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699238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A.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B.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地位

C.政治上建立了君臣关系 

D.确立了周天子的宗主地位

5.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

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

这反映了(  )

A.宗法制度的逐渐完善 

B.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

C.世俗文化进一步发展 

D.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削弱

6.新疆吐鲁番曾出土公元408年的一份文书,用楷书书写,记录的是当地选举应试的情况,策试内容涉及《诗经》、《春秋》,还涉及《战国策》、《史记》等典籍。

这反映了当时(  )

A.大一统王朝的权威不断加强 

B.政治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

C.中央王朝对边疆实施直接管理 

D.陆上丝绸之路仍然保持通畅

7.北宋科举增加了取士数量,许多贫穷士人通过科举成功完成了身份的蜕变,这使后者有理由相信,可以通过科举凭借自身实力获得光明前途,并跻身贵族。

据《宋史》记载,在有传的1953人中,布衣入仕者占55.12%。

这一现象有助于(  )

A.构建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 

B.大幅提升政府行政效率

C.进—步完善科举选官程序 

D.改变传统政治结构

8.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设立春、夏、秋、冬四大辅官。

辅官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按时令入朝,官位为正三品,但由于辅官皆自民间,对朝典、朝章并不熟悉,难以娴熟,故而该官职在设立不到两年便被废止了。

当时四大辅官的设立(  )

A.体现了明初官僚机构的膨胀 

B.弥补了丞相废除后的权力空白

C.为中枢机构改革提供了借鉴 

D.极大地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9.明代农村出现了大量的雇农,有长年为地主佣工的长工,有按季佣工的短工,有按月受值的月工,有临时受雇的日工。

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

A.农村部分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 

B.农村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农村劳动力的性质发生了一些变化 

D.农村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10.元朝匠户子孙世袭,被长期“鸠集”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工作,而到明朝初年,匠户除在规定时间服役外,其余时间都可以“自由趁作”。

这种变化(  )

A.表明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标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说明匠户地位和身份的根本改变 

D.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兴起

11.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时指出:

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

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

据此作者认为(  )

A.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B.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C.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D.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12.汉代最好的工匠是属于官府的,最好的工艺品皆是由官府所造的,而宋代的名瓷则多为民间的工匠所造。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 

B.商品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

C.程朱理学的积极倡导 

D.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13.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

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

这表明(  )

A.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

B.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

C.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

D.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14.隆庆三年(1569),大学士高拱上疏反映商人的愁苦和商业的窘困,并奏请皇帝革除宿弊。

之后张居正提出农商荣枯相因,进一步肯定商业的作用。

明代中后期,部分士大夫认为经商有成,在价值上也等同于读书有得。

这些史实折射出(  )

A.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B.商业贸易繁荣推动了文化重心转移

C.货币体系转向为以银本位为主 

D.商业空前发达影响了士大夫的认知

15.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对运载杂货而非运送珍奇的船只,征税标准于原额之外再减二分。

康熙六十一年下诏礼部“朕闻暹罗国米甚丰足,价亦甚贱,若于福建、广东和宁波三处各运米十万石,此贸易,于地方有益,前不必收税”,乾隆八年这一措施成为常例。

这说明清代(  )

A.“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名存实亡 

B.对外贸易注重充实国内民生需求

C.注重推动中外民间贸易的发展 

D.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16.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农民上街带着自己的农副产品,在桥头、茶馆店前现卖换钱,再买回所需物品回乡,甚至还通融用实物顶钱买回所需物品……有的街道仅一根扁担的宽度,有的宽至三米;

有的一河一街,有的一河二街,有的两河交织呈十字街,有的东南西北还有小市;

以开设的商铺计,有的仅数十家,有的数百家、近千家。

这表明当时的江南市镇(  )

A.形态不一,功能不同 

B.因地制宜,自然生成

C.名不副实,多为草市 

D.统一规划,特色鲜明

17.宋代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子”,谓其“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据宋《燕翼诒谋录》记载:

“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宋代“瓦子”生意兴隆的政策性因素是(  )

A.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B.市民阶层的扩大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城市经济的发展

18.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工部移文地方官,要教民植棉法,额外“益种棉花,率蠲其税”。

第二年,明太祖谕令户部,山东、河南农民在洪武二十六年后新种桑枣果树,一律不起科。

并规定,不种桑者,交绢一匹;

不种麻者,交麻布一匹;

不种棉者,交棉布一匹。

明太祖的这些规定(  )

A.说明当时的农业税繁重 

B.有利于促进商业的发展

C.推动了剩余劳动力转移 

D.阻碍了传统农业的进步

19.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

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

A.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 

B.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C.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D.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20.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

“和中国的往,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

”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

A.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

C.日本商人自古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

21.中国家谱文化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国有史,州有志、其义一也”,家谱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

这说明编修家谱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承家族文化 

B.不忘血脉孝道 

C.促进家国认同 

D.补充史料不足

22.在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反对“率兽食人”的暴政、强调“民为贵”的民本主义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等级观念和“牧民”思想共存共生。

这种共生意味着:

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是一种思想体系中相互呼应、彼此补充的两种特质。

其特定价值内涵同于(  )

A.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B.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自然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

23.春秋吋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

据此可知,孔子(  )

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24.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

上述现象反映的是(  )

A.学术气氛空前浓厚 

B.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C.养士之风极为盛行 

D.学术适应政治需要

25.孟子认为:

“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认为:

“人之初,性本恶。

”朱熹认为:

“人生气禀,理有善恶。

”由此可推知朱熹(  )

A.相信提高修养可以扬善抑恶 

B.认为人性的善与恶难以调和

C.强调纲常理论以维护社会秩序 

D.初步完成重建儒学理论任务

26.律学是中国古代对法律注释讲解的学问。

唐朝律学的学习内容是律令格式和儒家经典,宋代的学习内容除当朝律令、断案外还有儒家经术。

这表明唐宋律学(  )

A.体现了三教合流的特点 

B.延续了以礼入法的传统

C.凸显律学哲理化的趋势 

D.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27.无论是晋代谢氏的家训,还是明清时《朱子格言》处世治家的劝诫,亦或是曾国藩的“八本”“八字”的训导,都不外乎如修身、敬长、勤俭、戒奢、睦里、重教等行为规范,或忠君爱国、孝悌友爱、团结睦邻、奉公守法等约束。

这表明“家训”的主旨是(  )

A.强化血缘纽带,维护宗族特权 

B.规范家族行为,追求政治平等

C.凝聚家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 

D.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

28.二程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

后者则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

这反映了二程继承并发展了(  )

A.孟子的性善论 

B.孔子礼的思想 

C.荀子的性恶论 

D.佛教的天命观

29.明清之际,“蕺山学派”的刘宗周等从理、欲协调角度,初步反思了理学的理欲观;

王夫之更以“理高欲中”,系统地分析道德理想和物质追求之间的关系;

而清代戴震则从自然人性论和理欲论,深刻地揭露了理学家“以理杀人”的本质。

A.理学统治地位已丧失 

B.市民阶层的个性追求

C.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 

D.官方哲学受到了冲击

30.王夫之指出,为民为公,乃千古之法的精义所在,君主虽位尊权重,其意志仅一人之义,属“私”。

孟德斯鸠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因为人们害怕这个国王暴虐地执行法律。

由此可知,两人主张的相似之处是(  )

A.体现鲜明的民主共和精神 

B.勾画未社会发展蓝图

C.质疑和防止君权过于集中 

D.都有新阶级力量的推动

31.清代帝王多有禁查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

“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

”道光皇帝也曾指出:

“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

”这从侧面说明(  )

A.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 

B.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C.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D.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

32.元朝书法之意表现为刻意求工的形式美的追求,如赵孟頫鼓吹“用笔千古不易”。

明末清初的书坛呈现出放浪笔墨、狂放不羁和愤世嫉俗的风气,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表现出自我内在的生命和一种不可遏止的情绪表现。

这种状况表明(  )

A.书法艺术具有求异求新的特征 

B.书法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C.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不断完善 

D.书法艺术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二、材料解析题(共3题5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身统治,制定并实施治理边疆的政策。

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又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

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

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

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

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

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

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

乾隆皇帝表示:

“蒙古、汉人,同属臣民。

”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

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

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

“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

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措施与特点。

(1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

(12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表2

内容

中国

外国

文学

汤显祖(1550—1616),代表作是《牡丹亭》,主人公杜丽娘由于梦中获得的爱情在现实中难以寻觅,一时感伤而死,也即所谓“慕色而亡”的描写,最后还魂才子佳人结婚皆大欢喜,《牡丹亭》展示了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和浪漫夸张的艺术手法。

莎士比亚(1564-1616),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了罗密欧和朱丽叶一见钟情,他们为了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敢于不顾家族的世仇,敢于违抗父命,以死殉情。

倡导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颂歌。

百科全书

《钦定四库全书》。

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1773—1786)编成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由于搜集四库全书时毁灭大量古籍档案,故有学者称为“四库毁书”。

狄德罗(1713—1784)于1751~1772年组织160多位当时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学家编撰了一部《百科全书》。

宣扬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这些人被称为百科全书派。

他们人数众多,影响极大,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力量。

科技

李时珍(1518—1593),《本草纲目》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包括60类。

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

书中还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

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从药物的历史、形态到功能、方剂等,叙述甚详。

哈维(1578—1657)1628年发表了《动物心血运动的解剖研究》,这部只有72页的小书是生理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

他在书中系统地总结了他所发现的血液循环运动的规律及其实验依据。

——据黄天骥:

《论<

牡丹亭>

的创新精神》等

表2为16~18世纪中外部分文化比较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论题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3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张居正指出当时的五大积弊:

“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的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员,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

为防御蒙古鞑靼入寇边关,张居正派戚继光守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敌台”3000余座。

他还与鞑靼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互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

从此,北方边防巩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使北方暂免于战争破坏,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张居正还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

他认为,赋税的不均和欠额是土地隐没不实的结果,所以要解决财政困难的问题,首要前提就是勘核各类土地,遂于万历八年十一月,下令清查全国土地。

在清查土地的基础上,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推动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摘编自《张文忠公全集》和《明史·

食货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和主要措施。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改革的影响。

(6分)

参考答案

1-10BACBBBDCCD11-20ABDDBBCBAA

21-30CDCDABDADC31-32AB

33.【答案】

(1)措施:

设立不同的机构以加强行政管辖;

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

实施宽松的文化传播政策;

逐渐弱化华夷之别;

制定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

(8分,答出四点即可)

特点:

具有历史继承性,在继承中创新;

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始终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推行边疆政策。

(5分)

(2)举措:

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

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

建立各族一家的民族认同。

(每点2分,共6分)

背景:

巩固统治、加强集权的需要;

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的发展;

受儒家正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答案】答案示例一:

论题:

东西方文学异同点分析(3分)

论述:

(1)16世纪东西方文学都出现著名文学家和优秀作品,作品都有自由婚姻和人文追求,对东西方文学和思想都产生了在产生了重大影响;

不同点在于中国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和总结;

西方代表了文艺复兴运动成就,推动了思想解放和近代化。

(2)中国文学是专制制度下,商品经济极其活跃下思想活跃的反映,故事反映的是中国民众的价值取向,由于封建统治强化,没有促进中国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

莎士比亚的作品,是英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在文学领域的反映,体现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要求,推动了西方国家首次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

故社会存在影响东西方文学的差异。

答案示例二:

社会差异影响科技和思想文化(3分)

论证:

(1)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走向没落,商品经济活跃,思想文化和科技体现了中国社会没有抓住机遇实现社会转型,传统社会没落全方位体现。

《牡丹亭》反映了商品经济下思想活跃,但没有促进思想解放;

《四库全书》在保存一定传统文献的前提下,意在加强封建统治,还为了加强统治摧残传统文化;

《本草纲目》体现了传统科技集大成的特点,缺乏创新,没有实现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转型。

(2)西方国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形成,加速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罗密欧与朱丽叶》突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下,人文主义的复兴,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英国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狄德罗的百科全书代表了法国启蒙运动的高潮到,宣扬理性和科学,否定专制制度;

哈维的血液循环学说,奠定了近代医学生物学形成,同时促进了思想解放,加速西方社会转型。

故社会差异影响科技和思想文化。

(9分)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选题角度,如文学、百科全书、科技等,并根据选题角度拟出相应论题,如东西方文学异同、社会差异影响科技和思想文化等,其次,根据论题从表中提取相对应的中外历史信息,如从东西方文学异同中可提取中国传统文化和文艺复兴,从社会差异影响科技和思想文化可提取相应作品的特点等,最后,根据提取的中外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

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

42.【答案】

(1)改革背景:

吏治腐败;

土地兼并严重;

财政危机加重;

蒙古贵族的劫掠。

(4分)主要措施:

创制“考成法”,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

整饬军备,巩固边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