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发展分析7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671165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事业单位发展分析7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行政事业单位发展分析7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行政事业单位发展分析7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行政事业单位发展分析7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行政事业单位发展分析7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政事业单位发展分析7篇Word下载.docx

《行政事业单位发展分析7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事业单位发展分析7篇Word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政事业单位发展分析7篇Word下载.docx

直至上世纪90年代后期,内部控制规范问题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以及沪深两大交易所的重视。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ICPA)颁布《独立审计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1996)是我国内部控制建设的开端,自此之后我国的内部控制建设迅速发展。

相继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内控制度在各单位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审计机关内部控制测评准则》(2003)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体系开始与国际接轨。

(二)企业内部控制在我国的发展进程

2008年,我国五部委共同颁布《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和完善其内控建设。

这标志着内部控制不再仅仅是财务会计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个企业需要去关注与重视的事情。

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出台,对我国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规范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该配套指引的出台表明企业内控规范体系在我国已基本建成。

而反观行政事业单位,两者在资金来源、会计核算、风险识别、管理模式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不能简单套用适用于企业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需要学者的进一步研究。

(三)行政事业内部控制在我国的发展进程

2012年,财政部颁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该规范初步建立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框架,对其有效实施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不过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规范的主观能动性普遍较低,因此我国相关专家学者做了很多的努力与尝试,希望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成为了来调动内部人员的积极性。

直至2016年,财政部颁布当年第11号文件《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将相对应的要求具体化,以提升相关人员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持续完善理论基础,积极探索评价方法,以期更好地满足实践要求。

三、美国政府内部控制的发展进程

广义上的政府包括了行政事业单位,因为体制关系,国内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应的即为国外政府内部控制。

政府内部控制最早在美国受到关注,当今已发展得相对健全、完善。

18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各类规范性文件,其发展进程大致经历了内部会计控制阶段,内部会计控制向管理控制发展的阶段以及内部控制框架阶段。

21世纪以后,美国政府内部控制体系趋于完善,研究成果日渐丰富。

美国审计总署再次修订《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2014),在内部控制的定义、适用范围以及报告目标等都做了进一步的深化完善。

美国政府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是循序渐进并逐步发展的一个过程,制度环境与经济环境都至关重要。

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推进了政府的内部控制建设,内部控制环境和内容的持续变化,反过来促使法律法规的持续修正,产生良性循环,逐步完善。

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可以在一定水准上借鉴国外的模式,但因为国情差异,不可以生搬硬套,需要结合国内现状进行研究。

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趋势

通过对以上国内外行政事业单位与政府内部控制发展进程的比较,显然我国的内部控制研究远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但其发展迅猛。

美国用了将近一个世纪来建立内部控制框架,而国内从内部控制的提出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框架的建立也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

我国内部控制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同时,也会带来很多问题,需要持续地研究与修正。

(一)更注重内部控制实施与发展的环境因素

近年来我国颁布的多个相关文件,为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与此同时明确政府内部控制规范的制定主体与单位内部责任主体,建立监督评价机制以促进内部控制制度持续完善,朝着“内部控制标准化”迈进。

2016年12月3日,中国会计学会内部控制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对我国内部控制建设提出了总的方向指导,并对不同性质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分别进行了细化讨论。

会议全面覆盖了内控原理、企事业单位内控、内控评价,国际前沿及结合国外相关经验等多个方面,全面把握了中国内控发展现状与趋势。

(二)更体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重要性

每一个实施单位都应明确其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大多单位都有一个内部控制的归口误区,即认为内部控制仅仅会计部门或者审计方面的事情。

但是,内部控制的层面是靠高于会计部门的,应该作为单独的部门出去独立的实现其职能。

近年来,我国财政部发表了多个规范文件,还是从财务角度来强调这个事情,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内部控制规范主体势必会上升到国家层面。

(三)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更强的主观能动性

“以评促建”是政府引导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规范的一个重要举措,其首要进行的就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自评。

这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相关人员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内部控制意识,提升内部控制相关专业知识。

行政事业单位应从被动接受执行内部控制转化为主动执行,做到主动进行自我约束与监督,继而主动评价改进内部控制规范。

(四)内控理论与实务联系更加紧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结合了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的科学的完整的可操作的一个制度体系。

中国会计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中,来自高校、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各个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和一线工作人员一同进行探讨。

从理论联系到实际,把实务中遇到的问题分类探讨,为理论的构建提供不可或缺的动力。

比如,在2016年底以前的行政事业单位自评实施过程中,就出现了自评要求过宽的问题,导致了内部控制的缺陷无法被识别。

而如果内部控制评价由第三方进行,势必也会存有第三方对评价单位具体情况了解不到位的问题。

(五)更加注重内部控制的优化

内部控制意味着成本的投入,只有当内部控制实施的收益大于其投入成本的时候,我们才认为内部控制是有效的。

如何通过内部控制资源分配,用同样的资源达到最大的利益,是更高的难题。

现今我国的内部控制存有着“流程过于复杂,步骤过多,控制点过多,关键控制点过多”的问题。

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就是对其进行优化,判断出控制点的重要级别,选择主次进行改进。

五、结论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发展趋势良好,阶段成果也有所体现。

但无论从业务层面还是单位层面来看,都是有所欠缺的。

因此,立足于现状,结合国外相关经验把握国内发展趋势,从理论和实践上共同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财参考文献:

1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01:

57-62+96.

2田祥宇,王鹏,唐大鹏.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征研究J.会计研究,2013,09:

29-35+96.

3白雪迪,张庆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几个问题的探讨J.财务与会计,2013,07:

56-58.

4唐大鹏,吉津海,支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

模式选择与指标构建J.会计研究,2015,01:

68-75+97.

第二篇:

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问题及策略

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是政府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核心载体,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充分发挥职能的关键保障。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协调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增速换挡、驱动转换的重要杠杆,对其资产管理的合规性、科学性、严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章重点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有的普遍性问题进行剖析,继而从制度、人才、技术三个层面提出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对策。

新常态;

资产管理;

制度建设;

人才培育

一、引言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作为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完善公共资产管理的必要举措。

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的机关属性,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层面存有很多问题,譬如资产管理重视现金资产管理而忽略固定资产的管理,强调资产的购置而弱化购入资产的使用管理等。

这些资产管理层面存有的问题直接致使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无法得到有效配置,最终不仅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还不能有效履行其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正常职能,对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是全面适应公共财政体制深化改革的内在需要,是有效协调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增速换挡、驱动转换的关键举措,由此研究新常态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问题及对策不仅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而且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二、新常态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问题

因为资产管理理论相对滞后、缺乏科学规划、缺少有效监督等问题的存有,导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使用率低、浪费严重,难以真正实现国有资产的有效配置。

1.资产管理理念相对滞后,国有资产使用率普遍较低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和现代公司管理体制的初步构建,我国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走在市场前沿,其资产管理理念远超行政事业单位,这是因为单位组织结构与基本属性而决定的。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理念的相对滞后,必然造成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使用率偏低,其传导路径有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内部不良风气造成资产使用率低。

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观念滞后,其在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执行情况、管理积极性等方面都存有不足,从而在单位内部衍生出重钱轻物、重购轻管、攀比浪费等资产管理怪象。

例如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购置健身器材但却长期搁置,既不使用也不处理,使其一直处于闲置状态,又如部分单位购置乘用车而不列入固定资产,形成账外资产,更有甚者存有资产档案管理混乱,国有资产存量记录不实等情况。

第二个层面,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与外部企业在业务对接上因为不重视资产管理从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例如对于车辆、打印机、电脑等资产处理的随意性较大,从而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在与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经常吃亏,在这一过程中是极其容易出现权力腐败的。

2.资产管理缺乏科学规划,国有资产难实现

优化配置规划是基于对未来的综合考量与利弊权衡而做出的科学计划,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与基础,这对于资产管理来说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普遍缺乏科学规划,部分落后地区的行政事业单位甚至都没有形成常态化的资产管理制度,全靠行政事业单位的临时需要与主管单位或领导的主观认识来进行钱财物的申请、购置、使用,资产管理的随意性较强,这无疑给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带来障碍。

缺乏国有资产购置预算控制体系是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普遍性问题,其危害异常明显。

首先,从宏观上来说,缺乏有效的预算体系与规划,那么行政事业单位总是具有非常强的积极性为争取更多的资源而进行预算作假(虚报),无论其是否真的需要这些资源,导致在整体层面,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宏观配置难以实现有效化。

其次,从中观上来说,因为缺乏预算环境的有效限制,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扩张快,从而为其疏于管理埋下诱因,正所谓不缺钱花就不愁没事做,预算的约束作用完全消失。

再者,从微观上来说,因为缺乏预算控制,那么行政事业单位在本单位的钱财物分配方面也不清晰明了,缺乏资源投入的重点方向,从而浪费了有限的资源,例如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已经给员工配备了台式电脑,但是因为员工个人需要,又申请购置笔记本,这就是典型的浪费现象。

而且在缺乏有效预算控制的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的使用更为随意,最终导致浪费,难以实现资产利用与配置效用的最大化。

3.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监督,国有资产隐性浪费现象多

在国有属性下,缺乏有效监督的单位或个人都可能存有懈怠或消极的主观动机,更有甚者可能会利用监督的缺位而去谋私利,最终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收益管理监督不重视,造成该收入难以纳入到预算中。

例如一些医疗研究单位打着更新换代产品的旗号,将一些非常先进的技术设备低价转让给市场某些企业,这无疑存有极大的利益输送嫌疑,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很少建立对资产管理的考核体系,没有对财务人员或者管理人员进行资产管理的专项考核,这无疑降低了员工进行资产管理与监督的积极性,从而使得很多不法分子有漏洞可钻。

再者,因为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都处于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如气象、医疗、环保等,因为这些领域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所以对于新购入的大型重点设备、产品、技术,必须要通过极其严格的审核监督,才能真正避免科技转型换代造成的损失。

三、新常态背景下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对策

基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有的问题,结合我国经济新常态对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影响因素,本文从制度、人才、技术三个层面提出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对策,以期实现我国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科学化。

1.完善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资产管理预算、考核、监督机制三管齐下

如前所述,预算、监督、考核等制度的缺失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普遍性弊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完善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具体来说应该从资产管理预算、考核、监督等三个方面入手,力争做到三管齐下。

第一,强化资产购置的预算机制,做到有规划、有重点的资产管理配置,强化资产管理的科学性、严肃性、可操性,避免国有资产的浪费与流失。

第二,行政事业单位要针对相关人员制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强化其科学管理国有资产的动力,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主动管理与执行层面改善制度的执行与落实情况。

第三,要增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监督,尤其是对于资产收益管理的监督,必须全面、科学、严谨,要杜绝隐形的国有资产流失,在持续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同时,力争实现我国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增强资产管理的人才培育,资产管理意识、规划、执行等层面

多方强化意识滞后、规划薄弱、执行虚化等问题折射出来的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人才队伍不够强大,具体表现在人员素质、人员配备、人员组合三个层面。

在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无疑是执行一切战略的重中之重,由此必须增强资产管理的人才培育,以期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意识、规划、执行等层面的多方强化。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优秀的资产管理团队需要具备三个标准:

首先,对人员素质有一个常态化的考评,具体包括专业业务能力的考评、职业道德素质的考评、政治素养的考评,要确保行政事业单位从事资产管理的人员在专业素质上突出、在职业道德上过硬、在政治素养上可靠,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国有资产不流失;

其次,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人员团队的构建,既要有完善的培训体系,又必须建立淘汰机制,从而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强化,也配合前文所提到的资产管理绩效考核,从而真正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闭路循环;

最后,对于违法、违规、违纪的资产管理人员,必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严肃资产管理纪律。

3.加快资产管理的技术更新,资产管理真实、精准、科学等效果

全面凸显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在确保信息真实、便捷、准确的前提下实现管理成本的降低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必然追求。

由此未来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必须加快技术更新,实现资产管理真实、精准、科学等效果的全面凸显。

从一些发达地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经验来看,建立信息化的资产管理系统是目前加快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技术更新的有效路径与手段,其好处在于:

一方面,确保资产核算与管理信息的及时性、便捷性、真实性、精准性,也就是说在提升资产管理效率的同时还提升资产管理信息的可靠性,更为重要的是该系统的建立还能有效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透明度与公开性,从而强化资产管理的监督效果;

另一方面,全面降低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的人力成本,降低了因人为因素造成的统计失误、无意出错等情况的发生,全面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是政府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核心载体,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关键保障,这对我国经济的高效、稳健、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当前,因为资产管理理论相对滞后、缺乏科学规划、缺少有效监督等问题的存有,导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使用率低、浪费严重,难以真正实现国有资产的有效配置。

因此,我国各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完善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资产管理预算、考核、监督机制三管齐下;

增强资产管理的人才培育,资产管理意识、规划、执行等层面多方强化;

加快资产管理的技术更新,资产管理真实、精准、科学等效果全面凸显,从而全面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唐晓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研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2.吕晓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武汉大学,2012.

3.王艳秀.浅谈如何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财会学习,2016(18).

4.张水法.论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事业财会,2004(06).

5.王源远.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及思路探讨.财会学习,2016(20).

第三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分析

自财政部推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在现行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以下简称《内部控制规范》)的具体要求,完成了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架构。

不过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尚处于初建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有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业务流程改造滞后、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不全面、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不完备、监督评价机制不健全等缺陷。

距离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还有很大的差距。

本文着重探索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难点及改进策略。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一)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行政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应着力于有限的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升行政管理能力,优化公共服务品质。

虽然目前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在既有的制度基础上依据《内部控制规范》和《操作指引》的要求,编制完成了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制度流于形式,对风险的评估控制、业务流程的再造、不相容岗位的设置,均未能真正触发组织的底层变革。

内部控制制度不是静态的工作口号,而应该是动态的管理模式,应该在执行过程中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业务形式的变动持续修正、调整,以期日益完善。

如果内部控制制度不能落实于组织运行的各个环节,就会流于形式。

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大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在执行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单位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二)业务流程改造滞后

行政事业单位的政府职能和公共服务属性决定了其内部控制有别于企业单位的“企业价值最大化”追求,其内部控制目标、原则、要素均紧紧围绕风险防控展开。

行政事业单位既有的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以行政层级化管理为主,而其业务开展以行政命令为导向,往往陷于僵化、低效的泥沼。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施行,将权力关进了制度笼子中,有人担心是否会同时束缚了组织的活力和效率。

通过对业务流程的梳理,确立风险环节,明确职责划分,将制衡机制嵌入到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以完成流程再造,是提升业务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的有效途径。

不过改变既有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可能涉及跨层级、跨部门的合作协调,势必遇到阻力和困难,也是行政事业单位现阶段业务流程改造相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显得滞后的原因。

(三)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不全面

按《内部控制规范》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评估分为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分别进行,依照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等步骤,对单位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和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量化测评。

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经济业务的专业性、公益性突出,相关政策法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变迁迅速,这就要求风险评估人员既能熟悉政策法规,又对经济业务的流程、特点和关键环节相当了解。

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评估工作,仍以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为主,主要集中在预算、收支、资产管理方面,仍以内部审计人员和财务人员为主,风险评估的全面性、独立性、专业性都有所欠缺。

(四)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不完备

《内部控制规范》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其功能应覆盖单位的主要业务控制及流程管理。

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看,预算管理业务主要使用财政业务信息处理平台,收支业务主要使用非税收入管理信息系统和财务软件,政府采购业务使用财政政府采购平台,资产管理业务使用专业公司开发的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和其他资产管理软件,建设项目和合同管理则很少有独立软件系统。

上述系统功能模块相互独立,无法实现数据共享、信息互传,成为各自为政的信息孤岛,且其设计不是以单位内部控制目标为导向的,即无法满足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需求,又无法实现信息公开和内部监督职能,降低了内部控制效率。

(五)监督评价机制不健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设置了单位自评价、内部监督、外部监督三层监督机制。

目前大多数单位都完成了内部控制自评价和年度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不过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弹性较大,受单位评价部门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在现行的制度体系下,很难客观完整地评价单位的内部控制状况。

内部监督主要由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牵头负责,不过目前有相当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和专职的内部审计人员,有的内部审计人员兼职于财务部门或行政管理部门,其专业业务能力和独立性都不容乐观,内部监督成效有待商榷。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还在初建阶段,外部监督机制尚不完善,外部审计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仍以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业务为主,仅仅在实施外部审计的过程中兼顾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情况,未能提供独立专业的内部控制审计服务。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改进策略

(一)成立内部控制组织,落实内部控制工作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侧重于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着重于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设计应“横管到边,纵管到底”,要求将制衡机制嵌入到单位行政运行和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防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