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营销汇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644691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致青春》营销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致青春》营销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致青春》营销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致青春》营销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致青春》营销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致青春》营销汇总.docx

《《致青春》营销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致青春》营销汇总.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致青春》营销汇总.docx

《致青春》营销汇总

电影宣传花样多网络营销有奇效口碑还是关键致青春71888

近期,国产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票房成功,不过它的成功不主要体现在票房上。

票房之外,围绕“青春”展开的一系列话题,在电影档期之外也引起业内外广泛的讨论。

近日,网络上一篇详细分析《致青春》网络营销的文章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文章介绍了《致青春》早在一年前就通过该片的官方微博进行前期宣传,几乎记录了电影筹拍、开机、制作、上线的全过程。

据统计,参与转发《致青春》相关话题的微博名人,24个账号,粉丝总数已经接近3.7亿。

联系之前几部同样在票房上表现不俗的国产影片《失恋33天》、《北京遇上西雅图》,它们的共同之处就在于成功的网络营销,如今电影票房走高,关键靠网络营销?

营销正在成为票房幕后推手电影营销正在成为除制作、发行和放映3个传统环节之外,电影产业第四个细分服务流程,它也成为推动电影票房增长的新动力。

而这其中,相对于传统营销的“三驾马车”:

海报、预告片、电视广告来说,网络营销更有效。

2011年,曾创下3.5亿元票房佳绩的电影《失恋33天》是国内最具里程碑意义的网络营销成功实例,回顾该片的网络营销策略,离不开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的新思维。

《失恋33天》打造了官方微博粉丝量近10万,同时还打造了很多“失恋33天”的微博账号,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微博矩阵,由这个矩阵加上话题再加上各大排名靠前的草根微博的转播和推荐,所形成的力量在微博上无疑是巨大的。

这种传播途径的重要性获得了投资方或主流机构的认可。

”虽然这并不意味着该片的成功经验适用于所有电影,但是对于国产小成本电影来讲,《失恋33天》的数字媒体营销的确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而《致青春》之所以收获这么好的宣传效果,同样离不开对微博营销的运用。

实际上,《致青春》原小说的粉丝以及电影主创的粉丝在网络上自发为影片进行了宣传,据影片主要投资方介绍,该片在宣传发行上总投入不过1000万元,而免费的微博营销为影片节省了很大一部分投入。

“当下的电影主流观众都比较年轻,他们经常上网,通过微博等来获取各种信息。

因此,微博营销这种方式很容易获得较好的宣传效果。

”专业营销公司正在快速成长

在电影行业流行这样一句话:

“四分电影、六分宣发”,电影的营销策略越来越成为影响电影成功的重要因素。

电影新媒体营销市场暴涨在新媒体的诞生和迅猛发展的同时,多家影视营销公司借势而生,对影片营销宣传发挥着重要作用。

像和颂世纪、剧角映画、影行天下等公司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而且网络营销作为一种产业,目前发展势头良好。

据了解,目前仅北京地区就有2000家网络营销团队,规模较大的团队,一年能为20多部电影做网络推广和营销。

电影营销需要和影片气质相贴合,时刻关注受众观影习惯的变化趋势,准确分析市场与受众特征,在学习好莱坞营销模式的基础上强化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与营销模式的创新。

要“锦上添花”而非过度依赖

关于电影营销的作用,业内人士的普遍看法是:

有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作用,它充其量只是锦上添花的事情。

决定一部电影成功的关键不是宣传,而是电影本身,在于电影给人们提供的价值,以及观众对这种价值的认可度。

也就是说,电影的品质和口碑才是最好的营销。

实际上,优质的内容与社交媒体的有效融合,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同时,营销团队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控制营销时间点,才能持续地激发用户的喜好。

《致青春》的宣传方、麦特文化传媒总裁陈砺志认为:

“在一部电影成为案例性作品的时候,营销是不应该邀功的,营销始终应该隐身于幕后。

”不能轻视营销,也不应过度夸大营销的作用。

当下的确存在电影过度营销的乱象,对此业内人士认为,电影的市场化有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

并且,有专家指出,“一切向票房看的营销”,可谓是中国电影产业的瓶颈。

“一切向观众看的营销”才是中国电影的出路。

不可否认,成功的电影离不开成功的营销手段,正在成长中的中国电影营销模式需要经历单一票房营销模式——以票房营销为主、以非票房营销为辅的营销模式——票房营销和非票房营销并重的营销模式——以非票房营销为主、以票房营销为辅的营销模式4个阶段小时代致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图西游泰囧中国合伙人

国内电影市场新尝试:

从口碑营销到话题营销|

《小时代》引发话题狂潮:

票房成绩背后,“营销”功不可没。

踏入互联时代的电影产业已经在营销环节上开始新的尝试,并开辟出新的提升空间。

营销手段的丰富,为电影市场扩容提供了可能。

按照传统模式,一部电影营销主要包括宣传海报、户外广告、落地活动等几大部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这种模式渐渐被网络营销,尤其是“微营销”所打破。

目前国内上映的影片,无论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无论是小投入还是大制作,大都会设立起自己的微博或微信账号进行宣传。

暑期档票房最高的国产电影《小时代》,其官方微博在新浪微博平台拥有31万粉丝,推送微博900余条,不但迅速吸引了注意力,也激发出潜在的消费力。

准确营销定位,带动了“粉丝经济”。

市场上有一类电影被称做“粉丝电影”,即无论是明星的粉丝还是导演的粉丝,电影对于这些特定人群而言,有着非看不可的意义,因此即使制作水平参差不齐,也能获得不错的票房成绩。

通常情况下,“粉丝经济”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学生,这也是一众依靠明星效应带动票房的影片出现在暑期档的主要原因。

当下,越来越多的电影开始强调前期市场调研、受众定位和喜好分析,开始对“粉丝经济”进行充分挖掘。

然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走“粉丝经济”路线的电影开始时或能有较高的人气和收益,但如果忽视内容制作,只靠名气“吃老本”,最终也会被市场抛弃。

营销话题的设立,也会增加影片在市场的持久力。

电影营销正从“口碑营销”进入更为细分的领域——话题营销。

也就是说,人们消费电影已不仅仅停留在“知道”,更希望“参与到”,社交媒体则为这种参与提供了更便捷的通道和更广阔的空间。

全民审美是一种参与,全民审丑也是一种参与。

从暑期档中那部被人们认作“负口碑”影片的票房中,人们已经可以感觉到话题营销的力量。

当然,话题营销虽然有效,但电影的质量也要跟上。

一味迎合市场而不主动加以引导,最终被动的将是电影自身。

国内电影市场正在步入“大营销”时代,它所释放的市场空间也将是巨大的。

如果把当下市场的种种现象放在整个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来看,就不会显得那样突兀难解了。

面对方兴未艾的电影营销,如果还有什么建议的话,那便是离观众近些、更近些。

基于4C理论的电影口碑营销策略

  随着电影产业化和市场化更加深入地发展,“营销大于影片”的理念在中国电影市场愈发重要。

最近几年,在众多电影营销手段中,口碑营销彰显出其独特力量。

今年年初,《阿凡达》上映“爆棚”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对此,口碑传播的推动作用不容抹杀:

许多人都是因亲朋好友的介绍和推荐才去影院观赏这部影片,开心网、人人网等社交网站上有关《阿凡达》的信息数量更是以几何级增长。

  “口碑传播是指一个具有感知信息的非商业传者和接收者关于一个产品、品牌、组织和服务的非正式的人际传播。

”①学者王德胜认为凡是以口碑传播为途径的营销方式,都可称之为口碑营销,具体是指“通过购买者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将商品的有关信息传递给购买者的家人、朋友和在工作与生活中交往的人,从而促使其购买决策的形成的一种营销方式”。

②口碑营销具备的流动性、扩散性、促动力、可信度等特质“与电影这一媒介产品本身的交互性、体验性、情绪化、娱乐化等属性不谋而合”,③恰如其分地运用口碑营销有助于电影在市场上制胜。

  整合营销传播视野下的电影口碑营销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提出是20世纪营销学界最重要的变革,在中国,业界和学界都强烈呼吁建立电影整合营销传播新体系。

电影口碑营销作为电影营销的一种有力工具,迫切需要整合营销传播为其输入新理念、新思维,本文主要是以整合营销传播核心理论之一“4C理论”为基础,探讨如何更好更恰当地发挥电影口碑营销的作用。

  4C理论是由美国营销专家劳特朋教授在1990年提出的,即消费者需求(Customer)、消费者愿意付出的购买成本(Cost)、购买的便利性(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

它主张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来规划和制作产品;按照消费者愿意付出的成本来确定产品价格,即考虑消费者为获得产品所愿意付出的心理成本;考虑如何给予消费者的交易过程以便利,而不仅仅是考虑销售渠道的选择;并加强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增进相互理解,把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无形地整合在一起。

  基于4C理论的电影口碑营销策略分析

  1.针对观众的需求与兴趣来规划设计口碑宣传

  4C理论倡导营销要以消费者的需求和兴趣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电影在规划设计口碑宣传时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所有的口碑传播都是从一个交流话题开始的,包括一种良好的体验、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和一种优质的服务等。

  以《泰坦尼克号》为例,在美国,这部电影的档期安排在浪漫、休闲的圣诞节,票房口碑双丰收;而在中国,导演则精心选择在春暖花开的3月上映这部大片,在过完春节的国人中掀起了观看风潮。

不同电影档期的选择正是考虑到电影观众不同类型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情感,这样的举措给观众带来了良好的体验,从而为激发正面的口碑奠定了基础。

  口碑话题并不是影片正式的营销宣传内容,而只是一个简单信息,这个信息的选择也必须满足电影观众普遍的兴趣,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谈论。

《泰坦尼克号》在中国制造宣传卖点时,就十分注重结合与贴近观众的文化价值观,选择了几乎家喻户晓的梁祝佳话作为影片故事的类比宣传点。

  2.通过提高电影观众的让渡价值营造正面口碑

  4C理论认为,产品价格不是由企业来定的,而是由消费者决定的。

但是,顾客愿意支付的价格不单纯指顾客愿意支付的成本,而是指顾客让渡价值,也就是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的差额,简单来讲就是要让电影消费者觉得影片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而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影片质量。

  近些年,获得良好口碑或者是口碑营销手段取得成功的影片无一例外都是高质量的影片,例如:

《阿凡达》的3D效果令人叹为观止,《泰坦尼克号》囊括了奥斯卡多项奖项,《疯狂的石头》品质独特、新颖出彩,《海角七号》更是凭借影片本身精良的内容成为台湾本土电影复兴的风向标。

  当观众认为自己从观赏影片中获得的价值,符合甚至高出自己为观影所耗费的时间、精力和资金成本时,就意味着观众的让渡价值得以实现,相应地满意度提高,而这将直接导致观众正面口碑传播的积极性增强。

票价的制定要适度,应充分考虑消费者所愿意付出的心理成本,不要给电影消费者过高的心理预期,否则易降低满意度,从而形成负面口碑。

  3.增强观众搜寻电影口碑资讯的便利性

  电影作为一种体验性商品,感知风险相对较高,消费者为了降低感知风险会出现主动搜寻相关口碑资讯的倾向。

因此,为了不断满足电影消费者这一需求,应整合多种营销传播手段,为口碑信息的传播创造有利的渠道和途径,从而加强消费者获得电影信息的便利性。

以《英雄》为例,其在新闻报道、广告宣传、事件营销与公关活动中,通过平面媒体、广电媒体、网络媒体、户外媒体、公关事件等传播工具进行立体交叉覆盖,全方位多频次扩大受众接触率,使得观众很容易就能获得电影资讯。

  如今的电影观众与网络信息用户有着很高的重合性,大部分人都会充分利用网络这种载体来搜寻和传播相关的电影资讯,例如《疯狂的石头》、《海角七号》等电影的口碑传播力量都是通过网络这一形式扩大的,包括论坛、BBS和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以及各种SNS网站等。

在进行电影口碑营销时,应以网络营销为中坚力量,主动在网络上引发话题讨论,并创造条件促使口碑信息顺利、快速地传播。

  4.与电影观众进行有效的沟通

  

(1)加强与电影口碑初级传播者的互动沟通

  在电影口碑传播中,电影观众中的意见领袖便是口碑信息的初级传播者。

意见领袖是指在将媒介信息传给社会群体的过程中,那些扮演某种有影响力的中介角色者。

在电影口碑营销中,正式放映前的影评会无疑是意见领袖的聚集地,这些有较高权威性和知名度的影评人对电影的评论,直接影响着观众对电影的选择。

  大规模试映也是与初级传播者进行沟通的渠道,要精心挑选符合意见领袖资格的试映族群,如媒体记者、时尚前沿城市的居民、专业人士等,并在电影放映后与观众进行现场交流,不断加深观众印象,以增强口碑传播的可能性和广泛度。

  一般来说,口碑传播的“受者乐于向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相同的传者那里搜寻信息”。

④因此,在选择初级口碑传播者时还应注重其文化和价值观与目标观众的相通性。

比如《海角七号》的主要消费群体是青年族群,所以导演专门前往各大学校园及青年中心放映影片并举办座谈会,加深互动效果。

  

(2)通过沟通管理负面口碑

  电影的生命周期十分短暂,而且是一种非重复性消费的产品。

同时,它是一种无形的精神产品,观众选择电影时很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有关电影评价的资讯成为了观众评估电影可看性的重要标准。

因此,一旦在口碑传播中出现负面口碑,就极易影响到观众的电影消费态度和行为。

  在电影上映的过程中,要及时利用互联网等各种手段与受众进行沟通,减少和控制负面口碑,尽量引导口碑向正面发展;通过跟踪观众观影后的反应,对反馈信息加以研究,从而为下部电影上市提前做好准备。

  《失恋33天》无疑是2011年的中国年度电影——无关该片的艺术成就,这只是基于其市场表现和社会影响力得出的客观结论。

不管你是否喜欢,这部电影以不足千万的成本换来超过三亿的票房,绝对堪称奇迹。

无疑,接地气的、贴近生活的故事是该电影获得成功的基本保障,但出色地宣传,强有力的电影营销手段则是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以上的一系列因素换来了观众的好口碑,这样你传我,我传你,好口碑更加刺激了观众的观影欲望,从而更多的人走进影院,就这样堆起了高票房。

很多好电影、好书的流行,大多数都是靠口碑传播获得巨大成功的。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向别人推荐过好电影或好书的经历,这种口碑推荐的力量有时候超出你的想象。

据统计,53%的电影的传播是通过口碑相传的。

所以本文就口碑对电影的巨大作用,对《失恋33天》的成功做一下分析。

  1、战线拉长,提前数月落地,互动渲染“失恋”氛围,先声夺人赚口碑

《失恋33天》把宣传时间拉得足够长,从2011年3月开始着手准备,到电影于2011年11月8日上映,足足有半年多时间,让话题有充分的发酵期,踏踏实实地把每一步想法执行到位,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就水到渠成了。

网络上的话题营销,不但启动早,而且环环相扣,在全国多个城市都做了失恋物语、失恋纪念品的收集,为电影积累了人气。

目的是充分给足电影口碑扩展、发酵的时间。

电影的第一次落地活动--"关机仪式"主打产品是《失恋物语》,而第二次落地活动则是启动"失恋博物馆",其实就是针对本片在新浪视频建立的一个视频官网提出的概念,颇有噱头。

除了本片大量的视频宣传素材,还把在微博上征集到的分手信物,失恋后的心情感受,疗伤歌曲等等放在上面,营造一种气氛。

 “失恋博物馆”是《失恋33天》整个营销计划中十分漂亮的一笔。

宣传方坚持做着一系列与失恋有关的落地追踪,收集各个城市的失恋物语、失恋纪念品。

《失恋33天》团队拍摄了一组名为《失恋物语》的短片,从不同的城市选取年轻人讲述自己的失恋经历,然后在微博等平台投放,引起了巨大反响和共鸣。

除了片方拍摄的7大城市的短片,网友们更自发地拍摄了20多个不同城市、不同方言、不同版本的《失恋物语》。

让"失恋"成为一个影响大批年轻网民的流行话题,进而带动大家对电影的关注。

前后连贯的主题,令"失恋"话题深入群众,"失恋物语"系列在各大视频网站的播放量超过2000万,XX指数从13万被拉高到17万。

引起了广大年轻人的关注、共鸣,人们都对此感到亲切,大都有所触动,各种转发,各种转告,分享给自己好友。

有众多的观众关注,众多好的评论,促使了人们对电影的期望,电影的好口碑就这样起来了。

 2、电影周边产品率先出场,卖萌卖乖赢取前期好口碑

 电影推出的周边产品“猫小贱”布偶在80后、90后群体里引起共鸣。

它的第一次亮相是在“失恋博物馆”开馆仪式上,影片还没与观众正式见面,虚拟角色便率先出场,贱且温馨。

此外,网络上还有大量以猫小贱为主角的漫画、视频同期传播,比如每日发布猫小贱漫画系列、失恋自愈手册、互动话题等,使得猫小贱不再是单纯牟利的电影周边,而变得活灵活现有了自己的喜怒哀乐及生存意义,充满《失恋33天》感觉。

观众有感而发,更多更好的评论也就随之而来,好口碑越传越广。

3、充分利用媒体社交,网上都在谈“失恋”

 电影的宣传推广已经演变成渠道之争,且竞争愈发激烈,大片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撇开影片质量不提,但大片更容易赢得报纸的大版面、电视栏目的邀约,以及门户网站的重要位置,小片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失恋33天》的宣传方绕开了对传统媒体的大力宣传投放,因为放在传统媒体眼里,这部片子有着许多先天不足:

偏小,根据网络小说改编,主创都来自电视圈,完全不符合以往票房大卖的片子所必备的。

所以宣传方就借助微博和人人网这样的社交媒体平台,直接发布有效信息,直接与目标人群进行互动。

又由于明确了这部片子的目标消费者是大学生、办公室白领,宣传方就通过系列创意和策划,让片子在新媒体平台上形成“教室话题”和“办公室话题”。

 如果说之前"微博营销"还是一个"走偏门"意味的尝试性行为,《失恋33天》的成功已经让"微博营销"正式成为一种"靠谱"的传播媒介,开始与电视、平面、广播等传统媒体平分秋色了。

《失恋33天》打造了官方微博粉丝量近10万,同时还打造了很多"失恋33天"的微博号码,像失恋33天经典语录、失恋33天心语等微博号粉丝数都在10万上,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微博矩阵,由这个矩阵加上话题再加上各大排名靠前的草根微博转播和推荐,所形成的力量在微博上无疑是巨大的。

截至2011年12月7日,微博上关于"失恋33天"的搜索结果已经超过800万,同时"王小贱"的搜索结果也近150万。

毫不夸张地说,《失恋33天》是一部彻头彻尾的“8090”电影,编剧是个85后宅女,故事讲的是一群80后的恋爱与生活,营销选择了“8090”热衷的社交网络,至于3亿票房的来源,自然也是清一色的“8090”。

除了80后的白领,90后的大学生乃至中学生的热情也不可小觑,无论是影院里还是微博上,都有他们活跃的身影。

对新媒体平台的善用,也包括前述的失恋视频上线及猫小贱的微博经营,此外,宣传方为片子开发了基于塞班、安卓和苹果系统的App,整合了豆瓣影评、XX贴吧、微博等互动信息。

以微博和SNS为代表的社会化互动媒体传播;基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平台的信息传播模式,两者形成的即时化传播,可以通过互动、分享等行为获得来自受众的反馈,并将其中的亮点迅速转化为新的炸点做二度传播,杀伤力更大。

而我更倾向于简单描述这中间最重要的部分——互动型情感口碑营销,把电影做得像“心灵鸡汤”,好的鸡汤有了,人们闻着香味儿就过来啦。

4、合理安排档期,紧抓社会热点,让口碑飞

11月的电影档期盘踞在国庆档与贺岁档之间,一直是不被看好的鸡肋档期。

在安排档期之时,宣传团队就想到了2011年11月11日这一百年一遇的世纪光棍节。

于是《失恋33天》费尽心机将当期安排在2011年11月8日,目的是给电影多几天口碑扩展、发酵的时间,然后开始主打"世纪光棍节"这个概念。

而在这个号称空前绝后的“神棍节”公映,许是戳中当下年轻人空虚寂寞的小心理,切合当下青年男女谈感情难,谈婚论嫁更难的社会现象。

《失恋33天》首日排片接近10000场,而光棍节11月11日当天排片率更高达40%。

经过以前持续的视频轰炸,片方成功地将“失恋”从一个电影话题上升为“社会话题”。

当一批又一批的观众走出影院后,肯定会表达自己的观后感,电影被大家越聊越热。

电影上映之后,片方持续跟进,微博互动、征集失恋信物等小手段持续维护“失恋”的热度,与看完电影走出影院的那些观众的好评相互呼应,让好口碑再飞一会儿。

5、回归电影本身,好口碑不是吹的

电影口碑营销,这个跟影片的定位有很大的关系,首先选材,选取了拥有150多万粉丝的热门小说。

贴近生活,电影以失恋为切入点,同时针对年轻人特点,并不是将影片定位为很严肃的风格,而是用一种很喜剧的性格演绎失恋故事。

人们看过精心准备的宣传片后口口相传,形成良好的口碑效益。

其次,它用了网络热销的两个电视的团队,一个是《蜗居》,一个是《奋斗》,用了年轻人最喜欢的明星。

再次,剧本改编成功,贫嘴台词惹人爱。

诸如“那女的坐那里,看起来很梦幻,一张嘴,全是梦话。

”“质疑人生?

你连人都没有生过,凭什么质疑?

”“情义千斤,不如胸脯四两肉。

”诸如此类的台词在片中一抓一大把,令观众时不时地被台词所感染。

而片中的“绝种好男人”文章,更是让不少女性大呼:

“请上天赐我一个像文章一样的男闺蜜吧!

” 

回到电影本身,单就故事本身而言,电影并非在艺术质量上是很优异的经典影片,它只是延续了时下电影圈流行的“小清新”,不同的是,它却拥有一个很接地气的故事:

被闺蜜撬走男朋友的黄小仙正经受着失恋的打击,她的男同事王小贱在此期间承担着安抚工作:

在别人的婚礼上让前任男友下不了台;会在你迷茫时,扇你耳光让你清醒;很友爱地帮你剪头发、做冰激凌……两位擅长耍嘴皮的男女主角——文章和白百何,演绎到位。

而张嘉译、海清的加盟,也成为片中的闪亮点。

说白了,《失恋33天》就是一北京妞儿失恋了加上给观众絮叨关于“失恋”的那些辛酸事。

失恋这种事谁没遇到过,保不齐还得2、3回。

电影情节简单明了,大龄文艺女青年黄小仙在同事Gay蜜王小贱的帮助下,走出失恋阴影的情感复检过程。

失恋本身就很矫情,情感复检则是矫情到无以复加。

“小清新”的电影主题戳中遍地普通青年、文艺青年们的胃口,任由着既苦逼又矫情的情绪蔓延开来。

单就其作为电影作品的质量来说,“接地气”的故事、不娇柔不做作的浪漫桥段、机智幽默的台词、新鲜亲切的“男闺蜜”形象……这些贴近观众贴近现实的叙事元素,都让《失恋33天》收获了观众的好评。

与影史上赫赫有名的经典爱情片相比,《失恋33天》也许只能算作一部中规中矩的轻喜剧,但在一向烂片扎堆的国产电影中,这样的电影已足够令观众惊喜,观众走出影院后说好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失恋33天》贴近生活,接地气,是好莱坞大片学不来的秘籍,正是这一点打动了观众,吸引了观众,赢得了观众的好口碑。

对于《失恋33天》来说,营销能左右的或许只是前几日的票房,可是,光棍节早过了,票房却还在噌噌地上涨,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影片的好口碑。

在豆瓣上,《失恋33天》得到了7.3分;再看看微博,几乎每天都有网友在发表各自的“观后感”,大部分的评价是“台词有亮点”、“感同身受”,最起码大家不认为这是一部烂片。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很多观众买票的理由都是“朋友推荐”。

电影《失恋33天》的热映程度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用句俗套点的台词来讲,你要说你没看过这部电影,这几天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

也有网友坦言,不仅买票跟风,连口碑也有跟风之嫌,大凡自己花钱看了的、别人都说好的、评价很不错的,大家都会一窝蜂涌上前说好好好好好。

不然就会被鄙夷品位、欣赏水平或者干脆说你这人真个性,真不合群。

或许这种微妙的心理,也为电影贡献了一部分票房。

纵观华语电影市场,黑马年年有,今年特别黑。

无疑,《失恋33天》是黑马之王。

《失恋33天》的成功再次说明营销手段与口碑在一部电影作品的发行中的重要作用,是保证票房成绩的良药。

随着网络的逐渐普及,我们可以看到网络口碑营销的巨大作用,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微博等能够广泛传播的媒体社交平台。

微博之于电影,绝不是不花钱而且无穷尽的版面或广告,它根本上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的双向沟通机制,无论你代表的是一个人还是一部影片、一个品牌,它都给予你发言、讨论、分享的权利,让你得以直接与同业交流,与观众交流,好的口碑就是在大家的交流中产生的,并且越传越多,越传越好。

黑马电影的出现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往往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各种利好条件,其创造的奇迹难以简单复制出来。

他人与其一味的跟风模仿黑马电影,不如好好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