政策(23)。

波兰尼强调,虽然这种变化是金本位制的崩溃引发的,但是它有更为深刻的根本原因。

因为一方面,“势力均衡体系是建立在金本位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并且,部分地通过金本位制来运转”,另一方面,“金本位制仅仅是想把国内市场体系扩大到国际领域的一种尝试”,(3)所以,最终,“引发灾变的根本源头在于经济自由主义建立自我调节市场体系的乌托邦式努力”(25)。

波兰尼自己也意识到,把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文明解释成由几个制度性的“基础要素”构成,这看起来是“粗俗的唯物主义”,但是他强调,这种解释方式用在别的对象上虽然未必合适,但用在19世纪文明上却再恰当不过了,因为虽然

所有社会都受其经济因素的限制,不过,只有19世纪文明是建立在不同的或者独特意义上的经济之上的,即它选择将自己建立在某个动机之上,而这个动机在人类历史上是很少被当作是正当有效的,更从未被提高到这样的高度,即成为日常生活中人们行为和活动的正当性标准:

这个动机就是获利。

(25)

这种以获利为支配性动机的社会就是市场经济社会。

由此,波兰尼转入了他这本书真正的理论主题,即对市场经济的前史、它的独特性和它在历史中的展开的讨论。

市场经济是随着工业革命而出现的,工业革命一方面造成了“生产工具的近乎神奇的改善”,另一方面却造成了“普通民众灾难性的流离失所”(29),这种悖论性质是不是跟市场经济的性质有某种内在联系?

人们习惯于把工业革命仅仅看作技术革命,但波兰尼认为它有深刻的社会意涵。

为了帮助理解这一点,波兰尼引入英国17世纪和18世纪上半期的圈地运动,进行类比分析。

单从技术上或者经济上看,圈地运动是进步性的,它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促进了英国生产结构的转化,甚至在与特定经济制度结合下,能够提高大部分居民的收入。

从这个角度看,英国当时的君主政府和贵族对圈地运动的阻挠和延缓似乎是逆潮流而动。

但是,波兰尼指出,19世纪经济史家的这种指责是一种时代错置,是不假反思地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过去的历史。

一方面,圈地运动导致的产业结构调整能够增加就业和收入,这是以市场经济体系存在为前提的,而那个时候这个前提并不存在;

另一方面,虽然圈地运动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但这个转变以不同速度完成,却会造成完全不同的结果:

正是英国的君主政府通过延缓这个转变,使得社会获得了调整自己以适应它的时间,避免了大范围的灾难性后果的出现。

波兰尼对圈地运动的历史分析,其实是想说,历史上大的经济转变应该分开两个层面看:

一个是像技术革新或者海外市场开拓这样的给定的经济机会,在这个层面上,经济转变是不可避免的;

但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共同体在面临这种经济机会时,构建怎样的经济制度、采用怎样的转变路线,来适应和利用这种给定的经济机会,却是有很大的选择空间,不同的选择取得的效果也会大不一样。

工业革命就是人类历史上两三次这样的经济机会之一。

它之所以在英国造成了巨大而广泛的社会灾难,就是因为当时施行宪政的阶级政府(34)过分相信自发调节的教条,没有主动地调节共同体适应工业革命。

在自发的情况下(也就是在原先的商业社会中),工业革命形成的机器大生产会彻底改变整个社会经济运转的基本机制,因为

精密机器的成本是昂贵的,所以要等到大量商品被生产出来才能得到补偿。

只有商品的出路是有可靠保障的,而且生产不必因为机器生产必需的基本要素的缺乏而中断,机器生产才能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持续运转。

这对商人来说意味着所有相关的要素都一定是待售的,也就是说,对于任何准备为它们付钱的人来说,它们必须保证付钱人所需要的任何数量。

(36)

在商业社会的情况下,达到上述要求的唯一方式是产生一个既包括产品市场、也包括原材料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市场经济体系。

这个体系引起的变化的深刻性在于,为了维持生产的连续性,它把作为原材料的自然和作为劳动力的人都变成了商品,使社会从属于市场经济体系的运转。

更进一步看,由于在这个体系中,一切收入的取得都看似“来自某种东西的出售”,所以,社会成员行为动机会发生根本变化,从生存的动机变为获利的动机(36)。

那么,在市场经济体系出现之前,人类社会是通过什么样的制度来生产和分配物质产品的呢?

人们参与这些经济活动的动机又是什么样的呢?

根据当时最新的经济史和社会人类学研究,波兰尼认为,与亚当·

斯密这样的经济学家设想的相反,人类并不是有倾向于交换的天性,最初劳动分工的发展也并不依赖于市场的存在。

如果说人类有普遍本性的话,那就是“不变的社会本性”:

原则上,人类的经济是浸没在他的社会关系之中的。

他的行为动机并不在于维护占有物质财富的个人利益,而在于维护他的社会地位,他的社会权利,他的社会资产。

只有当物质财务能够服务于这些目的时,他才会珍视它……在每一种情况中,经济体系都是依靠非经济动机得以运转的。

(39-40)

这段话讲的就是著名的“嵌入(embedded)”概念。

在波兰尼这里,嵌入包含相互关联的两层意思:

一方面,人们从事活动,哪怕是今天看起来是满足经济需要的活动,也不是出于明确的经济动机,而是出于责任、荣誉之类的社会动机;

另一方面,社会结构中也不存在专门用来满足经济功能的制度,亲属制度、政治制度或者宗教制度等等也附带担负者经济功能。

现代人想要理解这一点比较困难。

我们很难体验到的是,早期社会甚至很多传统社会中,人们是生活在仪式里的:

并不是人们去被动地表演仪式,而是仪式塑造人本身,仪式能够把人的激情与社会的目标完美地结合起来:

“作为一个经济制度的这些功能本身,完全被强烈而生动的仪式体验所吸收,这种仪式体验为整个社会体系框架内完成的每一个行为提供了异常丰富的非经济动机。

”(41-2)

波兰尼从人们的行为原则与社会的制度安排两方面分析人类历史上与经济功能相关的方面。

他认为,从分析上看,存在过互惠、再分配和家计三种有经济功能的行为原则;

与此对应的分别是对称、辐辏和自给自足三种制度模式。

互惠这个概念有点容易引起歧义,似乎表示两方行动者交替回报对方的好处,但实际上,互惠并不是发生在双方之间,而是一种单方的施与行为,只不过这种施与行为像多米诺骨牌那样前后接替,所以每个行动者的给予都会得到报偿,尽管报偿不是来自他给予的对象。

正如“库拉贸易”活动所显示的,通过社会结构中的对称性制度模式,互惠行为能够不局限于简单的亲族组织,而在很大的时空尺度中交流大量的、种类繁多的物品。

再分配似乎是历史上更常见的经济行为原则,从原始的狩猎部族,到广袤的大帝国,只要存在政治权威,存在辐辏型的制度模式,再分配原则就会发挥基础性或支配性的作用。

自给自足的家计原则,适用于封闭的群体。

这种经济组织方式现在看起来似乎是比较自然的(所谓“自然经济”),实际上,它在时间上是晚出的,到农业社会出现之后才有,而且它的实际运作方式,不过是互惠和再分配的组合,所以波兰尼后来在别的著述中取消了这一分类。

但它对农业社会中的经济形态确实有直接的解释力,而且波兰尼特别推崇的亚里士多德对家计与牟利两种经济动机的区分,也是以家计原则为基础的,所以,家计原则仍然具有理论上的重要性。

在西方的现代时期以前,市场并不重要,以至于“在回顾过去各种经济制度的历史时,我们实际上是可以将这种机制忽略掉的”(48),但由于它在后来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成为整个社会的核心,所以波兰尼不得不对它的历史进行详尽考察。

19世纪经济史学家倾向于认为,当代市场经济中的各种市场是从古代由小变大、由简单到复杂,逐渐演化发展过来的,也就是说,市场经济的形成,是历史上市场演化和扩张的自发、自然的结果。

波兰尼结合最新的经济史研究指出,历史上自然存在的市场并不是竞争性的,远距离贸易形成的市场是为生产的地域分工服务的,而地方性的小市场则局限于交易当地货物,这两种市场的运转原则不是竞争,而是互补性的交换。

在这种非竞争性的市场里,供给和需求都力求稳定,并不通过价格来调节,相反,价格往往是通过习俗固定了的。

而且,即使是这样的市场,也是被习俗牢固地限制在城镇中的,而且远程贸易市场与地方市场被严格地相互区分,它们根本就不可能自然地发展和扩张。

真正依靠价格来调节供需的竞争性市场,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所谓国内市场,这种市场恰恰是在政府强力干预下才形成的。

地理大发现引发的商业革命催促欧洲的民族国家化,“迫使农业大国中的落后人民组织起来从事商业和贸易。

”(57)重商主义为了增强国家的竞争力量,致力于打破地方壁垒,统一国内市场。

但是,这样形成国内市场并不是一个放任的经济领域,相反,中央政府只不过是在全国的范围上复制了城镇政府对经济领域的控制。

即使在这个时候,围绕着市场形成的经济体系也不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真正的基础仍然是“为生存而新老的农民自给自足的家计”。

波兰尼坚持认为,尽管重商主义政策大大扩展了市场的规模,增大了市场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但这些市场跟由自发调节的市场体系形成的市场经济有质的不同,前者并不自然演变成后者。

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在于,完全由市场竞争形成的价格调节货物的供给和分配,市场模型的正常状态是:

“所有的收入都源自市场上的出售,而收入也将完全能够购买生产出来的所有货物。

”(60)利息形成资金提供者的收入,地租是土地提供者的收入,工资是劳动力提供者的收入,而货物的价值则是企业家提供的服务的收入:

这个体系的运转要求没有人能够从市场之外获得收入,因为如果有这样的收入,它形成的购买力会得不到满足,市场体系形成的封闭循环就被打破了。

在这样一个市场体系中,价格机制是核心机制,为了保证它的有效运转,必须把劳动力、土地和货币这些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当成商品,“唯其如此,它们才成为与价格相互影响的供求机制的操控对象。

”(62)。

而在重商主义时期,虽然市场大大发展,但劳动力和土地仍然处在封建性制度的保护之中;

新形成的中央权威与旧的地方性权威同样地反对将劳动力和土地商业化。

此时,大规模的商品生产是由商人来组织的,他们通过发包的方式依靠农民家庭手工业进行生产。

尽管此时这部分的生产活动已经脱离了传统状态,变成了“赤裸裸的获利动机”(64)下的行为,但是,工业生产不过是“商人通过买卖形式组织起来的商业活动的附属品”(65),这种生产活动可以随时中断,既不会给商人造成严重损失,也不会给从事这种生产的农民手工业者的生活造成根本威胁。

复杂精密、专业化的机器和工厂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个状况。

这个时候的生产投资不得不变成包含巨大风险的长期投资。

像原材料、土地和劳动力这样一些生产要素,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时断时续地供给了,生产必须要有连续性,生产要素的供给必须组织起来,而“在一个商业社会中,它们的供给只能由一种方式加以组织:

即让它们变得可以通过购买而获得”。

(65)就是这样,机器大生产要求产生一个自发调节的市场体系,要求土地和劳动力变成商品。

然而,劳动力是人的一种属性,劳动力变成商品,意味着原先处在种种社会纽带和社会保护中的人变成四处漂流的“自由”劳动者,这种根本转变是如何可能的呢?

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手术需要两个条件才能进行,一个是最广大的社会动员,包括劳动阶层自己也要相信建立劳动力市场比不建立要好,另一个是理论上的准备,因为“劳动力市场的创造是在社会肌体上进行的活体解剖”,而“只有科学提供的保证才能坚定进行这种解剖所需要的决心”(109)。

斯品汉姆兰法令的实施帮助形成了上述两个条件。

早先英国的劳动法律体系具有父爱主义特征,它推行强迫劳动原则,有劳动能力者一定要劳动,可以由教区提供工作岗位,没有劳动能力的穷人则由教区提供救济。

为了防止穷人为寻找好的救济条件而盲目流动,英国又颁布了《安居法》,规定人们原则上不许流动到教区之外。

这种“教区奴役制”严重限制了蓬勃发展中的工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要,1795年,《安居法》被部分地废止了。

但此时,在几个方面的历史原因共同作用下,乡村地主阶级根据自己的利益牵头制定和实施了斯品汉姆兰法,它的核心内容就是对劳动者提供工资补助:

只要你参加劳动,无论雇主提供怎么样低的工资,教区都会补足它跟标准工资的差额。

这样的济贫方法改变了原先的强迫劳动原则,在波兰尼看来,虽然完成了它的历史作用,却造成了多方面的严重后果:

首先,它鼓励懒惰、怠工,大大降低了劳动的效率;

其次,它抹平了依靠自己的劳动吃饭的有尊严的穷人和“好吃懒做”、依靠救济过活的“赤贫者(thepauper)”之间的差别,造成了劳动者阶层普遍的道德退化;

最重要的是,机器大工业将劳动者从自身原有的社会纽带中攫取出来,这些劳动者只有形成新的纽带——形成一个新阶级——才能重新过上属人的生活,但斯品汉姆兰法令“这一暧昧的博爱主义行动阻止了劳动者将自己构造成一个新阶级,并由此剥夺了他们避开在经济磨盘里那被注定的命运的唯一手段”(86)。

斯品汉姆兰法令实施的后果,向公众、也向劳动阶层,从反面证明了建立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它也启示马尔萨斯和李嘉图这样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从正面论证市场经济是“自然的无情法则的产物”(109)。

法令实施期间,出现了悖谬的现象,那就是一方面经济总量在迅速增长,另一方面穷人的数量却与日俱增。

慈善家试图缓解这个现象,观察家努力解释这个现象。

慈善家的努力无一例外地失败了,观察家的解释最后汇成一个主流,那就是经济社会中的贫富问题本质上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自然问题:

只有饥饿才能驱使穷人劳动,他们永远只能在生存线上挣扎,唯其如此,劳动才会持续,财富才会积累,这是上帝设定的人类社会的自然平衡,任何慈善家试图打破这种平衡的努力注定是徒劳的。

波兰尼指出,这种理解是完全错误的。

如果彻底地按照市场经济的理论来思考,经济法则的基础不应该是自然,而是“最好基于价格”(106),在一个市场经济体系中,劳动者由于贡献了劳动力这个生产要素,他的收入会随着总产出的增长而增长。

之所以在斯品汉姆兰期间劳动者生活境遇没有改善,是因为这个法令破坏了市场经济在收入分配上的有效运作。

但是,如果撇开纯粹经济理论而从思想史意义上看,古典经济学家误把自然和自然法则作为经济理论的基础,实际上是用虽然错误、但更加彻底有效的方式,帮助完成了本该完成的思想革命——因为未来真正的市场经济,确实要求把经济领域当成仿佛是自然的、自我调节的领域,要求经济与政治彻底分离。

简而言之,斯品汉姆兰法令启发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为新济贫法的制定、为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市场社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1934年新济贫法的颁布,标志着市场经济的确立,西方社会也由此开始经历长达百年的“双向运动”:

一方面是市场的扩张,另一方面则是社会上的各种力量起而保护社会免于市场侵害的“反向运动”。

市场经济要求把劳动力、土地和货币“虚拟化”为商品,让它们跟随支配它们的资本“根据不同部门的利润自动平衡的要求从一个生产部门向另一个生产部门流动”(113);

反向运动则反对这三个方面的商品虚拟化,这些反对措施表现为对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的“干预主义”。

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支柱是经济自由主义,在它看来,市场经济在实际运作中之所以遇到重重困难,就是因为一些思想保守、目光短浅、自私自利的势力阻碍了它的彻底化。

波兰尼认为,如果能够证明针对市场经济的反向运动并不是“集体主义阴谋”引导的,而是完全自发产生的,就能攻破经济自由主义的诡论,因为这将证明,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危害性,从而,它的彻底化不会消除困境,只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为此,波兰尼一方面结合历史事实指出,“自由放任绝不是自然产生的;

若仅凭事物自然发展,自由市场永远不会形成”(119);

另一方面,他指出,干预行动在领域上的广泛、在采取速度上的迅捷、在意识形态背景上的多元性等等特征,足以表明它们完全是自发产生的。

更显经济自由主义论调荒谬性的是,他们自己也难逃某些干预措施:

为了维护自由市场体系本身,有必要干预市场行动者的契约自由,防止劳工联合和商业垄断。

经济自由主义的干预破坏市场经济论还有一个隐蔽的假设,就是社会上某些阶级或群体有能力完全出于自己在经济上的私利采取行动来影响整个社会,破坏市场经济的反向运动就是这样的行动。

尽管马克思主义跟经济自由主义在阶级立场上对立,但它的阶级分析也跟后者分享同样的假设。

波兰尼认为,这个假设是彻底错误的。

第一,从社会中的长期运动角度看,“阶级的命运更多地是被社会的需要决定的,而不是反过来,社会的命运被阶级所决定”(130)。

一个阶级的成功“是由它能为之服务的利益的广泛性和多样性,而不是它自身的利益所决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