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687508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治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医药治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医药治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医药治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医药治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药治疗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医药治疗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治疗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药治疗Word文件下载.docx

3、社区与家庭康复治疗,中风康复期患者经过医院集中治疗后,社区与家庭康复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好方法,此时,家属如能做到护理恰当,就可以消除或减轻患者的功能缺陷,可以最大限度恢复患者生活及工作能力。

3.1心理疏导这是家庭康复措施中的重要环节。

中风病人由于偏瘫或失语,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常表现为抑郁、悲哀、自卑等心理状态,性格也变得暴躁。

家属应多给予些爱心和理解,满足其心理需求,尽力消除病人的悲观情绪。

3.2按摩患肢按摩疗法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过程,促进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从而防止或减轻肌肉骨骼的废用性萎缩。

患肢应处于功能位置,勿使肢体关节扭转、弯曲、防止关节挛缩。

按摩前要洗手,剪指甲,并用滑石粉涂于按摩的皮肤。

对痉挛性瘫痪手法要轻,使其放松,以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对软瘫患者手法宜深而重,以刺激神经活动过程的兴奋性。

按摩的时间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1)摩法:

用手的掌部或指腹在患部顺着淋巴回流方向,由末梢向心地轻轻抚摩,可以帮助静脉淋巴回流。

(2)探擦法:

用手掌、大小鱼际、掌根或指腹在皮肤上摩擦,方向不定,用力较大而均匀,动作连贯,使局部皮肤有灼热感,使皮肤与皮下组织血运丰富、营养改善。

(3)揉捏法:

用手指或手掌作相对的不断的用力旋转进行,使肌肉韧带营养得到改善。

3.3被动运动主要作用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维持关节韧带活动度,减轻肌肉痉挛。

主要操作肢体各关节方向的被动活动。

顺序为先大关节,后小关节,运动幅度从小到大。

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二、中风病并发症的治疗

1、言语謇涩,饮水反呛,给予会厌逐瘀汤加减治疗,或(并)用针刺治疗,取廉泉、金津、玉液三穴。

2、呃逆,三化汤加减或二陈汤加减。

3、癃闭,利尿膏(冰片)外敷神阙穴。

4、肢体浮肿或手足挛缩,将中药饮片伸筋草、桑枝、川芎、红花、松节、柳枝等药物入布袋中,置盆内煮沸后。

将患肢放于盆上熏蒸15分钟,药液温度下降后浸泡患肢;

肘、膝、肩关节可用药袋热敷。

5、发热,患者出现发热,多为热毒所致。

可用清热解毒药水煎口服或鼻饲;

或静脉注射给药,如穿琥宁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等。

三、康复治疗

1、肢体训练,在急性期患侧不能自主运动时,应把病人的肢体置于功能位,定时翻身,清洁皮肤,适当地进行按摩,并帮助病人被动运动,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加肌力,。

对神智清醒,尤其是患肢可以活动的患者,加强自主运动训练。

病人可以站立后,需进入正规OT、PT室,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施行康复治疗。

2、语言训练,待病人神智清醒后,先教病人发“啊”、“喔”等元音,而后逐渐成词,最后成句。

3、唇角流涎的训练,每日坚持做鼓腮、叩齿等动作,并自我或他人按摩患侧。

四、辅助治疗

患者在康复训练中可能会出现肌肉肿胀及疼痛,可以用微波消炎止痛,中频电疗缓解疲劳。

 

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歪嘴巴”、“歪歪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

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临床上面神经麻痹以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

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是由于面神经管内的组织无菌性炎症导致面神经管内的内压增高,从而使面神经损害。

中枢型面神经麻痹是由于第7对脑神经的面神经核内的神经元损害而导致的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是支配面部运动的,三叉神经是支配面部感觉的。

引起中枢型面神经麻痹的原因可分为脑部疾病和椎动脉型颈椎病。

脑部疾病如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影响面神经核而导致中枢型面神经麻痹;

椎动脉型颈椎病导致面神经核慢性缺血,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发生中枢型面神经麻痹。

一、病因

1、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血管机能不全。

2、面部受寒。

平时不要对着吹空调,吹冷风等,要注意保暖。

3、病毒感染。

面神经麻痹的患者在发病前可能有感染病史,比如说感冒等等。

4、一些疾病造成的感染性病变,这类疾病多是侵害耳部,面部脑部的。

常见的有脑膜炎,猩红热等引起的病变。

5、外伤和中毒。

会引发面神经麻痹的围上主要有颅底骨折,面部脑部的外伤等,中毒有几种情况,其中比较常见的是酒精中毒。

6、代谢障碍和肿瘤。

代谢障碍源于维生素缺乏,糖尿病等疾病。

会导致面神经麻痹的肿瘤有听神经瘤,颅底肿瘤,基底动脉瘤等等。

二、治疗

1.周围型面神经麻痹

发病3天内,患侧乳突部位凉敷治疗,凉敷10分钟休息5分钟,间断治疗4-6小时;

3天后患侧乳突部位热敷或水热敷治疗40分钟;

如用定向药透治疗可治疗90分钟。

根据临床的治疗效果急性面神经麻痹7天可治好。

针灸治疗:

针刺从地仓进针,扎向颊车;

再从颊车进针,扎向地仓;

从四白进针,扎向地仓。

上述方法治疗3天后,如面神经麻痹症状无明显好转者,从颈4-6扎皮下针与面部三针进行脉冲治疗。

有眼部病变的患者针刺头维和印堂穴位。

2.中枢型面神经麻痹

颈椎定向药透治疗,每日2次,同时颈部和面部的四白穴、地仓穴、颊车穴脉冲治疗,刺激第5对脑神经即三叉神经;

静脉给予丹参、川穹嗪、血栓通等扩血管药物和胞磷胆碱钠营养神经药物治疗10天。

10天后如果临床症状无明显效果,颈部隔日强化治疗,每日2次时配合静脉输液,每日1次时配合脉冲治疗10天。

20天后如果面神经麻痹症状明显好转,治疗方案改为每日常规治疗,隔日针刺治疗。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阵发性电击样剧烈疼痛,历时数秒至数分钟,间歇期无症状,疼痛可由于口腔頜面部的任何刺激引起,以中老年人多见,多为单侧性。

其主要临床特点:

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骤然发生、电击样、阵发性、短暂性、剧烈疼痛;

中老年人多见;

多为单侧;

疼痛可自发,也可由轻微刺激扳机点所激发;

多在白天发作;

每次持续数秒至1--2分钟;

间歇期无症状,或仅有轻微钝痛。

祖国医学认为,三叉神经痛属“头痛”、“偏头痛”、“面痛”等范畴。

有些三叉神经痛患者,经服用中药后可收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可使疼痛发作停止或减轻。

中医对于本病主张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类型,给与针对性的治疗。

一、中药治疗

1.风邪外袭型,治宜活血化瘀,祛风止痛。

可采用加味吴茱萸汤(党参、川芎各25g,吴茱萸、白芷、天麻各18g,干姜、薄荷、防风各12g,丹参、香附各20g,赤芍15g,钩藤30g,细辛3g),或可采用白附子10g,僵蚕10g,天麻10g,防风10g,白芷10g,细辛10g,胆南星10g,地龙10g,川芎10g,全蝎3g。

2.肝火上炎型,治宜滋阴潜阳,降火熄风。

可采用全蝎5g,蜈蚣2条,僵蚕、地龙、川芎、牛膝、生地、白芍、白术各15g,制川乌10g,白芷、天麻、制半夏各10g,细辛4g,钩藤20g,石决明30g(先煎)。

也可采用白僵蚕、蔓荆子、炒没药、龙胆草、白蒺藜各9g,白芷12g,白芍、生地黄各15g,石决明(先煎)30g,全蝎6g,甘草3g。

二、针灸治疗

1.普通针刺疗法。

针灸治疗在临床上应用方便,安全快捷,副作用小。

主穴:

风池、翳风、下关、手三里、合谷。

配穴:

第1支疼痛者加太阳,阳白,捞竹,头维。

第2、3支疼痛者加太阳、四白、下关、听会、地仓、承浆、迎香。

行重刺激法,并留针,也可用电刺激治疗机作电针治疗。

2.针刺三叉神经周围支。

针刺眶上孔,眶下孔、后上齿槽孔及颏孔,直接针刺三叉神经周围支,待出现同侧分支的分布区疼痛及麻胀反应,而获迅速的镇痛效果。

所持针刺手法,系提插捻转强刺激,不论阴阳补泻,对初针患者采用卧位,手法宜轻,以免引起晕针,或产生惧怕情绪。

3.中医穴位埋线。

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将羊肠线或生物蛋白线植入人体穴位内,利用线体对穴位的持续刺激治疗疾病.治疗特点:

保留神经,缓解疼痛迅速、远期疗效好、治愈率高、疗效块,无副作用、并发症和风险,此方法为绿色疗法尚无并发症。

三、封闭疗法

用1%--2%的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行三叉神经罹患分支的阻滞麻醉,也可加入维生素B12做神经干或穴位封闭,每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四、注射疗法

用无水酒精或无水甘油准确的注射于罹患部位的周围神经干或半月神经节,以使局部神经纤维产生变性,从而阻断神经的传导,以达到止痛效果。

五、理疗

用维生素B1或B12和普鲁卡因离子导入法,将药物导入疼痛部位,或采用穴位导入法均可获得一定疗效。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病变,沿坐骨神经通路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发生的疼痛症状群,坐骨神经是支配下肢的主要神经干,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域内(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脚的外侧面)的疼痛。

本病男性青壮年多见,单侧为多,疼痛程度及时间常与病因及起病缓急有关。

坐骨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的主要是由于坐骨神经炎症病变引起;

继发性的则多由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增生、腰和臀部的软组织损伤以及盆腔、椎管内病变引起。

患者除避免着凉外,适当加强腰腿部功能锻炼,会获得良好效果。

一、饮食疗法

1、川断25克,杜促30克,与1条猪尾共煮,调味服用。

2、桑寄生15克与1个鸡蛋,煲熟服用。

3、老桑枝6克,与500克重的雌鸡共炖,饮汤食用。

二、外用中药治疗

中医中药是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外用中药对于坐骨神经痛治疗的传统理论认为“风寒湿邪,痹阻经脉,致使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所以外用中药治疗是以祛风散寒、解痉通络,活血化淤为目的。

遵循中医通则不痛的原理,采用外敷治疗。

使用方便,可以达到疏通经络,消肿止痛的作用,能彻底根治坐骨神经痛。

三、推拿治疗

1、揉法。

沿腰背部顺行向下至小腿进行揉摩,以放松身体,舒通经络使气血得以畅通。

2、点按法。

点按双侧腰肌,以改变腰肌紧张状态。

3、弹筋法。

弹拨腰肌,以兴奋肌肉.恢复肌纤维组织弹性。

4、推法。

用双手掌根沿脊拄两侧自背部开始推至臀部,以调达气血、疏通经络,使腰背肌肉得以调整。

5、按揉法。

沿受累的神经路线重点按揉至小腿,以松解肌肉,改善受累区血受累区血液循环,恢复麻木区的神经组织。

6、翻身仰卧,采用捏拿法。

捏拿股四头肌,改善肌肉弹性,恢复肌张力。

7、点穴法。

自腰部开始依次点按肾俞、环跳、承扶、殷门、风市、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涌泉穴,以通经活络.改善神经传导,促进神经组织恢复。

8、推理法。

沿大腿后侧顺行向下至跟腱进行推理,使下肢整体气血流通,肌肉舒展。

9、摇法。

仰卧位屈膝屈髋后进行旋转摇运,以松解通利腰骶关节与椎间关节,调整关节内在平衡。

四、针灸治疗

主要作用:

镇痛用,只能作为辅助疗法,不可以作为主要疗法。

腰2-5夹脊穴、阿是穴、环跳。

阳陵泉、膈俞、血海、委中、足三里、三阴交、秩边、命门。

五、耳穴贴压及皮肤针疗法

耳穴贴压:

取坐骨神经、臀、腰骶椎、肾、压痛点;

皮肤针:

叩刺腰骶部及在压痛点刺络出血,加拔火罐。

六、运动疗法

1、左右摆腿。

站立位,双手扶墙,轮流向左右方向摆腿,摆动时足部不触地面。

2、交替直腿上抬运动。

仰卧位,轮流将左、右腿伸直后抬起,经常锻炼可逐渐提高抬举角度。

3、踏自行车运动。

仰卧位,两下肢像骑车般轮番踩踏,踩踏幅度可逐渐增加。

4、正坐举腿。

坐位,两腿紧靠或夹上一本厚书,直膝,脚跟着地,手握凳边,抬腿过脐,随即放下。

开始时患腿未必抬得很高,坚持锻炼后患腿的抬高程度会逐渐增加。

5、平坐推腿。

坐位,足跟着地,足尖跷起,两手平放大腿上,随即向前弯腰,两手同时推向足部。

初练时两手很难推到足部,坚持一段时间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6、蹲跳。

双手扶凳,左腿屈膝下蹲,右腿尽量向右侧伸直,如此左右交替进行。

肩周炎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本病好发于五十岁左右的中老年人,故有“五十肩”之称,以肩部疼痛,活动障碍为主要特征。

中医有“漏肩风”、“肩凝风”等称谓。

起病往往无明显病因,常为单侧发病,也偶有双侧同病者,肩部疼痛范围比较广泛,常波及三角肌、肱二头肌、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小圆肌乃至胸小肌、胸大肌等肩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踺和韧带。

引起肩周炎的病因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肩部活动减少,可因颈椎病神经根痛等引起肩部痛、活动受限;

2.肩关节损伤,如肩袖撕裂、骨折、脱位,固定时间太长;

3.组成肩关节囊的结构因退变而产生无菌性炎症、粘连,如冈上肌腱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4.相邻滑囊产生炎症粘连,如肩峰下滑囊炎、肩胛下肌滑囊炎。

治疗方法:

一、推拿疗法

1、大鱼际揉肩部法

2、拨揉肌筋法

3、点按穴位法

4、推揉肩部法

5、拨揉手三阴、手三阳法

6、肩部滾法

7、搓臂法

8、摇肩法

9、牵抖法

10、臂滾肩部法

11、拿肩井法

12、叩肩部法

二、辅助疗法

1、熏洗疗法。

选方:

海桐皮汤海桐皮6ɡ,透骨草6ɡ、乳香6ɡ、没药6ɡ、当归5ɡ、川椒10ɡ、川芎3ɡ、红花3ɡ、威灵仙3ɡ、甘草3ɡ、防风3ɡ、白芷3ɡ,以上共为细末,布袋装,煎水熏洗患处。

2、刮痧疗法。

用刮痧板蘸刮痧油,顺肩部肌肉纤维走向,或经脉走向,刮至出痧斑。

3、耳针疗法。

取耳穴:

肩、肩关节、神门、内分泌、肝、脾、肾。

4、理疗疗法。

中频电疗法,微波疗法等。

三、功能锻炼疗法

爬墙锻炼,甩肩训练,环转运动。

四、体育疗法

肩关节向各方向做主动运动,从小幅度开始,逐渐加大幅度。

要注意在禁止耸望的前提下,做前屈、后伸、内旋、外旋及绕环动作。

在主动外展或内旋、或外旋或前平举至最大限度时,借助肋木、吊环、墙壁门框等,在维持最大活动限度的情况,主动缓慢用力加大活动范围至稍有疼痛,尚能坚持的程度,不可用力过猛、过大,否则会造成再度出血。

风湿性(骨性)关节炎

痹证是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则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症状的病证,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风湿性关节炎属于痹症范围。

痹证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

正气偏虚,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证的内在因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是发病的外在条件。

辨证与治疗

一、风寒湿痹

1、行痹。

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期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证机概要:

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

袪风通络,散寒除湿。

代表方:

防风汤加减。

本方有发散风寒、袪湿通络作用,适用于痹症风邪偏盛,游走性关节疼痛。

常用药:

防风、麻黄、桂枝、葛根袪风散寒,解肌通络止痛;

当归养血活血通络;

茯苓、生姜、大枣、甘草健脾渗湿,调和营卫。

腰背酸痛为主者,多与肾气虚有关,加杜仲、嗓寄生、淫羊藿、巴戟天、续断等补肾壮骨;

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邪有化热之象者,宜寒热并用,投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2、痛痹。

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通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

寒邪兼夹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散寒通络,袪风除湿。

乌头汤加减。

本方重在温经散寒止痛,适用于痹症寒邪偏盛,关节疼痛明显。

制川乌、麻黄温经散寒,通络镇痛;

芍药、甘草、蜂蜜缓急止痛;

黄芪益气固表,利血通痹。

若寒湿甚者,制川乌可改用生川乌或生草乌;

关节发凉,疼痛剧烈,遇冷更甚,加附子、细辛、桂枝、干姜、全当归,温经散寒,通脉止痛。

3、着痹。

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除湿通络,袪风散寒。

薏苡仁汤加减。

本方有健脾袪湿,发散风寒的作用,适用于痹症湿邪偏盛,关节肿痛肿胀重着。

薏苡仁、苍术、甘草益气健脾除湿;

羌活、独活、防风袪风除湿;

麻黄、桂枝、制川乌温经散寒,袪湿止痛;

当归、川芎养血活血通脉。

若关节肿胀甚者,加萆薢、木通以利水通络;

若肌肤麻木不仁,加海桐皮、莶草以袪风通络;

若小便不利,浮肿,加茯苓、泽泻、车前子以利水袪湿;

若痰湿盛者,家半夏、南星。

久痹风、寒、湿偏盛不明显者,可选用蠲痹汤作为治疗风寒湿痹基本方剂,该方具有益气和营,袪风胜湿,通络止痛之功效,临证可根据感受外邪偏盛情况随证加减。

二、风湿热痹

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

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血闭阻不通。

清热通络,袪风除湿。

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前方以清热宣痹为主,适用于风湿热痹,热象明显者;

后方重在清热利湿,宣痹通络,适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疼痛明显者。

生石膏、知母、黄柏、连翘清热坚阴:

桂枝疏风解肌通络;

防已、杏仁、薏苡仁、滑石、赤小豆、蚕砂清利湿热,通络宣痹。

若皮肤有红斑者,加丹皮、赤芍、生地、紫草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若发热、恶风、咽痛者,加荆芥、薄荷、牛蒡子、桔梗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若热盛伤阴,症见口渴心烦者,加元参、麦冬、生地以清热滋阴生津。

如热毒枳盛,化火伤津,深入骨节,而见关节红肿,触之灼热,疼痛剧烈如刀割,筋脉拘急抽挛,入夜尤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痛,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合犀黄丸。

三、痰瘀痹阻证

痹证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面色黯黧,眼殓浮肿,或胸闷痰多。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痰瘀互结,留滞肌肤,闭阻经脉。

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双合汤加减。

本方有活血化瘀、袪痰通络作用,适用于痰瘀痹阻筋脉,关节重着疼痛者。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茯苓、半夏、陈皮、白芥子、竹沥、姜汁健脾化痰。

痰浊滞留,皮下有结节者,加胆南星、天竺黄;

瘀血明显,关节疼痛、肿大、强直、畸形,活动不利,舌质紫暗,脉涩,可加莪术、三七、地鳖虫;

痰瘀交结,疼痛不已者,加穿山甲、白花蛇、全蝎、蜈蚣、地龙搜剔络道;

有痰瘀化热之象者,加黄柏、丹皮。

四、肝肾两虚证

痹症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心烦口干。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肝肾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温煦。

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补血荣筋丸加减。

本方有滋补肝肾,袪风湿,舒筋通络止痛作用,用于久痹之肝肾不足,筋脉失养证。

熟地黄、肉苁蓉、五味子滋阴补肾,养血暖肝;

鹿茸、菟丝子、牛膝、杜仲补肝肾,壮筋骨;

桑寄生、天麻、木瓜袪风湿,舒筋通络止痛。

肾气虚,腰膝酸软,乏力较著,加鹿角霜、续断、狗脊;

阳虚,畏寒肢冷,关节疼痛拘急,加附子、干姜、巴戟天,或合用阳和汤加减;

肝肾阴亏,腰膝疼痛,低热心烦,或午后潮热,加鬼板、熟地、女贞子,或合用河车大造丸加减。

各型痹症日久迁延不愈,正虚邪恋,气血不足,肝肾亏损,见有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自汗疲乏,肌肉萎缩,腰腿酸软,头晕耳鸣,可选用独活寄生汤以益肝肾,补气血,袪风除湿,蠲痹和络。

痹症常缠绵难愈,需长期治疗,可将药物做成膏剂、丸剂、散剂、冲剂、胶囊、酒剂等,便于病人持久服药。

除内服药物治疗外,可配合针灸、推拿、膏药外敷。

温热疗法、光线疗法、体育疗法等也有较好疗效。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以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以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

中医称“缠腰火丹”、“蛇串疮”或“火带疮”、“蛇丹”、“蜘蛛疮”等。

临床表现局部皮肤感觉过敏和神经痛:

发疹前数日,或伴有轻度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

皮疹:

红斑→丘疹(成簇而不融合,米粒至黄豆大)→水疱(疱液澄清,疱壁紧张发亮,外周红晕。

陆续发疹,常依次沿神经呈带状分布,各簇水疱群之间皮肤正常)→水疱干涸、结痂→愈后遗留暂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

皮损常发生在身体的一侧,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区排列,一般不超过体表正中线。

病程:

约2-3周。

一、中医辨证及治疗

1、肝经郁热型

证候:

皮损鲜红,灼热刺痛,疱壁紧张,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大便干燥或小便黄,舌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治宜清肝火,解热毒,方用龙胆泻肝汤加紫草10g,板蓝根15g等。

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6g,栀子9g,黄芩9g,柴胡6g,生地黄9g,泽泻12g,当归3g,车前子9g,木通9g,甘草6g。

水煎服,每日一剂。

2、脾虚湿蕴型

皮损色淡,疼痛不显,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治宜健脾利湿,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

除湿胃苓汤:

苍术15g,厚朴9g,陈皮9g,猪苓9g,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