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63110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湖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湖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湖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湖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湖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湖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2

1.1湖北省农业发展总体情况2

1.2湖北省循环农业园区分布及运行情况2

1.3循环农业产品生产情况2

3湖北省循环农业发展主要模3

3.1立体高效降耗模式3

3.2农业种养结合模式3

3.3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耦合模式4

3.4农村生态家园模式5

4湖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6

4.1资源投入不够6

4.2资源利用率不高6

4.3可耕性土地资源日益减少6

4.4农村经济增长缓慢7

5湖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的对策7

5.1积极推广循环农业试点7

5.2加强宣传,提高认识7

5.3因地制宜,做好循环农业发展规划8

5.4建立培训机制,加强对农技人员的教育8

5.5加大对循环农业的投入力度9

5.6稳抓机遇加快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9

5.6.1国家政策支持9

5.6.2地方领导重视10

5.6.3广大农民需要10

5.6.4基本条件具备10

6结论11

参考文献12

致谢12

学生:

指导老师:

(,长沙,410128)

摘要:

本文通过对湖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了湖北省循环农业存在立体高效降耗、农业种养结合、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耦合、农村生态家园主要4种模式及财政投入不够、资源利用率不高、可耕性土地资源日益减少、农村经济增长缓慢主要制约因素,并针对性的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湖北省;

循环农业;

政策建议

1前言

发展循环农业是农业发展观念、发展模式上的一场革命,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紧迫需要。

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循环农业的兴起将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既能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也能为资金、技术在耕地上的集约利用创造有利条件。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要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发展循环农业,能够有效地保持耕地,节约资源,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不断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1-3]。

湖北省是我国一个农业大省,又是代表中部地区的一个典型省份,发展循环农业一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区位和科技优势,同时又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

因此,为实现湖北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推动武汉“1+8”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试点改革,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湖北省循环经济发展,必须加快推动湖北省循环农业的发展[4-5]。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分析了湖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的现状;

第二部分分析了目前湖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第三部分分析了目前湖北省循环农业发展主要的制约因素;

第四部分提出了发展湖北省循环农业的政策建议。

2湖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1.1湖北省农业发展总体情况

湖北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版图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湖区占20%。

全省总人6046万人,其中农业人3575万人,占56.8%。

耕地面积4700万亩,其中水田占59%,养殖水面1100万亩。

湖北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既有山区丘陵,又有平原湖区,适宜种养的动植物品种繁多,品质优异,历来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商品基地;

湖北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经过多年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位于全国前列,淡水水产品产量位于全国第一,粮、棉、油、猪、禽、蛋、菜、果、茶、中药材、食用菌、魔芋,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湖北从事农业科研开发的高级人才达1600多人,农业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5位[6]。

2008年,全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780亿元,增长6.0%,增幅高于上年1.3个百分点,属10年来第二高速度,为4年来最好发展水平。

主要农产品呈现不同增产。

除棉花外,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不同增长。

粮食产量2227.23万吨,比上年增长1.9%,棉花产量49.86万吨,比上年减产10.5%,油料产量283.56万吨,比上年增长11.3%,肉类总产量、禽蛋产量和水产品产量增长幅度都超过10%。

1.2湖北省循环农业园区分布及运行情况

湖北省循环农业园区2005年为478个,2006年为596个,2007年为748,2008年底达到942个,至2009年8月底,我省循环农业园区已建成1331个。

受到以武汉为中心的特大城市“吸附效应”的作用,我省的循环农业园区主要分布于武汉城市圈的武汉、荆门、孝感及咸宁等4个市。

其中,武汉市230个,荆门市210个,孝感市200个,咸宁市134个,上述5个市共计774个,占全省循环农业园区总数的58.15%。

截至2009年8月底,全省循环农业园区共投入245.87亿元,其中政府投入51.411亿元,企业投入141.7亿元,园区自筹52.762亿元。

其中,2008年一年投入就达到41.085亿元,包括政府投入7.16亿元,企业投入24.86亿元和园区自筹9.06亿元。

全省循环农业园区基本形成了以企业投入为主,园区自筹为辅,政府投资推动的良好发展格局。

1.3循环农业产品生产情况

循环农业产业中一个重要的指标性产品是无公害农产品。

从2005年开始,我省无公害农产品当年认证产地数为293,认证产品数为142,有效使用标志数为287,有效使用标志产品产量为138.5万吨,有效使用标志产品产值为57.23亿元;

2006年,当年认证产地数为400,当年认证产品数为201,有效使用标志数为465,有效使用标志产品产量为157.4万吨,有效使用标志产品产值为61.5亿元;

2007年,当年认证产地数为390,当年认证产品数为1341,有效使用标志数为1631,有效使用标志产品产量为364.2万吨,有效使用标志产品产值为142.5亿元;

2008年,当年认证产地数为398,当年认证产品数为656,有效使用标志数为2147,有效使用标志产品产量为437.03万吨,有效使用标志产品产值达到275.28亿元。

2009年1至6月,已经完成产地认证110件,完成产品认证333个。

在加快无公害产品生产的同时,我省高效种养模式的推广面积呈平稳发展的态势,其中2006年为3050万亩,2007年达到3200万亩,增长4.92%。

2008年达到3450万亩,较上年增长7.81%。

2009年预计可以达到3500万亩以上,较2008年增长1.45%。

我省循环农业产业产品生产发展呈现良好势头[6]。

3湖北省循环农业发展主要模

3.1立体高效降耗模式

(1)平原立体农业模式。

此模式在江汉平原应用比较广泛,代表样地位于江陵县资市镇寺桥居委会。

1988年高级技师谢登明承包了一块面积为0.28hm2的低产冷浸田,就地取土挖沟抬高田块,沟里养鱼,地面种植瓜果蔬菜,空中全部被葡萄架覆盖。

经过几年时间,1年只能种1季水稻的0.28hm2低产冷浸田变成了柑橘园、葡萄园、蔬菜园和鱼池,年总收入达到1.92万元。

这种模式被有关专家命名为平原立体种养模式。

(2)水体立体养殖模式。

此模式主要分布于湖网地带,代表样地位于湖北省监利县南昌村。

农家女陈六喜发展水面养鸭、水中养鱼、箱里养鳝、池埂种豆!

立体养殖业,在一块2hm2的荒水面上,发展黄鳝与麻鸭套养,增加鱼苗、饲料鱼配套养殖,水中养鱼、水面养鸭、池边建猪圈、池埂种黄豆等立体养殖,年总收入达到9万元。

(3)山地三维生态模式。

此模式主要分布于鄂西山地,代表样地位于宜都市。

宜都市充分利用荒山荒坡等资源,引导农民依托山水资源建设生态庄园,建立山上种果、山下种农作物、水库养鱼、库旁喂猪、院里建沼气池的农业循环体系。

沼气池上带养殖业,下促种植业,种养的有机结合使该市形成了农业内部的良性循环。

3.2农业种养结合模式

(4)猪-沼-菜模式。

本模式在湖北分布比较广泛,其中在鄂北和鄂西地区比较普遍,样地位于襄樊市谷城县平川村。

2003年谷城县在平川村统一规划设计一建三改、院落、围墙标准和式样,规划设计了猪-沼-菜的循环农业模式。

示范户院落布局合理、施工安装规范,厨房卫生整洁,厕所猪圈整齐有序,沼气池的出料口统一设计在围墙外,直接利用沼渣、沼液施肥菜园。

(5)猪-沼-茶模式。

本模式主要分布于鄂西山地和鄂东丘陵低山地带。

样地位于襄樊市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

该村土地面积1.2km2,共有53hm2茶园,堰河村户户建有沼气池,养殖的生猪粪便、菜根和秸秆进入沼气池发酵,沼气用于生火做饭,沼液沼渣用于茶园施肥,实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物质能量小循环。

(6)猪-沼-果模式。

本模式主要位于鄂西北山地,样地位于宜昌市夷陵区雷家畈村。

雷家畈村位于夷陵区龙泉镇柏临河上游,全村柑橘面积287hm2,连片猕猴桃面积50hm2。

该村以推行一池三改建设为契机,以推广猪-沼-果!

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为手段,沼液沼渣基本取代了化肥,实现了农产品的绿色和无公害,生产的水果价格高出同类产品1元·

kg-1以上,果园增收15000多·

hm-2。

(7)地栽菇-农家肥-粮食模式。

本模式在湖北省处于推广初期,样地位于应城市田店镇。

该镇引进地栽菇农业技术,试种后发现地栽菇的培养草料能培肥稻田地力、改善土壤条件。

2005年,田店村村民田印元1hm2地栽菇,投入4.5万元,产出60t。

2006年,该镇在确保油菜、小麦等夏收作物面积的基础上,建立6.6hm2地栽菇示范基地,对种植户实行包技术、包产量、包销路,全镇地栽菇创产值200余万元。

(8)稻虾连作模式。

本模式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和鄂东沿江平原,样地位于潜江市。

潜江大力推广稻虾连作种养模式,使大面积低洼冬闲田得以充分利用,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龙虾产业。

2005年潜江龙虾产业产值达到3.65亿元,占该市水产业产值的32%,农民人均年增收92元。

9月下旬稻谷收割后,立即进水放虾种,投放30g左右的亲虾450-750kg·

hm-2;

增产优质稻谷750-1500kg·

hm-2、虾2250-3000kg·

新增纯利15000-22500元·

(9)稻鸭共育模式。

本模式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和鄂东南地区,样地位于洪湖市。

洪湖市以水田为基础,以优质稻种植为中心,以生产无公害稻鸭产品为目标,采取家鸭野养,大田畈、小群体、少饲料的生态种养结合新模式,实施稻-鸭-猪-沼-灯!

配套。

全市兴建稻鸭共育田1466hm2,其中早稻133hm2,中稻1333hm2。

调查显示,稻鸭共育的早稻增产225kg·

hm-2,中稻增产300kg·

hm-2,种稻节省农药成本300-450元·

hm-2,养鸭每只节省成本3-4元。

通过稻鸭共育,农民平均增收2025元·

hm-2,人均增收215元。

全市1466hm2的稻鸭共育田农民增收297万元。

3.3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耦合模式

(10)酒-饲料-肥料-粮食-酒模式。

代表企业为稻花香集团。

集团位于宜昌市夷陵区,以生产白酒为主。

几年来,按照生态化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在白酒主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基本产业链条:

酒(饮料)-饲料-肥料-粮食(水果)-酒(饮料),即将白酒、饮料生产剩余的酒糟及农业生产的秸秆加工成有机饲料,用于发展养殖业,再将养殖业产生的废料、粪便加工成有机肥料发展粮食及水果种植,而最终又回到白酒及饮料生产上,使资源在不断进行的物质能量循环中得到充分、合理、持久利用。

(11)牛奶-有机肥-蔬菜(粮食)-秸秆-奶牛模式。

代表样地位于武汉市东西湖东流洪牧业园。

该园是武汉的奶牛养殖基地,建设了5个正规化奶牛小区,小区存栏7500头。

牧业园引导农民利用秸秆养奶牛,每年消耗秸秆7万t左右,仅利用秸秆一项就使年农民增收1500多万元。

同时,规模化养殖产生大量牛粪和污水,2003年牧业园牛粪排放量达9万t,污水排放量为68万t,中化东方肥料有限公司投资780万元兴建生物有机肥料厂,将东流洪牧业园养殖小区产生的牛粪和部分尿液利用现代方法发酵脱臭变成高效有机肥,每年产值400多万元、利税40万元,这些有机肥再提供给兹惠、径河等生态农业基地生产无公害蔬菜和绿色粮食,粮食秸秆养牛,从而实现生物循环。

3.4农村生态家园模式

(12)农家乐模式:

在一些城郊结合村,农村沼气生态家园建设与农家乐开发紧密结合。

宜昌市梅子垭村通过生态家园建设,呈现出栋栋楼房坐山间,水泥道路紧相连,屋旁片片柑橘林,房前鱼池映水天,一池三改全配套,生态家园富农民!

的景象。

目前,全村经营农家乐餐馆、沼气火锅、生态垂钓、休闲农业等第三产业的农户已发展到近100户,年营业额400多万元,增加农民收入160多万元。

(13)特色民居模式:

恩施州许多县市将生态家园建设与少数民族民居改造有机结合,改变了旧山村原始落后的生活生产条件,既保持和发扬了土家山寨苗族村落优秀的建筑文化特色和人文韵味,又透露出现代新农村的气息。

在咸丰小模村、官坝村、来凤黄柏村、鹤峰四坪村、宣恩封口坝村、恩施灯笼坝村等村庄,隔远遥望,一个个雕檐垛脊的土苗山寨、斗拱飞檐式的土家干栏吊脚楼群坐落在青山碧水间,绿树掩映,成为大山别样的风景。

大部分农户已完成一池三改!

,实现传统与现代、人文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凸现了民居的特色。

(14)生态农业模式:

在宜昌、咸宁、黄冈等低山丘陵地区,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比较普遍。

当阳三湾村是一个柑桔生产专业村,其中二组有农户15户,59人,年出栏生猪80头,种植柑橘12hm2。

通过生态家园项目建设,年生猪出栏增加86头,增收7万多元,柑橘面积扩大4hm2;

通过沼肥施用于橘园,节约化肥投入约1500元·

hm-2,柑橘糖度增加,色正味纯,销售价格提高,柑橘增收2250元·

hm-2,通过种养业,户均增收8000多元。

(15)文明新村模式:

恩施、建始、英山、罗田等县(市)将一池三改!

(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扩充为五改三建二提高!

(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建沼气池、建庭院经济、建生态家园、提高全村物质精神文明程度,提高村级组织战斗力),以沼气建设为龙头带动农村改厨、改厕、改圈、乡村道路、饮水工程、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项目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活生产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提高,使村容村貌极大改观。

(16)资源再利用模式:

目前农村养猪业正在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化小区发展,集中规模化养殖同时也带来了养殖粪污对周边环境的污染问题。

荆州、恩施、十堰等地农村的一些煮酒,养猪生产模式的农户开展沼气生态家园建设后,建1个20-50m3的沼气池,将污染源转变为优质有机肥料,促进周边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同时可以获得优质清洁的沼气能源,环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4湖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省循环农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制约湖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3-15]:

4.1资源投入不够

资源减量投入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湖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其中化肥施用强度、农药使用水平及农膜使用水平是主要限制因子。

2005年湖北省化肥施用强度约为1990年的两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使用过多,促使其有效利用量下降会带来土壤退化、作物产量下降等负效果。

同样,2005年农药使用水平及农膜使用水平分别是1990年的约2.5倍和1.5倍。

资源减量投入行为水平的降低,说明单位面积上物质投入要素增加,系统消费能力相对下降,导致农业生产生态系统内循环总量增加,造成系统压力增大,产生一定的负效应,给农业生产系统带来一定的冲击。

4.2资源利用率不高

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秸秆综合利用率及禽畜粪便资源化率不高。

目前湖北的秸秆综合利用率不足50%,其余部分大多被焚烧。

这不仅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污染,更造成了资源极大的浪费,加速了养份流失和利用率下降。

此外,随着农村养殖业的发展,大大小小的养殖场遍布农村,因用化肥的多,用农家肥的少,禽畜粪便综合利用率、资源化率极低,禽畜粪便的不恰当处理,导致河流、地下水被污染。

4.3可耕性土地资源,日益减少

在资源环境安全方面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严重制约了湖北循环农业的发展。

农业大省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北省国土资源形势不容乐观。

1990年湖北总耕地面积为3476.77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为0.96亩,而到2005年全省的总耕地面积减少为3161.17公顷,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为0.8亩,人均耕地面积已经低于人均耕地警戒值0.824亩,更低于全国人均耕地水平。

4.4农村经济增长缓慢

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慢,人均粮食产量下降,阻碍了湖北循环农业的发展。

近年来,湖北省农村经济逐步发展,虽然农村居民纯收入逐年增长,但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199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6:

1,2004年已扩大为3.04:

1。

从湖北省的粮食生产情况来看,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连续6年下降。

从2002年开始,湖北省全省人均粮食生产水平就已经低于全国人均粮食生产水平。

2003年湖北省人均粮食产量为320公斤,而全国人均粮食产量则为331公斤,近两年来湖北省由一个传统的粮食主产区变成了一个粮食主销区。

5湖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的对策

5.1积极推广循环农业试点

积极推广循环农业试点的工作方法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抓好示范典型,以点带面,循序渐进。

循环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这项工作能否做好,关键在领导。

各级领导必须树立强烈的循环经济观念和循环农业意识,真正把它作为利国利民的大事来抓,进一步明确职责,突出重点,层层抓好落实,做到任务到基层,认真抓好检查和监督。

循环农业建设涉及众多产业和计划、环保、科研、教育等许多部门,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紧密配合,提升发展循环农业的质量和水平,做到乡乡有样板,村村有典型,确保示范一个,成功一个,带动一片。

通过循环农业试点村、试点乡、试点县建设和循环农业技术及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对循环农业技术和模式进行示范和推广,形成循环农业示范和推广应用体系,即乡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示范和推广体系、禽畜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示范和推广体系、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示范和推广体系、生态农业技术示范和推广体系[16]。

5.2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只有改变传统农业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才能将循环经济思想和模式逐渐渗透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

因此,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推广、循环经济技术的应用需要政府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农业投资者和农业从业人员对循环农业的理解和认识,增强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步实现由传统的资源耗费型农业向循环农业方向发展。

现阶段,要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意义,让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宣传和明确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作用,促使全社会在发展观上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在价值观上将自然视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生产观上尽可能利用可循环再生资源,在消费观上倡导绿色消费,尽快形成和树立􀀂

循环意识和循环农业发展理念,将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等经验性做法运用到农业产业升级的具体实践中,逐步实现农业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农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良性循环;

加强对广大农民的循环农业意识教育,只有农民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才能使工作落实到实处。

发展循环农业的主战场在农村,只有让农民明白其科学道理和经济效益,才可能变为自觉行动,提高发展循环农业的自觉性。

因此,应加大循环农业的宣传力度,普及资源综合利用的科学与法律知识,增强农民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5.3因地制宜,做好循环农业发展规划

发展循环农业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科学规划、构建符合客观规律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框架,要根据全省的资源特点,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统筹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因地制宜,优化布局,突出重点。

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和循环农业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湖北的优势,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核心,以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主线,按照循环农业的基本要求,结合湖北的资源、环境和农业产业实际,突出区域内的优势和特色;

要加强对发展循环农业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肥、节水、节药、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农业重点发展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湖北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目标及分阶段的推进计划。

在循环农业的发展规划制定中,各农业研究人员应根据各地特点,制定与地方特点相适应的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以某一地理范围为界域,进行循环农业的区划,这样可规范循环农业的发展地理范围,分析循环农业发展中的比较收益,更好地指导循环农业规划的制定。

5.4建立培训机制,加强对农技人员的教育

世界各国为了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都非常重视对教育的投入,如荷兰每年把农业预算的25%用于农业教育。

发展农村教育,加强绿色证书培训,培养大批农技专业人才,这是我国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关键。

通过农业广播、电视大学、技术讲座、专业培训、远程教育、函授和夜校等多种形式,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促进农业科技传播,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队伍,特别要有重点地培养一批能开展规模化生产和具有创业能力的现代知识型农民,通过信息服务、政策引导、企业资金扶持和后援技术支持,提高他们从事循环农业生产的业务技能,这对实现全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5加大对循环农业的投入力度

政府在国债资金的投入、项目的安排、金融贷款等方面,应向发展循环农业方向倾斜。

这既是加快循环农业发展的动力,又是引导循环农业迅速发展的方向。

近年来,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如仅农村沼气建设一项,就先后安排了一系列不同类型的专项资金补助,但是随着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资金需求会随之增加。

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继续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积极探索增加发展循环经济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通过政府、企业、农民的共同努力,促进循环农业的健康发展;

加大对循环农业的政策扶持,积极运用贴息、补助等财政杠杆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多渠道地筹集开展循环农业经济的资金;

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建立农业风险基金,有效规避农业风险,提高开展循环农业的积极性,运用农村金融机构扩大农业贷款份额,支持农户和企业进行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5.6稳抓机遇加快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

5.6.1国家政策支持

2005年我国“一号文件”把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重要内容,指出发展循环农业是农业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上的一场革命,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2008年我国的“一号文件”更加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发展循环农业。

为贯彻有关文件精神,农业部制订了《循环农业促进行动实施方案》,印发了《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发布了《农业和农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