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大兽医硕士专业课辅导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新农大兽医硕士专业课辅导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大兽医硕士专业课辅导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2)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3)抗凝物质及其作用
(4)加速和减缓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
四、血液循环
1.心脏的泵血功能
(1)心动周期和心率的概念
(2)心脏泵血过程
(3)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和心指数的概念
2.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1)心肌的基本生理特性
(2)心肌动作电位的特点(与神经动作电位相比较)
(3)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生理意义
(4)心音
3.血管生理
(1)影响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
(2)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3)微循环的组成及作用
(4)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对心脏和血管功能的调节
(2)心血管活动的压力和化学感受性反射调节
(3)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五、呼吸
1.肺通气
(1)胸内压
(2)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
(3)肺容积和肺容量
(4)肺通气量
2.气体交换与运输
(1)肺泡与血液以及组织与血液间气体交换的原理和主要影响因素。
(2)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基本方式
3.呼吸运动的调节
(1)神经反射性调节
(2)体液调节
六、采食、消化和吸收
1.口腔消化
(1)马、牛、羊、猪和犬的采食方式
(2)唾液的组成和功能
2.胃的消化功能
(1)单胃运动的主要方式
(2)反刍与嗳气
(3)胃液的主要成份和功能
(4)反刍动物前胃的消化
3.小肠的消化与吸收
(1)小肠运动的基本方式
(2)胰液和胆汁的组成和主要消化功能
(3)主要营养物质在小肠内的吸收部位和吸收的基本原理
4.胃肠功能的神经体液调节
(1)胃液分泌的神经调节及体液调节
(2)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对小肠运动的调节
七、能量代谢和体温
1.能量代谢
(1)基础代谢和静止能量代谢
2.体温
(1)动物散热的主要方式
(2)动物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基本调节方式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
1.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1)有效滤过压的概念
(2)原尿形成的基本原理及主要影响因素
2.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1)肾小管各段的转运功能
3.尿生成的调节
(1)抗利尿激素对尿液生成的调节功能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尿液生成的调节功能
4.尿的排出
(1)尿液的浓缩与稀释
(2)排尿反射
九、神经系统
1.神经元活动的规律
(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2)突触的种类、突触传递的基本特征
(3)神经递质、肾上腺素能受体、胆碱能受体
2.神经反射
(1)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概念及特点
3.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1)感受器的概念
(2)脊髓、丘脑与大脑皮层在感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的形成
4.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脊髓反射
(2)肌紧张、腱反射和骨骼肌的牵张反射
(3)大脑皮层运动区的特点
5.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特征
十、内分泌
1.概述
(1)激素的概念及分类
(2)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与神经内分泌的概念
2.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
(1)下丘脑激素的种类及其主要功能
3.垂体的内分泌功能
(1)腺垂体激素和神经垂体激素的种类及其生理功能
4.甲状腺激素
(1)甲状腺素的主要生理功能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基本调节方式
5.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
(1)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2)降钙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6.肾上腺激素
(1)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的主要功能及其分泌的调节
7.胰岛激素
(1)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8.松果腺激素与前列腺素
(1)松果腺分泌的激素及其主要功能
(2)前列腺素的分类及其主要功能
9.胎盘激素
(1)胎盘激素的分泌及其主要功能
十一、生殖和泌乳
1.雄性生殖生理
(1)睾丸的主要功能
(2)雄激素的来源及其生理功能
(3)雄激素分泌的调节
2.雌性生殖生理
(1)卵巢的主要功能
(2)雌激素与孕激素的来源及生理功能
(3)雌激素与孕激素分泌的调节
3.泌乳
(1)乳的生成过程及其调节
(2)排乳及其调节
基本题型
1、名次解释;
2、填空;
3、简答题;
4、分析论述题
二:
兽医临床诊断学考试大纲
1.绪言
了解兽医临床诊断学的基本概念,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习方法和要求,学科的现状与发展。
2.临床检查的基本方法与程序
2.1问诊的概念,内容,问诊的注意事项。
2.2视诊的基本方法,主要内容和注意事项。
2.3触诊的方法,应用范围。
2.4扣诊的概念,方法,应用范围,基本的扣诊音。
2.5听诊的内容,方法,注意事项。
3.整体及一般检查
3.1整体状态的观察:
体格发育、营养程度、精神状态、姿势、运动与行为的检查。
3.2表被状态的检查:
被毛的检查,皮肤的检查,皮下组织的检查。
3.3可视黏膜的检查:
可视黏膜检查的意义,方法,常见病理变化。
3.4浅在淋巴结及淋巴管的检查:
检查的方法,主要的浅在淋巴结,淋巴结的病理变化。
3.5体温、脉搏及呼吸数的测定:
各种动物体温,脉搏和呼吸数测定的方法和正常参考值,发热的类型。
4.头颈部检查
4.1头部检查:
检查内容,头部外形检查,耳的检查,眼的检查,鼻的检查,副鼻窦的检查,咳嗽的检查,上呼吸道杂音,口腔检查,
4.2颈部检查:
检查内容,颈部的一般检查,咽和食管的检查,喉及气管检查,颈静脉的检查。
5.胸部及胸腔器官的检查
5.1胸廓和胸壁的检查:
胸廓和胸壁的视诊和触诊,常见病变。
5.2肺和胸膜腔的检查:
视诊,扣诊和听诊。
5.3心脏的检查:
心脏的视诊,触诊,扣诊和听诊
6.腹部及腹腔器官的检查
6.1腹部的一般检查:
腹壁的视诊和触诊
6.2胃肠检查:
反刍动物瘤胃、网胃、瓣胃、真胃和肠的检查,马属动物胃肠检查,猪胃肠检查,小动物胃肠检查。
6.3直肠检查:
意义和方法。
6.4 肝、脾的检查
6.5 排粪动作及粪便感观检查
7.脊柱及肢蹄的检查
7.1 脊柱的检查:
脊柱的视诊和触诊。
7.2 肢蹄的检查:
肢蹄的一般检查,肢蹄运动功能检查。
8.泌尿生殖系统检查
8.1泌尿器官检查:
肾脏检查,膀胱的检查,尿道的检查。
8.2外生殖器官检查:
雄性生殖器官检查,雌性生殖器官检查。
8.3排尿动作及尿液感观检查:
排尿动作检查,尿液感观检查。
9.神经系统检查
9.1精神状态的检查
9.2头颅和脊柱的检查
9.3运动机能的检查
9.4感觉机能的检查
9.5反射机能的检查
10.血液学检验
10.1血液样本的采集与抗凝
10.2常规血液检查: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测定,红细胞比容,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沉降率。
10.3血液生化检验
血糖、血脂、血清电解质检验的原理、方法诊断意义;
肝功能检验、肾功能检验、心肌损害指标和胰脏损伤指标的诊断意义。
11.动物排泄物、分泌物及其他体液检验
11.1尿液检验:
尿液的采集和保存,尿液化学性质检查,尿沉渣检查。
11.2粪便检验:
显微镜检查,化学检查。
11.3浆膜腔液检查:
浆膜腔液的采集和保存,物理学检查,化学检查和细胞学检查。
12.建立诊断的方法和原则
症状、诊断、预后的概念,论证诊断法,鉴别诊断法,建立诊断的步骤。
三:
新疆农大兽医硕士(全日制专业学位)《兽医免疫学》科目建议复习重点内容:
《兽医免疫学》主要考察考生对免疫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免疫血清学技术等掌握情况。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基本功能;
掌握抗原、抗体的基本概念,了解构成抗原的基本条件、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基本因素;
了解免疫球蛋白单体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并熟悉5种免疫球蛋白的特点。
掌握补体、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免疫细胞、抗原提呈细胞、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掌握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及相关的分子机制,变态反应类型。
掌握常见的免疫血清学技术,如凝集性实验、ELISA、免疫荧光技术、放射免疫测定技术等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操作方法,掌握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技术,并了解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掌握抗感染免疫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练掌握主动免疫、被动免疫、疫苗以及各类新型疫苗的基本概念;
了解主动免疫、被动免疫的特点,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熟悉各类疫苗的特点,了解其使用方法;
熟悉免疫失败的原因,并在生产实践中知道如何避免免疫失败。
也应掌握常见免疫学英文缩写及含义,比如APC,Ag,Ab.等。
四:
兽医免疫学考研名词解释及问答总结
1.免疫:
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self-nonself),对“非己”抗原发生清除、排斥反应,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与稳定的生理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稳定三大功能。
2.免疫防御(immunologicdefence):
是针对外来抗原(如微生物或毒素)的一种免疫保护作用,或称为抗感染免疫。
如果免疫应答表现过于强烈,则在清除抗原的同时,也会造成组织损伤,即发生超敏反应(变态反应)。
如免疫应答过低或缺如,则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3.免疫监视(immunologicsurveillance):
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某些免疫细胞能发现并处理(杀伤、消毁)体内经常出现的少量异常细胞。
4.免疫稳定(immunologichomeostasis):
正常情况下,机体可经常地清除损伤或衰老的自身细胞,以维持免疫机能在生理范围内的相对稳定性。
1.抗原:
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应答产物(Ab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亦称免疫原.
2.免疫原性:
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3.抗原性:
指能与免疫应答产物相互作用起反应的性能。
原称反应原性或免疫原反应性
4.半抗原:
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5.完全抗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6.抗原决定族:
是指抗原性物质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7.共同抗原:
具有共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
8.异嗜性抗原:
在人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
它们之间有广泛交叉反应,与种属特异性无关。
又称Forssman抗原。
9.超抗原:
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既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效应,但其激活机制与方式有别于常规抗原与有丝分裂原.
10.TD-Ag:
胸腺依赖性抗原,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
如血细胞、血清成分、细菌等。
共同特点:
TD-Ag刺激机体所产生Ab主要为免疫球蛋白G,且还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
可引起回忆应答。
多由蛋白质组成,分子量大,表面决定簇种类多,但每种决定簇的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均匀。
11.TI-Ag: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不需T细胞辅助即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少数Ag属此类。
如细菌多糖、聚合鞭毛蛋白等。
TI-Ag刺激机体产生的Ab仅是免疫球蛋白M,不引起回忆应答,不引起细胞免疫。
1.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
答:
决定一种物质能否表现其免疫原性及其免疫原性大小的因素有:
1抗原本身的因素
(1)异物性抗原与机体的种系关系越远,其差异越大,免疫原性也就越强。
1)异种间的物质:
病原微生物、动物免疫血清对人是良好抗原,
2)同种异体间的物质:
人红细胞表面ABO血型抗原系统及同种异体皮肤和器官上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3)自身抗原:
自身物质一般无抗原性。
a:
与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的自身物质(如晶状体蛋白)
b:
自身物质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外伤、感染、药物、电离辐射等)
(2)理化性状
1)分子大小
一般说来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
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分子量一般在10.0kD以上,个别超过100.0kD,低于4.0kD者一般不具有抗原性。
2)化学结构的复杂性
蛋白质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尤其是含酪氨酸的蛋白质,抗原性强,非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抗原性较弱。
3)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
4)物理状态
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
2免疫途径和抗原剂量
具备上述条件的抗原物质可因进入机体的途径和剂量的不同而免疫效果迥异。
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是非经口进入(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注射)机体才具有抗原性。
3机体方面的有关因素
(1)宿主与抗原来源的种系进化关系
(2)宿主的遗传背景
(3)机体的健康和营养状况
以上几方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制约的。
2.试述T细胞决定簇和B细胞决定簇的特性有何不同?
参考课本
3.试述TD-Ag和TI-Ag的区别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antigenTD-Ag)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
2.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antigen,TI-Ag)不需T细胞辅助即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分子结构呈长链,都是多聚性物质,即在Ag分子上有大量重复的同样的表位,故能与白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在许多点上结合形成交联。
另一特点是在体内不易降解,故能与B细胞呈较长期的结合
1.抗体
机体免疫细胞被抗原激活后,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免疫球蛋白
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3.H链
免疫球蛋白分子是由二硫键连接的四条(两对)多肽链组成。
其中长的一对称为重链,即H链。
约由450-57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约为50-70Kd。
每条H链由一个可变区、三或四个恒定区和一个铰链区构成。
4.L链
其中短的一对称为轻链,即L链。
约由21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约为25Kd。
每条L链由一个可变区和一个恒定区构成。
5.可变区(V区)
指免疫球蛋白多肽链的氨基端轻链的1/2与重链的1/4区段,氨基酸组成及排列顺序多变。
6.恒定区
指免疫球蛋白多肽链的羧基端轻链的1/2与重链的3/4区段,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比较恒定。
7.超变区
亦称互补决定区(CDR)。
免疫球蛋白可变区中,氨基酸残基变异性更大的部分。
系抗体分子与抗原分子特异性结合的关键部位。
8.骨架区
免疫球蛋白可变区中除去超变区的部位。
该区域不与抗原分子直接结合,但对维持超变区的空间构型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结构也较稳定。
9.连接链(J链)
为免疫球蛋白中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免疫球蛋白单体的多肽链。
10.分泌片
是上皮细胞产生的一种多肽,以非共价键方式连接两个Ig单体分子,并与J链共同组成分泌型Ig,起到抵抗蛋白酶消化的作用。
11.功能区
构成免疫球蛋白单体分子的四条多肽链中,每条肽链又可被链内二硫键连接形成几个球形结构,并具有不同生物学功能,这些具有生物学功能的球型结构称为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
每条轻链有两个功能区(VL和CL)。
IgG、lgD的H链有四个功能区(即VH、CH1、CH2、CH3);
IgM和IgE重链有四个CH,即多一个功能区CH4。
12.铰链区
指免疫球蛋白重链CHl和CH2功能区之间的区域。
含大量脯氨酸,具有弹性。
适于与抗原结合,也与补体活化有关。
13.同源功能区
免疫球蛋白、T细胞抗原受体及MHC分子等的功能区中某些氨基酸具有共同重复性、结构的相似形和功能的一致性,故称为同源功能区。
14.Ig超家族
鉴于功能区具有同源性的特性,将Ig分子、T细胞抗原受体分子、MHC的I类和Ⅱ类抗原分子以及某些CD抗原分子等,统称为Ig超家族。
15.Fab段
即抗原结合片段。
用木瓜酶消化IgG分子,可得到两个Fab和一个Pc段。
Fab段含有一条完整的轻链和重链近氨基端侧的1/2多肽链。
该片段具有单价抗体活性,能与一个相应的抗原决定族特异性结合。
16.Fc段
即可结晶片段。
用木瓜蛋白酶消化IgG分子,可得到两个Fab和一个Fc段。
Fc段含有两条重链羧基端侧的1/2多肽链。
该片段无抗体活性,但具有活化补体、结合细胞和通过胎盘等生物学功能。
17.F(ab'
)2
用胃蛋白酶水解IgG分子,可得到一个F(ab'
)2段和一些小分子肽pPc。
F(ab'
)2段含有两个与Fab相类似的片段,仅其中重链部分的多肽链较Fab段的重链稍长一些。
具有双价抗体活性,能与两个相应的抗原决定簇结合。
18.PFc’
用胃蛋白酶水解IgG分子,得到的类似Fc段的小片段,并且继续被水解成的小分子多肽,不再具有任何生物学活性。
19.同种型(isotype)
同一种属内所有个体共有的Ig抗原特异性,可在异种体内诱导产生相应抗体。
同种型抗原特异性主要位于Ig的c区,包括类和亚类,型和亚型。
20.同种异型(allotype)
是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的Ig分于抗原性的不同,主要反映在Ig分子上的CH和CL上一个或数个氨基酸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不同个体的遗传基因决定的,故称为遗传标志。
21.独特型(idiotype):
指同一个体不同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可变区有不同的抗原特异性,由此而区分的型别称为独特型。
独特型抗原决定簇主要是由于超变区的氨基酸的差异决定的。
22.杂交瘤技术
抗体产生细胞(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人工方法,这种融合的细胞既具有肿瘤细胞无限繁殖的特性,又具有B细胞合成分泌特异性抗体的能力,分离单克隆杂交瘤细胞后即可得到单克隆抗体。
22.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antibody,McAb)
由单个B细胞克隆或其杂交瘤细胞克隆产生的,只针对一种抗原决定簇的抗体。
一、简述免疫球蛋白各功能区主要生物学功能。
重链和轻链内,每11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一个亚单位,通过链内二硫键,连接链内相距约60个氨基酸的两个半胱氨酸组成一个环肽,这种球形结构具有一定生理功能,称为Ig功能区。
IgG、IgA和IgD的H链有四个球形结构,分别为VH1,CH1,CH2,CH3;
IgM和IgE有五个球形结构,即多一个CH4。
以IgG为例,各功能区的功能:
VH和VL是抗原决定簇结合位点。
CH1和CL是Ig同种异型的遗传标志。
CH2是补体结合位点,参与活化补体、通过胎盘。
CH3与某些细胞Fc受体(FcR)结合,产生不同的免疫效应,如IgGCH3与MΦFc受体结合,起促进吞噬的调理吞噬作用。
另外,IgE的CH4与肥大细胞结合参与I型变态反应。
绞链区(hingeregion):
在CH1和CH2之间,由约3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能自由折叠区。
该区富有弹性易于弯曲,因而使Ig分子易发生变构作用,由“T”向“Y”型。
①Ig分子变构有利于抗原结合部位与不同距离的特异性抗原互补结合。
②易使补体结合点得以暴露,为补体活化创造了条件。
③展开的链也易受蛋白酶水解而断裂成较小的片段。
二、比较5类免疫球蛋白主要特点。
参考课本
三、简述免疫球蛋白生物学功能。
答:
1.特异性结合抗原。
抗体与抗原特异结合,清除病原微生物或导致免疫病理损伤。
如抗毒素抗体可中和外毒素;
中和抗体可阻止病毒感染相应靶细胞。
2.激活补体。
IgM、IgG和相应抗原结合可激活补体经典途径;
凝集的IgA、IgG4和IgE可激活补体的替代途径。
3.通过Fc段结合细胞。
多种细胞表面表达Fc受体,IgM、IgG的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可以介导调理吞噬,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与NK细胞表面的Fc受体介导ADCC,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
IgE的Fc段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Fc受体结合,介导1型超敏反应。
4.IgG能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对于新生儿抗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SIgA是粘膜局部免疫的最主要因素,也可通过初乳被动免疫新生儿。
5.具有抗原性,Ig分子不同结构具有不同免疫原性。
独特型网络能够进行反馈调节,调节免疫应答的强度。
四,变态反应类型及各自特点
五,补体
1.补体:
是一组对56℃敏感的物质。
已知是由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和组织液中的近40种可溶性蛋白及存在于血细胞与其他细胞表面的膜结合蛋白和受体所组成的多分子系统,故名补体系统。
这些分子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遵循一定规律活化后,产生细胞裂解、促进吞噬或引起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物学效应,其结果或者增强机体抗微生物感染能力,或者引起机体免疫损伤。
2.补体经典途径:
为补体激活途径之一,激活剂主要为与抗原结合后的IgG或IgM类抗体,并由C1到C9连续发生级联反应,最终产生溶细胞效应的过程。
3.C4b2b:
是由C1酯酶裂解C4和C2产生的裂解片段在细胞膜上形成的稳定复合体,具有裂解C3活性,所以被称为经典途径的C3转化酶。
4.C4b2b3bn:
是多个C3b与细胞膜上已形成的C4b2b(C3转化酶)共价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具有裂解C5活性,所以是经典途径的C5转化酶。
5.膜攻击复合体:
是补体系统激活后形成的C5b6789大分子复合体,能使细胞膜发生严重损伤,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