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AT9S直流电机PWM调速控制系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64359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片机AT9S直流电机PWM调速控制系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单片机AT9S直流电机PWM调速控制系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单片机AT9S直流电机PWM调速控制系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单片机AT9S直流电机PWM调速控制系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单片机AT9S直流电机PWM调速控制系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片机AT9S直流电机PWM调速控制系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单片机AT9S直流电机PWM调速控制系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片机AT9S直流电机PWM调速控制系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片机AT9S直流电机PWM调速控制系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当线圈中流过电流时,线圈受到电磁力作用,从而产生旋转。

根据左手定则可知,当流过线圈中电流改变方向时,线圈的受方向也将改变,因此通过改变线圈电路的方向实现改变电机的方向。

图3.1直流电动机电路模型

直流电机PWM调速原理

<

1)直流电机转速

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可用图3.2表示,由图可见电机的电枢电动势Ea的正方向与电枢电流Ia的方向相反,Ea为反电动势;

电磁转矩T的正方向与转速n的方向相同,是拖动转矩;

轴上的机械负载转矩T2及空载转矩T0均与n相反,是制动转矩。

图3.2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

根据基尔霍夫第二定律,得到电枢电压电动势平衡方程式1.1:

U=Ea-Ia<

Ra+Rc)……………………………………………式1.1

式1.1中,Ra为电枢回路电阻,电枢回路串联保绕阻与电刷接触电阻的总和;

Rc是外接在电枢回路中的调节电阻。

由此可得到直流电机的转速公式为:

n=Ua-IR/CeΦ……………………………………………式1.2

式1.2中,Ce为电动势常数,Φ是磁通量。

由1.1式和1.2式得

n=Ea/CeΦ………………………………………………式1.3

由式1.3中可以看出,对于一个已经制造好的电机,当励磁电压和负载转矩恒定时,它的转速由回在电枢两端的电压Ea决定,电枢电压越高,电机转速就越快,电枢电压降低到0V时,电机就停止转动;

改变电枢电压的极性,电机就反转。

2)PWM电机调速原理

对于直流电机来说,如果加在电枢两端的电压脉动电流压<

要求脉动电压的周期远小于电机的惯性常数),可以看出,在T不变的情况下,改变T1和T2宽度,得到的电压将发生变化。

图3.3为施加不同占空比时实测的数据绘制所得占空比与转速的关系图。

图3.3占空比与电机转速的关系

由图看出转速与占空比D并不是完全速的线性关系<

图中实线),原因是电枢本身有电阻,不过一般直流电机的内阻较小,可以近视为线性关系。

由此可见,改变施加在电枢两端电压就能改变电机的转速成,这就是直流电机PWM调速原理。

1.2本设计任务:

任务:

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的直流电机PWM调速控制系统

设计的主要内容以及技术参数:

功能主要包括:

1)直流电机的正转;

2)直流电机的反转;

3)直流电机的加速;

4)直流电机的减速;

5)直流电机的转速在数码管上显示;

6)直流电机的启动;

7)直流电机的停止;

第二章:

总体设计方案

总体设计方案的硬件部分详细框图如图一所示。

键盘向单片机输入相应控制指令,由单片机通过P1.0与P1.1其中一口输出与转速相应的PWM脉冲,另一口输出低电平,经过信号放大、光耦传递,驱动H型桥式电动机控制电路,实现电动机转向与转速的控制。

电动机的运转状态通过数码管显示出来。

电动机所处速度级以速度档级数显示。

正转时最高位显示“三”,其它三位为电机转速;

反转时最高位显示“F”,其它三位为电机转速。

每次电动机启动后开始显示,停止时数码管显示出“0000”。

1、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与分析

电动机PWM驱动模块的电路设计与实现具体电路见下图。

本电路采用的是基于PWM原理的H型桥式驱动电路。

PWM电路由复合体管组成H型桥式电路构成,四部分晶体管以对角组合分为两组:

根据两个输入端的高低电平决定晶体管的导通和截止。

4个二极管在电路中起防止晶体管产生反向电压的保护作用,防止电动机两端的电流和晶体管上的电流过大的保护作用。

在实验中的控制系统电压统一为5v电源,因此若复合管基极由控制系统直接控制,则控制电压最高为5V,再加上三极管本身压降,加到电动机两端的电压就只有4V左右,严重减弱了电动机的驱动力。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运用了TLP521-2光耦集成块,将控制部分与电动机的驱动部分隔离开来。

输入端各通过一个三极管增大光耦的驱动电流;

电动机驱动部分通过外接12V电源驱动。

这样不仅增加了各系统模块之间的隔离度,也使驱动电流得到了大大的增强。

在电动机驱动信号方面,我们采用了占空比可调的周期矩形信号控制。

脉冲频率对电动机转速有影响,脉冲频率高连续性好,但带带负载能力差脉冲频率低则反之。

经实验发现,当电动机转动平稳,但加负载后,速度下降明显,低速时甚至会停转;

脉冲频率在10Hz以下,电动机转动有明显跳动现象。

而具体采用的频率可根据个别电动机性能在此范围内调节。

通过P10输入高电平信号,P11输入低电平,电机正转;

通过P10输入低电平信号,P11输入高电平,电机反转;

P10、P11同时为高电平或低电平时,电机不转。

通过对信号占空比的调整来对电机转速进行调节。

2、系统的软件设计

本系统编程部分工作采用KELI-C51语言完成,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与各子程序做为实现各部分功能和过程的入口,完成键盘输入、按键识别和功能、PWM脉宽控制和数码管显示等部分的设计。

单片机资源分配如下表:

P0

显示模块接口

键盘中断

P1

键盘模块接口

P1.0/P1.1

PWM电机驱动接口

系统时钟

①PWM脉宽控制:

本设计中采用软件延时方式对脉冲宽度进行控制,延时程序函数如下:

/*****************延时函数*************************/

delays(>

{

uchari。

for(i=5000。

i>

0。

i-->

}

②键盘中断处理子程序:

采用中断方式,按下键,完成延时去抖动、键码识别、按键功能执行。

要实现按住加/减速键不放时恒加或恒减速直到放开停止,就需在判断是否松开该按键时,每进行一次增加/减少一定的占空比。

③显示子程序:

利用数组方式定义显示缓存区,缓存区有8位,分别存放各个数码管要显示的值。

④定时中断处理程序:

采用定时方式1,因为单片机使用12M晶振,可产生最高约为65.5ms的延时。

对定时器置初值B1E0H可定时20ms,即系统时钟精度可达0.02s。

当20ms定时时间到,定时器溢出则响应该定时中断处理程序,完成对定时器的再次赋值,并对全局变量time加1,这样,通过变量time可计算出系统的运行时间。

3、软件设计中的特点:

对于电机的启停,在PWM控制上使用渐变的脉宽调整,即开启后由停止匀加速到默认速度,停止则因为当前速度逐渐降至零。

这样有利于保护电机。

键盘处理上采用中断方式,不必使程序对键盘反复扫描,提高了程序的效率。

第三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整体框图如下:

第四章:

系统功能调试

仿真整体图如下:

直流电机的调试功能仿真如下图:

1、正转时,电机正转,数码管最高位显示“三”,其它三位先所给定频率,如下图:

2、反转时,电机反转,数码管最高位显示“F”,其它三位先所给定频率,

第五章:

程序

见附件1

见附件2

第六章:

元件清单

见附件3

第七章:

心得体会

附件1

/***************基于单片机AT89C51的直流电机PWM调速控制系统*************/

#include<

reg51.h>

absacc.h>

#include<

intrins.h>

/**************************/

/********自定义变量********/

#defineuintunsignedint//自定义变量

#defineucharunsignedchar

chargw,sw,bw,qw。

ucharj。

//定时次数,每次20ms

ucharf=5。

//计数的次数

sbitP10=P1^0。

//PWM输出波形1

sbitP11=P1^1。

//PWM输出波形2

sbitP12=P1^2。

//正反转

sbitP13=P1^3。

//加速

sbitP14=P1^4。

//减速

sbitP15=P1^5。

//停止

sbitP16=P1^6。

//启动

uchark。

uchart。

//脉冲加减

/**************************/*

/*********控制位定义********************/

ucharcodesmg[12]={0x3f,0x06,0x5b,0x4f,0x66,0x6d,0x7d,0x07,0x7f,0x6f,0x73,0x71}。

//程序存储区定义字型码表

chardataled[4]={0x08,0x04,0x02,0x01}。

//位码

uintx。

//数码管显示的数值

display(>

//数码管显示

//延时函数

key(>

displays(>

/*****************************************/

/***************主函数********************/

main(void>

{

TMOD=0x51。

//T0方式1定时计数T1方式1计数

TH0=0xb1。

//装入初值20MS

TL0=0xe0。

TH1=0x00。

//计数567

TL1=0x00。

TR0=1。

//启动t0

TR1=1。

//启动t1

gw=sw=bw=qw=0。

//数码管初始化

P0=0xc0。

P2=1。

while(1>

//无限循环

{

display(>

//数码管显示

key(>

}

/***************数码管显示****************/

gw=x%10。

//求速度个位值,送到个位显示缓冲区

sw=(x/10>

%10。

//求速度十位值,送到十位显示缓冲区

bw=(x/100>

//求速度百位值,送到百位显示缓冲区

qw=x/1000。

//求速度千位值,送到千位显示缓冲区

for(i=0。

i<

4。

>

{

P2=led[i]。

if(i==0>

//显示个位

P0=smg[gw]。

delays(>

elseif(i==1>

//显示十位

{

P0=smg[sw]。

}

elseif(i==2>

//显示百位

{

P0=smg[bw]。

delays(>

}

elseif(i==3>

//显示千位

if(k==0>

//正转时显示"

三"

P0=0x49。

delays(>

else

P0=0x71。

//反转时显示"

F"

}

}

i++。

}

/*******************************************************/

/************************************************/

/*********t0定时*中断函数*************/

voidt0(>

interrupt1using2

//重装t0

f--。

if(k==0>

if(f<

t>

P10=1。

else

P10=0。

P11=0。

else

P11=1。

if(f==0>

f=5。

}

j++。

if(j==50>

j=0。

x=TH1*256+TL1。

//t1方式1计数,读入计数值

x++。

display(>

/****************按键扫描**************/

if(P12==0>

//如果按下,

while(!

P12>

//去抖动

k=~k。

}

if(P16==0>

while(P16==0>

IE=0x8a。

if(P13==0>

//加速

while(P13==0>

t++。

if(t>

=5>

t=5。

if(P14==0>

//减速

while(P14==0>

t--。

if(t<

1>

t=1。

if(P15==0>

//停止

while(P15==0>

EA=0。

P10=0。

P11=0。

}

/******************************************************/

附件2:

元件

数量<

个)

光电耦合器:

TLP521-2

1

三极管8550

4

按键

5

三极管8050

自锁按键

1N4007

At89s52

四位一体数码管

12M晶振

电容104

Led

直流电机

电阻1K

3

电容22P

2

电阻10K

电解电容47P/16V

74LS04

下载口

参考文献

[1]王兆安等.电力电子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2]周渊深.交直流调速系统与MATLAB仿真[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年.

[3]陈伯时.运动控制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4]黄家善等.电力电子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

[5]孙立志.PWM与数字化电动机控制技术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

[6]杨素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7]陈明荧.8051单片机基础教程[M].科学出版社.2003年.

[8]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9]李广第.单片机基础[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