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安至从江高速公路一期工程融安至安太段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融安至从江高速公路一期工程融安至安太段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融安至从江高速公路一期工程融安至安太段项目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项目所经区域地表水环境保护目标见表1.2-1。
表1.2-1项目主要地表水环境保护目标一览
序号
水域名称
水体功能/水质目标
路线与其关系
饮用水源情况调查
1
贝江
饮用、农业用水,Ⅲ类
融水连接线LAK5+050处新安贝江大桥跨越
跨越处右侧为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江饮用水源保护区二级保护区,评价范围内无集中式饮用水取水口
2
板缆沟(贝江支流)
农业灌溉用水,Ⅲ类
主线K15+800处板缆2号大桥跨越
评价范围内无集中式饮用水取水口
3
香粉河(又称六甲河)
景观娱乐、农业用水,Ⅲ类
K20+100
4
都郎河
K24+700
5
都郎河支流
K43+820
表1.2-2项目与沿线水源地位置关系表
水源地名称
水源地类别
项目与水源保护区关系
批复情况
一级保护区
二级保护区
融安县浮石镇融江水源地水源保护区
河流型
本项目主线起点距离一级水源保护区约1.2km
主线(K0+964.844~K1+000)二级陆域保护区
2016年12月批复
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主线距离一级保护区约7.2km,融水连接线距离一级保护区约1.8km。
主线(K5+450~K6+400)和融水连接线穿越二级保护区
2012年11月批复
3、环境空气及声环境保护目标
经现场踏勘,200m范围内敏感点为村庄、学校等。
现状敏感点分布情况见表1.2-2。
表1.2-2项目环境敏感点一览表
桩号
路基形式
敏感点名称
与拟建公路关系(拆迁后)
高程差
(m)
评价范围内(拆迁后)户数/人数
环境特征及饮用水情况调查
现场照片
敏感点与路的相对位置关系
方位
首排距中心线/边界线(m)
4a类区
2类区
主线K3+100~
K3+200
路基+桥梁
移民屯
南侧
73/60
+10.0
/
21/85
为2-3层砖混结构,房屋装有铝合金玻璃窗;
背对公路,周围多为山林。
饮用水:
自来水。
主线K6+700-
K7+050
坡寨
北侧
143/130
+5.5
58/216
房屋大部分为2-3层砖混结构,少量为木结构,大部分房屋装有铝合金玻璃窗;
面对公路,周围多为山林。
主线
K14+150-
K14+250
桥梁+隧道
大苏屯
173/160
+40
11/45
山泉水。
桥梁+路基
九溪屯
183/170
-1.5
61/258
K25+400-
K25+600
大伞屯
113/100
+26
45/158
房屋为2-3层砖混结构和木结构,砖混结构房屋装有铝合金玻璃窗;
6
主线K31+150-
K31+300
从坳屯
35/22
+2.2
12/50
8/31
斜对公路,周围多为山林。
7
融水连接线
LAK5+350-
LAK5+730
路基
同座屯
右侧
101/95
+4.5
13/52
背对公路,周围多为山林和农田。
8
LAK4+600-
LAK4+850
小卜屯
左侧
131/125
+18
39/137
9
LAK4+100-
LAK4+300
新安村
166/160
+2.9
48/128
斜对公路,周围多为山林和农田。
10
LAK0+800-
LAK1+000
古楼屯
46/40
+2
75/340
面对公路,周围多为山林和农田。
11
LAK0+500-
LAK0+700
金盆屯
36/30
-1
12/35
83/362
12
LAK0+200-
LAK0+350
北府屯
26/20
+4.9
8/26
13/46
13
元宝连接线
LCK0+000-
LCK0+200
白竹屯
51/45
+3.1
50/175
注:
与路面高差中“+”表示高于路面、“-”表示低于路面。
1.3环境影响评价
1、生态环境
(1)环境质量现状
通过现场踏勘及资料调研,评价区涉及广西元宝山国家森林公园、广西元宝山-贝江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属于重要生态敏感区,总体上看,项目区域生态环境良好。
①植被现状
通过现场踏勘及资料调研,全线发现13处金毛狗蕨及2株樟树,为发现古树名木存在;
受人类多年农业耕作影响,评价范围内植被人工属性明显,天然原生植被分布面积较少且零散,区域植被多为人工林、荒草、灌丛,路段自然植被主要为热性灌丛,评价区人工植被中,经济林主要种植八角林等,用材林主要种植尾叶桉林、杉木林。
旱地主要种植玉米、花生、豆角等为主,水田作物主要为水稻。
②动物现状
项目评价范围内为人工、半人工生态系统,在这样的生态系统中,野生动物存在的数量一般。
评价区内生态系统简单,动植物物种丰富度不高。
现场踏勘中,评价区内多为适生于人类活动影响的各种常见两栖、爬行类、鸟类等动物,但可能存在国家及自治区保护的野生动物栖息与活动情况。
③鱼类现状
项目桥梁跨越河流主要为贝江、贝江支流、香粉河、都郎河、融江支流等,根据现场调查及咨询相关部门,并查阅的相关资料,评价区的浮游植物都是常见的绿藻和硅藻等;
浮游动物是一些常见的原生动物、轮虫类和枝角类;
底栖动物是常见的河蚬和沼虾。
评价区水域不涉及重要或保护鱼类的“三场”和洄游通道。
评价区的鱼类是都是常见鱼类,主要有草鱼、鲤鱼、鲫鱼、罗非鱼、鲶鱼、黄颡鱼、黄鳝、泥鳅等;
区域地表水中鱼类均为常见鱼类,不存在国家级重点保护鱼类、广西重点保护鱼类。
参考《广西壮族自治区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研究报告》等资料的研究成果以及走访当地村民、咨询当地有关部门,调查结果表明,项目评价范围内无鱼类“三场”分布。
④水土流失现状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00年发布的《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知》(桂政发〔2000〕40号),项目所在地属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该区水土保持工作主要内容为:
加强管理采矿、采石、取土、修路、建厂以及城乡开发等经济活动,防止人为大量破坏地貌而造成水土流失;
同时要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项目所在属于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
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项目所在地属南方红壤丘陵区,容许土壤流失量为500t/(km²
·
a)。
通过对沿线现状调查,项目区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侵蚀形态主要为面蚀,其次为沟蚀,属于微度~轻度土壤侵蚀区域。
沿线现状无崩塌、滑坡等地质情况,线路现状两侧植被绿化良好。
(2)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建设需要永久性占用土地资源,对分布在这些土地上的植被资源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从现状植被构成看,受影响的主要为人工林木及人工种植的农作物,对评价区的植被多样性影响很小。
本项目投入运营后将恢复一定的生态植被,保持一定的绿化覆盖率,保障微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对微气候的改善;
由于南方气候适宜,湿润多雨,植被恢复较快,生态系统能够继续发挥原有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具有美化环境、优化区域绿地控制能力等正面效应。
项目所在区域内的动物主要为常见的两栖类、鸟类、爬行类为主,对可能存在的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设置专门保护措施,而且评价项目的桥梁、隧道、隧道,减轻了对动物的繁衍、移动、生存的影响,因此项目的建设对动物资源影响不大。
运营期周边生态环境及自然景观改造后,可以吸引动物迁徙回来,但是人流及车流的增大仍然会减少动物的活动量。
工程建设期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路基工程区,其次为临时堆土场区和施工生产生活区。
路基施工在主体工程中设计中已有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
表土剥离、截排水沟、土地整治、路面绿化、边坡绿化等工程及植物措施,水土保持方案新增了临时排水沟、土质沉沙池、临时挡墙、临时覆盖等临时措施;
对临时堆土场等上游汇水采用截排水沟排除;
坡脚设挡墙拦挡,坡面进行植物恢复;
施工生产生活区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及使用后进行迹地整治、恢复植被。
在采取水土保持方案中提出的水土保持措施后,可以满足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要求,水土流失影响程度可有效减少。
项目施工期会对景观造成一定影响,但是其影响是可逆的,将会随施工的结束而消失,施工期结束后,绿化恢复,景观质量也将有所提升。
项目进入运营期后,道路建设会进行一定的绿化,能有效控制扬尘及噪音,减少对周边景观的影响,同时也能增加道路沿线的景观质量。
占地在施工结束后及时进行植被恢复,因此,临时占地的生态影响是暂时的,在做好各项水保措施及恢复措施的前提下,影响不大。
项目进入运营期后,植被类型较工程施工前有所变化,从原来的荒草及农业植被变为人工绿地,从景观绿化角度看,进行人工绿化相较于荒草及农业植被,其生态功能变化不大,但植被种类将更加丰富。
由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已对项目永久性工程征地的有关经济补偿费用进行了综合考虑,在解决好地方基本农田规调工作的前提下,可以认为项目永久性工程对沿途基本农田环境影响较小。
(3)主要环境保护措施
①施工中严格按用地边界线控制施工用地,施工营地生活区应尽可能租用当地民房或公共房屋,或布设在公路用地范围内。
减少建筑垃圾,及时清除多余的土方和石料,严禁就地覆压植被;
采取以植树和植草皮相结合,区域部分植被通过自然和人工相结合等植被恢复措施。
加强管理、减少污染,防止工程施工废水进入附近河流,污染水体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环境。
加强施工人员教育,增强自觉遵守国家及地方有关动植物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意识,提高对本地区受国家及地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的辨别能力,做到遵纪守法。
②按项目绿化设计的要求,完成道路边坡及征地范围内可绿化地面的植树种草工作,以达到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减少雨季路面径流污染路侧水体等目的。
绿化植被选择本地易生耐活树种。
③参考水土保持方案设计,对项目设置的临时用地区进行生态恢复与绿化,补偿因项目建设导致的植被生物量损失,缩短地表裸露时间,使项目沿线生态能尽快达到新的平衡。
④道路养护部门不仅要加强对道路本身的养护,也要注意保护道路地界内的土地及其植被,防止人为破坏。
当地环境保护部门、道路主管部门也要发挥监督管理职能,对养护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培养、教育。
2、环境空气
(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评价区域布设2个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点,位于项目场地两侧。
监测结果表明,监测期间各监测点大气环境中的TSP和PM1024小时平均浓度值、CO和NO224小时平均浓度值和1小时平均浓度值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要求,表明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良好。
(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各项超标率均不超标。
由此可看出,本项目所在区域大气环境现状质量良好。
①施工期
工程施工期对环境空气产生影响的作业环节有:
建筑拆迁扬尘、材料运输和装卸、土石方填挖及运输、水泥混凝土路面铺装以及施工机械、车辆运行排放的尾气,排放的污染物有TSP、NO2、CO、和THC。
抑制扬尘的一个简洁有效的措施是洒水,在施工期内对车辆行驶的路面、施工场地实施洒水,可有效地控制施工扬尘。
施工机械作业对评价范围内大气环境不利影响较小。
但在施工过程中,仍然要求施工单位必须使用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标准的运输车辆和施工机械设备,加强车辆和设备的保养,使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严禁使用报废车辆,以减少施工车辆尾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②运营期
本项目建成通车后空气污染主要是机动车尾气排放,呈线性排放。
机动车尾气中主要污染物为NO2、CO等,其排放量及排放浓度与车型、燃油品质、行驶状况、路面条件等因素有关。
至项目营运远期,拟建项目交通流量远低于类比项目交通量,根据类比分析,拟建项目运营后,评价范围内大气污染物中的NO2、CO的24小时平均值及1小时平均值均可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不会对空气环境造成大的不利影响。
项目冬季不采暖,无须设置采暖锅炉,不存在锅炉废气排放污染环境的问题。
服务区、养护站等设施配套的餐厅、厨房采用电和液化气,属清洁燃料,因此这些辅助设施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餐饮服务设施排放的油烟废气排放的大气污染物。
调研现有广西境内类似服务区所设餐厅厨房情况,厨房均加装有油烟过滤器,排放油烟可达到国家《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规定的油烟最高允许排放浓度2.0mg/m3要求,净化设施最低去除效率为75%。
可见,正常情况下,项目配套餐厅所设厨房产生的油烟,经处理后排放不对空气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3)环境保护措施
①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建筑材料应采取密闭方式存储,设置围挡、防尘网和防尘布覆盖,保持堆场洁净,必要时进行喷淋。
建议在靠近敏感点路段的施工区域应设置围挡,以避免场内施工扬尘对该敏感点及周边大气环境的影响。
遇到干燥、易起尘的土方工程作业时,要以洒水压尘,旱季应加大洒水次数,遇到四级或四级以上大风天气,应停止土方作业,同时作业处覆以防尘网。
施工工程中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建筑垃圾,应及时清运。
设置洗车槽洗车平台,完善排水设施,防止泥土粘带。
临时堆土场及弃渣场及时压实,建立围墙,必要时覆盖。
②设计合理的施工流程,进行合理施工组织安排,减少重复作业。
运输车辆和施工机械要及时进行保养,保证其正常运行,避免因机械保养不当而导致的尾气排放量增大。
使用低排放量的机械设备,禁止使用不能达标排放的机械设备。
对于排放量严重超标的机械应禁止使用。
③工地应设专职人员负责扬尘控制措施的实施和监督。
各工地应有专人负责逸散性材料、垃圾、渣土、裸地等密闭、覆盖、洒水作业以及车辆清洗作业等,并记录扬尘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
④工程运营期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汽车尾气与道路扬尘。
加强机动车环保管理。
加强在用机动车年度检验,对不达标车辆不得发放环保合格标志,不得上路行驶。
要求车辆安装汽车尾气处理装置,以减少尾气有害物质。
环卫部门定期清扫路面,并配备一定数量的洒水车定期洒水,加强道路运输车辆管理,对于运输易产生扬尘物品的车辆必须要求加盖苫布,避免运输撒落及运输物料随风飘散。
3、地表水环境
现状监测结果表明,各监测断面的各监测项目均可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表明评价河段地表水环境质量良好。
①施工期
施工期间产生的废水主要是包括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作业的生产废水以及雨季地表径流。
施工中的生产废水主要有砂石料冲洗废水以及施工机械设备冲洗废水等,施工作业污水污染物主要是SS和石油类。
为减少车辆、机械维修等环节石油类物质的污染,建议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应到城区内进行维修,避免在施工场地内作业,进一步减少对地表水质的影响。
采取上述措施后施工废水对地表水体的影响不大。
生活污水因其氨氮含量较高,若不经处理随意排放,易造成周围田地污染,产生恶臭,污染周围环境。
本项目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本环评要求建设方与环卫部门签订协议后由环卫部门及时定期用吸污车抽排处理。
路基开挖和填筑期将造成较大面积的地表裸露,在路面施工开始和边坡绿化或防护之前,雨季时雨水冲刷泥土,泥沙(SS)随水进入地表水体,将会导致路线所在区域的地表水体悬浮物浓度有较大幅度的升高。
特别是在降雨初期,径流中所含污染物浓度较大,短期内对受纳水体水质将造成一定污染。
本项目施工生产生活区和临时堆土场均设置在项目边界线附近,主体工程已设计路基路堑工程护坡,地表排水沟等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
此外,在各类施工场地周边设置截排水沟,并在雨水汇水处多开挖简易沉淀池,雨水经沉淀处理后再排放,避免地表径流直接进入地表水体。
竣工后及时采取复垦绿化等水土保持措施,这样可将施工期地表径流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
施工道路区重点在于做好预防,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做好护坡和开挖面排水及雨水沉淀等处理等措施后,本道路工程施工对拉沟河水质的影响较小。
隧道施工过程中多数采用湿式凿岩,在钻孔过程中将利用高压水湿润粉尘,使其成为岩浆流出,同时在爆破过程中采用喷雾洒水,以防止爆破作业产生的粉尘影响环境。
上述施工过程将产生泥浆废水,若不进行收集处理,任其排放,将对进出口附近地表河流或水田造成不同程度污染影响。
此外,隧道施工还可能对地下水有一定的阻隔或者造成地下水涌出,并对附近水环境造成影响。
因此,应加强隧道的水文地质勘探工作,摸清隧址区及周边地下水分布、类型、含水量、补给方式、渗流方向等情况,分析论证因隧道开挖地下水可能涌出的位置和程度,并制定周密的漏水和涌水防治方案;
查明隧道前方地下水分布状况及水量后,必要时采取局部超前堵水或径向注浆堵水,注浆厚度3~5m,将大量地下水尽可能封堵在围岩内,使隧道开挖不出现大量涌水。
此外,项目沿线长隧道施工循环废水产生量在200~300m3/d左右;
中型隧道产生量在200m3/d左右;
短隧道产生量约100m3/d左右,一个工作日可完成一个循环。
隧道施工期生产废水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若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将使水体悬浮物浓度增加,对河流、溪沟水质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一般SS浓度值在800~10000mg/L之间,成分较为简单,经沉淀处理后即可去除泥浆等杂质,沉淀在底部的泥浆定时清运,上清液循环再利用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项目营运后本身并无水污染物产生,随着交通量逐年增加,沉落于路面上的机动车尾气排放物、车辆溢洒的油类等物质将增加,经雨水径流冲刷后进入沿线水域,对受纳水体水质将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径流对水体的影响多发生在一次降雨的初期,污染物以SS和石油类为主,形成初期污染物浓度较高,但持续时间较短,大部分时间污染物浓度很低。
项目道路大部分路段临近贝江及贝江支流,处于融水苗族自治县县城水源保护区上游,若发生风险事故,将对水源产生一定的影响,项目线路功能主要是人员运输及农业及林业产品运输,促进发展旅游业,周边基本没有大的工业项目,运输危险化学品机会很少,采取措施后,对水源保护区影响不大,
施工生产生活区设置在施工道路边界线范围附近,在生产生活区附近建设简易厕所并设置化粪池,施工期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应采用封闭PVC管的方式接入化粪池,化粪池应有封盖,经化粪池处理后,由环卫部门定期用吸污车清掏处理,禁止排入河流。
建材堆放时加以覆盖,防止雨水冲刷;
堆放地点应远离河流,各类筑路材料应有防雨遮雨设施,水泥材料不得倾倒于地上,工程废料要及时运走。
建设中应按照水土保持方案,采取在施工场区及各类临时用地周边设置截、排水沟、沉淀池、临时挡墙等措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发生的情况,控制输入周边地表水体的悬浮物污染物浓度。
④优化施工方案,抓紧施工进度,尽量避开在雨季进行土石方开挖,对施工产生的废渣及时清运,裸露土地应及时采取覆土和绿化的工程措施。
⑤加强施工机械的维修,减少跑、漏、滴油的现象。
为减少车辆、机械维修等环节产生的石油类物质污染,建议施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