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指南》.docx
《《幼科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科指南》.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科指南》
《幼科指南》.txt不怕偷儿带工具,就怕偷儿懂科技!
1品味生活,完善人性。
存在就是机会,思考才能提高。
人需要不断打碎自己,更应该重新组装自己。
<篇名>幼科指南
书名:
幼科指南
作者:
朝代:
年份:
<目录>
<篇名>叙
属性:
医国者,尝以小人女子为难养,而医人者,亦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医。
盖妇孺有病,恒不能自道其所苦,即言之而有
所不能尽。
医者所持以诊察之术,曰望闻问切者,四端之中,其一已完全失效,故曰难也。
知其难而更端以明之,曲折
以验之,则无难而非易也。
衡庐主人逐风尘二十年,涉津梁数千里,亦尝为国宣力,于行政司法各界,有所服务。
小试
其医国之手术,为斯民一疗疾苦,而无如际时之艰,值运之屯,牛刀之利,卒不能久奏于割鸡。
于是息影衡门,究心医
门,尝就所心得,成妇科幼科指南两编。
盖从其难者入手,则易者自迎刃而解,天下事事皆然,不独医之为术然也。
是
编出,而儿科妇科,若昏夜中得列炬矣。
忆二十年前衡庐主人年少气盛,慷慨论当世事,辄攘臂嗔目,视措天下于磐石,
出斯民于水火,若反掌间事。
光阴荏苒,人事变迁,曾几何时,竟入此闭门究愁埋首着书之境,不可概夫。
\x民国十四年岁次乙丑孟夏月蔬香居士序\x
<目录>
<篇名>四诊
属性:
\x总括\x
儿科自古再为难事。
盖以小儿形质柔脆,易虚易实,调治少乖,则毫厘之差,遂至千里之愆。
而气血尚未充盈,难
只以据脉为准;神识未发,不知言其疾苦也。
诊小儿之病,惟凭面色,识其因何而病,再向虎口风、气、命三关,当视
脉纹形色,诊其属热属寒;听其所主之因,审其安烦苦欲饮食二便之病;兼切其脉之浮、沉、迟、数、滑、涩、大、小、
有力、无力,则表里、虚实、寒热随证可参矣。
\x察色\x
欲识小儿百病之原,先从面上五部五色,详细观之。
盖额属心,颏属肾,鼻属脾,右腮属肺,左腮属肝。
青为肝色,
赤为心色,黄为脾色,白为肺色,黑为肾颜。
如面青主惊风,赤主大热,面黄主伤脾伤食,白主虚寒,黑色主痛,多是
恶候。
总之五色明显,为新病,其证轻;浊晦为久病,其证须作重看。
又部色相生者,如脾病色黄,此正色也。
若见红
色,乃火能生土,故为顺病,易治。
若部色相克,如脾病而见青色,乃木来克土,病多难治,余病仿此。
又部色相生,
若气血充实者,纵有外邪助病,易治。
又部色相克,若久病,气血虚者,则正气不支,再难堪治。
如天庭青暗,惊风必
至,红主内热,黑则难痊。
太阳青,主惊风,青色入耳,死。
印堂青色,主惊泻缠绕。
风池在眉下,气池在眼下,若二
处青,主惊风,紫多吐逆。
两眉青主吉,红色主多烦热。
鼻赤主脾热,鼻黑则死。
唇赤主脾热,白主脾寒。
左腮赤色,
肝经有热,右腮发赤,主肺热痰盛。
承浆青主惊,黄主呕吐,黑主抽搐,其病缠绵。
此是察色之大要,还将脉证一同参
之。
\x听声\x
诊小儿之法,必听五声。
五声相应乎五脏之情。
盖心属火病,则声急多言喜笑;肺属金病,则声悲音浊不清;肝属
木病,则声呼多狂叫;脾属土病,则声歌,其音颤轻,肾属水病,则声呻吟而长且细,此五声昭着,其证分明矣。
如有
声无泪,声短而啼,啼而不哭,则气不伸畅,知主腹痛。
如有声有泪,声长曰哭,哭而不啼,则气急心烦,将作惊也。
煎不安乃心经内热,故烦躁不宁。
嘎声声浊,此为外感风寒也。
有余之证,其气实,故声雄大而多壮厉。
不足之证,
其气虚,故声短怯弱而轻。
多言与体热,皆阳也,阳主腑证。
懒语与身凉,皆阴也,阴主脏形。
狂言焦躁者,邪热盛也。
谵语神昏者,热乘于心,其病凶也。
如鸭之声,在喉而哑,气将绝也。
直声而无回转而急,又无眼泪,命将顷也。
凡小
儿之虚实寒热,皆从声音而别,闻而知之,无遁情矣。
\x审病\x
审问小儿之病,贵乎详细考察,要在起居安烦苦欲之间。
先问饮食,能食不食,渴与不渴。
次问二便,或调和,或
通,或秘,或干。
发热无汗,此邪在表也;内热便,作邪在里看之。
若昼烦热,而夜安静,是阳旺于阳分,其病在阳;
若昼安静,而夜烦热,是阳陷阴分,其病在阴,须当详别。
如喜暖恶寒,皆属阴病,故为寒。
恶暖喜寒,皆属阳病,故
为热也。
能食者,胃壮;不食者,胃弱也。
口不渴者,胃湿盛也;渴者,胃燥干也。
至于大便稠粘,秽气难闻者,为内
有滞热,从热化。
若尿清不赤,乃寒从寒化也。
若耳稍及尻骨四肢皆发冷者,知是痘疹欲发之候。
如单指稍发冷者,主
惊痫之病。
肚腹热闷者,乃内热也。
四肢厥冷,是中寒也。
小儿无故眉皱曲腰啼叫者,内因腹作痛也。
如两耳之热、常
常不已,乃风热外缠也。
然腹痛,须按其或软与硬,若不喜按为虚,喜按为实,参此情形方可。
故欲医赤子,须诚心辨
问,则对证施方,治不难矣。
\x切脉\x
小儿周岁有疾,亦当切脉。
但部位甚少,不能以三指诊之,只用一指以定寸关尺三关。
浮脉轻取之,皮肤之上而得。
沉脉重按筋骨之间而见。
如一息六至,为平和之脉,则无病。
过则七八至为数,减则四五至为迟脉。
滑脉如珠走盘,往
来多流利。
涩脉带涩,往来艰难。
如浮、中、沉三部,无力为虚脉,三部有力,作实脉言之。
中部取之,无力为芤脉。
若微脉,按之,在微细或有或无之间。
洪脉者,来时虽盛,去时无力。
缓而时止为结脉,数而时止为促脉。
紧脉左右如
转索之状,弦脉则端直如张弓弦。
以上皆言脉之形象至数也。
但浮脉在表,外感风寒之病;沉为在里,内伤饮食之端。
数脉病在六腑,属阳热之证;迟脉病在五脏,乃阴寒证也。
滑主痰盛,洪主火热,微主怯弱,弦主痰饮,结主积聚,促
主惊痫,芤主失血,涩主少血,沉紧主腹痛,浮紧主感寒,虚主诸虚不足之病,实主诸实有余。
痘疹欲发,脉主洪紧。
大小不匀之脉,中恶来因。
一息三至,是虚度足极。
又九至十至,乃火热炎甚。
以上诸脉所主之病也。
若一息一至二至,
或十一十二至皆死脉也。
浮散无根及沉伏,取之不应指者,皆难治之脉也。
病之表里阴阳虚实,可以诊之,当合望闻问
三者,细为参考焉。
\x虎口三关脉纹形色\x
初生小儿,当视虎口叉手处,男从左手次指内侧,女从右手次指内侧看之。
次指三节,分为风、气、命三关。
若脉
纹形色,红黄相兼,隐隐不见,则为平安无病;形见色变,知有病矣。
若紫属内热,红属伤寒,黄为脾病,黑主中恶,
青主惊风,白是疳证。
纹在风关,主病轻,气关主病重,至命关若见,病多难治。
又当视其纹形大小曲弯。
如曲而紫者,
主伤食内热,曲色青,主人惊及走兽惊起端,赤色者主水火飞禽惊扑,黄色主雷惊,黑色主阴痫,圆长者名曰长珠形,
主伤饮食。
如纹形一点红色,名曰流珠纹,主内热。
上尖长下微大者,名曰去蛇形,主伤食吐泻。
上大下尖长者,名曰
来蛇形,主湿热成疳。
形弯如弓返向里者,主感冒寒邪。
形弯如弓迫向大指外者,主内有痰热盛。
其纹左斜中指者,主
伤风。
右斜大指者,主感寒。
纹直若悬针微短,又直射如枪形微长,皆主痰热。
其纹直射指甲之端,主脾气大败,命难
保全。
如纹见乙字形,主惊风抽搐。
二曲如钩形,主伤生冷。
若三曲如虫,主伤硬物。
似水之纹,主咳嗽。
若联系如环,
主吐泻成疳。
若如鱼骨形,主惊热。
如曲虫形,主积滞。
又形如乱虫者,主有蛔虫缠扰。
当以脉纹形色,相参合察,得
免行医害命之端。
<目录>
<篇名>初生门
属性:
\x拭口下毒\x
婴儿初生,拭口之法,须用软绵裹指,拭净口中不洁;继以胭脂蘸茶清擦口舌齿颊之间,令其洁净,日后方无口病
所生。
将水浓煎甘草汤,以棉裹指蘸汁频儿吮服,免使胎毒蕴于腹中,再有一法,用黄连浓煎汁出,滴口内,毒随脐粪
而下自清。
如清热防惊,用朱砂大豆许,研细水飞,蜜调乳汁化服之法。
惟禀赋怯弱者不宜行也。
怯弱之儿,解毒法者,
用豆豉浓煎汁,汁当乳尝之。
\x断脐\x
婴儿初生,用剪向火烙热,剪切脐带,次用火器绕脐带烙之。
男女六寸为止,始相合宜。
短则伤脏,长则损肌。
断
讫,又用烙脐饼子,安灸脐上,以防风邪外入。
随用胡粉散敷脐带,间用软绢新绵封裹,以避尿湿也。
\x浴儿\x
三日浴儿之法,为其解污秽也。
须用五枝煎汤。
须择无风密室,冬夏寒温,适可而止。
如久在水中,冬月恐当受寒,
夏日恐当受热。
再加猪胆汁,以去污秽。
且能滋润肌肤,免生胎疮也。
\x剃头\x
小儿盈月,必剃胎头。
须向密室温和之处,适可求之。
恐血未充,寒风易入,后用杏仁、麻油、苏荷、腻粉拌匀揉
头上。
凡胎毒疮疖,一切皆休。
\x不啼\x
小儿落地,啼声即发,形生命立矣。
有不能啼者,俗语名之为草迷是也。
多因临产难于生育,以致气闭不通。
或值
隆冬之际,儿气为寒所逼,亦不能啼。
因于难产者,用葱轻轻以击其背,通气以醒神,则可回生。
因寒逼者,切勿剪断
脐带,急用纸捻,蘸油点火,往来熏其脐带,使暖气入腹即啼。
若气绝无声,面青爪甲已黑,形虽存,命已在须臾之间
矣。
\x不乳\x
小儿生下能吮乳,本自天然。
若不吮,必有缘故。
或因腹中秽恶未下清净,令小儿腹满,气短,呕吐不乳。
或在胎
中,因母过食寒凉,胎受其气,儿必腹痛多啼,素禀而寒。
如秽恶不净,用一捻金治之效。
胎寒不乳,以匀气散为先。
若更面青,四肢厥冷,此是虚寒,用理中汤煎服。
\x眼不开\x
小儿初生,眼闭不能开者,因孕妇饮食不节,恣情浓味,热毒熏蒸,以致儿脾蕴热,眼胞属脾,其脉络紧束故也。
此皆受于胎里也。
内用地黄汤服之再妙,外用熊胆汤洗目,其效灵哉。
\x吐不止\x
小儿吐不止者,因何而生?
有因便闭秽恶不净,停留胃内,令儿腹满而成其吐;或缘禀受胎中寒热而来;或因生时
感冒而成。
如秽恶不净而吐,用一捻金散下之。
若外感寒邪,入里犯胃,则曲腰而啼,吐沫不止,用香苏饮温散之能愈。
又有胎前受热,面黄赤,手足温,口吐黄涎酸粘者,用黄连合二陈汤治之。
若受寒面青白,四肢冷,口吐清沫,用理中
汤主之。
\x不小便\x
小儿初生,小便不通者,乃胎热壅于下也,用导赤散,热盛者八正散,二方攻之,外用豆豉膏贴脐上,须臾小便自
能通矣。
\x不大便\x
小儿初生,或次日即大便,名下脐屎。
此肠胃通和,幽门泽润也,若二三日大便不通,名曰锁肚。
皆缘辛热之毒,
受于胎中,儿必面赤腹胀,不乳多啼,宜用朱蜜法治之。
若不应,用一捻金酌量与之。
继令妇人以温水漱口,急咂二手
心及脐下,又二足心,前后背心,共七处,以皮见红色为度,大便自通矣。
\x大小便不通\x
小儿初生,二便俱秘者,最为急候。
乃胎中热毒极甚而成也。
急用木通散与紫霜丸,行其滞,开其结,真妙之方。
急用口咂之法,悉如前式,庶可望生。
若延至七日,谓之一HT,肚腹硬胀,常作呻吟难治。
\x肛门内合\x
小儿初生,肛门内合有二。
有因热毒大甚,肛门内结;或者脂膜遮瞒,无隙可通。
如热毒壅结者,服黑白散,外用
苏合香丸,作枣核状,纳入孔中,取其香能开窍,又能润泽,大便导下,庶可望生。
如脂膜遮瞒,先以金玉簪刺通脂膜,
再以苏合香丸照前导法,可回生矣。
\x噤口\x
小儿噤口之证,失治多致不救。
其候舌上生疮,如黍米状,吮乳不得,啼声渐难。
因胎热所致。
法当清热疏利,用
龙胆汤主之极妙。
若肚腹胀硬,二便闭,用紫霜丸。
又有一种,口吐白涎,牙关紧急者,此胎热内结,复有风邪外入。
当以擦牙散先擦其牙关上,次用辰砂全蝎散煎服,至病势稍安即止,勿可过帖。
病退,调和脾胃,以匀气散为先也。
\x撮口\x
撮口者,口撮如囊口,吮乳艰难,舌强唇青,口吐沫痰,面色赤黄,乃受自胎中热极而然。
如四肢厥冷,其病难全。
如气高痰盛,宜用辰砂僵蚕散,二便闭者,须用紫霜丸主之;身热多惊者,用龙胆汤极妙∶手足抽搐者,撮风散自妥。
\x脐湿脐疮\x
浴儿任意洗濯,或包裹不周,以致尿湿侵脐,遂致肚脐淋漓不干,名曰脐湿。
甚则赤,作成疮痍,名曰脐疮。
如
脐湿,必用渗脐散敷之,如脐疮,用金黄散敷之最宜。
\x脐突\x
婴儿蕴热在于腹中,无所发泄,故伸引频频,睡卧不宁,努张其气,冲入脐本,所以脐忽肿赤,虚大光浮,乃脐突
之名。
内服犀角消毒饮,外敷二豆散,以消肿极灵。
最忌寒凉之药敷于脐上,恐冰凝毒热,反成凶也。
\x脐风\x
脐者,小儿之根蒂也,名曰神关。
穴近三阴,喜温恶凉,喜干恶湿,如断脐悉遵前法,脐风何由而起。
惟不知慎重,
以致风寒水湿,入于脐中,儿必腹胀脐肿,日夜啼叫,脐风之病成矣。
若将作,用驱风散治之最效。
若寒邪深入,已成
脐风者,则其所兼之形证,再要分别明视。
如肚腹胀硬,大便秘塞,风兼实也,用黑白散主之。
面白四肢寒冷,二便不
实者,风兼虚也,用理中汤主之。
痰涎壅盛,气高喘急者,风痰也,僵蚕散主之。
身体壮热,面赤口干者,风兼热也,
龙胆汤清之。
若面青呕吐,曲腰多啼者,风兼寒也,益脾散治之。
唇青撮口,抽搐不止者,风兼惊也,用撮风散平之。
若脐边青黑,口噤不开者,是为内抽,为不治。
如一腊逢之者(即七日),命必倾也。
盖血脉未凝,病已中脏,治之无
益。
\x天钓\x
小儿天钓之证,由邪热积于身胸,以致痰涎壅塞,气不宣通而成此证。
发时手足螈壮热,有时惊悸,头目仰视,
爪甲皆青,但证似惊风,此病目多仰视,较惊风稍异。
如痰盛搐掣者,用九龙控涎丹治之。
如惊盛兼风,牛黄散最灵。
螈多热者,宜钩藤饮减去人参用之。
如爪甲皆青,用苏合香丸为精。
\x内钓\x
内钓者,多因肝脏素病,外受寒冷,其候粪青潮搐,作止有时,状似惊痫,伛偻腹痛,口吐涎沫。
证与惊痫相类,
但有红丝血点,目中缠扰。
如螈甚者,用钩藤饮主之。
急啼腹痛者,用木香丸主之。
若四肢冷,甲青、唇口黑者,用
养脏散温中,或可保全也。
\x盘肠气痛\x
盘肠气痛,乃寒邪搏结肠中而痛。
肝肾居下故痛,则曲腰不乳,蹙结双眉。
内则定痛温中,用白豆蔻散主之。
又熨
脐外治之法,亦堪垂于世。
\x目烂\x
儿生两目有病,痛痒难睁,胞边赤烂。
因胎中蕴热,生后毒热上攻于目,故有是证。
内用地黄汤以清其热,外点真
金散,其目即明。
\x悬痈\x
凡喉里上肿起,如芦箨盛水状者,号曰悬痈。
皆因胎中毒热上冲。
须以棉缠长针,留锋刺破,泻去青黄赤汁,以
盐汤拭口,或如圣散,或一字散,掺之灵验。
\x重龈\x
重龈者,因小儿在胎,有热胃中蓄脏,故牙根肿胀、如水泡,其痛难禁。
治法用针刺破,以盐汤拭净,外用一字散
敷上,内服清胃散,其效如神。
\x鹅口\x
鹅口者,白屑生满口舌,如鹅之口也。
乃心脾二经,热蕴于中,本由胎里受母饮食热毒之原,故生后即发于口舌之
间。
治清热泻脾散,外用发蘸井水拭口,搽以保生散。
治之稍迟,则口舌糜烂,治难痊也。
\x吐舌\x
如舌伸长而收缓者,名为吐舌,皆是心经有热而成。
故面红烦躁口渴便溺赤涩,宜泻心导赤汤,服之即灵。
\x弄舌\x
弄舌者,舌时时口内摇动也。
因心脾热发,口唇焦干,烦热舌干,大便臭秽。
先用泻黄散,次则用泻心导赤散,并
能痊愈也。
\x重舌\x
舌下近舌根处,肿突似舌形,故名重舌。
心脾积热,上而攻冲所致。
内服宜以清热饮为主,外敷凉心散,其功最灵。
\x木舌\x
木舌之证,皆因心脾积热而成。
盖脾之脉络在舌下,又舌为心苗,遇火上冲,令儿舌肿胀木硬,不能转动,其证多
凶。
外用川消散,敷在舌上,内服泻心导赤汤,最灵验也。
\x乳\x
小儿乳之证,非止一端。
有宿乳,有停痰,有胃热,有胃寒之分。
如面色多赤,二便微闭,手足指热,此为热
也,宜和中清热饮主之。
面色青白,粪青多沫,手足指冷,此因寒而也,用温中止吐汤煎服。
如口燥唇干,夜卧不宁,
手足心热,此为伤乳而也,宜平胃散最妙。
如胸膈胀满,呕吐停痰,此因停痰而也,宜枳桔二陈汤可痊。
若是吃乳
过多,满而自溢者,不必服药,常须节乳,自能安也。
\x夜啼\x
小儿初生夜啼,其因有二。
一曰脾寒,一曰心热,皆因胎中所受。
当观其形色,便分明矣。
如寒属脾经,则面色青
白,手足俱冷,曲腰不伸而疼也。
如面赤唇红,身腹内俱热,溺闭不利,烦躁多啼者,乃属心热也。
如热,用导赤散;
寒,用钩藤饮。
若无寒热表里之证,但多啼者,根据古法,用蝉花散最精。
\x胎黄\x
儿生遍体面目皆黄,其色如金黄,乃孕妇湿热熏蒸,小儿在胎受母热毒深极而生。
法当渗湿而兼清热,须分轻重治
之。
色微黄者,用生地黄汤;深黄者,犀角散,二方如神。
\x胎赤\x
胎赤者,因孕妇过食辛热之物,以致毒热凝结,蕴于胞中。
儿受毒深,遂令生下头面遍体,赤若丹涂,当以清热解
毒汤极妙。
如热盛便秘者,蒋氏化毒丹,功效最殊。
\x赤游风\x
小儿赤游风证,多因胎中毒热而成。
或生后过于温暖,毒热蒸发于外,以致皮肤赤热而肿,色若丹涂,游走不定,
遍身而行。
若发在头面四肢之间,犹可治。
若内归心腹,则命难生矣,当内服犀角解毒饮。
如若不愈,继以蓝叶散,外
再用砭法,刺出毒血则痊。
毒盛者,再敷以神功散。
毒轻者,不用敷药。
在百日之内者,小儿忌砭血,以其肌肉难任也。
须用猪肉贴法,或以赤小豆末,及鸡子清调涂之,二法皆可安宁也。
\x初生无皮\x
小儿生下无皮,其证有二端焉。
或因父母素有杨梅结毒,遗染而传,或上半身赤烂,或下半身赤烂,甚至无皮而色
带紫黑,或因未足月而生,遍体浸渍红嫩而光,其痛难堪,二者均属恶候,如杨梅结毒者,内服换肌消毒饮,外敷清凉
膏,或鹅黄粉,则痊。
如胎元不足者,内服当归饮,外用稻米粉扑之,其皮自渐渐生完而坚实矣。
\x变蒸\x
天地化生万物,必以春温夏热而长。
儿之初生,亦同此理,变生形神。
自生之日,至三十二日为一变,至六十四日
曰一蒸。
变则长其百骸,生其脏腑;蒸则增其智能,发其聪明。
十变五蒸之外,又有三六十八大蒸,合计七十六日也。
变蒸既异,形神已成,此后则不复变蒸矣。
然每变蒸之状,乃阴阳氤氲蒸之气而然,故身微热耳。
尻骨属阴,以阳不伤
阴,而与阴和之象,故冷而不热。
盖阴阳和变,化生形神,故无他病情也。
<目录>
<篇名>惊风门
属性:
\x总括\x
心藏神,心病主惊,肝属木,肝病故主风也。
凡小儿心热肝盛,一触惊受风,则风火相搏,必作急惊之证。
若素禀
既虚,或因急惊用药过峻,暴伤元气,每变成慢惊之症。
更有因吐泻既久,中气大虚,脾土衰弱,肝木乘虚,而内生惊
风者,名曰慢脾风。
三者致病之因不同,而所见之证亦各异。
急惊属阳证,必有阳热有余等实象;慢脾属阴证,必有阴
冷不足虚形也。
至于慢惊初得之时,阴阳尚未过损,或因急惊传变而成,其中尚有夹痰夹热等证,故属半阴半阳之证,
不比慢脾纯阴之病也。
治者当分寒热虚实,要详明也。
\x惊风八侯\x
惊风八候者,乃搐、搦、掣、颤、反、引、窜、视之名是也。
如肘臂伸缩,名之为搐。
十指开合,搦状已成。
势若
肩头相扑,谓之掣。
颤则头首四肢动摇如铃,反则身仰头向后,引者两手若开弓,窜候则目直常似怒形,视则睹物不转,
睛露。
其搐以男子左手,女右手,女大指在内,男大指在外,为顺,反是为逆。
须识急惊慢惊之证,所见皆同,此候虚
实,无所异焉。
\x通关急救法\x
惊风搐搦,必神气昏愦,皆由痰壅气塞在胸中所致,急用通关散吹入鼻内,无嚏则死,有嚏者则生也。
审其表里虚
实治之。
\x急惊风\x
急惊一证,因目触异物,耳闻异声,心惊有热,神散气乱而生者。
或由心肝火盛,外为风寒郁闭,不得宣通,而火
生风者。
有因痰盛热极,而内动风者。
然证多暴发,壮热烦急,面赤唇红,痰壅气促,牙关噤急不开,二便秘涩,脉数
而洪,皆主阳热也。
触异致惊者,用清热镇惊汤、安神镇惊丸主之,火郁生风者,至宝丹主之。
痰盛生惊者,牛黄丸攻
下之。
热极生风者,凉膈散清解之。
病不甚者,则用平治之法。
风热者,羌活散主之。
肝热者,泻青丸主之。
痰兼热者,
清热化痰汤主之。
心经热者,导赤散共凉惊丸主之。
\x急惊后调理法\x
急惊多用寒凉,亦急则治标之法。
但痰火稍退,即当调理脾胃。
若过用寒凉,必致转成慢惊等证。
故惊邪一退之后,
尚有痰热未清,当用琥珀抱龙丸最灵。
若神气虚弱,痰兼热者,用清心涤痰汤,大有功效也。
\x慢惊风\x
慢惊一证,多缘禀赋虚弱,土虚木盛者有之;或因急惊过用峻利之药,以致损而成此证者有之。
发时缓缓搐搦,时
作时止,面色淡黄,或清白相兼,身则温和,昏睡眼合,睛则或露,脉来迟缓,神气惨惨,大便青色。
此乃脾胃虚弱,
治宜培补元气为主。
气虚夹痰者,用醒脾汤最效。
脾虚肝旺者,用缓肝理脾汤最灵。
\x慢惊夹热夹痰\x
慢惊之证,本无热可言。
但脾虚,虚热内生,热生痰,故有夹热或夹痰。
其证身热心烦,口溢痰涎,咽喉气粗。
如
痰热相兼者,宜用清心涤痰汤治之。
如脾虚肝旺痰盛者,用青州白丸子、柴芍六君子汤煎服。
\x慢脾风\x
慢脾一证,多因吐泻既久,以致脾虚不能生金,金必弱,不能制木,肝木强盛,以克脾土,故曰脾风。
其症摇头闭
目,面唇青暗,额汗昏眼,四肢身体如冰,声哑舌短,频呕清水也。
此乃纯阴无阳之证,惟宜大补脾土为真,生胃回阳
为主。
如吐泻亡阳者,温中补脾汤为主治。
大病后成者,固真汤。
四肢厥冷者,理中汤从用。
<目录>
<篇名>痫证门
属性:
\x总括\x
小儿痫证,类乎痉风惊风者。
谓发时昏倒抽搐,痰涎壅盛,气促作声,与痉惊二证相似。
但四肢柔软,一食之顷即
醒,依然如无病之状。
非若痉风一身强硬,终日不醒也。
有阴痫见脏阴证,有阳痫见腑阳证,有惊痫因惊热,痰痫因痰,
食痫因食,风痫因风,其证不一,治亦不同,宜详辨之。
\x阴痫\x
阴痫属阴,藏寒之病也,多因慢惊风之后,疾入心包而得。
发时四肢厥冷,偃卧拘急,面色白青,口吐涎沫,声音
微少,脉来沉细。
轻者醒脾汤,甚者固真汤,病退调理,用定痫丹最灵。
\x阳痫\x
阳痫属阳,腑热之病也。
多因急惊去风下痰不净,久而致成此症。
发时身热自汗,仰卧面赤,脉象数洪,牙关噤急,
啼叫不已,口吐涎沫。
如风兼热者,用龙胆汤。
肝经热者,用泻青丸。
痰涎壅盛者,与四制抱龙丸主之。
\x惊痫\x
小儿惊痫之证,乃心肝热盛,偶被惊邪所触,因而神气溃乱,遂成痫证。
发时吐舌急叫,面色乍白乍红,悚惕不安,
如人将捕之状。
宜安神为主,先服大青膏,次服镇惊丸,其效再灵。
\x痰痫\x
痰痫者,因小儿平素自己多痰,或偶因惊热,遂致成痫。
发时痰涎壅盛,在喉间气促昏倒,口吐痰沫。
宜先服一捻
金,以急下其痰,次与朱衣滚痰丸,则气顺痰清,而痫自止矣。
\x食痫\x
食痫者,其病在脾。
因小儿乳食过度,停积中脘,乘一时痰热壅盛,乃使之而然。
面黄腹满,吐利酸臭,后变时时
发搐,宜用妙圣丹主之。
痰盛者,朱衣滚痰丸主之。
后用清热和胃丸,则积滞清而惊痫安矣。
\x风痫\x
风痫因汗出脱衣,腠理开张,其风乘隙而入经中。
发时二目青黯,面色淡红,十指屈伸,如数物状。
治法宜先疏风
解表,轻则化风丹主之,重则羌活桂枝汤主之。
风兼痰者,牛黄丸则宁也。
<目录>
<篇名>疳证门
属性:
\x总括\x
十五岁以上,大人病,则为劳;十五岁以下,小儿病,则为疳。
缘所禀之气血虚弱,脏腑娇嫩,易于受伤,或因乳
食过饱,伤其脾胃。
是病之原,或因肥甘失节,停滞中脘,传化迟滞,肠胃渐伤,则生积热。
热盛成疳,则气血消耗,
精液被其熬煎。
凡初患疳证,尿如米泔,午后潮热,即久失治,致令青筋暴露,壮大坚硬,面色青黄,肌肉消瘦,皮毛
憔悴,眼睛发HT,则疳证成矣。
\x脾疳\x
脾属土,色黄,主肌肉。
故脾疳,则见面黄,肌肉消瘦,身体发热,困倦,常喜睡眠,心下痞硬,懒进乳食,腹满
肿胀,睡卧喜冷,好食泥土,腹痛坚硬,头大颈粗,有时吐泻,口干烦渴,大便腥粘之证也。
宜先攻其积,用消疳理脾
汤、肥儿丸治之。
积退,然后补其脾气,以参苓白术散为先。
\x疳泻\x
疳泻之疾,多因积热伤脾,因致水谷不分而作泻也。
法当先用清热渗湿,后补其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