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选修5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65237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0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选修5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选修5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选修5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选修5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选修5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选修5Word文件下载.docx

《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选修5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选修5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套教案选修5Word文件下载.docx

C.地转参数f大于一定值(纬度大于5°

的地区),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低压涡旋,

D.热带存在低层扰动(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提供持续的质量、动量和水汽输入。

(2)台风的分布及灾害

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

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

每年夏秋季节,我国沿海地区频受台风袭击,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

沿海其他省区也都受到过台风的袭击,就连内陆地区也受其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3.寒潮

(1)概念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2)

(2)形成原因:

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3)寒潮的危害

(二)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1.地震

(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

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构造地震示意

①震源: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中:

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

③震源深度: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④震中距: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⑤等震线:

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3)震级与烈度

①震级:

表示地震的大小

注意:

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

C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②烈度:

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B一般来说: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4)造成的影响

(5)世界主要地震带:

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

2.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①成因:

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②发生条件:

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③危害:

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2)泥石流

①概念:

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三)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

1.洪涝

(1)两种类型:

洪水和涝渍

(2)成因和多发地区

类型

形成原因

多发地区

洪水

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一般发生在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

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涝渍

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

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湿洼地。

两者联系

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

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3)危害

2.风暴潮

(1)概念:

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2)两种风暴潮的发生季节、地区和特点

发生季节

发生地区

特点

台风引起的风暴潮

多在夏秋季节台风鼎盛时期

凡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

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温带风暴潮

春秋季节

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增水过程相对平缓

(四)病害、虫害和鼠害等生物灾害

1.病害

(1)类型:

常见的农作物病害有:

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烟草炭疽病等。

常见的森林病害有:

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溶叶病、泡桐丛枝病等。

(2)病害发生的原因:

A.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

B.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

(3)危害:

病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

2.虫害和鼠害

(1)虫害的常见类型

①常见的农作物虫害有:

蝗虫、黏虫、水稻螟、棉铃虫等。

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

②常见的森林虫害有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等。

其中松材线虫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虫害,被列为国际、国内重大检疫对象。

(2)鼠害及危害

①重灾区:

农田、牧场及森林。

②危害:

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

(3)虫、鼠害的特点:

繁殖快、适应能力强

(4)造成虫害和鼠害流行的因素:

①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

②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等,

(五)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1.世界上两大自然灾害带:

(1)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

(2)北纬20°

一50°

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2.自然灾害的群发和群聚现象

三、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生态建设:

2.生态破坏:

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

例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地质时期发生过大规模的“灾变”。

2.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活动和发展水平不同,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也不尽相同。

3.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活动的扩大,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在扩大。

第二课时

一、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一)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原因:

(1)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

(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

(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及位置的移动,导致了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

(二)中国自然灾害的灾情特点——成灾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

1.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使得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

2.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的关系

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有着直接的关系。

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在东部,影响农业的灾种也集中在东部,使得农业灾情特别严重。

3.中国灾情区域分异特点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气候、地形

湿润、半湿润;

平原、丘陵

干旱、半干旱;

高原、山地

土地类型

耕地面积大

草原广阔

农业部门

种植业为主

畜牧业为主

畜牧业经营方式

舍饲、半舍饲,高密度养畜

靠天养畜

主要受灾灾种

洪涝、干旱、冷冻、风雹

雪灾、旱灾、虫灾

风险

农业灾害风险大

牧业灾害风险大

灾情表现

农作物受灾面积等

牲畜掉膘、死亡

(三)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地域差异

分布地区

主要灾害

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1.海洋灾害带

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

以台风、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为主

受海洋环境的影响

对海洋渔业和石油平台、船舶、港口造成灾情

2.东南沿海灾害带

主要指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

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为主

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的影响

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场等造成严重灾情

3.东部灾害带

主要指第三级阶梯,

洪涝、旱灾、病虫害是主要的自然灾害。

此外,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

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

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

4.中部灾害带

主要指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

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主,而且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土地退化问题严重

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地表物质最不稳定的大斜坡地带

对农业、交通设施与建筑物造成严重危害。

其中,内蒙古的雪灾、黄土高原的暴雨洪水和干旱、西南地区的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尤为突出

5.西北灾害带

主要指西北内陆的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地区

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

是中国的干旱区

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造成灾害

6.青藏高原灾害带

主要指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

以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自然灾害为主

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

二、中国的地质灾害

(一)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

西多东少

四个地震多发区:

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

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

东重西轻

(1)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

(2)灾情变化趋势——因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

(二)滑坡、泥石流灾害

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

2.时间分布特点

(1)泥石流:

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

爆发时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

(2)滑坡:

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3.空间分布特点:

主要发生在山区。

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

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

4.地域上的总特点:

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

5.灾害的严重后果

(三)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人为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严重,一方面是因人类的过度开发使一些坡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现象加剧;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泥石流经常发生区域的人口和财产不断增加,导致了地质灾情日益严重。

因此,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3.灾害造成严重的损失

①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②对交通干线的危害严重

铁路:

以成昆、宝成和云南的东川铁路支线最为严重

公路:

以川藏、川滇、川陕和川甘等线路最为严重。

③摧毁耕地和建筑物

三、中国的水文灾害

1.洪水灾害

(1)我国洪水灾害分布总的特点:

东部多,西部少;

沿海多,内陆少;

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

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2)暴雨洪水——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①暴雨成因:

台风、锋面等天气系统带来的暴雨

②发生时间:

与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③分布: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

洪水来源

主要分布地区

发生时间

暴雨

主要有台风、锋面等带来的暴雨

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融雪洪水

由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山区。

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4—5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

冰凌洪水

冰凌堵塞河道

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其次发生在松花江部分河段。

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

洪水致灾有两个基本环节:

一是洪水的形成,二是对人类造成损害。

(3)雨涝

①分布:

集中分布在东经110°

以东,北纬20°

~45°

这一范围

②诱发雨涝的自然因素:

季风区降雨多、暴雨集中;

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

其根本原因:

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

(4)我国洪涝灾害的灾情特点——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而且损失大。

其中,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

(5)人为因素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说明:

人为活动对灾情有着“放大”和“缩小”的作用,只有建立良好的人地共存和协调关系,才能使生存环境变得更安全。

2.风暴潮灾害——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

(1)主要危害:

不仅毁坏船只,而且破坏房屋、农田、海堤以及码头、港口等工程设施,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

受灾体的价值越高,造成的损失越大。

(2)危害地区:

广泛发生在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

东南沿海主要为台风风暴潮,其中长江口、钱塘江口、珠江三角洲、台湾、海南等地受灾最为严重。

(3)类型:

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

(4)发生时间:

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7~10月,以8月和9月最集中。

温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

3.水文灾害多发区——长江流域

(1)灾害链:

暴雨 

洪涝 

风暴潮

(2)长江流域水文灾害灾情严重的原因:

我国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

虽然人类难以改变自然规律,但我们可以从减少人为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降低脆弱性等方面减轻灾情。

人类的合理活动,如生物措施(种树种草)、工程措施(修建水库,打坝淤地)、保护水域和合理利用土地等,都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洪水灾害的威胁。

第三课时

四、中国的气象灾害

(一)旱灾——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

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

(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

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

(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旱灾频次居首位。

(3)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

(4)华南地区夏秋旱。

(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

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3.旱涝关系

(1)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

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地区 

(2)旱灾和涝灾在空间上交错出现:

即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

4.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

(二)台风灾害

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因此,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

2.台风发生的时间:

主要为盛夏至秋初

3.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

沿海重、南方重。

4.台风造成的损失:

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

(三)寒潮灾害

1.发生时间:

9月至次年5月

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

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

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3.路径:

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

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

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

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5.影响地区:

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

发生频次高,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6.各地灾害表现:

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

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雨雪等。

(四)沙尘暴——华北地区春季影响很大的气象灾害

(1)概念: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

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2)发生与防治

①沙尘暴发生时间:

冬春季节

②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

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

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③防治沙尘暴最有效的人类行为是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这样可以减小风速,降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增加湿度,调节并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可以减轻沙化,降低沙尘暴的物质来源条件。

(五)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

1.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

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其中干旱—沙尘暴和干旱—虫灾是主要的气象灾害。

2.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

五、中国的生物灾害

(一)农作物病虫害

1.特点:

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2.危害:

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

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

(1)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小麦病害,在各麦区均有发生。

(2)水稻病害的分布与灾情

(3)棉铃虫分布与灾情

(二)森林病虫害

1.危害:

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2.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

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

3.主要害虫——松毛虫

松毛虫发生频率的地区差异:

常发区 

海拔低于400米、平均气温25℃以上的地区

偶发区 

海拔400~500米、气温在10~25℃的地区

(三)蝗灾与鼠害——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

1.蝗灾:

(1)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

其中,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俗称“蚂蚱”。

对农、林和牧业的破坏具有毁灭性。

(2)主要种类及分布

(3)蝗灾与旱涝的关系:

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

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

2.鼠害

(1)危害:

老鼠不仅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而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我国鼠害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对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

(2)我国鼠害的地域差异显著

分布

本区农业特点

常见害鼠

亚洲东部喜湿鼠类危害区

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南区的大部、华东和华南的全部。

本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开发历史久远,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

褐家鼠、小家鼠等

亚洲中部耐旱鼠类危害区

包括我国西北区的大部、青藏高原大部,以及东北和华北区的边缘地带。

本区降水量少、气候干旱。

小家鼠、黄鼠等

(四)生物入侵

第四课时

一、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1.概念: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2.作用:

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

3.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 

①已经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

②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遥感(RS)技术的特点:

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

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

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2.应用范围:

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及台风灾害等监测。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1.信息集成与分析:

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2.灾害评估与预报:

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