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94895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6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外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外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外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外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科.docx

《外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科.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科.docx

外科

第一章、绪论

外科疾病可分为七类:

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内分泌功能失调、寄身虫病、其他

 

第二章、无菌术

1、灭菌:

是指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

2、消毒:

指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但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

3、灭菌方法:

物理方法、化学方法

一、手术器械、物品敷料的灭菌、消毒法

1、高压蒸汽法:

121~126℃,30分钟

2、煮沸法:

在水中煮沸至100℃,并维持15~20分钟

但带芽胞的细菌至少需煮沸1小时才能被杀灭

3、药液浸泡法:

锐利器械、内镜和腹腔镜等

4、电离辐射法:

应用于无菌医疗耗材(注射器、丝线)和某些药品

5、环氧乙烷气体法:

气体有效浓度450-1200mg/L,温度37-63℃,持续1-6小时

二、手术人员和病人手术区的准备

1、手臂消毒法:

能清除皮肤表面几乎所有暂居菌和少部分常居细菌。

在手术过程中,深藏的常居菌可逐渐移到皮肤表面。

所以在皮肤消毒后,还要戴上消毒橡皮手套和穿无菌手术衣,以防这些细菌污染手术伤口。

2、病人手术区的准备注意:

①涂擦消毒剂时,应由手术区中心部向四周涂擦

②手术区皮肤消毒范围应包括手术切口周围15cm的区域。

三、手术进行中的无菌原则

参观手术的人员不可太多,应与手术人员和无菌器械台保持30cm以上的距离,尽量减少人员在手术间的走动

 

第三章、体液酸碱平衡的失调

一、概述

1、成年男性体液占体重的60%

2、

阳离子

阴离子

细胞外液ECF

Na+

Cl-HCO3-、蛋白质

细胞内液ICF

K+、Mg2+

HPO42-蛋白质

3、pH7.40±0.05

4、对酸碱的调节:

体液的缓冲系统、肺的呼吸、肾的排泄

5、缓冲系统以HCO3-/H2CO3最为最为重要

HCO3-/H2CO3=24/1.2=20:

1

二、体液代谢的失调

(一)水和钠的代谢紊乱

一)等渗性缺水:

1、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水和钠成比例的丧失

2、先盐后糖、先快后慢、尿多补钾

二)低渗性缺水

1、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

水、钠同时缺失,但失钠多于失水。

2、轻度缺钠者血清钠小于135mmol/L。

中度缺钠者血清钠小于130mmol/L

重度缺钠者血清钠小于120mmol/L

3、针对低渗性缺水时细胞外液缺钠多于缺水的血容量不足的情况,应静脉输注含盐溶液或高渗盐水,以纠正细胞外液的低渗状态和补充血容量

需补充的钠盐量(mmol)=[血钠正常值(mmol/L)-血钠测得值(mmol/L)]×体重(kg)×0.60(女性为0.50)。

中毒缺钠出现休克者,应先补足血容量,以改善微循环和组织器官的灌注。

三)高渗性缺水

1、又称原发性缺水

2、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145mmol/L

四)水中毒,又称稀释性低钠血症

(二)钾的异常

血清钾正常值为3.5~5.5mmol/L

一)低钾血症血清钾<3.5mmol/L

1、病因:

①长期进食不足;

②长期接受不含钾盐的液体

③应用呋塞米,使肾排出钾过多

④呕吐、持续胃肠减压,钾从肾外途径丧失;

⑤钾向组织内转移

2、心电图:

早期出现T波降低、变平或倒置;随后出现ST段降低、QT间期延长和U波

但并非每个病人都有心电图改变,故不因单凭心电图异常来诊断

3、治疗:

每天补氯化钾3~6g。

每升输液中含钾量不宜超过40mmol

输入钾量应控制在20mmol/h以下

尿量超过40ml/h后,在静脉补钾

4、原则:

不宜过浓<0.3%

不宜过多小于8g

不宜过快小于80滴/分

不宜过早见尿补钾

二)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5.5mmol/L

1、最危险的可致心搏骤停

2、心电图:

早期T波高而尖,P波波幅下降,随后出现QRS增宽

3治疗:

降低血钾浓度

1)促使K+转入细胞内:

①输注碳酸氢钠溶液②输注葡萄糖溶液及胰岛素③对于肾功能不全,不能输液过多者,可用10%葡萄糖酸钙溶液100m1、11.2%乳酸钠溶液50m1、25%葡萄糖溶液400ml,加入胰岛素20U,作24小时缓慢静脉持续输注

2)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应用:

3)透析疗法:

有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

4)葡萄糖酸钙溶液抗心率失常

三、酸碱平衡的失调

代谢性酸中毒临床表现呼吸变得又深又快

第四章、输血

一、适应症

1、大量失血:

在30%以下时,不输全血;超过30%时,输全血与CRBC(浓缩红细胞)各半,再配合晶体和胶体液及血浆补充血容量。

2、贫血或低蛋白血症

3、重症感染

4、凝血异常:

Hb>100g/L不需要输血

Hb<70g/L输入CRBC

70-100g/L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输血

二、并发症

1、发热反应:

最常见

2、过敏反应

3、溶血反应:

最严重

最早征象是是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和手术野渗血

延迟性溶血反应:

多发生在输血后7-14天,表现为原因不明的发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一般症状不严重

三、大量输血的影响:

低体温、碱中毒、暂时性低钙血症

 

第五章、外科休克

1、休克是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它是一个有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症

2、微循环改变分为三期:

微循环收缩期(休克早期)只出不进

微循环扩张期(休克中期)只进不出

微循环衰竭期(休克后期)

3、中心静脉压(CVP)正常值5-10cmH2O

4、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0.5多提示无休克;>1.0-1.5提示有休克;>2.0为严重休克

5、治疗

1)一般紧急治疗

2)补充血容量是纠正休克引起的组织低灌注和缺氧的关键

3)积极处理原发病

4)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5)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6)DIC的治疗

7)皮质类固醇药物的应用

6、低血容量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

7、感染性休克:

继发于以释放内毒素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感染

8、冷休克:

低动力型休克,外周血管收缩,微循环淤滞.大量毛细血管渗出致血容量和CO减少。

病人皮肤湿冷

暖休克:

高动力型休克,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CO正常或增高,血流分布异常和动静脉短路开放增加,细胞代谢障碍和能量生成不足。

病人皮肤比较温暖干燥

临床表现

冷休克(低动力型)

暖休克(高动力型)

神志

躁动、淡漠或嗜睡

清醒

皮肤色泽

苍白、发绀或花斑样发绀

淡红或潮红

皮肤温度

湿冷或冷汗

比较温暖、干燥

毛细血管充盈时间

延长

1-2秒

脉搏

细速

慢、搏动清楚

脉压(mmHg)

<30

>30

尿量(每小时)

<25ml

>30ml

第六章、麻醉

1、静脉麻醉药:

硫喷妥钠

2、全麻术后体位:

去枕、头偏向一侧

3、局部麻醉不良反应:

毒性反应、过敏反应

4、常用局麻药:

普鲁卡因、利多卡因

5、局麻方法:

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神经阻滞

 

第九章、围术期

1、外科手术:

急症手术、限期手术、择期手术

2、胃肠道准备:

从术前8-12小时开始禁食,术前4小时开始禁止饮水,以防止麻醉或手术过程中的呕吐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3、缝线拆除:

头、面、劲部在术后4-5天拆线

下腹部、会阴部6-7天

胸部、上腹部、背部、臀部7-9

四肢手术10-12(近关节处可适当延长)

减张缝线14日拆线

4、对初期完全缝合的切口,拆线时应记录切口愈合情况,分为

1)清洁切口(Ⅰ类切口):

缝合的无菌切口

2)可能污染切口(Ⅱ类切口):

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

3)污染切口(Ⅲ类切口):

指邻近感染区或直接暴露于污染的切口

切口愈合也分三级:

1)甲级愈合:

愈合优良

2)乙级愈合:

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3)丙级愈合:

切口化脓

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后愈合优良,记为“Ⅰ/甲”

胃大部切除术切口血肿,记为“Ⅱ/乙”

5、术后并发症:

术后出血,术后发热与低体温,呼吸系统并发症,术后感染,切口并发症,泌尿系统并发症

 

第十一章、外科感染

1、感染:

病原体通入侵机体引起局部或全身炎症反应,主要有细菌和真菌

2、分类:

按病菌种类和病变性质归类:

非特异性感染、

特异性感染:

结核病、破伤风、气性坏疽、念珠菌

按病程分类:

急性(<3weeks)

亚急性(3weeks----2months)

慢性(>2months)

按发生条件:

条件性(机会性)感染

二重感染

医院内感染

3、疖急性化脓性感染

4、急性蜂窝织炎:

发生在皮下、筋膜下、肌肉间隙或是深部蜂窝组织的急性细菌感染的非化脓性炎症。

5、浅部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急性蜂窝织炎

丹毒

好发部位

颈项、头面、背部

皮肤较厚部位:

唇、颈、腰背

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深部蜂窝组织

下肢、面部

致病菌

金黄葡萄球菌

金黄葡萄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治疗

青霉素类或磺胺类

青霉素类或磺胺甲恶唑

青霉素或头孢类,疑有厌氧菌感染时加用甲硝唑

青霉素、头孢类

6、全身性外科感

脓毒症:

是由病原菌因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体温、呼吸、循环、神志有明显改变者,用以区别一般非侵入性的局部感染

菌血症:

脓毒症中的一种,即血培养检出病原菌者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是指在严重创伤、感染和休克时,原无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同时或者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两个以上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必须靠临床干预才能维持的综合征。

7、破伤风

破伤风梭菌专性厌氧以芽孢状态分布于自然界

典型症状:

在肌紧张性收缩(肌强直、发硬)的基础上,阵发性强烈痉挛,通常最先受影响的肌群是咬肌,随后顺序为面部表情肌、颈、背、腹、四肢肌,最后为膈肌

张口困难咧嘴苦笑

预防破伤风发生的重要措施:

创伤后早期彻底清创

抗生素:

青霉素80万-100万U

8、气性坏疽

厌氧菌感染产气荚膜梭菌、水肿杆菌、腐败杆菌、溶组织杆菌

抗生素:

首选青霉素

9、外科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

1)尽早确定病原菌

2)根据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及其体内代谢过程选用药物

3)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病人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定

 

第十二章、创伤

1、组织修复的基本过程:

1)炎症期

2)增生期

3)塑形期

2、创伤愈合的类型:

一期愈合、二期愈合、三期愈合

 

第十三章、烧伤

部位

占成人体表面积%

头颈

发部

3

面部

3

颈部

3

双上肢

双手

5

双前臂

6

双上臂

7

躯干

躯干前

13

躯干后

13

会阴

1

双下肢

双臀

5

双足

7

双小腿

13

双大腿

21

一般成年女性的臀部和双足各占6%

病人并指的掌面约占体表面积的1%

伤情判定:

烧伤面积的估算、烧伤深度的判定、烧伤严重程度分度

 

第十四章、肿瘤

1、命名:

恶性肿瘤来自上皮组织着称为“癌,来源于间叶组织者称为“肉瘤”。

某些恶性肿瘤仍沿用传统名称“瘤”或“病”。

如恶性淋巴瘤,精原细胞瘤,白血病,霍奇金病等。

良性——来源组织+瘤

癌—来自于上皮组织

恶性

肉瘤—来自于间叶组织

交界性—生物学行为显示良性与恶性之间类型

2、交界性或临界性肿瘤:

在临床上除良性与恶性肿瘤两大类以外,少数肿瘤形态上虽属良性,但常浸润性生长,切除后易复发,甚至出现转移,在生物学行为上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

3、TNM分期T指原发肿瘤N为淋巴结M为远处转移

第十七章、颅内压增高和脑疝

1、正常颅内压:

成人70-200mmH2O

儿童50-100mmH2O

2、颅内压增高临床表现:

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3、颅内压增高治疗:

20%甘露醇

4、脑疝分类:

颞叶钩回疝或小脑幕切迹疝

枕骨大孔疝或小脑扁桃体疝

大脑镰下疝或扣带回疝

 

第十八章、颅脑损伤

1、直接损伤:

加速性损伤、减速性损伤(对冲伤)、挤压性损伤

2、

运动反应

记分

言语反应

记分

睁眼反应

记分

按吩咐动作

6

正确

5

自动睁眼

4

定位反应

5

不当

4

呼唤睁眼

3

屈曲反应

4

错乱

3

刺痛睁眼

2

过屈反应(去皮层)

3

难辨

2

不睁眼

2

伸展反应(去脑)

2

不语

1

无反应

1

轻型:

13-15分,伤后昏迷时间<20分钟

中型:

9-12分,伤后昏迷20分钟-6小时

重型:

3-8分钟,伤后昏迷>6小时,或在伤后24小时内意识恶化并昏迷>6小时

3、颅底骨折:

1)颅前窝骨折:

骨折出血可经鼻流出,或进入眶内在眼睑和球结膜下形成瘀血斑,俗称“熊猫眼”或“眼镜症”

2)颅中窝骨折:

血液和脑脊液经蝶窦流入上鼻道再经鼻孔流出形成鼻漏

3)颅后窝骨折:

在乳突和枕下部可见皮下淤血

4、脑震荡:

头部受到外力损伤所引起的暂时性脑功能障碍

是最轻的脑损伤,其特点为伤后即刻发生短暂的意识障碍和近事遗忘

伤后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持续数分钟至十余分钟,一般不超过半小时

逆行性遗忘:

意识恢复后,对受伤当时和伤前近期的情况不能回忆

5、硬膜外血肿:

主要来源脑膜中动脉

中间清醒期:

伤后一度昏迷,随后完全清醒或好转,但不久又陷入昏迷(昏迷→中间清醒或好转→昏迷)

6、硬脑膜下血肿

主要来源是脑皮质血管

CT显示脑表面新月形或半信月形低密度或等密度影

 

第二十二章、甲状腺

1、峡部:

第2-4气管软骨环的前面

2、喉返神经:

来自迷走神经,行走在气管、食管之间的沟内,多在甲状腺下动脉的分枝间穿过。

喉上神经:

来自迷走神经,分为:

内支(感觉支)分布在喉粘膜上

外支(运动支)与甲状腺上动脉贴近、同行,支配环甲肌,使声带紧张

3、甲亢:

原发性甲亢,最常见;继发性甲亢,较少见;高功能腺瘤,少见

4、诊断

1)基础代谢率测定=(脉率+脉压)-111

正常值为-10%~+10%;轻度甲亢,增高至+20%-30%;中度,+30%-60%;重度,+60%以上

2)甲状腺摄131碘率的测定

正常24小时摄取人体总量的30%~40%,如2小时超过25%或24小时超过50%提示甲亢

3)血清中T3和T4含量的测定

5、甲亢手术治疗

治疗甲亢的主要方法之一

手术治疗指征:

①继发性甲亢或高功能腺瘤。

②中度以上的原发性甲亢;③腺体较大伴有压迫症状,或胸骨后甲状腺肿等类型的甲亢。

④抗甲状腺药物或131碘治疗后复发者或长期用要有困难者;⑤妊娠早、中期的甲亢病人凡具有上诉指征者,应考虑手术治疗,并可以不中止妊娠。

禁忌症:

①青少年患者。

②症状较轻者;③老年病人或有严重器质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6、甲亢术前药物准备:

1)抗甲状腺药物加碘剂:

服2周碘剂

2)单用碘剂:

适合症状不重,以及继发性甲亢和高功能腺瘤病人

基本控制:

病人情绪稳定,睡眠良好,体重增加,脉率<90次/分以下,基础代谢率<+20%)

碘剂的作用在于抑制蛋白水解酶,减少甲状腺球蛋白的分解,从而抑制甲状腺素的释放,碘剂还能减少甲状腺的血流量,使腺体充血减少,因而缩小变硬。

常用碘剂是复方碘化钾溶液,每日3次;从3滴开始,以后逐日每次增加一滴,至每次16滴为止,然后维持此剂量,以两周为宜

3)普莱洛尔

7、手术的并发症

1)术后呼吸困难和窒息常见原因:

①出血及血肿压迫气管;②喉头水肿;③气管塌陷;④双侧喉返神经损伤

2)喉返神经损伤一侧声嘶

双侧呼吸困难

3)喉上神经损伤

4)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5)甲状腺危象:

是甲亢术后的严重并发症,是因甲状腺素过量释放引起的暴发性肾上腺素能兴奋现象。

主要表现为:

高热>39°、脉快>120次

治疗:

①一般治疗:

应用镇静剂、降温、充分供氧、补充能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②碘剂:

口服复方碘化钾溶液

③肾上腺素能阻滞剂:

利血平1-2mg

④氢化可的松:

拮抗过多甲状腺素的反应

 

第二十三章、乳房疾病

1、淋巴液输出四个途径:

①乳房大部分淋巴液流至腋窝淋巴结,部分乳房上部的淋巴液可直接流向锁骨下淋巴结。

②部分乳房内侧的淋巴液通过肋间淋巴管流向胸骨旁淋巴结

③两侧乳房间皮下有一些交通淋巴管

④乳房深部淋巴网可沿腹直肌鞘和肝链状韧带通向肝。

2、扪诊顺序:

乳房外上(包括腋尾部)、外下、内上、内上各象限及中央区

先查健侧,后查患侧

3、急性乳腺炎:

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多发生在产后哺乳的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发病常在产后3~4周。

4、乳腺囊性增生病:

常见于中年妇女

有多种命名,如乳腺小叶增生症、乳腺结构不良症、纤维囊性病

部分病人具有周期性。

乳房胀痛一般于月经前明显,月经后减轻,严重者整个月经周期都有疼痛。

5、乳房纤维腺瘤:

20-25岁好发于乳房外上象限

6、乳腺癌:

常见远处转移依次为骨、肺、肝

酒窝征:

若累及Cooper氏韧带,可使其缩短而至肿瘤表面皮肤凹陷

“桔皮样”改变:

如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出现真皮水肿

外上象限最多见

 

第二十四章、胸部损伤

1、肋骨骨折:

4-7肋骨最易骨折

连枷胸:

多根多处肋骨骨折使局部胸壁失去完整肋骨支撑而软化,出现反常呼吸运动,即吸气时软化区胸壁内陷,呼气时外突

2、气胸分为:

闭合性气胸、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

3、闭合性气胸:

肺裂伤或胸壁穿透伤后,少量空气(从肺内或胸膜外)进入胸膜腔,肺部或胸壁的伤口闭合,不再有气体漏入到胸膜腔内,这样造成的胸膜腔积气称为闭合性气胸。

严重时患者可出现胸闷、胸痛和气促症状,需急诊处理。

4、开放性气胸:

外界空气经胸壁伤口或软组织缺损处,随呼吸自由进出胸膜腔。

纵隔扑动:

呼、吸气时,出现两侧胸膜腔压力不均衡的周期性变化,使纵隔在吸气时移向健侧,呼气时移向伤侧。

明显呼吸困难、鼻翼煽动、口唇发绀、颈静脉怒张

治疗原则:

首先变开放性气胸为闭合性气胸,再行穿刺抽气或置胸腔闭式引流管

闭式胸腔引流术的适应症:

①中、大量气胸,张力性气胸;

②胸腔穿刺术治疗下肺无法复张者

③需使用机械通气或人工通气的血胸或血气胸

④拔除胸腔引流管后气胸或血胸复发者

⑤剖胸手术

安置引流管的部位:

气胸引流前胸壁锁骨中线第2肋间隙

血胸引流腋中线与腋后线间第6或第7肋间隙

拔除引流管时间:

在病人深吸气屏气时

5、张力性气胸:

气管、支气管或肺损伤处形成活瓣,气体随每次吸气进入胸膜腔并积累增多,导致胸膜腔压力高于大气压,又称高压性气胸

表现:

严重或极度呼吸困难、烦躁、意识障啊、大汗淋漓、发绀。

气管明显移向健侧,颈静脉怒张,多有皮下气肿。

伤侧胸部饱满,叩诊呈鼓音,呼吸音消失。

胸部X线检查显示胸腔严重积气,肺完全萎缩、纵膈移位,并有可能有纵膈和皮下气肿。

6、血胸:

胸膜腔积血称为血胸,与气胸同时存在称为血气胸。

进行性血胸:

胸腔闭式引流量每小时超过200ml,持续3小时提示存在。

 

第三十一章、腹外疝

1、腹外疝:

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而致。

2、腹内疝:

由脏器或组织进入腹腔内的间隙囊内而形成

3、腹外疝病因:

腹壁强度降低、腹内压力增高

4、腹外疝临床类型:

易复性疝、难复性疝、嵌顿性疝、绞窄性疝

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实际上是一个病理过程的两个阶段

4、腹股沟区:

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界为腹直肌外侧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一条水平线

5、斜疝是最多见的腹外疝

6、直疝三角:

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内侧边是腹直肌外侧边缘,底边为腹股沟韧带。

此处腹壁缺乏完整的腹肌覆盖,且腹横筋膜又比周围部分薄。

因此易发生疝。

腹股沟直疝在此由后向前突出,故称直疝三角。

7、

斜疝

直疝

发病年龄

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

多见于老年

突出途径

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阴囊

由直疝三角突出,很少进入阴囊

疝块外形

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

半球形,基底较宽

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

疝块不再突出

疝块仍可突出

精索与疝囊的关系

精索在疝囊后方

精索在疝囊前外方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

嵌顿机会

较多

极少

 

第三十二章、腹部损伤

1、实质性脏器如肝、脾、胰、肾等或大血管损伤主要临床表现为:

腹腔内(或腹膜后)出血,包括面色苍白、脉率加快,严重时脉搏微弱,血压不稳,甚至休克。

2、空腔脏器如胃肠道、胆道、膀胱等破裂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弥漫性腹膜炎

 

第三十三章、急性腹膜炎

1、腹膜刺激征:

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

2、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累及整个腹腔称为。

临床上主要分为原发性腹膜炎或继发性腹膜炎

3、病因

1)原发性腹膜炎:

致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或大肠埃希菌

①血行播散;②上行感染;③直接扩散;④透壁性感染

2)继发性腹膜炎:

胃肠道内的常驻菌群,一大肠埃希菌菌最为多见

①腹腔空腔脏器穿孔、外伤引起的腹壁或内脏破裂;②腹部手术后的污染;③腹腔内脏器炎症扩散;④腹前、后壁的严重伤害

4、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临床表现

1)腹痛

2)恶心、呕吐

3)体温、脉搏

4)感染中毒症状

5)腹部体征:

腹部压痛、腹肌紧张、反跳痛

5、辅助检查:

白细胞计数及中心粒细胞比例增高

6、非手术治疗:

1)一般取半卧位

2)禁食、胃肠减压

3)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4)抗生素

5)补充热量和营养支持

 

第三十四章、胃十二指肠疾病

1、胃溃疡多发生在胃小弯

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球部

2、胃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机制:

胃酸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和粘膜防御机制减弱

3、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临床表现:

①腹肌紧张呈“板状腹”,反跳痛明显;②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可闻及移动性浊音;③X线检查膈下可见新月状游离气体影

诊断:

上腹部刀割样剧痛,版样腹,膈下游离气体,可以确诊

鉴别诊断:

1)急性胆囊炎:

右上腹绞痛或持续性疼痛伴阵发加剧;向右肩放射;Murphy征阳性;X线检查膈下无游离气体

2)急性阑尾炎:

右下腹痛和腹膜炎体征;体征局限于右下腹

4、术后并发症

1)早期并发症:

①术后出血;②术后胃瘫;③术后胃肠壁缺血坏死、吻合口破裂或漏;④十二指肠残端破裂;⑤术后肠梗阻

2)远期并发症:

倾倒综合征:

胃大部切除术后,由于失去了幽门的节制功能,导致胃内容物排空过快,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为倾倒综合征,多见于毕Ⅱ式吻合。

①早期倾倒综合征:

血容量不足的相应表现

②晚期倾倒综合征:

低血糖综合症

5、胃癌胃窦多见

病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部分切除后的残胃

早期胃癌:

指病变仅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不论病灶大小或有无淋巴结转移

癌灶直径在10mm以下称为小胃癌,5mm以下为微小胃癌

诊断:

纤维胃镜检查、X线钡餐检查

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也是目前能治愈胃癌的唯一方法

 

第三十五章、肠梗阻

1、分类

1)按梗阻原因:

机械性肠梗阻(原因:

①肠外因素;②肠壁因素;③肠腔内因素);动力性肠梗阻;血运性肠梗阻;假性肠梗阻

2)按有无血运障碍:

单纯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

3)按梗阻部位:

高位梗阻——空肠梗阻

低位梗阻——小肠(回肠)梗阻、结肠梗阻

4)按梗阻程度:

完全性和不完全性肠梗阻

2、临床表现:

痛胀闭吐

①腹痛;②呕吐;③腹胀;④排气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