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非选择题解题方法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63582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非选择题解题方法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历史非选择题解题方法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历史非选择题解题方法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历史非选择题解题方法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历史非选择题解题方法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非选择题解题方法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历史非选择题解题方法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非选择题解题方法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非选择题解题方法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二层次信息:

饮食之礼起到加强宗教团结,沟通社会关系的作用;

周代已经形成一定饮食礼俗;

饮食礼俗体现等级有差,贵贱有序的思想。

(5分)

第二类材料,从个人感情上来说,是我最不喜欢的一类材料,翻译过来的中文读起来晦涩难懂,这类材料用来作为考试特别是高考题目的材料,完全没有意义,但是我们不是出题者,我们也没有办法左右出题者,所以我们只能见招拆招。

对于这类材料,先找出其中的关键词,用笔做上记号,然后把一句话的修饰词全部去除掉,只要主谓宾,看这句话在说什么,然后再看去掉的修饰词有没有用处,如果有,再加上去,没有,就把它当作是迷惑你的词语。

2008年广东29题(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773年,北美殖民地人民说,他们只和英王之间缔结了契约。

富兰克林认为,根据人民的普遍心理,只有国王才是北美的主权权威者。

1776年发表的《独立宣言》则历数了英王的25条大罪,将其称为“专制君主”。

★据雷芳《英王在殖民地形象的改变与北美独立意识的形成》

材料二到1870年,在运到英国的棉花中,有60%来自美国。

此后,美国始终是英国棉花的主要供应地。

棉花也成为美国在1815年后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动力,直到1860年,棉花出口占美国国内出口总值的一半还多。

——据沃尔夫《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

问题:

(1)1773年,北美殖民地人民为什么只承认与“英王之间缔结了契约”?

从当时英国政治体制的角度加以分析。

(4分)

(2)分析英王形象在北美殖民地人民心中从“主权权威者”变为“专制君主”的原因。

(3)美国独立后,英美两国的经济联系并未切断。

根据材料二,分析19世纪中前期英美两国在

经济上的相互影响。

答:

(1)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英王统而不治;

北美殖民地与英国的矛盾集中指向英国议会;

北美人民实际上不承认英国殖民统治权。

(2)北美殖民地思想家的独立主张广泛传播;

北美殖民地的经济利益与英国的经济压榨政策产生尖锐矛盾并激化;

英国以英王名义严厉惩处北美殖民地;

独立战争爆发。

(3)美国是英国最重要的棉花供应地,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英国从美国大量进口棉花,带动了美国经济发展。

第三类材料,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不漏掉相关的信息就可以。

广东2008第30题(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

到19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

英美等过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

——据耶金等《制高点》。

材料二1999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1991—1999年任俄罗斯总统)在辞职讲话中说:

“我已经完成了我一生的主要任务。

俄罗斯永远不会再回到过去,俄罗斯将永远向前迈进。

——陆南泉: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8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什么?

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几次经济体制改革?

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啊?

(3)你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向前迈进”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简要说明理由。

(3分)

(1)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政府的首要责任发生变化。

(2)计划经济体制。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3)考生须从政府与市场的角度作答,并言之成理。

除阅读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那些说明性文字。

⑴注意从材料介绍(多在材料的开头)和材料出处(多注在材料末尾)获取时间、人物、事件等要素。

因为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我们某种暗示和引导。

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可从中受到启发,收到“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效果。

如“阅读以下四段反映同一朝代的史料”,同一朝代就是考生解题所必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⑵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和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

材料的原文一般很长,试题中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

从某句开始摘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

省略号删去的是次要的,两边所剩的肯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高三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之读问题

由于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出题者一般会用以下几种方式设问:

原因、影响、启示、变化、评价、说明等,其中又尤以原因和影响考的最多。

(具体答题方法见上编“历史分析方法和公式”)

高三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之答题

在正式写下答案之前,有两个原则一定要明确。

第一、答题形式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要整洁<

卷面美观、整齐洁净、字体大小适中>

“要点化”即按题要求,找出其中的两个关键词,如“原因”、“作用”、“影响”、“启示”等;

“段落化”指回答问题要按照答题纸中的序号自成一个段落,使段落分明、条理清晰。

“序号化”指回答问题的各个要点之间用①②之类的序号分隔,使要点一目了然。

第二、答案内容要面全、点齐、言简。

“面全”指回答问题的角度齐全,题目中要求明显的比较容易确定,如果碰到隐含的角度时要根据平时分析问题的思路来确定。

“点齐”指回答问题的要点齐全,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可比预测的要点多出1到2个要点,以免失分。

“言简”指回答问题要符合历史学科语言,简洁明了,要有关键词,要尽力避免文学化语言,避免写写作文式的答题

复习中,关于原因可以用三种方法来解:

一种是政治、经济、文化、有时候还可加一点外交;

第二种是内因、外因,第三种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重要原因、主要原因等。

如果你实在不知道怎么答的话,就用政治、经济、文化这种模式来答,一般来说不会错的,因为这是我们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

对于影响,一般来说也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对本国、对世界等方面来答。

总结:

结合上述分析,我认为在做材料分析题时,应注意:

1、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我常常这样比喻:

做材料分析题好比修房子,基础知识就是一块块砖瓦。

要把房子建起来,必须有扎实的基础。

这里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并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在学习基础知识时,一定要对知识进行充分地理解和认识。

2、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解答历史材料分析题有两个难点,一是判断材料,二是运用材料。

如何在短时间内准确地判断材料呢?

通常的做法可根据一下步骤:

(1)审题:

即先读问题,而不是先看材料,这样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审题时既要审好单个设问,还要看题与题之间的联系。

审单个题时看清要求,特别是设问的时间(包括显性时间与隐性时间)与限定词。

审联系时,既要看题与题之间的联系,又要审出材料与材料间联系,以便在第二步中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

(即从问题中提取有效信息<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历史?

(2)读材料出处。

如果从问题中不能得到有效信息,就应该看材料。

读材料首先读材料的出处,如出自什么地方、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文献?

(3)读材料内容。

历史材料题不同语文的阅读文,它有时并不需要学生把所给材料完全弄懂,学生只需从材料中找出自己需要的“关键词”(如时、地、事<

国>

、人、故<

前因后果>

等、或该段材料的中心词),便可答题。

(4)精心组织答案,做到“三忌”和“三化”。

“三忌”即忌照抄材料,生搬教材;

忌不用术语,乱写乱改;

忌偏离材料,任意发挥。

“三化”高考评卷“采点”“采意”结合思想,做答时做到“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

学生答题时切忌不看材料,不看问题,盲目答题,导致丢分。

应注意要么根据材料,要么结合所学知识,或既要据材料又要据所学知识,这样才有可能避免漏掉要点。

第四步,验证。

数学做题的方法之一就是验证。

学生将自己所做答案拟出标题,做逆向思考,类似与数学上的验算。

目的是避免部分学生审题时出错,以致将原因答成影响、将主观原因答成客观,将积极影响错答为消极影响等。

●附论述题与比较题的解答方法●

1、论述题

要求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现象、事件、人物观点,进行论述或评价。

它可分为纵向考查为主的题目和横向考查为主的题目两类。

此题型的特点具有“大跨度、高概括”。

做此种题目一般先叙述史实,再分析问题,提出观点。

例:

墨子说: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又说: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俭……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析]:

此题是一道材料论述题,试题引用了墨子的两段言论来创置新情景,并以墨子的基本思想“兼爱非攻”作为切入口,由浅入深的设置了三个问题,属“小切口、深分析”的题型,旨在考查学生的是“百家争鸣”的现象出现的社会根源,教材当中并没有直接的阐述,只能根据教材涉及到的战国初期思想家代表的利益,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和战争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思维加工和理论思考,结合设问,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出来。

答案:

这些言论的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

墨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初步发展,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扩大,他们深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温饱富裕。

同时,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产破坏,生灵涂炭,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争,渴望安定。

墨子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和睦安定,共同富裕是符合人民的利益。

他反对掠夺战争,谴责战争对生产的破坏,这也符合人民的利益。

墨子提出“兼爱非攻”企求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有利于社会进步,适应了历史的潮流。

墨子的这些言论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值得弘扬的。

2、比较题

指运用类比或对比的方式,将属性上具有可比性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进行比较,以归纳出它们的异同点或区别出它们的本质特征。

(1)没有告诉比较的具体范围,一般从背景、经过(时间、地点、人物、过程)、意义、

特点、影响、性质、作用等几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例:

比较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异同点。

(见学案)

(2)明确规定比较的具体范围。

从时间、背景、方式、结果等方面比较某某的异同点。

(3)将历史事件围绕一个中心比较,然后得出结论。

比较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说明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

●训练题●

1、司马迁说孟子的学说“迁远而阔于事情”,秦始皇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学说,而汉武帝却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分析说明在战国、秦、汉的不同地位及其原因,指出儒家学说地位变化所反映的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方面的特征。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也。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为政》

[材料二]仲舒复对曰: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三]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

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

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

后三代,汉、唐、宋是也。

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2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3、4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

说明什么问题?

(3)结合以上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3、(20分)在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之后,基督教会对西方世界近千年的思想统治,使人们的个人意识受到极大的压制。

为此,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不顾教会势力的迫害和世俗的误解,在欧洲掀起了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带领着人们迈进科学的理性时代。

(1)14--18世纪的西欧,出现了哪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

它们能够兴起的相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分)

(2)这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

请结合各自的内容加以说明。

(12分)

(3)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产生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答案

1、地位:

战国时备受冷落,秦朝遭受压制,汉朝获得独尊地位。

原因:

(1)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

保护农业生产。

这些主张虽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在战国纷争时期,其主张无助于实

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遭受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了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遭受压制

在情理之中。

(3)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等思想内容,

揉合了多家学说,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藉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

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故可获得独尊地位。

特征:

思想文化的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由割据到统一的历史趋势;

思想文化必须为政治服务,

才能生存发展。

2、

(1)孔子主张:

以德治民,在当时诸候争霸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因而没有人采纳;

董仲舒主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由于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这一主张被采纳。

(6分)

(2)朱熹:

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

李贽:

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变化。

说明:

儒家思想受到了怀疑和挑战,统治地位开始动摇。

(3)儒家思想在初期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确立起统治地位,对维护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起了很需要作用;

但是后来僵化,禁锢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进步。

3、

(1)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分)

(2)文艺复兴:

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名,以人文主义为旗帜,提倡人性,反对神性,

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

宗教改革:

以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挑战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

以反映时代特征的宗教理论实行宗教改革(4分)

启蒙运动:

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提出“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主权在民”,

宣扬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

(3)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思想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的发动。

(4分)

4、与时俱进是伟人的共同品质,创新发展是伟人的共同追求。

(1)简述孙中山在晚年时期其思想、政治、政策上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2)分析其产生变化的原因。

(3)简述孙中山一生的重大贡献。

5、(11分)有社会学家指出:

“从社会学意义上看,世俗化完全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积极趋向,世俗化肯定现世生活,肯定官能享受,肯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表现出以具体功利与追求、以感官享受为满足、以眼前利益为目标的价值取向。

上述材料表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世俗化趋势。

(1)请在绘画、文学方面各举三例说明世俗化趋势的表现。

(2)试分析呈现世俗化趋势的原因。

6、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以后,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活动

与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6分)导致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如何看待和评价这些探索

活动?

4、

(1)变化:

思想上:

孙中山反对知易行难学说,提出知难行易学说,体现了孙中山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

认识。

提出由改良向革命的思想转变。

(2分)

政治上:

1924年,孙中山把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政策上:

为了进一步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孙中山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2)原因:

革命屡遭失败;

苏联的帮助;

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支持。

(3)贡献:

推翻帝制,建立民国;

反对专制,维护共和;

号召国民革命,实行国共合作。

5、

(1)绘画方面:

①北宋《清明上河图》专门描绘市井生活;

②明清时期,木刻版画作为插图使小说、剧本更加有趣;

③出现了百姓喜闻乐见的实用性的年画、布贴画、剪纸画等;

文学方面:

①宋代士大夫为歌女写词,在歌楼舞榭中传唱;

②宋代“话本”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塑造了许多小市民角色;

③“三言”“二拍”等作品中,商人第一次作为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每点2分,共6分)

①手工业、商业的不断发展;

②城市经济的繁荣;

③市民阶层的兴起;

④印刷术的不断提高;

⑤社会识字率的提高,文化逐渐普及;

⑥传统重商意识逐渐淡化。

最多不超过5分)

6、变化:

①探索者的阶级属性:

由地主阶级中的一些开明分子和农民阶级的代表转到民族资产阶级。

②探索的内容:

地主阶级中的一些开明分子一味提倡学习西方技术以富国强兵;

农民阶级提出了具有空想社会主义性质的反封建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初步表达

了发展资本主义愿望的《资政新篇》。

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提出振兴资本主义工商业,

政治上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进而提出建立资产阶

级共和国的要求。

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开始运用西方的政治学说。

(6分)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壮大。

(2分)  

评价:

①民族资产阶级的这些活动在当时是进步的,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方向,也是爱国的。

②他们的活动是中国民主革命重要组成部分,为后来的民主革命胜利创造了条件。

③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理想行不通,不可能彻底反帝反封建,

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

④由于帝国主义的干涉,中国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