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小刚对话李辛钟鹰扬文武医漫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76857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柯小刚对话李辛钟鹰扬文武医漫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柯小刚对话李辛钟鹰扬文武医漫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柯小刚对话李辛钟鹰扬文武医漫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柯小刚对话李辛钟鹰扬文武医漫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柯小刚对话李辛钟鹰扬文武医漫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柯小刚对话李辛钟鹰扬文武医漫谈.docx

《柯小刚对话李辛钟鹰扬文武医漫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柯小刚对话李辛钟鹰扬文武医漫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柯小刚对话李辛钟鹰扬文武医漫谈.docx

柯小刚对话李辛钟鹰扬文武医漫谈

柯小刚对话李辛、钟鹰扬:

文武医漫谈

2014-10-3009:

53:

34编者按:

2014年9月20日晚,自道精舍,柯小刚、李辛、钟鹰扬,古典文、武、医之现代会谈。

精彩纷呈。

吉光片羽,俯仰可得。

今以文字,系列呈现,俾参与者回味,错过者品读。

是为盼。

钟鹰扬: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自道精舍!

开始之前,我想简单介绍一下自道精舍:

整个“自道精舍”的起源是怎么样的?

其实我们是从四年前大概就开始了。

当时呢,我们的董事长她就有一个简单的观念:

想把一个场所变成一个动静结合的文化场所。

但当时也没有想太多--到底以后要怎么样去做。

然后我认识她以后,就开始了武术课程。

一阵子以后,很多朋友喜欢,也非常需要这样的锻炼。

而且在通过武术锻炼后,的确,他们在身体方面得到很大的改善。

之后,我们得到了李辛老师非常大的支持,于是我们就开始了很多中医的课程,有针对专业医生和中医爱好者的。

还有今年把我们的专业中医门诊部——熙和堂也建立起来了。

作为传统文化传播机构,当做了武术和中医以后,我们还是觉得有点欠缺,觉得还是不完整。

几个月之前,我们认识了柯小刚老师,得到他的大力支持。

这个时候感觉比较圆满了,能把“文、武、医”三方面的文化内容做起来。

所以,今天我是非常非常的高兴,在一个秋天、礼拜六的晚上,和大家坐在一起分享。

我想今天讲座氛围变得轻松一点,所以大家不用这么拘谨。

就像是一个谈话聊天一样的。

也高兴请到我打从心里,非常尊重、尊敬的两位老师,为我们分享他们在中医和文教方面的一些心得。

大家应该已经知道,今天的题目是:

“身心收摄,文质彬彬”,两个内容。

身心我们会从“文武医”三方面去探讨。

到底对它们对我们的身心是不是真是有帮助呢?

还有,文质彬彬是说,当我们学完后,能不能做到表里如一和知行合一的人,这个是文质彬彬的一个内容。

开始之前我讲一下自己的体会和心得。

我自己在这个传统文化圈子里面学习了很久。

发现现在出现一个国学热。

有没有?

在电视里面呀,还有我们到在书店里面呀,看到的书,都经常提到,坊间非常多文化的书籍。

但是我慢慢发现,在深入地跟看过这些书的人交流,其实他们可能看到过很多书,还有听过很多老师讲课。

哪怕是很多国学班的出来的人,在问他们的时候,他们觉得:

哎,我知道很多知识,学到很多理论,知道儒家是怎么说的,道家是怎么说的,但是他们好像没有从身心里面得到受益,这个事情让我很疑惑。

其实,我自己本身为什么想做这个事情呢?

因为我是真正的先通过武术受益的。

武术不是光有博击,一种拳脚的功夫。

它是非常好的一种修养方法。

当然李老师和柯老师,他们也是从传统文化里面获得很大的益处的。

所以今天有机会大家可以听听他们的分享。

我们怎样去学习“文武医”的内容,才能让我们身心受益的?

而不是流于一个茶余饭后的一个话题而已。

一讲中医就轻易说肾虚或阴虚呀,肝气不疏呀,但自己身体还是很差,好多人会这样。

所以也要对国学有一个反思。

文的一方面,有文教,四书五经和琴棋书画等等。

武的一方面呢,就是一个外家拳、内家拳、甚至于十八般武艺,刀枪剑棍,都是属武术的内容,这个我等会会给大家分享一下。

还有一个呢,就是中医,中医方面,它是一个阴阳气血和谐之道。

这个方面呢,李辛老师会跟我们分享。

其实它们三个都是一个道统下来的,都是一个源头过来的。

他们的核心内容就是一个中和之道。

如何让我们的身心达到一个和谐,一个高度的身心和谐的统一体。

在这三方面呢,文教是我自己觉得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知道——文以载道。

所有东西都是靠文来传播这个道理的。

哪怕是我们的武术。

武术,比如你是太极拳的话,太极拳是一个文化拳,如果你没有一些很深的文化底蕴,你是学不好的。

很多前辈写的东西,你也是体会不到的。

然后,中医方面,你要学中医,肯定要看《黄帝内经》、《伤寒论》,但如果你古文的基础不好,如果你对古代先贤的一些哲学概念是模糊的,你也是很难去学的。

所以中医里面有一句话,它说,“秀才学医,笼里抓鸡。

”为什么这样讲呢?

就是因为文方面已经学得非常地好了,这个时候,他再学医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吗?

这也是我们要跟柯老师学习的一个原因。

然后我们在今天的沙龙当中,主要是针对文化里面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四个内容,一个是“道”、一个是“德”、一个是“仁”、一个是“艺”,做出这方面的探讨。

现在开始我们今天的交流会吧。

首先想问柯老师,就是在“志于道”的方面,到底在我们中国传统方化的文教里面,它是怎么体现“志于道”的?

柯老师,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下吗?

柯小刚:

钟老师刚才说“秀才学医,笼中抓鸡”。

其实还有一句老话是说秀才“手无缚鸡之力”。

笼子里面有鸡,你要不练武的话,你还抓不住呢。

所以我提倡大家先要跟钟老师打拳。

这是我第一次来“自道”,认识钟老师和李老师,非常高兴。

首先看到“自道”这个名字就很高兴。

《中庸》里说: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导也”。

在金文里,“道”跟“导”是一个字。

“自道”就是“道之自导”,这是中国文化最深层的意思。

无论钟老师的禅武、李老师的中医,还是我准备在自道开的书画课,都是要落实到身体的“艺”。

“艺”很重要。

“道”要想“自导”,“自己玩得起来”,就必须落实到身体上,落实为可以“游于其中”的“道艺”。

孔子所谓“志于道、据于道、依于仁、游于艺”的“艺”远不止是现代汉语所说的那个文艺。

像钟老师的武艺、李老师的中医,以及我要带大家读的经典注疏和传统书画,都在“艺”的范围。

经传注疏是“经艺”,书画是“书艺”、“画艺”。

“武艺”是“艺”不用说,中医的话,你去看《二十四史》,历代中医都是在《方技列传》(有时写作“方伎”,伎通技)里面。

所谓“技艺”,“技”就是“艺”。

我是学者,做学问的读书人。

钟老师强调学医和习武需要补充“文”的基础,我很赞同。

不过,对我来说,我倒特别注重补充动手的东西,特别是能落实到身体上的技艺。

很多读书人的中国文化只停留在书本上、概念上,这很不好。

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行”就要在落实在“德”上。

“德者得也”,身心有所得才是“行”。

“行”好了,就可以学“文”。

自道的朋友“行”得很好,所以现在开始学“文”,是非常及时的。

所谓“德行”:

“德”是落实到“行”的。

古人又说“德性”:

“修德”的“行动”是对“性情”的修养。

前者主身,后者主心,“修德”必须身心兼备。

在“德”的身心修养基础上,“游于艺”就容易落实到身心了。

“德”、“艺”合在一起叫什么呢?

叫“修身”。

修身不光是照顾四肢百骸、身体气血,也包括性情修养、德艺双馨。

譬如我刚才偷偷欣赏钟老师打太极拳,我从他的动作里面感受到一些很深的东西。

我正准备跟他学拳,希望将来能把那些目前只是“看到”和“感到”的东西落实到身心上能“做到”的东西,成为可以“行”的“德”、可以“游”的“艺”。

书画方面,我能分享给大家的,也无非此事而已。

钟鹰扬:

上个月,李老师讲,柯老师是武人的身体,文人的个性,所以,其实柯老师是一个学武的好材料。

柯小刚:

岂敢岂敢!

这是上次去常熟李老师家里拜访的时候,李老师对我说的,哈哈。

在李老师的中医法眼面前,每个人都是透明的玻璃人。

他说我是“文人的外表,武人的身体”,所以我得跟钟老师学拳啊。

李辛:

人是需要调剂的。

当一个人如果他的职业是文人,肯定要跟诸位君子非常友好的谈话。

从中医或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内在的很多力量需要一个出口。

所以那天我跟柯老师聊天,说到幸好柯老师写字,画画。

这就是“游于艺”的感觉。

关于“文武医”也好,关于传统文化也好,古代的中国人活得非常丰富多彩,而且有深度,但又很实在。

因为有这样一种丰富多彩实在的生活,所以才能够让这样一个民族延续那么多年。

我们现代人在学习传统的东西时,会把它当成一个学科、学问、知识、概念来学习。

而传统的中国人呢,不管是学什么东西,哪怕你什么都不学,比如就是一个粘知了的,像《庄子》里面写的;或者是一个种地的;或者是一个编手工的;你每天不慌不忙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没有忘掉自己,没有忘身,这个在中医里面叫“形与神俱”。

这就像现在我们在聊天,我在说话,你们在听,但是我们在听和说的时候其实我们的心、我们的注意力、跟我们的身体其实还是在一起的,这个部分才是要点。

钟鹰扬:

关于这个部分,请柯老师给我们再讲一点。

柯小刚:

“志于道”这方面的意思可以从“自道精舍”这四个字出发来讲。

我看到“自道精舍”牌子下面有四个字:

“自在之道”。

这个意思用《中庸》的话说叫做“道自导”,刚才说过了;如果用《庄子》的话说叫做“道行之而成”。

“自道精舍”的意思就是要把这个空间做成一个“道场”,让“道”在其中发生、运化、修业、成德。

所谓“志于道”就是在这个空间的趋向性,它要有一种向上的力量,带动每个人反省自己、改变自己。

刚才谈什么是“艺”的时候说到“修身”。

《大学》里面说: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首先,“身”是什么呢?

“身”不是英语说的“body”或“corpse”,不是“尸体”,而是一个能与天地万物相互感通的“气场”,是一个能“自道”的“精舍”。

身体能感通、能“志于道”、能“修身”,是因为有心。

心就是身体中能感受、能“志道”的灵明,所以古人叫它“灵台”。

把身体做成“精舍”,心灵做成“灵台”,“道”就可以“自导”、可以“行之而成”了。

如此身心一体的东西就是生命。

所以,今晚的话题“身心收摄”也就是“生命修养”。

南怀瑾老师不是说未来中国文化应该研究生命嘛?

什么是有生命的东西?

有身有心就是生命。

生命是能“自道(导)”的。

“导”就是走,就是导向,“道”是能自己走的。

以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跟我学一些书法,在金文里,我们就可以看到,“道”跟“导”是一个字。

我出过一本书叫《道学导论》,一开篇就讲“道”跟“导”是一个字。

“道自道”,身心一如,这叫什么?

这不就“精舍”了嘛?

钟鹰扬:

刚才柯老师跟我们讲从文教方面体会这个“道”,我想李老师和我们讲一下,在中医里有人认为,如果你从术入道的话,也可以称之为医道。

到底医道这个道在中医里面是怎么体现的?

还请李老师给我们分享一下。

李辛:

这个题目比较大。

我最开始在大学,我们这代人可能都是这样:

在高中的时候可能就是几篇古文,几个诗词。

如果我是中文系,或者刚好是中医系,那才有机会去接触一下传统文化。

那时候看到“道”这个字,就觉得很难理解。

古今中外有很多哲学书,都在讲这个“道”是什么东西。

到现在,一晃也大学毕业二十多年了。

我不是一个学术人,我只是一个医生,过日子的医生。

我的看法是,中国古代所有的东西它都是身体力行的。

中国古代人的思想,我们现在会以为只是思想,或者这是一种哲学,但是这个“哲学”的概念是西方的现代概念。

西方和东方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在古代,中国人不会为了哲学、为了思想而去创造一个哲学。

我这些年作为一个医生,不是说去体会很玄的那个道,而是在每天的生活当中,自己也会有一些生老病,每天接触的也是生老病死。

它其实就是这么一个起起伏伏,起起伏伏。

你会看到有些东西人是可以改变的,医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人不能改变,医生也没办法改变的。

但是也没有关系,就在这当中起起伏伏。

那么在中国文化里面,有一个很好的东西,尤其在医学上,它会告诉你,我们这个世界它确实有这样一个起起伏伏的东西。

从四季,从我们内心的感受,从我们身体的好坏,从年轻的时候慢慢到中年到衰老,甚至一天当中我们内心时时刻刻的变化,或者在一件事情上。

比如说,头五分钟到后五分钟或者再过五年,就像古人的说的“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个过程我们如果过的太快,作为现代人,可能“呼呼”地就过去了,当我们过去的时候,我们都能体会到背后这些细微的感受。

中国古代说的这个“道”,它真的是关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可以感受到的。

就像刚才我提到,不管你有没有受过教育,不管你是不是医生,或者你是武师,或者你是一个卖豆腐的,你都能体会到这一点。

比如说,原来我们听说过,卖豆腐的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节气,他的卤要多放一点、少放一点。

豆子什么时候磨,它都是跟这个东西有关系。

我以前跟一些厨子的关系很好,我体会到,一个厨子,他心情的好坏,和做出的、配出的菜的口感、整个菜的那个神意相关,那真的是像一幅画一样。

在我来看,这个就是中国人所说的“道”。

这个东西,不是高不可攀的。

而是说,如果我们愿意花一些时间去体会它,就能活得实在一点。

这种实在,远远超过我们通过手机看世界、通过手机看自己,获得那种生活的感受。

钟鹰扬:

刚才两位老师提到,从文方面、从医方面体会的“道”。

那对我自己来说,我是二十三岁来到中国的。

之前是在德国。

其实我追求什么呢?

因为我十几岁的时候,非常的困惑。

对人生和生命的问题非常困惑。

然后呢,二十二岁,当时是2002年的时候,认识了南怀瑾老师,在他身边学习生命科学、生命之道。

跟他学了十年左右吧,直到他2012年去世。

这十年,我的收获非常大。

体会到什么呢?

如果你让我概括的话,就是让我稍微领会到这个“道”。

这个“道”是什么?

其实这个“道”,我觉得是一个非常自然的东西。

因为我偏武一点的,是个武痴,我自己从小开始的志愿,以后长大一定要当一个教练。

在这个“道”方面,其实我们武术也要讲“道”,它叫“拳道”或“武道”。

这是当我慢慢学习到很高明的内家拳术的时候知道的。

哦,原来武术还能这样练啊!

因为,以往我十几岁学拳的时候,就是学了很多外家拳术。

当时,我学的非常多的武术是用来搏击打斗的,就是生死相博的。

而不是一些花拳绣腿之类的。

哎,我那时候已经练得非常非常地好,因为那时候练得非常刻苦。

但是我还是对武术有个疑惑。

因为看了很多书,从李小龙开始,还有以往的一些武术大家写的书。

它都提到这个“道”字,“拳道”。

哪怕是杨氏太极拳的杨露禅,哪怕是孙氏太极拳的孙禄堂,他都提到这个东西,里面讲的挺玄的。

但是,我觉得这个东西是有的。

所以来到中国认识到一些老师以后,他们就跟我讲,道是什么东西。

他们说,如果你不修养自己,你是领会不到这个道的。

这个道,不是道理,它是一个“道可道,非常道”的东西,是一个本体,是万物的原来面目。

但是讲不出来。

但是这个东西是存在的。

你要去体会它。

当我体会它以后呢,我觉得我的武术,跟以前不一样了,我的状态提升了非常非常的多。

因为我们这里,我们的学员,我们的教员都知道,来我们这里切磋的人是不少的。

当然,他们不是来踢馆。

现在基本没有踢馆这回事,除非你得罪了别人。

很多人问,你这里开武馆,有人来踢馆吗?

其实没有这回事儿。

除非你真的讲某某人不好,人家生气了,听到了,他会找你。

但是,你不这样,很有礼貌的话,其实,不会有人来找你的。

不过,很多学武术的人会找我切磋,是善意的,不会伤人的。

所以学了内家拳后我觉得跟以前不一样了,我能做到怎样了?

能做到可以——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他做什么,在我眼里面,清清楚楚。

但是我做什么,他就不知道了。

这个为什么能达到这个目的呢?

就像孙禄堂他讲的,当你有点接近这个道的时候,你不会停留在你的形式、你的一拳一脚,你会更高,你会有一个更好的状态。

就是他讲的,武术练什么?

就是一个“中和之道”。

当你练到中和以后,你就知道怎么能化,怎么能更好地打。

它是一种力量,它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表现。

所以这个“道”,刚才两位老师,我觉得,都讲得非常好。

那么下一句呢,就是,“据于德”。

这个“德”又是怎么样呢?

可以在这个文跟医方面来表现的呢?

请柯老师再给我们分享一下。

*未完待续。

*柯小刚老师将在自道精舍开设“读经游艺共修班”。

详情请点击“我要了解”。

*特别鸣谢:

文字校对:

甘露泉青莲甘草·巴比文字整理:

宁心静远庞贝之石田莉华定憨娘水果篮子渔知楽窗外别名蝶儿鼗蓝色玫瑰moon文字审核:

柯小刚,李辛,钟鹰扬文字编辑:

子然柯小刚对话李辛、钟鹰扬:

文武医漫谈02编者按:

2014年9月20日晚,自道精舍,柯小刚、李辛、钟鹰扬,古典文、武、医之现代会谈。

精彩纷呈。

吉光片羽,俯仰可得。

此为文字呈现第二集。

本期精彩内容提要:

什么是“仁”?

柯小刚:

钟老师刚才讲到的一个意思就是“中和”,这正好是“道”和“德”之间的衔接。

我下午讲书法的时候刚好讲到这个意思。

我带大家思考“书画所为何事?

”写字作画是在干什么?

我说是“写天地之生意,与四时之往复,取万象之一瞬,修养性情之本然”。

“性情之本然”就是“中和”。

观天地四时天道运行,修养性情中和,就是写字画画要做的事情。

“道”有一个奇怪的特点。

刚才李老师说到“道”不是那么玄虚的,是过日子,是生老病死,那里面有“道”,这是“道”很重要的一面特点。

然后,钟老师刚好说到“道”的另外一面重要特点:

“道可道,非常道”,“道”不是那么容易说清楚的。

哎,这两个意思是不是矛盾呢?

不矛盾。

最大的秘密就在最公开最敞亮的地方。

你像很多坏人都知道,他干了坏事儿,就在公安局隔壁租一房子住着。

最难发现的秘密,往往就在最习以为常的地方。

所以,你去看《黄帝内经》,我们打个赌,你说《内经》里面“生”字多还是“死”字多?

医学、中医是救人活命的,对不对?

可是你看《黄帝内经》,我很早以前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整本书,你去统计一下“生”这个字的频率和“死”这个字的频率,你会发现“死”这个字的出现频率远远超过“生”字。

这说明什么?

对于生老病死的日常经验实际构成了天道体认的基础。

“天道”的领悟建立在对“人事”的了解之上。

这便是“据于德”的意义。

所以,对“道”的体认是一定要落实到生活中的。

甚至有时候是要落实到不幸、痛苦、琐碎乃至肮脏之中的。

譬如有些孝子或护士,她要去照顾重病患者,端屎接尿,医家有时也要接触高危病人。

这就是《庄子》所谓“道在屎溺”的道理。

当一个人能从容面对生命中的痛苦、琐碎和肮脏的时候,在不得已的事情中泰然任之的时候,他的“体道”才算落到实地。

这个实地便是“德”。

所以孔子说“据于德”,就是为“道”找到一个根据地。

所以《内经》里也讲了,“道”这个东西呀,“道也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无论你把这个“佩”解为“悖”(背叛),还是解为“佩戴”(装样子),都是不去行它。

《庄子》说“道行之而成”,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都是说“道”要切实履行,也就是说要落实到“德”的地上。

这就是“据于德”。

你看“志于道”这个“志”肯定是向上的,向上生发的,向上看。

我要立志,我要向远方看,这叫志。

所以,如果没有“据于德”的话,这个“志于道”有时会出毛病,会走火入魔,会把“道”搞得太玄远,离我们太远。

你在“志于道”的同时,你要懂得“据于德”。

你看“据于德”:

所谓“根据地”,没有谁说“根据天”,对不对?

“根据地”是坤卦,它就有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

天地四时是天道的直接体现。

但天道有春夏,也有秋冬。

政治上也是,有礼乐,也有刑政。

这都是“据于德”对“志于道”的支持。

钟鹰扬:

好,谢谢柯老师。

还有,我们都知道,中医讲医德、医德。

这个“德”跟这个“据”有什么关系呢?

请李老师给我们分享一下,这个“德”假如真的具备了,当医生时,是不是治病的时候,你的疗效会更加的好,请李老师给我们分享一下。

李辛:

治病不只是医生的事,还有跟病人,甚至病人的家属,还有因缘等等都相关。

他的生活,他跟这个世界是怎样一种关系,这是有形的部分,还有无形的部分。

他怎么看这个世界?

他看到、接触这个世界后,内心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比如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再有,这个正面的还是负面他是死死的抓住的,还是会慢慢把它化解掉?

还有这个过程当中,他是完全没有自知的,还是说他始终知道?

在《黄帝内经》有一篇,叫做“本神篇”,很有意思。

它是讲叫: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

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它讲的是人的生命是怎么来的,和这个世界的生命,而这个生命是靠老天给我们的一个东西,叫做“德”。

然后呢,靠土地给我们的一种气,这两样东西合在一起,之后呢,你就有了这个生命。

那我们在看病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中医它有讲一个气虚,气虚或者气不虚。

那“德”这个东西是什么东西呢?

我也是这几年开始有一点点体会。

这几年,有机会跟道家的一些老师学习,看一些书,我从98年开始看南怀瑾老师的书,它里面也反复强调这个问题。

我看过很多次,但是很多次都放过去了,但渐渐会清晰起来。

比如说我们民间经常讲一个字就是说:

这个人德比较薄,或者那个人的福报很厚。

我原来只觉得这就是个形容词,厚啊、薄啊,后来我发现好像不是这么一回事,这真的是有厚有薄的。

钟老师有一次教我打太极拳,他跟我说,要去体会这个空气里面的厚度。

在这个空间当中打拳的时候,要像在水里面动作一样体会它的那个密度。

作为中医,我的感觉是,一个人的气虚或者不虚,哪里虚,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真的是有密度,就像你呆在公园和呆在地铁,那个气的浓度是不一样的,纯度也不一样。

“德”这个东西呢,关乎心的问题,心好才有德。

从医生的角度来说,什么样的人会容易好一点呢?

一个人,他可能会有些坏毛病,也会乱想,甚至有恶念,也有恶言、恶行,因为都是凡人。

但是,他知道惭愧,知道错,他对自己是诚实的,他在做错的时候,他能认错。

我发现这样的人,从现代心理学上来说呢,他不是那种刚强和封闭的,从中医或者从传统来说,这样的人和跟外界世界是接通的。

而这种接通的状态,它更容易接通到“天之德”和“地之气”。

如果一个人有太多恶念,或者说他做的事不对,又不肯认错,像一个封闭的孤岛一样,这种状态下,你给他吃药啊,针灸啊,其实很难。

钟鹰扬:

谢谢李老师。

至于在武术方面,我也要在这里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武术,不管是外国人也好,中国人也好,都觉得它只是一个很野蛮和粗暴的一个东西、用来打人的,其实它真的不是。

如果你们留意古人这个造字的话,武字是由两个部分来组成的。

是不是?

哪两个部分呢?

“止戈”是吧?

“止”就是停止,“戈”就是战争的意思。

古时候“戈”也是代表“枪”,长枪。

其实它是用来平息一切争斗的一个方法,称之为——武,止戈为武。

当我学拳学到比较深一点的时候,我就知道了,你如果是进去了,你会知道,当中会产生出来的东西,叫“武德”。

这个“武德”不是说老师告诉你的,你不能打人啊,不能欺负人啊,不能这样那样的,不是。

它是当你学会之后,你知道,你有一个本领,有一个跟别人不一样的本领,你能够用来保护自己,当然也可以用这个一拳伤害到别人的,你突然出来会有一种武德的感觉,这个时候你就不再停留于形体的拳脚方面。

你会停留在什么呢?

--“仁义”。

就是像以前一些拳术家所讲的,如果你这个功夫啊,武术的功夫,不论功力的大与小,如果你学会以后,你处处讲仁义,对人对事的时候,处处表现你的“仁”,这个仁慈,慈悲的心。

还有“义”,什么是“义”呢?

义就是担当。

像关公一样义薄云天。

是吧?

就是他有一个担当的力量。

如果你处处在朋友要你帮忙的时候,你义不容辞,去帮忙,就是你有这个东西出来,当然你是带着这个觉知的,不是盲目的去帮助别人。

这个时候呢?

出来这个东西呢,就是“内家拳”。

不是你内家拳你练好以后,去打人就是内家拳,就是它体现在这个“仁义”,这个仁义也是我们讲的“武德”,这是我的一个简单的分享。

还有呢,就是下一句是我一直就是学传统文化以来,有点困惑的,正好这一次有两位老师在,就可以提问一下,就是关于这个“仁”。

就是第三句话,“依于仁”,这个“仁”呢,有时候会说是,对于人的一个关爱,关心叫“仁”。

但也有一些书,它写到“仁”就是:

仁嘛。

比如我们讲,“桃仁”或“杏仁”,就是一个里面的种子,就是一个核心,叫“仁”。

它说,其实仁啊,表示一个核心的道理。

在我自己来说,我自己是有点困惑的,正好借这次机会来问问柯老师和李老师,到底传统文化对“仁”是怎么来解释的?

请柯老师。

柯小刚:

“仁”是“仁爱”,也是“果仁”,这两个意思不矛盾,正好是“仁”中必备的两个意思。

刚才李老师说到人与外物“接通”的状态是“仁”的要点。

在这一点上,上面两个意思可以连通。

钟老师刚才也说到“仁”的一个关键点:

“觉知”。

“觉知”就是你在做什么,你自己知道。

其实这个意思正好能连通刚才讲的“德”和现在要讲的“仁”。

“仁”为什么可以是一种“徳”?

而且是“仁义礼智信”五德之首?

因为“觉知”才有自我,有自我才有承担,有承担才有道德。

“德”并不只是一些外在的规范。

孟子说“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仁义礼智并不是一堆外在规范,要求我必须做什么什么好事,不许做什么什么坏事。

道德体现为一些规则,这没错。

但你如果只是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