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范文八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672286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说课稿范文八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数学说课稿范文八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数学说课稿范文八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数学说课稿范文八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数学说课稿范文八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说课稿范文八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数学说课稿范文八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说课稿范文八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说课稿范文八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填一填,认一认;

拨一拨,说一说,读一读;

看一看,写一写;

想一想,填一填;

认一认,拨一拨;

练一练;

想一想,说一说;

读一读,写一写;

听一听,写一写。

等十个教学环节。

下面具体说一说每个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填一填,比一比:

安排了4个填空题,是关于个,十,百、千、万等数位之间的关系的复习题,让学生以坐火车的形式按序回答,目的是进一步巩固万以内数位之间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万以内数的数位值作铺垫。

  填一填,认一认:

课件出示了一个被盖住数位的计数器,让学生尝试填出被盖住的数位,然后出示一个完整的数位顺序表,让学生结合数位顺序表认一认计数器上还有那些数位,然后填写完成。

  拨一拨,说一说,读一读:

引导学生逐一完成教材24页三幅图的拨一拨、说一说、读一读的任务。

师让学生在计数器的千位上拨2个珠子,百位上拨9个珠子,十位上拨3个珠子,个位上拨2个珠子,并对照计数器上的数位、珠子的个数,读出“二千九百三十二”,并说出其中有“2个千,9个百,三个十,2个一”。

接下来让学生尝试完成第二幅图的拨、读、写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三幅图的内容,全班交流读数结果,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知道读数时要从哪位读起,每一位怎么读,“0”怎么读,从而体会读数的方法。

  看一看,写一写:

借助数位顺序表学习写数。

先让学生尝试自己写一写,并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写,在尝试与交流中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

  想一想,填一填:

结合上面的几个问题活动,引导学生反思“读数和写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文字归

  纳能力若,为了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老师课件出示三个方面的主干,留下关键的内容让学生填写。

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些关键的内容,也就能正确地读写万以内的数了。

  认一认,拨一拨:

因为现在学生家里大都没有了算盘,加上今天不是主要认识算盘,所以没让学生带算盘,改用教具示范。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算盘的了解,再课件出示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算盘知识。

教学用书上提醒我们算盘的历史和结构的介绍,可以根据自己班上的教学时间安排,做简单介绍或吧阅读材料发给学生即可。

所以以拨20__为例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算盘上表示数的规则,巩固计数器上的数位顺序。

  练一练:

教材第25页第一题,先让学生连一连,目的是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体会位值概念,第25页第二题,练习读数写数及算盘的相应知识,题目素材选择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学生独立完成读数写数,再全班交流,说一说读数写数时硬注意的事项。

  想一想,说一说:

重点是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的重点知识。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巩固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读一读,写一写:

课件出示一组数,让学生读出,目的是检测学生对读数的方法掌握的情况。

  听一听,写一写:

老师报数,学生写数,检测学生对读数写数的方法掌握的程度。

数学说课稿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主要学习和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关的四个概念。

本节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今后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预备知识,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学生新的方程建模的基础课,为今后学习一次函数以及其他学科(如:

物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建模的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引导作用,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掌握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它们的解的概念,通过实例认识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也是反映数量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

  [数学思考]

  体会实际问题中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反映现实世界多个量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能感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重要作用。

  [解决问题]

  通过对本节知识点的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对情境问题的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上述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及教学目标,本节课中相关概念的掌握是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个数的确定。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希望平等交流研讨,厌烦空洞的说教。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

一方面通过学案与课件,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

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自主练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人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感受成功的乐趣。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所以我在教学中不只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结论的方法。

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所以我采用引导发现法为主,情景问答法、讨论法、活动竞赛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完成本节的教学,真正做到教师的主导地位。

  2.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本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运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开拓自己的创造思维。

这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究,这也符合数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四、教学过程与课堂活动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五个环节:

  1。

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NBA篮球联赛情景再现,利用世界男篮亚裔球星林书豪激励学生相信自已能够创造奇迹的励志教育,感受数学________于生活,调动学生顺利引入新课。

  2。

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概念的教学,不纠缠于其语言本身,而是通过类比整合形成新的概念。

由于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已经很了解,我主要采用了类比的方法,弱化概念的教学,强化对概念的正确理解,通过学案与课件相结合的方式,以题组形式分层渐进式训练,让学生明晰概念,巩固概念,强化概念,提升能力。

  3拓展延伸,深入概念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是一个不断循序上升的过程,而教学过程更是一个生动活沷,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脑动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4.当堂检测,强化概念

  通过课堂随机选题的形式答题,通过合作小组交流,全班展示交流,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竞争,将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认知成果,从而营造宽松、民主、竞争、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从而充分体现数学教学主要是学生数学活动教学的基本理念。

  5.反思小结,回归概念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

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

  五、教后反思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在《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中指出“没有一个人能教好数学,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在激发学生自已去学数学”。

只有学生通过自已的思考建立对数学的理解力,才能真正的学好数学。

本节课,我致力于让学生自已去发现数学,研究数学,加强数学思想、方法及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不断从“学会数学”到“会学数学”,但教无止境,课堂仍然留有遗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从这样的三个方面加强对课堂的研究:

  一是加强对学法研究、学情研究,让教学方式与内容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更贴近学生实际;

  二是重视学生课堂的学习感受,营造民主、开放、合作、竞争的学习氛围;

  三是提高教学机智、不断创新优化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灵活地处理课堂上生成的问题。

数学说课稿篇4

  课题一:

比和比例

  【重点】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提问】

  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板书课题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复习“比和比例”(板书课题)。

  二、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

  2、运用比和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看书。

  三、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89页下面的3个问题,思考:

  1、什么叫做比?

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什么叫做

  2

  3、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

举例说明。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四、先学

  

(一)看书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思考、填空。

  

(二)检测(课本第89页的例4)

  1、找3名学生板演,其余生做在练习本上

  2、教师认真巡视,发现错例,板书于黑板上对应位置。

  五、后教

  

(一)更正

写完的同学请举手。

下面,请大家一起看黑板上这些题,发现问题的同学请举手。

(由差-中-好)

  

(二)讨论

  1、看第

(1)个题的式子,认为对的举手。

为什么?

  72:

96=3:

46:

8=3:

4

  2、上面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

  3、什么叫做比例?

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看第(3)题的算式,认为对的举手?

  生说,师小结:

  5、看每道题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若对,问:

认为对的请举手。

若错,追问:

错在了哪里?

  6、评正确率、板书,并让学生同桌对改。

  过渡:

老师发现,从上课到现在每个同学都很认真,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

现在老师这里还有几道题,你们敢不敢来挑战啊?

(生:

想)

  六、补充练习

  1、一条绿化带长350米,在平面图上用7厘米的线段表示。

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2、在比例尺是1:

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A地到B地的距离是5厘米。

求AB两地的实际距离。

同学们,今天的知识你学会了?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好。

  七、当堂训练(课本练习十七)

  第2、3、4、5题

数学说课稿篇5

  1.教材分析

  1-1教学内容及包含的知识点

  

(1)本课内容是高中数学第二册第七章第三节《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

  

(2)包含知识点: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和两平行线的距离公式

  1-2教材所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

  本节课是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在此之前,有对两线位置关系的定性刻画:

平行、垂直,以及对相交两线的定量刻画:

夹角、交点。

在此之后,有圆锥曲线方程,因而本节既是对前面两线垂直、两线交点的复习,又是为后面计算点线距离(在直线和圆锥曲线构成的组合图形中)提供一套工具。

  可见,本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1-3教学大纲要求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1-4高考大纲要求及在高考中的显示形式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在近年的高考中,通常以直线和圆锥曲线构成的组合图形为背景,判断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或构成三角形求高,涉及绝对值,直线垂直,最小值等。

  1-5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教学目标

  

(1)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公式及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用公式来求点线距离和线线距离。

  

(2)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方法和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能力。

  (3)认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法思想,培养学生转化知识的能力。

  (4)渗透人文精神,既注重学生的智慧获得,又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

  确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____年4月第一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高考考试说明》(____年)

  1-6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由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

  

(2)难点: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

根据定义进行推导,思路自然,但运算繁琐;

用等积法推导,运算较简单,但思路不自然,学生易被动,主体性得不到体现。

  分析“尝试性题组”解题思路可突破难点

  (3)关键:

实现两个转化。

一是将点线距离转化为定点到垂足的距离;

二是利用等积法将其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三顶点的距离。

  2.教法

  2-1发现法:

本节课为了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使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愉快地自觉学习,通过学生自己练习“尝试性题组”,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发现、比较、论证等,从而形成完整的数学模型。

  

(1)美国教育学家波利亚的教与学三原则:

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渐进性原则。

  

(2)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

  2-2教具:

多媒体和黑板等传统教具

  3.学法

  3-1发现法:

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学生经过练习、观察、分析、探索等步骤,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论证后得到一般性结论,形成完整的数学模型,再运用所得理论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一句话:

还课堂以生命力,还学生以活力。

  3-2学情:

  

(1)知识能力状况,本节为两线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了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有对两线位置关系的定性认识和对两线相交的定量认识,为本节推证公式涉及到直线方程、两线垂直、两线交点作好了知识储备。

同时学生对解析几何的实质中,用坐标系沟通直线与方程的研究办法,有了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思想正逐渐趋于成熟。

  

(2)心理特点:

又见“点到直线的距离”(初中已学习定义),学生既熟悉又陌生,既困惑又好奇,探询动机由此而生。

  (3)生活经验: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点线距随处可见,怎样将实际问题数学化,是每个追求成长、追求发展的学生所渴求的一种研究能力。

丰富的课堂数学活动能够让他们真正参与,体验过程,锤炼意志,培养能力。

  3-3学具:

直尺、三角板

  3.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三分钟)唤醒旧知师:

“距离产生美”。

昨天我与____同学相隔遥远,彼此毫无感觉,今天的零距离荡漾着亲切,却少了想象的空间,看来把握恰当的距离才能感知美好。

  

(1)你有什么办法能得到我(A点)和____同学(B点)之间的距离?

  生:

思考,回答。

  

(2)“形缺数时难入微”。

(1)中的各种办法中哪个较好?

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比较,回答。

  教学机智:

针对学生的回答,老师进行引导。

老师进行铺垫、递进,或深入、拓展。

由此看来,两点间距离公式成为解决该问题的首选。

让我们一鼓作气,继续努力。

提问一:

还原学生的数学现实,诱发动机,乐于参与。

  提问二:

既可点燃数形结合的思想,又可唤醒两点间距离公式。

  根据认识发展理论,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是在其认识的过程中伴随同化和顺应的认知结构不断再建构的过程,达到以旧悟新的目的。

(1)

(2)两问的解决为后继知识作好了铺垫。

  4.教学评价

  学生完成反思性学习报告,书写要求:

  

(1)整理知识结构

  

(2)总结所学到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

  (3)总结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发明发现,学习障碍等,说明产生障碍的原因

  (4)谈谈你对老师教法的建议和要求。

  作用:

  

(1)通过反思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化。

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思维内化,知识深化和认知牢固化的一个心理活动过程。

  

(2)报告的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3)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缺陷,思维障碍,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自己的教法的满意度和效果,以便作出及时调整,及时进行补偿性教学。

  5.板书设计

  (略)

  6.教学的反思总结

  心理历练,得意之处,困惑之处,知识的传承发展,如何修正完善等。

数学说课稿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课,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寄信活动为素材,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集合、组合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熟悉、了解、巩固所学的邮票组合知识,并通过探究,知道如何确定邮资,会寄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

  二、说教法学法

  1、以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呈现一些不同的邮票,让学生了解邮票的相关知识,认识邮票的作用,为后面探索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作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通过邮票上的图案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凸现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出示国家邮局关于新含邮资的规定,使学生了解信函邮资的一些常识,并说明确定信函资费的两大要素:

  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还是外埠。

  第二,信函质量。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填写1克——100克的资费表格,确定100克以内的信函所支付的费用,再确定哪些资费可以仅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支付,那些不能。

然后再小组合作,设计出一张符合要求的邮票面值。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中提升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练习相似类型的习题,如最多用4张邮票支付不超过400克的信函,,除了用0。

8元和1。

2元的邮票外,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在练习活动中,先小组合作再独立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观察邮票

  问:

你寄过信吗?

见过这些邮票吗?

  2、说一说。

  

(1)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

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二)组织活动:

  1、出示邮票相关的费用。

(课本118页)

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1)不到20g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

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

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

每重20g,邮资1。

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

40元。

  3、不足20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

60元。

  4、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能用80分和1。

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

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1)不超过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

引导列表描述。

(课本119页)

  

(2)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

80分,1.2元。

  两张:

80分×

2=1.6元,1.2×

2=2.4元,0.8+1.2=2.0元。

  三张:

0.8×

3=2.4元,1.2×

3=3.6元。

数学说课稿篇7

  1.地位和作用

  “分式的意义”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中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十五章的第一节内容,是中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式的概念与整式是紧密相联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同时也是对前面知识的进一步运用和巩固。

学生掌握了分式的意义后,为进一步学习分式、函数、方程等知识作好铺垫;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2.学情分析

  我任教班级学生基础不是很扎实,学习能力不够高.通过分数的学习,学生可能会用分数的定义去理解分式.但是在分式中,它的分母不是具体的数,而是含有字母的整式。

为了让学生能切实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作了适当的延伸拓展和变式处理。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分式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有理式是不是分式。

  

(2)技能目标:

掌握“如果分式的分母的值为零,则分式没有意义”;

“如果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时,分式的值为零”,会推断分式的分母中所含字母的取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