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我国人口政策调整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689273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0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放后我国人口政策调整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解放后我国人口政策调整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解放后我国人口政策调整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解放后我国人口政策调整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解放后我国人口政策调整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放后我国人口政策调整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解放后我国人口政策调整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放后我国人口政策调整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放后我国人口政策调整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014

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系别:

土地资源管理

专业:

*******

完成日期:

2016年5月26日

摘要

人口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和最终归宿,社会和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及其变化的状况,并在一定条件下决定人口发展。

从实施人口政策的行为主体,即新中国政府在此过程中角色变化发展过程来分析的话,我国人口政策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截至生育政策,二是20世纪70年代的“晚稀少”人口政策,三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

在此期间,我国的人口状况产生了相关性的波动,也分别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人口政策;

社会经济;

节制生育;

“晚稀少”;

计划生育

1.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正处于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人口最多的最大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人口最多的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这四大基本国情特征决定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会是面临特殊问题最多的国家。

“什么用13亿一除,都变得很小;

什么用13亿一乘,都变得很大。

”“中国人买什么,什么就贵;

中国人卖什么,什么就便宜。

”这些流行的说法,生动的凸显了我国人口与社会和经济都存在着无法隔断的内在联系。

人口与社会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否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政府机构对人口的宏观政策调控。

2.当代人口政策的调整

关于中国人口政策的分期,由于其历时数十年,过程一波三折,加之学者研究角度不同,因而学术界对人口政策分期的划分很不一样。

侯文若认为的五大阶段(图1)、张纯元划分的五个阶段、张克武划分的三个阶段以及冯立天等将人口政策划分的九个时期(图2),都非常直观地说明了我国人口政策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全过程。

但如果我们从实施人口政策的行为主体,即新中国政府在此过程中角色变化发展过程来分析的话,我国人口政策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这一时期,新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人口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因此,对我国人口再生产过程持非常明确的态度,即20世纪70年代的节制生育人口政策、70年代的“晚稀少”人口政策。

二是从1980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至2001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颁布,在这一时期,我国政府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制订了一系列法令、法规及措施;

三是自2002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正式实施后,我国人口政策走上了法制化阶段。

3.解放后的中国人口发展

新中国成立是中国人口发展历程的一个分水岭。

从这时起,中国进入了一个人口再生产环境相对稳定的时期。

与新中国成立之前相比,这时的人口变化出现了“增而不减”的第二次人口起飞“。

1949年,全国人口达到5.42亿,1954年突破6亿,1964年突破7亿,1969年突破8亿。

尽管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采取了“急刹车式”的计划生育政策,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增长惯性无法立即消失,人口仍然持续增长。

1981年,中国人口规模突破10亿。

2005年,突破13亿。

2007年,中国人口达到13.21亿。

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总量趋于上升,但从图3可以看出,人口增量也呈现出明显的波动。

由于人口政策的反复调整,人口的增长趋势也随之出现了明显的反复振荡(见图4)。

图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增量变化(亿)

图4中国人口增长趋势(1949~2007)

4.节制生育人口政策的影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口政策经历了放任自流盲目生育、提倡节制生育、实施节制生育三个阶段。

1959~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粮食减产,农副产品供应严重短缺,人民生活陷入极为困难的境地。

1959~1962年,人口死亡率一直向上攀升,从1958年的11.98‰升至1959年的14.5‰,然后又骤升到1960年的25.4‰,超过当年的出生率,出现人口负增长。

在三年困难期过后的几年里,出现了一种在战争和灾荒后常见的补偿性生育。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全国各地掀起一场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集体劳动方式以及大跃进活动等表面现象掩盖了过剩劳动力日益积累的事实。

据1954年年底统计,农村互助合作组从1951年年底的四百几十万个增加到近一千万个。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生产上的高指标和“浮夸风”,推着生产关系向更高级的形式过渡。

实际上,在此期间,大多数农业合作社出现了劳动力过剩。

1955年对全国26000多个农业社的调查表明,平均每年每个劳动力只有96个工作日,劳动时间剩余现象严重。

同时,又由于此时大量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工厂、农田等基本建筑工程仓促上马,反而使劳动力供给捉襟见肘。

这一时期,虽然国家重视人口问题,并制定了以“提倡节制生育,适当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主要内容的人口政策,并且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中国传统中的“多子多福”生育价值观的惯性作用以及社会外部条件,人口数量仍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受到了抑制。

5.“晚稀少”人口政策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打断了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正常运行。

在有节制生育的人口政策于1966年刚刚形成一定规模和声势后,“文化大革命”又是人口处于盲目发展的状态,“节制生育”人口政策的实施被迫中断。

1966~1970年,人均人口出生率都在33‰以上,1969年我国总人口突破了8亿,人口与社会经济的矛盾更加突出。

1973年,第一次全国计划生育工作汇报会确定了“晚稀少”的方针,会议提出了“晚稀少”的计划生育政策:

“晚”是指男25周岁以后、女23周岁以后结婚,女24周岁以后生育;

“稀”是指生育间隔为3年以上;

“少”是指一对夫妇生育不超过两个孩子。

20世纪70年代,我国“晚稀少”人口政策的具体措施在全国城乡范围内逐步的到贯彻落实,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此期间,我国发生了很多大事件。

1970年: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1971年: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年:

中国第一枚实用氢弹试验成;

1975年:

中国同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正式关;

1977年:

我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诞生;

1978年:

改革开放;

1979年:

中美建交;

1980年:

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从这些大事件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在“晚稀少”人口政策的实施期间,我国在科研、外交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人口政策的影响。

6.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影响

我国现行的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形成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

(1)1980~1984年,大力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城市夫妇基本上生育一个,农村人口除少数特殊情况外,也要求一对夫妇一个孩子。

政策上规定的平均每队夫妇生育数量大大低于两个。

(2)1984~1991年,人口政策在生育数量上缓和渐变,“开小口,堵大口”,提出“独女户”的特殊情况下的其他农村夫妇允许生两个孩子,城市生育政策基本不变,政策规定的平均一对夫妇生育数逐渐回升,即向平均两个孩子靠近。

(3)1991~2015年,稳定现行计划生育人口政策,政策规定的一对夫妇生育的孩子数基本上保持在平均两个的范围之内。

(4)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生育率下降的幅度和人均国民收入上升的幅度,前者呈急剧下降之势,而后者增长的势头也不可阻挡。

中国1990年的城市化水平为26.41%,与1950年的11.18%相比提高了不少,这主要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经济增长的原因。

期间,由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使得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口质量显著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增加。

从平均受教育年限、每10万人中的各类文化程度人口数和文盲率三个指标来看,人口文化素质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当前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在经济方面,将丰富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增加资本存量,刺激技术进步;

在社会方面,将有利于社会保障系统健康发展,有利于人口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的优化,并不一定会导致失业率上升,也不会降低中国家庭现有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肖立见、张俊良.《转变时期中国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四川: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2、汤兆云.《当代中国人口政策研究》.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5-12

3、侯伟丽、钟水、叶林.《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山东: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9—32.

4、朱晓.《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研究》.辽宁: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14—30

5、佟新.《人口社会学》.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6、李通屏、朱雅丽、邵红梅.《人口经济学》.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

7、徐剑.《中国人口政策效果分析》.中国知网.2010年.

8、迟明.《中国人口生育政策调整的经济学研究》.中国知网.2015年.

致谢

这次的论文能够得以顺利完成,并非我一人之功劳,是所有指导过我的老师,帮助过我的同学和一直关心支持着我的家人对我的教诲、帮助和鼓励的结果。

我要在这里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感谢谷秀兰老师,一年的生活相处不久,却从您所教授的课程上学到了太多,必将终身受益。

感谢所有教授过我课程的土管系的老师们,是你们诲人不倦才有了现在的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