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档地史实习指导书答案word范文模板 13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最新文档地史实习指导书答案word范文模板 13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文档地史实习指导书答案word范文模板 13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2
图11-3A、B、C地区地层柱状图(据赵锡文等,1983,修改)
图11-4×
×
地区剖面图(据全秋琦、王治平等,1990,补充修改)
53
实习十二主要沉积相类型的识别及古地理
1.观察了解一些常见沉积相类型的识别标志。
2.学习沉积相分析的方法。
3.学习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
1.观察和掌握一些典型的沉积相标志,并了解其指相意义。
沉积相标志主要有沉积岩组份、结构、沉积构造、生物及沉积地球化学特征。
地层中肉眼可观察到的沉积结构、构造等宏观标志在沉积相分析中最常使用。
沉积构造按其成因可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两类,非生物成因的有层理、层面构造,如水平层理、递变层理、交错层理及雨痕、波痕、盐类假晶等;
生物成因的层面构造有生物爬迹、钻孔、潜穴等。
(1)几种典型层理构造的观察(图片、标本)
(2)层面构造的观察(标本):
①波痕;
②泥裂;
③爬迹与足迹;
④石盐假晶;
⑤底模构造
(3)观察典型沉积相标本,并判断其环境
具单向斜层理的砂岩沉积物多由粗砂、中砂组成,分选、磨圆好,层理向一个方向倾斜,倾斜方向指示了水流方向,是河流环境特有的沉积特征。
富含陆生生物组合的页岩岩石成份为粘土质(有时为硅藻土),水平纹层发育,富含淡水双壳类、鱼、叶肢介、昆虫和蛙类化石,并见植物茎、叶化石,保存比较完整。
淡水生物组合说明为陆相水体的沉积环境,化石保存很好,甚至一些细微的结构也保存下来,指示为静水环境。
而沉积物细且具水平纹层,也指示水体平静,并且搬运距离远。
一般应为潮湿气候条件下浅水湖区的较深部分至深水湖区(湖泊中心地带)的沉积。
含植物化石的黑色页岩岩石的颜色为黑色,粒度细,为粘土质,含有丰富的植物化石。
植物化石的大量保存说明当时气候温暖、潮湿、植物生长茂盛。
埋藏后,经过了脱水作用,保存下炭质,导致岩石呈黑色。
细粒沉积物反映地形平坦,搬运距离较远。
因此含植物化石的黑色页岩代表了温暖潮湿气候条件下的平原沼泽沉积。
竹叶状灰岩岩石具扁长的碳酸盐质砾石,砾石从纵剖面观察类似竹叶,磨圆较好,有的竹叶状砾石表面可氧化成黄色或褐色。
不定向排列或略具定向,钙质胶结。
竹叶状灰岩的成因,一般认为是由于先沉积的碳酸钙在尚未固结或刚刚固结的情况下,由于风暴浪的影响而被击碎,并由波浪冲击磨圆(因不坚硬,很容易被磨圆),随后又被新沉积的碳酸钙胶结成岩,具同生砾岩的性质。
砾石表面的褐黄色晕圈通常反映这些砾石曾一度暴露水面经受氧化,表面的Fe2+被氧化成Fe3+而呈现褐黄色,它反映了海水浅且能量高的滨岸环境。
具石盐假晶的紫红色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岩石呈紫红色、红色,成分为粉砂或粘土,在层面上可见立方体状石盐假晶。
石盐的形成和干旱的气候有密切的关系。
干旱气候条件下由于水分大量蒸发、水体中含盐度不断增加,当含盐度达到饱和时石盐就结晶出来。
岩石中所见石盐假晶多数为孤立零星而分散的晶体,推测当时形成石盐时不是整个海盆干涸结晶的,只发生在一些浅水区段。
石盐晶体长成之后被沉积物覆盖,又由于海水含盐度的降低而溶解,留下的孔隙被粘土质成分充填,从而保存了石盐的晶体形态,故称石盐假晶。
岩石主要为细粒沉积物,说明当时地势平坦,代表干旱气候条件下滨海或滨湖地带的沉积。
通常根54
篇二:
实习八地层划分对比实习
1.通过仔细阅读剖面资料中的岩性特征、化石内容、厚度及接触关系,根据地层划分的原则,确定出地层单位的界线,将界、系、统的界线、名称,以及组的界线标注在图的左侧,并自下而上编号。
2.对图39所给剖面进行地层对比,要求对比到统。
3.恢复图40中各套地层的形成顺序,判断剖面中的各种接触关系:
图39秭归、宜昌、张夏地层柱状对比图(据赵锡文等,1983,修改)
图40×
实习九沉积相分析及岩相古地理图绘制实习
砾石表面的褐黄色晕圈通常反映这些砾石曾一度暴露水面经受氧
2+3+化,表面的Fe被氧化成Fe而呈现褐黄色,它反映了海水浅且能量高的滨岸环境。
具石盐假晶的紫红色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岩石呈紫红色、红色,成分为粉砂或粘土,在层面上可见立方体状石盐假晶。
通常根
篇三:
实习指导书
《森林经理学》
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
201X年6月
实习目的:
通过课程实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林班、小班区划及调查、标准地调查、小班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建立、林相图制作等的技术及方法。
实习内容:
(1)林班和小班区划(外业);
(2)小班调查(外业);
(3)标准地调查(外业);
(4)小班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建立(内业);
(5)林相图制作(内业)。
时间安排:
第1天:
集中讲解实习内容及方法,林班、小班区划;
第2~4天:
小班区划与调查;
第5天:
标准地调查;
第6天:
内业计算及整理;
第7~8天:
小班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建立,林相图制作、实习报告撰写。
用品用具:
每组仪器清单:
(1)罗盘仪1台,
(2)计算器1个,(3)角规1个,(4)标杆1根,(5)皮尺1个,(6)测径围尺2个,(7)讲义夹1个,(8)三角板1个,(9)量角器1个。
自备用品:
铅笔,橡皮,刀片,草稿纸,粉笔,雨具,干粮。
一、林班和小班区划
(一)用品用具
(1)卫星影像图(附件1);
(2)地形图(附件2);
(3)罗盘仪;
(4)讲义夹,铅笔,橡皮,刀片等。
(二)实习内容
1、区划方法
(1)林班区划原则上采用自然区划或综合区划方法;
在地形平坦、地物点不明显的地区,可以采用人工区划方法。
林班面积一般为100~200hm2。
自然保护区、高山林区和生态公益林集中地区的林班面积根据需要可适当放大。
林班区划线应相对固定,无特殊情况不宜更改。
国有林业局、国有林场和林业经营水平较高的集体林区,应在有关境界线上树立不同的标牌、标桩等标志。
对于自然区划界线不太明显或人工区划的林班线应现地伐开或设立明显标志,并在林班线的交叉点上埋设林班标桩。
(2)小班区划时,小班划分应尽量以明显地形地物界线为界,同时兼顾资源调查和经营管理的需要考虑下列基本条件:
①权属不同;
②森林类别及林种不同;
③生态公益林的事权与保护等级不同;
④林业工程类别不同;
⑤地类不同;
⑥起源不同;
⑦优势树种(组)比例相差二成以上;
⑧VI龄级以下相差一个龄级,VII龄级以上相差二个龄级;
⑨商品林郁闭度相差0.20以上,公益林相差一个郁闭度级,灌木林相差一个覆盖度级;
⑩立地类型(或林型)不同。
2、具体操作方法
(1)使用1:
10000比例尺QuickBird卫星影像图(附件1)和地形图(附件2),在室内按照小班区划的10个基本条件,在纸质影像图或地形图上进行小班界的初步勾绘;
(2)完成对小班界的初步勾绘后,设计调查路线,沿路线采用对坡观察与深入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到现地核对、修正小班界,直至完成对整个林班内所有小班界线的勾绘,最终在纸质影像图或地形图上画出各小班的界线,并对各小班进行编号,如01,02…。
(三)提交结果
影像图和地形图(纸质,每组2张)。
二、小班调查
(4)角规;
(5)计算器;
(6)测径围尺;
(7)皮尺;
(8)云南省立木材积形高表;
(9)讲义夹,小班调查卡片(附件3),铅笔,橡皮,刀片等。
1、调查方法
根据调查单位的森林资源特点、调查技术水平、调查目的和调查等级,可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进行小班调查。
在我国,常用的小班调查方法包括目测法、实测法、航片估测法和卫片估测法等。
(1)目测法:
林业基层单位在实际调查中最常用的方法。
调查前,调查员要进行目测调查练习。
目测调查时,必须深入小班内部,选择有代表性的调查点进行调查。
为了提高目测精度,可利用角规样地进行实测,用以辅助目测,提高调查精度。
(2)实测法:
在小班范围内,通过随机、机械或其它抽样方法,布设圆形、方形或角规样地,在样地内实测各项调查因子,由此推算小班调查因子。
(3)航片估测法:
航片比例尺大于1:
10000时可采用此法。
先在室内对各个小班进行判读,利用判读结果和所编制的航空象片测树因子表估计小班各项测树因子。
然后,抽取5~10%的小班到现地核对,各项测树因子判读精度达到90%时通过。
(4)卫片估测法:
当卫片的空间分辨率达到3m时可采用此法。
其技术要点包括建立判读标志、目视判读、判读复核、实地验证和蓄积量调查等。
本实习主要采用目测法,以组为单位,各组单独完成对所有小班的调查。
依次开展如下两个方面内容的调查:
基本因子调查和角规样地调查,将调查结果填入“小班调查卡片”(附件3),每个小班填写1张卡片。
(1)基本因子调查
1)地类:
外业目测。
按照地类划分标准(如表1所示)填写对应的三级地类。
2)起源:
包括3种类型:
①天然:
由天然下种或萌生形成的森林、林木、灌木林;
②人工:
由人工直播(条播或穴播)、植苗、分殖或扦插造林形成的森林、林木、灌木林;
③飞播:
由飞机播种或模拟飞播造林形成的森林、林木、灌木林。
3)林种:
按照林种划分标准(如表2所示)填写对应的亚林种。
表1地类划分标准
表2林种划分标准
篇四:
地质实习指导书1
一、实习目的和要求
1.实习目的
工程地质野外教学实习是本课程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目的在于巩固和加深理解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学会野外观察地质现象和分析评价工程地质问题的初步能力,为今后学习、工作中使用分析地质资料打好基础。
2.实习要求
?
在教师指导下,逐渐学会野外地质勘测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如地质罗盘仪的使用,岩层产状的测定,地质点的工作内容,地质路线的观测,地质剖面的测绘及节理的测量与统计方法等。
仔细观察与认识不同时代地层的主要岩石性质,地质构造特征,地下水及物理地质现象,达到初步具有观察和分析野外地质现象的能力。
对实习地区的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初步归纳、分析,并结合水工建筑物、港工建筑物、工业民用建筑物以及道路和桥梁工程等,进行稳定和渗漏等方面的工程地质条件初步评价。
认真并按时完成所规定实习内容,根据野外观察实测资料、记录、标本及作业等,实习结束时编写实习报告和绘制基本图件,以利于巩固实习效果和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二、实习准备工作
1.思想方面
实习前首先要做好思想动员和组织准备工作。
讲明实习的目的和具体要求,宣布实习守则,要求严格遵守。
为保证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和做好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
野外实习的生活、学习条件相对较差、困难较多,要求同学做好吃苦耐劳、敢于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要求实习队必须是一支战斗性强纪律性严的组织。
在实习队部领导下,每班设正、副班长各一人,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设小组长一人,小组是完成实习任务最基本单位。
各班设学习、生活、宣传、卫生、文体、保密安全干事若干人,分别负责各项具体工作。
2.学习方面
为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采取校内课堂讲授,野外现场进行教学实习的方式。
为此要求结合实习内容,重点对主要造岩矿物与岩石,地质构造、地史概要,地质图等部分进行复习准备。
对实习指导书认真学习。
在实习期间,结合现场教学所讲内容进行预习和复习,如各种地质作用和地质现象,地下水的主要类型及特征,工程地质测绘,以及库、坝区,边坡,洞室的工程地质问题等。
实习期间的政治学习结合实习任务的要求进行,并借助看电视、读报纸、参观及座谈等方式进行时事政策的学习。
3.实习备品
自备
雨具,草帽,书包,教材,书夹,记录本,电筒,三角板,半圆仪,铅笔,小刀,橡皮,胶布,方格纸,作业纸等。
向地质实验室借用
地质罗盘仪、地质锤、实习指导书,地质图等。
三、实习的内容与方式
1.外业工作
实习开始首先由教师介绍实习地区的地质概要,布置实习内容及地质路线的具体安排,结合边讲课、边实习的现场教学方法,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紧密结合实地、实物进行教学实习,逐步培养同学的独立工作能力,为此,实习期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①以教师多讲解,同学观察认识为主阶段;
②教师少讲解,多提出问题,同学多思考的独立工作阶段;
③以同学观察分析为主,教师答疑小结,独立工作的阶段。
外业工作有如下几方面的主要内容。
地质路线观测
主要是通过几条地质现象比较丰富的典型路线,使同学能观察到主要的地质现象,其内容包括:
1)实习地区不同地质时代地层的岩石性质和特征,地层的接触关系,风化情况和工程特性等。
2)主要的地质构造现象:
如褶皱、断层、节理等。
测定岩层的产状、确定褶皱的类型,研究断层和节理的性质、分布及发育规律等。
3)第四纪沉积层的成因、岩性及分布:
本区的地貌特征(山形,阶地、河曲等),查明河谷纵、横剖面情况,研究河谷阶地及其性质,以及新构造运动的特征等。
4)物理地质现象:
如喀斯特、滑坡、冲沟、崩塌等的分布,形成条件和发育规律,以及对工程建筑的影响等。
5)水文地质条件:
通过
井、泉的调查,了解本区不同岩层的透水性和地下水位,查明地下水补给、运动和排泄条件,以及地下水与河水的水力联系的关系等。
地质点的观测与描述
地质点的选择、位置的确定、地层时代、岩性特征、产状要素的测定、地质构造特征、地质现象的观察、地质图的使用,绘示意剖面图及素描图,标本的采集及记录描述等。
原位试验参观
结合实习地区的情况,有条件时参观勘探试验工作,如钻探、物探、抽、压水试验等。
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与问题评价
结合实习地区的建筑物进行参观;
对水工、港工、土木、交通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观测、分析与评价。
主要有:
①水库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与问题;
②坝(闸)两岸及河床的工程地质条件与问题;
③引水隧洞及泄水建筑的工程地质条件与问题;
④电站,厂房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与问题;
⑤港口、工业民用建筑、道路、桥梁、隧洞等的工程地质条件与问题。
以上外业工作的具体安排,实习动员时详细讲解布置。
2.内业工作
为了进一步巩固与提高野外实习效果,对收集的实际地质资料,应及时进
行分析整理,以便得到全面系统的深入认识。
配合外业主要有下列内业工作安排:
野外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记录及标本的整理,地质现象的分析,工程地质问题的讨论;
节理统计图及实测地质剖面图及地层柱状图的绘制;
区域地质概要及有关资料的阅读;
勘测及试验工作的有关资料;
参观水工等建筑物时记录的有关单位介绍的资料的整理;
按时完成实习作业及阶段小结,作好实习总结报告。
四、野外地质工作方法
1.罗盘的使用方法
地质罗盘(简称罗盘)是地质工作者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被称为地质工作“三件宝”之一。
借助它可以测量方位、地形坡度、地层产状,因此必须学会且熟练掌握罗盘的使用方法。
地质罗盘的结构及各部件的功能
罗盘的式样很多,但结构基本是一致的。
我们常用的是圆盘式罗盘,由磁针、刻度盘、瞄准器、水准器等组成,如图1。
它们各部件的主要功能如下:
1)磁针(19):
为一中间宽、两端尖的菱形磁性钢针,安装在底盘中心的顶针上,可自由转动,用来指示南北方向。
若不用时应旋紧制动螺丝(14),不让磁针转动,以免磨损顶针降低灵敏度。
由于我国位于北半球,磁针两端所受地磁场吸引力不等,磁针的北端大于南端,而且磁引力是倾斜的(不是地球表面的切线方向),故使磁针发生倾斜。
在测量时,为使磁针处于平衡状态下自由转动,所以常在磁针的南端绕上若干圈铜丝,用来调节磁针的重心位置,以求磁针的平衡。
同时也可借此标记来区分磁针的南北端。
2)圆刻度盘(12):
也称水平刻度盘,用来读方位角。
一般的刻记方式是从0°
开始按逆时针方向每隔10°
作一标记,连续刻到360°
,南(S)和北(N)分别为180°
和0°
,东(E)和西(W)分别为90°
和270°
,这种刻记法也称方位角法。
注意:
刻度盘是按逆时针方向刻记,而实际方位的度数是按顺时针方向排列的,所以刻度盘上东、西与实际方位相反,这是为了在测量方位时能直接读出读数。
因为测量时,磁针保持不动(始终指向南北),转动的是罗盘外壳(即刻度盘),当刻度盘向东转时,磁针相对向西偏转,故刻度盘上按逆时针方向刻记所读的数与实际的度数相同。
图1罗盘的结构图
1——上盖;
2——连结合页;
3——外壳;
4——底盘;
5——手把;
6——顶针;
7——玛瑙轴承;
8——压圈;
9——小瞄准器;
10——反光镜;
11——磁偏校正螺丝;
12——圆刻度盘;
13——方向盘;
14——制动螺丝;
15——拔杆;
16——圆水准器;
17——测斜器;
18——长水准器;
19——磁针;
20——瞄准器;
21——短瞄准器;
22——半圆刻度盘;
23——椭圆孔;
24——中线
3)半圆刻度盘(22):
也称竖直刻度盘,刻在罗盘的方向盘上(13),用来读倾斜角和坡度角。
一般以水平为0°
,垂直地面为90°
,它们之间每隔10°
标记相应数字。
4)长瞄准器(20)和小瞄准器(9):
在测量方位角时,用来瞄准所测物体,使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5)反光镜(10)、椭圆孔(23)和中线(24):
反光镜起映像的作用,椭圆孔和中线用来透过视线瞄准被测物体。
6)圆水准器(16)和长水准器(18):
前者用于保持罗盘水平;
后者用于指示测斜器保持铅直位置。
7)制动螺丝(14):
起固定磁针之作用,以保护顶针,减少磨损。
8)磁偏角校正螺丝(11):
用来转动圆刻度盘,校正磁偏角。
罗盘的作用
因为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位置不完全重合,故地球的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不相重合,有一定的偏差,它们之间的夹角称为磁偏角(图2)。
我国大部分地区,磁偏角都是西偏,只有极少的地区(新疆)是东偏,北京等地区的磁偏角为西偏。
罗盘测出的方位角为磁方位角,而地形图采用的是地理坐标,两者不一致,所以在一个地区工作前,根据地形图提供的磁偏角,对罗盘进行校正,使得磁北极(磁子午线)与地理北极(真子午线)重合。
磁偏角的校正方法见图2。
若磁偏角西偏时,用小刀或起子按顺时针方向转动磁偏角校正螺丝,使圆刻度盘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磁偏角的度数,见图2(a)。
图2罗盘磁偏角的校正方法
(a)磁偏角西偏5°
(b)磁偏角东偏5°
罗盘在野外工作中常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测方位
测量某物体的方位是野外地质工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
在定点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测量观察点位于某地形或地物的方位。
测量时打开罗盘盖,放松制动螺丝,让磁针自由转动。
当被测量的物体较高大时,把罗盘放在胸前,罗盘的长水准器对准被测物体,然后转动反光镜,使物体及长瞄准器都映入反光镜,并且使物体、长瞄准器上的短瞄准器的尖及反光镜的中线位于一条直线上,同时保持罗盘水平(圆水准器的气泡居中),当磁针停止摆动时,即可直接读出磁针所指圆刻度盘上的读数,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