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64168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docx

《高中语文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docx

教学目标

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熟读成颂。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新课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刘禹锡吗?

谁能为大家朗诵一首他的诗?

今天我们在学习一首他的作品《陋室铭》(板书课题)

一、以多种方式熟读课文。

二、解决生字词,疏通大意。

1、生试着自己理解。

(也可以小组讨论)

2、师加给予指导。

3、作者简介,欣赏他的作品。

(“陋室”的名字是谁取的?

他是何许人也?

)课件

刘禹锡(772-842),汉族。

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诗人,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具体是什么身世,我们目前还没有得到考证。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据史载,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他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县通判。

按唐时规定,他应住衙门内三问三厅之房。

但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给他小鞋穿,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

对此,刘禹锡不以为意,反而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

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

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之,甚为恼火,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

此房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山青水秀。

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

于是,他又撰写一副对联:

“杨柳青青江水平;

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闻讯后,更加恼怒,又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3次。

激愤之中,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遂一气呵成,写了—篇《陋室铭》,并请人刻碑立于门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曰:

“何陋之有?

“孔子云: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

陋室\"

说明\"

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

与前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遥相呼应。

把个\"

陋\"

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

不陋\"

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品一品,你认为哪一句才是本文的主旨。

为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四、总结拓展

为你的家取个好听的名字。

竹石

教学目的

1对照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理解作者要赞颂的精神。

3朗读、背诵、默写〈〈竹石〉〉。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解题。

竹石:

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2简介作者。

郑燮:

清代书画家、诗人。

字柔,号板桥,兴化人。

诗风质朴泼辣。

3讲诗。

这是一首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赞美了石竹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格。

二学诗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2、理解句意。

(1)生交流、汇报。

(2)师归纳、指导。

2欣赏诗歌。

(3)这竹长在哪?

读出诗句来。

(4)这根有什么特点?

(5)这竹有什么特点?

说出来。

(6)这体现了竹的什么性格?

(7)诗的3、4句表面写竹实则写人,诗人借竹赞美人的一种精神:

即不怕磨炼,不畏艰险,不怕粉身碎骨,只要长留正气于世即可的精神。

3背诵诗歌。

四总结

五作业

1抄诗。

2背诵、默写诗歌。

板书设计:

咬定青山

竹石立根破岩坚劲(正直、高傲)

千磨万击

四面狂风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

2、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掌握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

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教学难点:

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诗圣。

查看杜甫简介

  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学习这首诗

1、指名读课文、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学生互相纠正)

2、读诗,读通,读顺。

3、理解句意。

  四、内容分析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

3、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

  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4、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

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课堂复习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4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

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

袖。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前期,抒写词人独居寂寞无聊的心绪。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九月九日通常是秋高气爽的天气,可词人一开始就写了“薄雾浓云”,这应是形容熏香的烟雾,同时也写出词人内心的愁闷。

因为相思之情难以排遣,所以倍觉时间的漫长,整日愁苦,度日如年。

词人百无聊赖,看着瑞脑香在金兽的香炉里慢慢燃烧,以消磨时光。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玉枕”,磁制的凉枕。

“纱橱”,带木架的纱帐。

又是重阳佳节了,夜半的凉意使她难以安睡。

词人没有直接写“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是具体地描写独宿孤眠,凉气逼人。

而写身体的感到凉,其实是写内心的凉,如果赵明诚在她身边,又该是别一种感受了,所以在这凉意中,正是表现了对赵明诚的苦苦思念。

上片描写室内的生活,以自己的寂寞孤苦写对人的思念。

下片把场景移到了室外,写东篱赏菊,寄托相思之情。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东篱”是栽菊的地方,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的诗句。

古人有重阳佳节赏菊饮酒的习惯,此时一人在黄昏时赏菊东篱,更增添了对丈夫的思念。

“暗香”指菊花的幽香,古诗有“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往日两人曾一起饮酒,一起赏花,共同陶醉于沁人心脾的香气之中,现在菊花又传来阵阵幽香,但两人远隔千里,无法把香气送给远方的他,借古诗暗写了自己的心情。

结尾三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消魂”同“销魂”,形容愁苦悲伤之极,如同魂魄离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帘卷西风”应是“西风卷帘”,因平仄词序作了调整,但这样写别有意趣,很是新巧。

不要说不消魂,西风吹动着帘子送来秋意,菊花随着时令的变冷也将渐渐的枯萎,而憔悴的人比秋风中飘摇的菊花还要消瘦。

“瘦”字一般用来形容人,而此处作者把它用来形容花,这是她的创造,如她的“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而又自爱自怜,因相思而憔悴,该比黄花还要瘦了。

宋无名氏《如梦令》有“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句,清许昂霄《词综偶评》指出李清照这首词的“结句亦从‘人与绿杨俱瘦’脱出,但语意较工妙耳。

”确实词人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创新,在此画出了一幅因离愁的萦绕而魂消形减的自画像。

这首词写离别相思之苦,但又没有一个字直接写相思,写愁苦,然于字里行间又浸透词人的离别之苦,相思之情。

词意含蓄,意境空灵,而情怀悠远。

尤其是词的结尾三句,受人激赏。

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明诚赏叹,自愧不如,又有求胜之心,于是闭门谢客,用了三天三夜作词五十阕,并故意把李清照的词混在里面,请朋友陆德夫看。

陆德夫赏玩了半天说:

“只三句绝佳”,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三句正好是李清照所写,可见李清照词的工妙,善于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抒写真挚的情感,堪称词作大家。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

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

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

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

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女词人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

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

“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

“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

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

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变冷了,这是秋天的时令特征。

“将息”,调养。

人在天气多变化时,是很难适应的,更何况是年岁已大,身体衰弱,又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对天气的变化特别敏感,更觉得难以将养适应了。

为了适应这多变的秋天时节,词人企图以酒御寒,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是“三杯两盏”,量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

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雁飞过去,正令人伤心,原来雁是我过去见过的。

这里我们可看到三层意思:

(一)雁飞过去了,雁叫声声,凄厉难闻,正令人伤心,原来大雁是老相识了,触动我内心的创伤已不止一次,现在又来触动我,使我伤心难过。

(二)古代有雁足传书的传说。

雁以往是给我带过信的,给我安慰,现在丈夫已逝,亲戚离散,雁飞过去无信可带,不能再给我安慰了,使我伤心。

(三)作者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作者沦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使她伤心。

雁在北方就相识,现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异乡,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托怀乡之意。

词的下片承接上片。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黄花”是指菊花,品种是黄色的。

“堆积”,指花开之盛,可能是小菊花密密麻麻地开放,不是言落英满地。

“憔悴损”指人因伤心而消瘦。

损,煞,是说憔悴得很。

有人认为是黄花“憔悴损”,不妥,因为前面的“堆积”不作零落解,菊花是枯在枝头的。

“谁”,指自己。

“堪”,能够,经得起。

菊花盛开,本要摘花插在瓶子里,可人已憔悴,如今还有什么心思和兴趣去摘花呢?

已经没有赏花的心情了。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一个人坐在窗边,象守着什么东西一样,百无聊赖,希望天早一点黑下来,看不到窗外一切使人伤心的东西,但天偏偏与人作对,越等越觉得时间漫长,度日如年。

寂寞难耐,好不容易等到黄昏,等来的却是更令人伤心的东西: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风吹梧桐叶,萧萧瑟瑟,本已悲凉,又加细雨滴到梧桐上,更助悲凉。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是位敏锐善感的词人,雨打梧桐点点滴滴,好象敲击着她破碎的心灵,使她悲伤至极。

这种种情形不断地折磨词人,情何以堪?

所以词人最后冲口而出: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次第”是说这种种情形或这种种光景。

这种种情况加在一起,怎么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

“愁”说不清楚,用人间文字和语言概括不了,写出了无尽的愁绪,传达出种种难以言传的哀痛。

这首词是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意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词的描写纯用赋体,写了环境,写了身世,写了心情,并将这三者融为一体。

词中写客观环境的事物有:

淡酒、晚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景物都贯穿浓重的感情色彩,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创造了冷落、凄清、寂寞的意境。

凄凉的景物一路写下来越积越多,伤感越来越浓重,最后堆砌的愁苦迸涌而出。

词中用了九对叠字,叠字用得很自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前人称赞她笔力很健。

这些叠字用得自然妥帖,是经过作者锤炼而得的,使寂寞、怅惘、痛苦的感情通过这些叠字的渲染得以尽情的表现。

词的语言通俗平易,虽是寻常语,但富有表现力,表现了深刻的内容。

《声声慢》词调可押平声韵,也可押入声韵,词人选用了入声韵,能够很好地表达忧郁的情怀,并多次运用双声字、舌音和齿音字,更加重了凄切悲苦的情调。

关山月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关山月”是古乐府的诗题,前人多用此题写征人边塞之事,陆游却赋予这首诗以新的内容。

这首诗写在1177年,距1163年南宋与金人议和15年,当时主和派占上风,上上下下弥漫着一股妥协投降的气氛,恢复无望,陆游痛心疾首,满怀悲愤写下这首诗,批判统治集团的投降政策,同情空老沙场的兵士,表达人民渴望统一的心声。

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一换韵,自然地分为三个层次。

诗以“和戎诏下十五年”开篇,并统领全诗。

“和戎”是指与金人订立和议。

“戎”是古代汉族对西北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指金人。

“诏”是皇帝的命令和布告。

1163年5月,宋进军北伐,但因准备不足,败于符离,宋孝宗在这年的11月下诏与金议和,订立了屈辱的“隆兴和议”。

从1163年到1177年头尾正好十五年。

从和戎诏下以来,“将军不战空临边”,将士空有杀敌的雄心,却无用武之地,白白地来到边疆上。

这个“空”字含有深刻讥讽的意味,边防形同虚设,军队简直成了仪仗队,装点门面。

“朱门沉沉按歌舞”,是说住在深宅大院里的贵族,打着拍子,欣赏着歌舞,寻欢作乐。

表面上是写贵族的享乐生活,实际上是在写统治集团“和戎”的实质是偷安,以国家民族的利益换取声色之享乐。

“厩马肥死弓断弦”,写军营里的战马不是驰骋疆场,在马棚里养得膘肥体壮,白白地老死。

战弓也不能在战场上发挥作用,却在兵库里烂断弓弦,造成武备废弛的现实。

这一句既是“和戎诏下”所导致的恶果,同时又是“将军”句的补充。

这四句是一层,用种种事实说明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屈辱求和的严重后果。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因为“和戎”,住在碉堡里的战士进不能杀敌,退不能还乡,只能夜夜敲着刁斗催着月亮落下。

三十从军,头发都白了,还捞不到打仗的机会,大好的年华在这一夜又一夜的刁斗声中白白地虚度了。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战士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只能对着明月吹奏笛子,抒发积蓄已久的满腔悲怨,但是又有谁能从笛声里了解到战士内心的痛苦呢?

只有月亮空空地、默默无言地照着战士的尸骨。

他们可能是老死边地,也可能是病死边地,是“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无人关心,无人过问。

这二句是对句,前一句写声音,后一句写色彩,笛声哀怨悲凉,寒月空照白骨,烘托出凄凉的景象。

这四句又是一层,写守边战士的痛苦和悲愤。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干戈”是古代的两种兵器,这里是指战争。

“胡”是古代汉族对西北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指金人。

“逆胡”是对金人表示蔑视的称呼。

“传子孙”,传子传孙,世代统治。

金侵占中原至此已历四朝三代。

历史上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发动侵占中原的战争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但哪里有象金人这样在我们的国土上世世代代统治下去的?

这一责问,是以古照今,说明侵略者更猖狂,统治集团腐败,不图恢复,也表明了诗人的民族自尊心和必将收复失地的信念。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沦陷区的人民忍受种种屈辱,忍受悲惨的生活,坚强地活下来,等待王师北定,恢复中原。

可是,今夜的中原,遗民们处处对月垂泪,他们忍死以待的希望,被朝廷和戎、将军不战的一系列事实所引起的失望所代替了。

“岂有”极写遗民痛苦的深重。

这四句又为一层,写沦陷区人民的悲痛心情。

这首诗借古题写时事,写了明月之下、关山内外朱门歌舞、沙场白骨、遗民泪痕的三组场景,并写出了三种人的不同的精神状态,作者的情感也蕴含其中,对酣歌醉舞的豪门贵族暴露、讽刺、斥责,对浪费青春年华的守边战士表示同情惋惜,对统治区的人民深表同情并充分估计他们的爱国精神。

作者描写这一切,实际是把矛头指向下诏和戎、苟且偷安、不爱护士气、不体恤民情、不思进取、不图恢复的南宋朝廷,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

全诗以“月”绾结全篇,分别写月下的贵族、边士和遗民。

全诗虽只有一个“月”字,但全诗都笼罩在凄清、幽冷的月色中,月亮照出了他们不同的悲欢苦乐。

另外,通篇白描,情寓其中,风格沉郁悲壮。

诗歌四句一换韵,音调与内容、情感相和谐。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诗写在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诗人退居山阴时作,当时62岁。

诗人一生主张用军事力量收复中原,到六十多岁仍是壮志难酬,此诗就抒发了自己满腔的悲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首联写年轻时的雄心。

“早岁”,早年,指年轻时。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界上的事情会这么难办,这么充满艰难险恶。

陆游年轻时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愿,但诗人回想起来,那时实在是太天真了。

“中原北望”,是“北望中原”,因格律作了调整。

北望中原失地,气涌如山。

“气”可以是愤慨之气,也可以指壮气、豪气。

这二句表面上好象自悔当年不知世事充满艰难,北望中原充满壮气,信心很足,实际上是写朝廷不思恢复,英雄无用武之地,收复中原之事充满艰难、曲折、渺茫无望。

心情无比沉重。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颔联两句相对,回顾自己在抗敌斗争中的事迹。

上句是写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难侵,宋将刘琦、虞允文等在瓜洲一带造战船击之,金兵败退。

诗人当年在镇江作通判时踏着积雪上焦山看见我方战船密布。

下句是诗人在南郑军中供职,曾在大散关,冒着秋风、横戈越马,反击金兵。

这是诗人在抗敌前线上两个难以忘怀的事迹。

“楼船”、“铁马”是要突出的事件,“夜雪”、“秋风”是时间,是环境,“瓜洲渡”、“大散关”是事件、环境产生的地点,两个回忆镜头概括而集中。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北伐有功,自比万里长城。

这里,诗人是说自己曾以北伐恢复之功期待自己,但自己的志向至老都未能实现,空有自比为国家长城的雄心,对镜自照,两鬓都已经花白了。

颈联已由前一联的回忆回到现实中,诗句充满英雄暮年难平的悲愤和无限的慨叹。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一表”: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申述北伐曹魏的决心,要“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名世”:

名扬于世,著名于世。

“堪”即“可”,“伯仲间”兄弟间。

《出师表》足以名扬后世,千载以来有谁能和他的作者相提并论呢?

诸葛亮虽然知道世事充满艰难,但却毫不动摇坚持北伐,这里诗人以诸葛亮自勉,再表恢复中原的决心。

陆游一生景仰诸葛亮,并反复称道诸葛亮的《出师表》,如《病起书怀》: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游诸葛武侯书台》: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七十二岁吟》“渭滨星陨逾千载,一表何人继《出师》!

”因为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话,可以算代表陆游说出了心事。

这首诗抒写了自己在朝廷执行投降国策的情况下,不得实现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的愤慨。

首联回忆早年的雄心,颔联追述战斗生活,颈联感慨现在的壮志未酬,尾联抒发收复中原念念不忘的心情,全诗虽只有八句,但写出了诗人一生的追求和一生的感慨,诗歌还借史咏怀,含蓄曲折,蕴含丰富。

诗多层次、多转折,把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另外,对仗工整,声调铿锵,回肠荡气,第二联把六个名词串联在一起,名词与名词间的关系组成画面,结构特殊,并给后人以影响。

水龙吟辛弃疾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

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

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

这首词写于南京,可能是辛弃疾任建康通判时所作。

建康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