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1.由“专制”走向2.由封闭走向开放3.由专家走向教师4.由立足结果走向立足过程
二、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一)确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建立的教学关系
(三)改革教学与学习方式(四)重建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
第二节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是仅仅由教材、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等文字资料组成的了,而是由这些文字资料和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悟共同组成的,并且教师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将占课程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
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互相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可见,在新课程下的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交流的、互动的和融合的关系。
真正地做到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教师与学生将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没有教与学的明显区分,只有共同的学习目标。
三、新课程背景下学科与学生的关系
学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教育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即教学应该关注学科,还是应该关注学生。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是一种学生本位论。
它的特点是: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与人格培养。
四、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动态的平等的对话关系。
首先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这种相互尊重在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同时,也要求学生尊重教师,不能走极端。
其次,这种关系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地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在相互尊重与地位平等的基础之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对话关系。
五、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要求建立新的教学目标体系,必须要充分表达素质教育的思想。
素质教育为教学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融认知与情意为一体,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素质教育为教学提出的第二个要结果与过程的统一。
在上述两个指导原则的指导下,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情意性。
即在素质教育教学目标体系中,由认知发展目标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以与价值观的发展目标共同组成。
2)过程性。
素质教育要求教学目标应该是教学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
(3)个性化。
素质教育要求发展学生的个性,追求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同质性。
六、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要求建立的新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总体来说,新课程下的学习方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主动性
(二)独立性(三)多样性(四)体验性(五)问题性
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两种:
1、人文环境的开放主要表现在打破教与学的界限,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那种束缚与被束缚的关系解放学生的学习等方面。
2、所谓教学的物理环境指的就是教室。
教室作为教学的场所,其功能与作用在新课程改革当中也要有所转变,要从封闭走向开放。
教室的开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肩负着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以与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流提供条件的责任。
其次,教室的空间定义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也有所改变。
可以是将社会引进教室,也可以是将教室设于社会之中。
这里的教室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室,而是真正地成为了一种教学环境。
八、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学的组织形式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多样化
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可以包括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学生自学等多种形式。
(二)综合化
教学要根据不同的情境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
(三)社会化
教学组织形式必须逐步的走向社会化,充分利用社会的资源来完善我们的教学。
九、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由甄别走向发展
新课程教学评价应该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各方面发展,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二)单一走向多元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主要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2.实现教学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评价方法与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三)由重结果走向重过程
在新课程中,教学评价即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经历做出不同的评价,使评价具有针对性。
总之,在新课程中教学评价将由简单的静态的结果性评价走向动态的形成性评价,走向结果与过程评价的相统一。
十、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下的教学改革要达到的效果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提高质量,另一方面是个性化的。
在新课程改革中所追求的“高质量”是一种对每个人的高质量发展的追求,要求每个人都要成为一个自己对自己满意的人。
实现个性化的教学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宗旨;
二是教学本身要实现个性化。
第二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节课程资源的作用与价值
一、课程资源的涵
课程资源是指满足课程活动所需要的思想、知识、人力、物力,它可以按三级课程管理分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层面。
二、课程资源的分类
(一)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根据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
(二)校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根据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课程资源可分为校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三)显形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
根据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它可以分为显形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
(四)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根据课程资源自身的性质,它可以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五)其他课程资源
根据课程资源的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他还可以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的作用与价值
(一)国家课程层面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的作用与价值
国家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保障国家的安定,强化国家机器,宣传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国家课程资源是关于爱国主义、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国家的发展与未来的知识和阶级思想等的资源,以法律的形式固定强化下来,不能随意改动,这是保障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基本思想资源。
此外,还有培养有竞争力的公民所需要的课程资源,这既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公民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地方课程层面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的作用与价值
开发地方课程资源,保证地方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在全球化时代继续保持人类文化多元特色的重要途径。
随着人们对现代性认识的全面加深,地方文化资源成为重新被发现和认识的对象,这必然会影响到地方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三)学校课程层面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的作用与价值
第二节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与方法
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有五个基本途径:
第一,开展当代社会调查;
第二,审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与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
第三,研究一般青少年以与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
第四,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第五,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
一、课程资源开发的前提条件
(一)校长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先决条件
(二)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条件
(三)家庭和社区是课程资源开发不可或缺的条件(四)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核心条件
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二)经济性原则(三)针对性原则(四)个性原则(五)实用性原则
三、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与方法
1.狭义的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与方法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
(3)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
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5)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
(6)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2.广义的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与方法
(1)从校到校外——关注学生身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资源的利用
(2)从实验验证到实验探究——关注开放实验室和“随手取材”的探究性实验室建设
(3)从课本到多媒体与网络信息资源——关注现代信息资源开发
(4)从物到人——关注教师、学生自身以与社会各方面
第三节教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材的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一)理论原则
(二)筛选原则:
优先性原则、适合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
二、教材的开发
对教材的开发实现了由单一的“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的转变。
教材是以现实生活作为最丰富的资源来进行开发的,是以实现生活作为背景和基础的。
三、教材的利用
在利用教材时,还应力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容结构化。
其二是容问题化;
三是容经验化。
第四节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资源,同时还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通过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发展。
在课程资源的建设方面尤其注重教师的经验。
在课程的实施中,要注重教师的主体作用,并挖掘、培养教师良好的素质。
二、学习环境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
三、学生也是课程资源
四、网络是丰富快捷的课程资源
第三章新课程与教学设计
第一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基本原则
(一)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本2.教学设计要表达创新性
(二)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设计要注意教学模式的选择2.教学设计要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
第二节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一、教学容分析
教学容分析是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分析教学容的首要工作就是选择适宜的教学容,确定其广度和深度。
其次是组织教学容,根据知识、技能的在逻辑和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安排其呈现顺序。
二、教学对象分析
首先了解,学生的学习要受到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影响,要考虑到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规律,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出发,保证学生有掌握的可能。
此外,还要充分注意,学生对于某一学科容已经掌握的程度,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注意力的稳定性等多种因素。
第三节教学设计的中期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制订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至少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第一,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教学目标不应指向教师的教学行为,而应该是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为表达的方式。
第二,从教学目标本身的角度来讲,教学目标要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
二、教学策略的选择
(一)学习准备
(二)激发学习动机(三)给予适当指导(四)积极反应(五)与时反馈(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教学媒体的选择
(一)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媒体
(二)依据教学容选择教学媒体
(三)依据教学对象选择教学媒体(四)依据教学条件选择教学媒体
第四节教学设计的后期分析
教学设计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门艺术,而评价就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一个规与完善的作用。
在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评价中,主要使用测量、调查和观察三种评价方法。
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容、教学对象以与评价的特点,灵活的选取各种评价方法。
第五节教学设计案例——《地球爷爷的手》
一、案例概述
1.教材分析2.学生分析
3.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
4.教学目标
5.教学流程
(1)激趣导入
(2)读文、识字、探究、感悟(3)拓展与巩固(4)作业设计
二、案例评析
1.该案例的前期分析2.该案例的中期分析3.该案例的后期分析
第四章新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第一节班级教学
一、班级教学的优势
1.班级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2.班级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3.班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性
二、班级教学的局限
1.统一班级教学很难照顾到每名学生的特殊性2.班级教学很难让学生领会学会学习的时代精神
3.班级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4.班级教学限制了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发展
5.师生之间的互动难以在班级教学中充分发展
第二节小组教学
小组的划分有两种情况:
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进行临时性的分组;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能力进行分组。
在班级中,教师按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学习成绩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一、小组教学的优势
1.小组教学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
2.小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3.小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小组教学的劣势
首先,小组的划分是以学生的能力与水平为依据的,但对学生的能力与水平进行科学的鉴别和区分是很难的。
另外,在对待小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
不科学的分组造成的副作用是很大的,而且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
第三节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是为了适合个别学生的需要、能力、兴趣、学习进度和认知方式的特点等而设计的教学方式,但它并不单纯意味着个体独自学习。
在个别化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以与进行的辅导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准备、教学条件和个性特点为依据,教师的作用也主要表现在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学以与进行独立钻研,帮助学生又不会学转变到会学。
一、个别化教学的优势和局限
1.个别化教学的优势
首先,个别化教学可以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能力水平和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因材施教。
其次,个别化教学可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再次,个别化教学的目的并不是给学生补充多少东西,个别化教学的宗旨是训练学生的独立学习、独自承当学习责任、自主钻研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2.个别化教学的局限性
(1)个别化教学只是班级教学以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有益补充,而不能被作为单一的或长期的教学组织形式。
(2)个别化教学也不是适合所有学生的灵丹妙药。
二、个别化教学的实施
个别化教学中教师教师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了解学生——个别化教学的首要环节2.周密的计划——个别化教学的依据
3.良好的方法——个别化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
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性
1.科学技术迅猛的发展,需要人们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多重意义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发挥其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利于改善传统的师生关系,减轻学生的负担。
3.养学生自学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
自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可以顺应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发挥个特的主观能动性。
这也是素质教育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要实现的教学理想。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应重视的问题
1.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自学必需的在因素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必须使学生产生自学的动机,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而自学”,让他们产生自学的在要求和热情。
2.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自学能力
自学需要自学者具备多种能力:
(1)查阅能力;
(2)选择与辨析能力;
(3)动口动手能力。
3.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自学的指导
教师要做好学生自学启发、引导、指导和总结等工作,不仅要求学生记忆知识点,还必须要求学生巩固自学容以与进行自我测评等工作。
第五节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一、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之间的关系
在现实的教学中,每一种组织形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班级教学适于最经济、最高效的普与教育,适合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适于学生系统科学知识体系的建构,适于教师主动性的发挥;
但在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等方面,则有不可忽视的局限性。
而其他教学组织形式虽然可以在教学中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与能力,但他们在传授知识的系统性与组织性和计划性方面,就远不如班级教学优势。
因此,这些教学组织形式是并存的,无法实现相互的代替。
只有把他们合理的结合起来才能取各项所长,比各项所短,使教学取得最正确的效果。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合理选择
合理选择教学组织形式要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来进行。
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大到国家、地区,小到学校、班级的具体情况。
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积极的创造条件,有步骤、有计划、有秩序的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使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时候,还要考虑到教学的目的、学生的情况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利与弊进行综合利用,优化重组,才能发挥每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势,克服其本身的劣势,保证教学组织整体的有效性,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真正优化。
第五章: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我国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变了传统教育中过于强调承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第一节: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
一、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单一、被动和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承受和发现两种。
在承受学习中,学习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承受者。
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承受学习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也是为了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转变了“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就能够自觉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这样,学生除了知识的掌握外,还能够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与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并动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目前,在我国的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学习方式,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或研究性学习)。
“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
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识、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
自主学习就是要使学生,不再被动地跟着教师走,跟着教材走,而是发挥其个体能动作用主动地、独立地、有目的地去进行学习。
自主学习应该是贯穿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之中。
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自己要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
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
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自主学习又是具有在规定性的,它应该是“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
建立在学生具有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
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
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坚持学’”。
(二)自主学习的特征
(1)学习者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三)教学实践中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独立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多时候是由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而教师的作用则在于有创建性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提出的富于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