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中的语言运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667545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际中的语言运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哥、妹、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傍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叔、伯、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且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等都严加规范,一一区分,其语义功能之细密、描述之精确,令人叹为观止。

(2)社交称谓

社交称谓是指除去亲属称谓以外的,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

社交称谓又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

非亲属称谓是以社会生活中在“人”这个本位上,除去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而外的那些表示人际关系的称呼。

汉语中的社会称谓,只要有衔头的,基本上都可用作称谓。

如石班长、张助理、吴科长、陈会计等。

所有的职务:

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

军衔:

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

职称:

工程师、高工、教授、讲师、编审等;

学位:

博士;

职业:

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3)敬语和谦语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对他人应使用敬称和谦称,应该尽量贬低自己、抬高他人以示谦虚、尊敬及客气等。

因此汉语里拥有大量的敬称、谦称的词和词组。

如称自己为“在下、鄙人、小弟、属下、老朽等”,称对方的人为“家父、家慈、家兄、敝东、敝岳、贱内、小儿、犬子等”。

以上为谦称。

对他人的尊称有“令尊大人、尊夫人、尊翁、尊府、令堂、令兄、令郎、令媛、令孙等”,以及“……君、……公、……老等”。

这类敬辞和谦辞反映了中国人比较独特的人际态度。

如要把这类汉语译成英语,一般多采用较为直接或较为婉转的说法。

如:

您,您老人家you

敝人I,me

令尊,令兄yourfather,yourbrother

家严,家慈myfather,mymother

师母,伯母,嫂子youwife,Mrs.

令郎,令爱yourson,yourdaughter

令侄,令亲mynephew,myaunt

例如:

年龄称谓趣谈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三、禁忌语

什么是禁忌语?

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就可能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禁忌语”。

日常交谈中需要避讳的内容一般有:

1、生理上的缺陷。

诸如耳聋,眼瞎,脸麻,背驼,腿短,五官违常,肥瘦失宜。

如果彼此不是那么亲密无间,或对方不够开朗大度,说话时对上述种种都应当避开,不得已时只好采取间接表达方式。

2、家庭不幸。

像亲属死亡,父母离异,婆媳不和,父子关系紧张,子女品德不端,晚年膝下茺凉,身有难言这隐,患上不治之症,不是当事人主动提及,则不宜贸然询问。

3、个人在为人处事方面的短处,学业能力上的不足,种种不够体面的经历和现状,这些也都是不希望他人碰撞的敏感神经。

4、特定的风俗习惯。

回族人忌食猪肉,当然也不不喜欢人家说猪。

西方人的一般不高兴别人打听自己的年龄、工资收入。

不少农村忌讳逢年过节时有人上门讨债,遇有喜庆怕人家说不吉利的话。

不知道这些,就会在无意中惹人不高兴。

讲话要注意避讳,早已成为人们的注意问题了。

再探讨一下讲求避讳的具体方法,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供参考:

1、改换说法,寻找替代。

对跛子讲客气,要说“你腿不方便,请先走!

”对聋子表示照顾,说就讲“你耳背,请往前坐!

”老张长得胖,这是生得“富态”,老李长得瘦,这是长得“精干”,受伤流血是“挂了花”,为终老准备的棺木是“寿材”。

2、注意语言环境,以防产生反感。

如你爱人做错了事,关起门来怎么批评也不要紧,当着外人,你把他(她)数落了一通,这面子往哪儿放?

有几个不避讳的!

3、注意语言对象,以免出现误会。

一个谙熟外文人的人,在几个不通外文人面前,大谈掌握外文的重要性,甚至说什么当今时代,不掌握一门外语,简直是新型文盲。

4、入境问俗,入乡随俗。

这样右以主动免去避讳。

四川方言中“舌”与“折”、“蚀”同音,四川饭店肉铺做生意的人,这图吉利,便把猪舌、牛舌称为“猪招财”、“牛招财”,你到了四川就不要张口闭口买猪舌头、牛舌头。

南京人结婚时忌讳人家送伞作礼物,“伞”和“散”同音,太不吉利。

送不得当然也说不得。

上海人看望病人忌带苹果,究其实,又是谐音作怪,原来在上海话里“苹果”和“病故”一个念法。

为了免生不快,你只好从俗从众,管好自己的舌头。

四、委婉语

委婉语是交际中一种与直接语或禁忌语相对应而存在的普遍语言现象.事实上,委婉语是在语境的制约和作用下、体现交际主体心理需要而产生的,表达者不直说本意,而选用具有与直接语所指或含义相同的\'

说法\'

来替换表达的一种语言现象.

思考:

通常在哪些情况下使用婉言语,应该怎么使用呢?

讨论并归纳:

1、有些事物或现现象,人们从来不原直说,必须用婉言。

如人们避讳说“死”,可以用其他词来说,“逝世”、“见马克思”、“没了”……

2、对于某些疾病,生理缺陷等,往往要使用婉言。

3、交际中说到自己,常用表示谦虚的说法。

如把自己的意见说成“不成熟的意见”,把自己突出的成绩说成“我做得还很不够”等。

4、交际中要求别人做什么事,常用祈使表示商量的语气。

如向别人借笔,可以说:

“请把笔借给我用一下,行吗?

5、当别人要你干你所不愿意干的事时,你可以用别的理由婉言推辞。

如别人请你去看电影,你不想去,可以说:

“对不起,我今天很忙,改天去吧。

6、批评别人时要尽量用婉言,缓和语气,以免对方产生抵触情绪。

提问:

如果你正在排队买东西,一个后面的人插到你前面,你应该怎么说好呢?

A、“别插队!

自觉点!

”B、“按顺序排队,请到后面去!

”C、“请不要乱插队!

D、“您如果有急事,请站在我这儿,我到后面边排队去。

菜场上,一位营业员发现有位顾客买菜时,把菜叶剥掉许多。

于是,她走上前去,和蔼地说了一句话。

你想她应该怎么说才显得委婉?

A、“同志,你不能把菜叶剥掉!

”B、“你注意些,不能这样买青菜!

C、“请小心点儿,别把菜叶碰掉了。

”D、“有这样的买菜吗?

你剥掉的菜叶谁要?

以上哪个用了婉言语?

五、小结

在交际中,我们学会了准确的称呼、注意避讳,能娴熟地运用婉言语,世间必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情,人事交往中自然也就多了一分和谐,多了一分文明。

六、布置作业:

1、P106中第一小题

2、P108“课外延伸”

板书:

(1).亲属称谓

一、称谓语

(2)社交称谓(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

(3)敬语和谦语

二、禁忌语1、生理上的缺陷。

2、家庭不幸。

3、个人在为人处事方面的短处,

学业能力上的不足,种种不够体面的经历和现状

4、特定的风俗习惯。

三、委婉语

1、有些事物或现现象,人们从来不原直说,必须用婉言

2、对于某些疾病,生理缺陷等,往往要使用婉言。

3、交际中说到自己,常用表示谦虚的说法。

通常在哪些情况下使用婉言语4、交际中要求别人做什么事,常用祈使表示商量的语气。

5、当别人要你干你所不愿意干的事时,你可以用别的理由婉言推辞。

6、批评别人时要尽量用婉言,缓和语气,以免对方产生抵触情绪。

际中的语言运用(三)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三)●委婉语一、含义:

以婉约的言词拐弯抹角地指称某一事物或现象的语言形式。

1、委婉地指称某种事物;

2、减少话语对听话人的刺激;

3、表达说话人对某人、某事的评价与态度;

4、客气地向听话人提出某个要求。

二、应用:

1、(公园里)禁止攀折花木,不乱扔垃圾。

改写为:

除了记忆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

2、(教学楼内)禁止喧哗,不许打闹。

文明你的语言,优雅你的举止。

3、(阅览室内)图书不得带走,违者罚款。

带走满腹知识,留下一架好书。

4(银行内)发现假币,一律没收。

一旦发现假币,我们留作纪念。

5、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一次在主持晚会时不慎被裙子绊倒,全场一片哗然,这对一个主持人来说无疑是再尴尬不过的事情了。

只见她从容站起,拾起话筒面带微笑对观众说:

“谢谢大家,是你们的热情让我倾倒!

”(机智)现场观众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

6、著名电影演员李雪健因成功扮演焦裕禄而荣获“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

颁奖仪式上他说了这么一句话:

“所有的苦和累都让焦裕禄受了,所用的荣誉都让一个傻小子得了。

”(精妙)三、扩展:

1、招聘服务生的老板,面试前来应聘的三人说:

推门进屋,突然看见女顾客在洗澡怎么办?

甲说:

对不起,小姐。

已说:

然后把门关上。

丙说:

对不起,先生。

2、限定的语体和语言环境:

(1)在商店的广告里:

欢迎你届时惠顾。

(2)在给兄弟单位的请柬里:

敬请届时光临指导。

(3)在给下级的通知里:

务必准时出席。

(4)在家宴中,父母给子女得口头通知:

到时候一定回来。

四、总结:

对象——看清对象——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场合——分清场合——到什么山砍什么柴礼貌——注意谦敬——摆正位置语体——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目的——言随旨遣——有的放矢

理探究

编写意图

一、调查并了解言语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情况,探究背后隐藏的文化和心理现象。

二、了解不同类型的交际语言现象的使用场合、适用范围,以指导日常交际。

教学建议

一、课本中举了三种最典型的交际语言类别,可做的还很多,像“寒暄语”“致谢语”“祝颂语”“抚慰语”“吉祥话”等都可以纳入探究的范围。

但无论哪一种,都必须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展开探究活动,因此,要组织学生展开调查,可以从书刊杂志上统计有关的语言材料,也可以编制调查问卷,到街头随机调查路人的使用情况,比如要调查现代汉语称谓语的情况,就可以参照下表分别调查(有关术语详见“有关资料一”):

称谓词类别

面称

背称

亲属称谓

血亲关系

姻亲关系

非亲属称谓

代词称谓

社交称谓

关系称谓

职衔称谓

谦称敬称

亲昵称谓

戏谑称谓

名字称谓

如果想调查中西称谓语的不同,只要在表里再分成西语和汉语两类就可以。

通过这样的调查,课本中所提到的两种文化背景下称谓语系统的差别也就一目了然了。

也只有通过这样的详细调查,才能了解现代汉语称谓语的基本情况,对于其中的一些有意思的问题,也才能有所察觉,比如:

对男老师的妻子,我们知道叫“师母”,但是怎么称呼女老师的丈夫呢?

恐怕没有一个合适的词语,这种现象很多,语言学家把它称为“称谓语空缺”,如果能再找到一些,说说解决的办法,对学生的实际言语交际能力是有帮助的。

二、禁忌语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避讳,有避皇帝讳的,也有避尊长讳的,这一类让学生搜集相关的材料(比如避讳的例子、折衷的办法等),了解古代避讳的制度,以及背后的等级观念即可。

另一类是民俗性忌讳,这样的词语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碰到,有的是一个群体共同的禁忌,有的则是针对具体的场合、具体的人,找一些例子,分析背后的文化心理。

三、委婉语和禁忌语是有联系的,因此可以和禁忌语的考察结合起来,分析应用委婉语是出于什么样的禁忌,委婉语有哪些类别。

这两个活动最后都可以形成一个小的综述文章,比如《我们家乡的禁忌语》《普通话中的委婉语》《交际中的言语“雷池”》等。

四、另有一些题目,可供参考:

1.从妇女称谓看古代妇女的地位

2.古代“老师”称谓谈

3.称帝王为何反称其随从

4.有一个谜语:

“琴上寄文心,笔端表错意(打一网络称谓)。

”如果你经常上网使用BBS,你就会知道谜底是“斑竹”。

这个词其实是“版主”的变体,有时候还写做“板猪”。

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变体?

网络上还有没有类似的称谓语?

5.吉祥话趣谈

参考资料

一、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崔希亮)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首先可以分为面称和背称。

面称就是称呼性称谓,背称就是指称性称谓,如亲属称谓的“爸爸、妈妈”是面称,“父亲、母亲”是背称。

有些称谓面称和背称同形,如“舅舅、老王”等。

称谓词从它们的交际功能上看,可以分为以下九个层次:

代词称谓、亲属称谓、社交称谓、关系称谓、职衔称谓、谦敬称谓、姓名称谓、亲昵称谓和戏谑称谓。

每一类称谓形式都有自己的交际功能和适用范围,它们在使用上受到各种各样的制约,说话者要根据彼此的关系、说话的场合、各自的人文背景选择一个恰当的称谓。

1.代词称谓

称谓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这里只讨论体现人与人关系的语言形式。

人称代词通常不被承认为称谓形式,这是因为在汉语里人称代词不必根据交际双方的关系而变化(“你、您”除外)。

但是考虑到与其他语言系统的对应关系,我们还是有必要把它们列举出来。

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有13个,它们是:

我 你 您 他(她) 我们 你们 他(她)们 咱们 人家 咱 大家 各位 诸位

2.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包括亲属间的和非亲属间的两种:

前者在亲属之间使用,后者在社会上使用。

“爸爸、妈妈”是纯粹的亲属间的亲属称谓,而“叔叔、大哥、大姐”等称谓形式既可以用于亲属间,也可以用于非亲属之间,“阿姨、大妈”这一类的称谓形式则只能用于非亲属之间。

亲属称谓又有血亲称谓和姻亲称谓的分别,如(以常用的为例):

血亲称谓

爷爷 祖父 奶奶 祖母 姥爷 姥姥 外公 外婆

爸爸 父亲 妈妈 母亲 叔叔 伯伯 舅舅 姑姑 姨妈

哥哥 姐姐 弟弟 妹妹 堂兄 堂弟 堂姐 堂妹

表哥 表兄 表弟 表姐 表妹

儿子 女儿

侄儿 侄女 外甥 外甥 女儿

孙子 孙女 外孙 外孙女

姻亲称谓

姑父 姨夫 舅妈 婶婶 伯母 大妈 大娘

嫂子 弟妹 姐夫 妹夫 大伯子 小叔子 大姑子 小姑子

儿媳妇 侄媳妇 女婿侄 女婿

孙媳妇 孙女婿

非亲属间的亲属称谓有的选用血亲称谓,如“叔叔、伯伯”等,有的用从血亲称谓中派生出来的称谓形式,如“阿姨、大妈、大爷、大哥、大姐”等。

姻亲称谓除了“伯母、嫂子”外一般不用于非亲属间。

血亲称谓的面称常常取单音节形式,或者在前面加上行辈。

爸 妈 爷 奶 姥 叔 舅 姑 姐 哥……

三叔 大伯 老舅 四姨 二姑 三姐 六哥……

亲属称谓还有一种特殊形式,借子称或者从子称。

借子称是在亲属称谓前加上“他”(指自己的孩子),“他爸”=“孩子他爸”;

从子称是站在自己孩子的立场上使用跟孩子一致的称谓形式。

它们既可以用作面称,又可以用作背称。

借子称:

他爸 他妈 他叔 他三奶 他二叔……

从子称:

姐姐 哥哥 爷爷 奶奶……

3.社交称谓

社交称谓又称礼貌称谓,主要用于社交场合或者用于称呼有特殊身分或地位的人。

它包括以下一些称谓形式:

先生 夫人 太太 少爷 小姐 大人 阁下 陛下 老爷 殿下 女士

它们可以直接用作称谓,也可以附加在其他称谓形式后面,如:

总统先生 居里夫人 张太太 王小姐 法官大人 总理阁下 国王陛下 亲王殿下 张先生 莺莺小姐

但是有些音译外来词则是例外,如:

密斯张 密斯特李

社交称谓中的“先生、小姐”使用频率最高,而且有泛化的趋势。

但是它们在使用当中却有许多麻烦,比如对有一定地位的年轻女子称“小姐”不会有问题,在服务行业,我们称年轻的女子、或者不太年轻的女子为“小姐”也不会有问题,在其他的行业(比如机关、学校)对同样年龄的女子我们就不敢肯定称“小姐”是否合适。

“先生”与“小姐”是不对称的,“先生”是一种尊称,“小姐”不一定是尊称(如“三陪小姐”就不是尊称);

“先生”可以称呼男性,也可以称呼女性(如宋庆龄可以尊称为“庆龄先生”),而“小姐”绝不会用来称呼男性;

在服务行业我们对女服务员可以称“小姐”,但是对男服务员我们却一般不称“先生”,大多数人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但最近也有人称“先生”。

这说明称谓系统有空缺,也正在变化之中。

4.关系称谓

关系称谓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它有以下一些形式:

同志 老师 师傅 同学 老板 朋友

不同的社会阶层习惯使用不同的称谓形式。

相同的称谓形式在不同的称谓场合有不同的指称含义。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高频称谓词,它们会各领风骚几十年,这里面有社会原因。

“同志”曾经是个用途极广的称谓形式,但是现在有迅速萎缩的趋势。

“老师”本来只用于学校,但是现在已经泛化,许多与教师职业无关的人也被尊称为老师。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称谓的混乱。

“师傅”使用范围很广,但是目前也有萎缩的趋势。

“老板”是冬眠近40年之后又重新起用的称谓形式,它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新变化。

本来“同志”只限于党内使用,1949年以后逐渐在大陆范围内为全社会所通用,它成了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标志。

“文革”期间,工农兵的地位迅速提高,尤其以工人老大哥的地位为尊,于是“师傅”就成了与“同志”并驾齐驱的称谓形式,并逐渐有取而代之的势头。

改革开放以后,海外的“先生们”和曾被贬为“臭老九”的海内的“先生们”备受青睐,于是“先生”“老师”又成了新的尊称。

可谓“风水轮流转”,称谓的指针永远指向时代大潮的浪尖儿,它成了时代的风向标。

5.职衔称谓

职衔称谓是一种极普遍的称谓方式。

它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职业性称谓,一是头衔性称谓。

职业性称谓:

大夫 医生 护士 律师 教练 会计 经理 工程师

头衔性称谓:

部长 市长 团长 主任 上校 教授 博士 大师

职业性称谓的面称只选择在大众心目中有地位的职业名称,而不会选择另一些,如以下几个称谓一般不用作面称:

司机 厨师 理发 师钳工 车工 架子工

但是在农村地区,“木匠、瓦匠”是可以作为面称使用的。

头衔性称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1)官衔:

部长 司长 局长 署长 处长 科长 股长 省长 专员 州长 市长 县长 乡长 队长 军长 师长 旅长 团长 营长 连长 排长 班长 书记 主任 所长 馆长 厂长 场长 船长 机长

(2)军衔:

元帅 将军 上将 中将 少将 上校 中校 少校 大尉 上尉 中尉 少尉 上士 中士 下士

(3)职衔:

教授 讲师 研究员 助研 编审 高工 工程师

(4)学衔:

博士(硕士、学士不做称谓使用)

头衔性称谓中有个正在迅速成长膨胀的称谓“老总”或者“某总”,这个称谓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

1949年以前称国民党官兵为“老总”,1949年以后称朱德、陈毅等元帅级的人物为“老总”,90年代以后称总经理为“老总”,有时也把总工程师称为“老总”。

无论何时“老总”都是一个尊称。

所有头衔式称谓都含有对被称呼者的敬意在内,虽然这种称谓形式本身并不是敬称。

称谓形式的使用反映的不是人们对语言形式的态度,它反映的是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等级观念的态度。

头衔性称谓有的可以冠以姓氏,例如官衔、职衔和学衔,但是遇到带有“副”字时为了交际的礼貌原则,习惯上要把“副”字去掉,工程师系列则直呼为“某工”;

有的则不能冠以姓氏,如军衔,我们不用“张上校、李上尉”(“将军”除外)。

职衔中除了科技人员,初级、中级职称一般不做面称使用。

6.谦敬称谓

谦敬称谓包括两种称谓方式:

一种是谦称(或贱称),一种是敬称。

谦称是下对上说话时或与平辈说话时比较客气的自称,有时也可以是上对下比较客气的自称;

敬称是下对上说话时或平辈说话时比较客气的对称。

谦称:

(1)称自己

小弟 学生 属下 在下 弟子 孩儿 老朽 愚兄 鄙人

(2)称己方

贱内 犬子 敝友 敝东 敝岳 家严 家慈

敬称:

(1)直接称呼对方

a.老+姓氏:

老王 老张 老李 老于 老崔

b.行辈+爷:

二爷 三爷 四爷 五爷

c.姓氏(或名号)+兄:

王兄 张兄 伯江兄 子美兄

d.姓氏(或名号)+老:

郭老 张老 子其老 子陵老

e.特殊的敬称:

老师 老乡 老丈 老兄 老伯 老弟

f.取名字中一字+公:

朱德熙──熙公

(2)称呼对方的家人或亲友

a.尊+称谓:

尊夫人 尊大人 尊大君 尊翁 尊府 尊堂

b.令+称谓:

令尊 令堂 令兄 令弟 令郎 令妹 令爱 令嫂 令徒

以上所举的例子在现代汉语中都会碰到,然而它们有的是文言词,有的是口语词,有的是书面语词,不在同一个层面上。

对使用场合和使用者的身分也是有限制的。

中国古代有成套的谦敬称谓,在今天它们已基本不用了,不过因为现代汉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有时为了需要不得不借用旧的称谓形式。

7.名字称谓

人人都有名字,有名字就是为了便于称谓和指别。

但是在现代汉语称谓系统里,名字并不是可以随便用做称谓的。

名字包括全名(连名带姓)形式和纯名(不含姓)。

下对上、卑对尊使用全名称谓是不礼貌的,而平辈之间则要看交际双方的关系远近来确定使用什么样的称谓形式。

除了老师叫学生、警察审小偷、平辈之间互相称呼等场合以外,指名道姓是不够礼貌的。

但是情况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因为在现代汉语里,中国人的名字有单名和复名之分(少数人还有三音节的名字),单名只能连名带姓一起用,如:

赵刚 钱进 孙夏 李红

复名则有两种可能:

连名带姓称谓或纯名称谓,后者比前者要亲昵得多,所以异性之间使用纯名称谓是不自由的。

比如“崔希亮”这个名字,在正式的场合要姓和名一起说,同学之间也经常是连名带姓一起说,如果只称“希亮”则显得很亲密,所以为了保持一定的距离,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