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泉市中医院招聘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63238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鹿泉市中医院招聘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鹿泉市中医院招聘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鹿泉市中医院招聘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鹿泉市中医院招聘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鹿泉市中医院招聘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鹿泉市中医院招聘试题含答案.docx

《鹿泉市中医院招聘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鹿泉市中医院招聘试题含答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鹿泉市中医院招聘试题含答案.docx

鹿泉市中医院招聘试题含答案

鹿泉市中医院招聘试题【含答案】

说明:

本题库收集历年及近期考试真题,全方位的整理归纳备考之用。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哪种情况禁忌使用吗啡或哌替啶()。

A、肺水肿

B、肿癌

C、肺心病合并肺性脑病

D、干性胸膜炎

【答案】C

【解析】由于吗啡或哌替啶是一种强镇痛镇静剂,除镇痛外还具有很强的呼吸中枢抑制作用。

肺性脑病是由

于呼吸功能衰竭所致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治疗时必须以增加呼吸中枢的兴奋

性,加快二氧化碳的排出,所以,吗啡或哌替啶属禁忌使用的药物。

肺水肿为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的临床表

现,在不伴有颅内出血、神志障碍、慢性肺部疾患时,吗啡是抢救的有效药物,其作用为减弱中枢交感冲

动,扩张外周静脉及小动脉;减轻病人的烦躁不安。

小量咯血并非是吗啡或哌替啶的禁忌证,但大咯血时应

禁用或慎用。

肺癌、干性胸膜炎不是禁忌证。

2、Koch现象说明了()。

A、人体没有结核病变态反应

B、结核病的免疫与变态反应

C、人体不产生结核病免疫力

D、人体内未能产生抗体

【答案】B

【解析】Koch现象说明机体在初次感染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免疫力,但同时也产生了变态反应。

3、与血栓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

A、血管内膜损伤

B、血流变慢

C、血小板数量增多

D、癌细胞崩解产物

【答案】ABC

【解析】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包括:

①心血管内膜损伤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和最常见原因。

②血流变慢和

血流产生旋涡有利于血栓的形成。

③血小板数量增加,血液凝固性增加,将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加速血栓

形成。

故选ABC。

4、增殖性肠结核患者不经常出现的临床表现是()。

A、发热

B、腹泻

C、腹痛

D、便秘

【答案】B

【解析】增殖性肠结核少见腹泻。

5、炎症灶中巨噬细胞的主要作用()。

A、形成浆细胞

B、吞噬较大的病原体及组织碎片

C、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

D、释放氧自由基

【答案】B

【解析】炎区的巨噬细胞具有较强的吞噬功能,能吞噬较大的病原体、异物、坏死组织碎片甚至整个细胞。

6、下列关于血细胞生理描述,错误的是()。

A、白细胞的吞噬具有选择性

B、白细胞、红细胞均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C、红细胞具有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和渗透脆性

D、单核细胞在免疫应答反应过程中起核心作用

【答案】D

【解析】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反应过程中起核心作用。

故选D。

7、关于病原携带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许多传染病的重要传染源

B、在大多数传染病中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C、并非所有的病原携带者都能排出病原体

D、只能出现在显性感染后

【答案】A

【解析】病原携带状态可以出现在显性感染及隐性感染后。

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明显

临床症状而携带并排出病原体,在许多传染病中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并非所有传染病都有慢性病原携带者,

如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

在大多数传染病中最常见的感染表现形式是隐性感染。

8、血液内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组织的通道有()。

A、淋巴窦

B、动脉周围淋巴鞘

C、边缘窦

D、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答案】D

【解析】外周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可经淋巴管进入血流,循环于全身,又可通过弥散淋巴组织

内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返回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

9、关于交感神经对心脏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使心肌长度-张力曲线右移

B、使心率加快

C、对心脏有紧张性作用

D、使冠脉血流量增加

【答案】A

【解析】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可引起心率加快,房室传到加快心房肌和心室肌收缩力

变强,即产生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正性变力作用。

10、中度昏迷与深昏迷最有价值的鉴别是()。

A、各种刺激无反应

B、不能唤醒

C、无自主运动

D、深浅反射均消失

【答案】D

【解析】中度昏迷患者表现为:

对周围事物及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对于剧烈刺激可出现预防反射。

角膜减

弱,曈孔对光反射迟钝,眼球无转动。

深度昏迷患者表现为:

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无反应,深、浅反

射均消失。

中度昏迷与深度昏迷最有价值的鉴别为深浅反射均消失。

故选D。

11、人们对科学研究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产生好奇感,这种情感属于()。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认识

【答案】C

【解析】理智感是人在认识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在人的认

识和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它推动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是人们探索追求真题的强大动力。

选C。

12、药物肝肠循环影响了药物在体内的()。

A、起效快慢

B、代谢快慢

C、分布

D、作用持续时间

【答案】D

【解析】药物可随胆汁进行排泄。

随胆汁进入小肠的药物,有部分在小肠吸收经肝进入血液循环,称肝肠循

环。

肝肠循环可延长药物的血浆半衰期和作用持续时间。

故选D。

13、循环血液中的凝血块,随血流运行至相应大小的血管,引起官腔阻塞的过程叫做()。

A、血栓

B、血栓形成

C、血栓栓塞

D、梗塞

【答案】C

【解析】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阻塞血管的

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故选C。

14、《希波克拉底誓言》的精髓是()。

A、救人,至少不伤害

B、爱人与爱艺术平行

C、恪守职业道德

D、尊重病人

【答案】A

【解析】《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内容包括是从医人员入学的第一课重要内容精髓是救人,至少不伤害。

故选

A。

15、心肌纤维一般有()。

A、一个细胞核

B、两个细胞核

C、3—4个细胞核

D、上百个细胞核

【答案】A

【解析】心肌细胞也称心肌纤维,是有横纹的短柱状细胞,多数有分支,借分支连接成网。

每个心肌细胞有

一个椭圆形的核,位于细胞中央,偶见双核。

故选A。

16、结核性胸膜炎的胸液检查,最常见的是()。

A、漏出性

B、脓性

C、乳糜性

D、渗出性

【答案】D

【解析】结核性胸膜炎多为渗出性。

若胸液检查为漏出液,多数情况下可排除结核性胸膜炎。

17、关于卵巢微细结构的描述,错误的是()。

A、白膜深面为皮质

B、皮质内有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

C、中央为髓质

D、黄体位于髓质

【答案】D

【解析】卵巢微细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1)表面上皮:

表面被覆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

(2)白膜:

上皮下

为薄层致密结缔组织;(3)卵巢实质可分为皮质和髓质,两者间无不明显分界;(4)皮质较厚,位于周

边,由处于发育不同阶段的卵泡、黄体、白体及其之间的结缔组织组成;(5)髓质狭小,位于中央,由疏松

结缔组织组成,内含有丰富的弹性纤维及血管、淋巴管、神经。

故选D。

18、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人群的最大区别是()。

A、年龄不同

B、性别不同

C、观察指标不同

D、干预措施不同

【答案】D

【解析】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将研究对象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干预措施,对照组不给于该措

施,比较其差别程度。

从而判断实验因素的效果。

实验中施加干预措施,这是实验的最重要特征,没有干预

措施,不能称之为实验。

故选D。

19、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人群的最大区别是()。

A、年龄不同

B、性别不同

C、观察指标不同

D、干预措施不同

【答案】D

【解析】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将研究对象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干预措施,对照组不给于该措

施,比较其差别程度。

从而判断实验因素的效果。

实验中施加干预措施,这是实验的最重要特征,没有干预

措施,不能称之为实验。

故选D。

20、子宫癌好发部位是()。

A、子宫体

B、子宫颈

C、子宫腔

D、子宫峡

【答案】B

【解析】子宫癌好发部位是子宫颈。

21、输尿管的第一狭窄处位于()。

A、输尿管的起始处

B、跨越血管处

C、近膀胱低处

D、穿经膀胱壁处

【答案】A

【解析】输尿管有三个狭窄:

第一狭窄位于肾盂输尿管移行处(输尿管起始处);第二狭窄在跨越髂动脉入

小骨盆处;第三狭窄在穿入膀胱壁处。

当肾结石随尿液下行时,容易嵌顿在输尿管的狭窄处,并产生输尿管

绞痛和排尿障碍。

故选A。

22、下列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

A、正常血压的维持

B、体温的调节

C、排尿反射

D、血糖浓度的调节

【答案】C

【解析】正反馈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同。

可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其意义是使某些生

理过程能够迅速发动,不断加强并及时完成。

常见的正反馈有排尿、分娩、血液凝固。

故选C。

23、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症状始见于传染病的()。

A、恢复期

B、潜伏期

C、症状明显期

D、前驱期

【答案】D

【解析】传染病前驱期可见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症状。

24、在气管插管前的急救所给予的人工呼吸每分钟应给予几次()。

A、16~20次

B、8~10次

C、10~12次

D、20~28次

【答案】C

【解析】在气管插管前的急救所给予的人工呼吸每分钟应给予10~12次。

25、下列哪项不为传染源()。

A、病原携带状态

B、显性感染

C、受感染的动物

D、潜伏性感染

【答案】D

【解析】在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可将病原体排出的人和动物,即患传染病或携带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潜伏性感染,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

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

感染。

26、抗原抗体复合物吸引在一起依靠()。

A、电荷吸引力

B、分子间吸引力、电荷吸引力

C、流体静力吸引力

D、分子间吸引力

【答案】B

【解析】抗原抗体复合物吸引在一起依靠分子间吸引力,电荷吸引力。

27、R因子是()。

A、致育基因

B、决定基因

C、耐药基因

D、转移基因

【答案】C

【解析】R质粒由耐药传递因子和耐药(r)决定子两部分组成,其中r决定子能编码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28、ACEI的降压作用机制是()。

A、激活激肽酶Ⅱ,促进缓激肽的合成

B、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使血管紧张素生成减少和抑制激肽降解

C、抑制激肽酶Ⅱ,阻止缓激肽的失活

D、抑制肾素的释放,ATⅡ和醛固酮生成减少

【答案】B

【解析】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的作用机制:

①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

生成,减少醛固酮的分泌;②因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可水解缓激肽,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减少缓

激肽的水解,扩张血管。

故选B。

29、关于近端小管重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A、85%的HCO3-被重吸收

B、水的重吸收与Na+泵的活动无关

C、全部葡萄糖、氨基酸被重吸收

D、67%的Na+、C1-、K+和水被重吸收

【答案】B

【解析】近端小管对水的重吸收是通过渗透作用进行的。

30、白色血栓的特点是()。

A、灰白色小结节或赘生物状

B、表面光滑、质实

C、镜下观可见红细胞

D、又称纤维素性血栓

【答案】A

【解析】在静脉性血栓中,白色血栓位于延续性血栓的起始部,即血栓的头部。

肉眼观察白色血栓呈灰白色

小结节或赘生物状,表面粗糙、质实,与血管壁紧密黏着不易脱落。

镜下主要由血小板及少量纤维蛋白构

成,又称血小板血栓或析出性血栓。

故选A。

31、肝震颤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A、急性肝炎

B、肝硬化

C、脂肪肝

D、肝包虫病

【答案】D

【解析】检查时让病人仰卧,双腿屈曲,在触到肿大的肝脏下缘后,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