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课后答案Word下载.docx
《自然辩证法课后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课后答案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界的有序化是对称性破缺的结果,正是由于对称性破缺才使得系统向有序化、组织化和复杂化演化。
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自然界每发展到一个新的里程碑,都必有一个基本的物质的或相互作用的、时间的或空间的对称性破缺与之相适应;
高度有序化、复杂化和组织化的系统,即是对称性逐步破缺过程的产物。
2.4、阐述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
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①开放性、远离平衡态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就能够从原来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
无序与增熵是封闭系统运行的唯一方向,这是由封闭系统所决定的,而对抗这种决定的运动路线的关键就是开放。
所谓开放,就是借助外部环境输入的抗熵克服,抵消系统内部的增熵。
因此开放式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
远离平衡态也是系统实现自组织的必要条件。
因为在近乎平衡态的情况下,即使系统开放,它也会返回平衡态的。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
②非线性相互作用
非线性相互作用是较为复杂的作用方式,是具有相干性的作用机制,胸内部的作用关系不再是各种作用的简单叠加所能说明的,而是多种作用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的整体效应。
这意味着系统内要素独立性的丧失,各要素按一定方式在大范围内协调运动,从而导致系统新质的出现。
③涨落:
“生序原理”
通常由大量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体系,总是经常不断的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扰动。
扰动就会使得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这种微小的偏离就称为涨落。
涨落是由组成系统的大量微观元素的无规则运动及外部环境不可控制的微观变动引起的,是一种随机的,不可预言的事件。
一般说来,当系统的宏观状态为平衡态和平衡态附近的某个定态,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线性的,涨落都是衰减的。
涨落本是很微小的,衰减的涨落当然不可能对系统状态产生什么大的影响。
而当系统处在远离平衡态,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那么,某种微小的涨落就会使系统的状态发生微小变化,这种微小变化将通过非线性的反馈机制而被放大,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
2.5、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
1)恩格斯关于物质永恒循环的思想
他指出“宇宙的演化史物质赖以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
在这个循环中,除了永恒变化着和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和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意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了。
既然在我们地球上,在自然界本身的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产生了无数的有机物知道能思维的人类,那么当它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被毁灭以后,在另外的地方和另外一个时候又一定会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这就是物质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
2)自组织理论和混沌理论:
进化和退化的交替
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的走向无序和退化。
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首先,进化与退化是同存共生的;
其次,进化与退化是相互转化,相互交替的;
最后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总的趋势呈现上升的特征,也就是辩证法所理解的“否定的否定——发展的螺旋形式”。
3)现代宇宙学对于宇宙未来演化趋势的推断
现代宇宙学的研究表明,宇宙未来演化的趋势取决于宇宙的质量密度。
若宇宙的质量密度小于临界密度,那么宇宙是开放的、无限的,就会像现在这样一直膨胀下去;
若宇宙的质量密度等于临界密度,那么宇宙是平坦的、无限的,它也会永远膨胀下去;
若宇宙的质量密度大于临界密度,则宇宙是闭合的、有限的,引力吸引将最终是宇宙停止膨胀而转变为收缩。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发现了静止质量,可以使宇宙由膨胀转变为收缩,从而形成宇宙的永远重复的连续更替。
3.1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1)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
1>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
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3>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4>
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5>
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2)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
“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其表现为:
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环境污染。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3)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
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3.2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其一:
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马克思指出: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其二: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马克思说:
人直接地是自然界存在物。
人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界之外或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
其三: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自然界。
恩格斯指出:
人首先依赖于自然。
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
3.3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置上:
人作为大自然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与其他动物的消费有着本质的区别。
人类的消费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以改造自然为目的的高级消费。
人类改造自然的盲目性造成的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最终负反馈给人类自身。
二、人还是生态系统中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人类在调控和协同进化是创造自己和社会历史,还要维护地球健全的生态系统,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维持生命的能力。
3.4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
(上届考察)
一、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
2)可持续性原则。
3)共同性原则。
4)公平性原则。
二、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
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
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撒谎那个进行经济再生产。
1)物质生产层面。
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是生态产业,其核心是生态农业。
2)社会制度层面。
建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机构与组织、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与法律,采取确立生态意识的教育措施。
3)思想观念层面。
思维方式:
打破工业化的思维方式。
不能重复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价值观上,破除那种认为工业增值大,农业增值小,是弱质农业,只增产不增收的观念,发展生态农业。
5.1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1)地位
科学研究是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的,科学认识是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活动,它从提出问题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
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的目标,预设了求解范围和方法。
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的发展。
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
科学认识从问题开始与“认识来源与实践”并不矛盾,它们实质上是统一的。
因为问题也是在时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只是前者突出了问题是认识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深刻地表明了科学认识自始至终就是认识主体的能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2)作用
(1)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2)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3)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洽性)中发现问题。
(4)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
(5)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
5.2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科学观察属于实践活动,在科学认识过程中,它既是接收外部信息、获取经验事实的基本方法,有事检验理论认识的基本手段。
因此科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理论、科学家说的推论都应具有客观性。
观察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感官从被观察对象那里获得感觉映像,形成经验,最后得出观察陈述的过程。
观察并非消极的、被动的注视,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
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是:
坚持观察的客观性;
坚持观察对象的全面性。
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科学实验可以简化复杂的现象,可以使实验对象处于强化的条件中。
运用实验方法,发现自然规律,寻求新的技术方法,技术手段是可靠和经济的。
因此,科学实验也体现了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验的客观性。
5.3科学假说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怎样的?
科学假说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经验材料为依据,以已有的科学理论和技术为指导,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性质规律作出假定性说明或推测性解释。
科学假说的形成同要回答的科学问题分不开,所以,阐明怎样提出假说、提出什么假说,首先必须明确所要回答的问题。
对科学问题网络的梳理和考察,将产生对科学问题的解答,提出相应的科学假说,它是科学思想的创新,是可能成立的科学理论,科学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是:
一致对应性;
可解释性;
可预测性。
(1)经验定律型假说:
是概括的成果,它是对某类现象共同性质和特征的普遍化描述或者是对若干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普遍化描述。
因此,它是由特定的、较小范围的认识扩展到普遍的、较大范围的认识。
(2)原理定律型假说:
它试图揭示事物深层的运行机制,将事物表面的运动归结为“内部的现实的运动”。
这只能被设想、被猜测。
此类假说的提出是个由结果回溯原因的过程:
1、相关的经验定律L
2、若假说H为真,则L可被解释
3、有理由认为H为真
6.1什么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
它们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科学思维方法:
1)演绎方法:
它又包括演绎推理和以演绎推理为基础的证明和公理方法。
作用:
公理化方法可以用来整理已知的科学知识,构造理论体系;
数学力学等科学普遍也使用了公理方法,因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演绎方法在科学假说的检验过程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
科学史上的很多重大发现都离不开演绎推理的巧妙运用。
2)非演绎方法:
1、分析和综合:
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也就是科学抽象的过程。
掌握该方法能更好的理解科学认识从“感性的具体——抽象的规定——思维的具体”的前进运动。
2、归纳和概括:
归纳方法推动数理逻辑的发展,概括是经验定律型假说的主要思想。
3、类比和联想:
是十分重要的创新思维方法,在科学探索中常常能发挥冲破迷雾的导航作用。
4、思想模型方法:
是科学抽象成果的基本形式之一,通过构建和研究思想模型来认识未知研究对象的方法。
它在创新思维中广泛应用。
6.2正确理解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灵感是一种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它通常是指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的模糊观念。
直觉是问题突然得到了解决,它不是对事物规律性的一种猜测。
尽管它们带有许多幻想成分,但它的全部内容都涉及对事实的理解,对客观规律的一种把握,是瞬间达到对事实本质的心领神会。
想象力在类比和联想方法中得到充分发挥。
创新思维是一般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综合性、创造性运用。
一般思维形式和方法,当对科学认识的形成作出贡献时,它就构成了创新思维形式和方法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发现,其主要思维形式为:
意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直觉与灵感,类比和联想,思想模型方法。
6.3思想模型方法在假说的形成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思想模型是科学抽象成果的基本形态之一,它在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有着广泛应用。
科学家来猜想理论假说时,不仅与他们的个人素质及其所属科学共同体的团体因素有关,与他们所处时代的背景知识有关,而且也与他们怎样猜想有关。
因为现象背后的实体和运动看不见、感觉不到,因为对欲求的因果机制知之甚少,所以才想只能从人们已经比较熟悉的相似事物出发,在思想中摹写或描述研究对象的性质、结构、功能或运行规律,这样猜想出来的摹本、蓝图就是思想模型。
思想模型虽然是参照相似物想出来的,却是对相关经验定律背后的因果机制的表述;
既是已知的相似物的“模型”,又是研究对象的“模型”。
在科学理论的发现过程中,人们是通过构建思想模型来推断现象背后的实体和运动的,这就是思想模型的实质。
11.1什么是技术价值?
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考过一题)
技术价值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技术的属性是二重的,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技术价值的主要内容:
1、技术的自然价值。
从技术的二重性的观点看,技术的自然价值是指技术在与主体发生作用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技术设计和发明,由其自然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
2、技术的社会价值。
技术的社会价值是指在技术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中,主要通过技术的开发和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由其社会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
技术的社会价值是在技术的自然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的,它包括技术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
11.2什么是技术伦理?
它与技术价值有何关系?
技术伦理是围绕技术所产生的伦理关系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是人们在技术所发生的伦理关系中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则和应该尽到的道德职责,它是对技术正面价值的维护或扩展和对其负面价值的制约或控制。
技术伦理来源于技术价值,更直接的来源于技术的社会价值。
技术伦理虽然是伴随着技术价值而产生与形成起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技术有价值,就一定会同时产生相应的技术伦理,只有当技术迅速发展并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影响达到相当规模和程度,并且,冲击着人类社会的传统伦理并迫使人们对其进行伦理反思的时候,才会产生关于技术的伦理思考。
11.3现代技术对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怎样的冲击?
其原因何在?
当代技术特别是以器官移植和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为代表的医疗技术、克隆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网络技术都在其各自领域里与传统的伦理、道德发生了冲突,并由此产生了许多伦理问题。
1、人工授精、体外受精和无性繁殖等生殖技术,可能损害夫妻之间的感情,冷淡代际之间的亲情关系,打乱了传统的人伦道德关系。
2、人工流产技术将会因为使胎儿流产失去生命而引发关于胎儿是否是人的伦理争论甚至是人权争论。
3、克隆技术引发了诸如人的基因能否当商品进行交易等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
4、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伴随着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伦理观盛行。
等等。
这些技术伦理成为技术伦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它有助于我们在变革传统伦理和道德观念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技术伦理,以便与技术发展相适应,促进技术的持续、健康发展。
11.4怎样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思想看待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认为:
(1)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马克思认为,技术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
(2)社会对技术的促动与观控。
恩格斯指出,社会需要和社会交往是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
在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技术决定论片面地强调技术的作用,它强调技术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认为技术能直接主宰社会命运。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思想,不难看出,技术决定论极端和片面的夸大技术在与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社会环境对技术的影响和塑造。
在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中,技术只是一种带有中介性的客体,人类则是主体,技术虽然表现出一定的自主性,但它不能取代人类的主体地位,它将永远受到人类及社会的影响和控制。
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诸多负面效应不能绝对的取决于技术本身,应该通过完善人类自身和社会的体制并依靠技术来加以克服。
因此,以技术取代人类的地位是不对的,而围绕技术给人类社会影响的后果所产生的极端乐观主义和极端悲观主义思想都是不可取的。
社会决定论则片面的强调社会的作用,它强调社会对技术及其发展的决定性影响,从技术都是居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中,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这一正确的前提出发,得出否认技术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否认技术对社会的反作用的错误结论。
综上所述,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各自片面强调技术、社会在二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其观点具有片面性。
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既不是单纯的技术决定论,也不是单纯的社会决定论,而是关于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互动的理论。
12.1什么是技术创新?
它与技术发明、技术改造有何关系?
技术创新把技术发明和经济应用相结合,包括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内容。
技术创新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认识:
狭义的技术创新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的整个过程;
广义的技术创新则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直到技术扩散的整个过程。
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技术发明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属于技术领域,它主要是指新技术只是的创造,技术创新是技术发明与经济应用相结合,属于技术与经济交叉的领域。
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技术改造是指引进先进技术代替落后技术,引进先进工艺和装备代替落后的工艺和装备,以改变企业落后的生产技术面貌,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并获得丰厚的利润。
而技术创新则是指一种创造出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经济活动。
实施技术改造不能获得自有知识产权,不能实现技术与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只有通过技术创新特别是根本技术创新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12.2试述技术创新的过程与机制?
技术创新的过程是指企业吸收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技术成果,并依据市场信息,指定并确定创新策略,依靠技术设计和技术开发,通过中间实验,研制出样品或样机,再通过生产过程使之转变为产品,通过市场销售和服务使之转变为商品,最后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过程。
技术创新的过程由若干个阶段或环节构成的。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不同了划分。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
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
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12.3什么是高技术?
如何通过实施高技术产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高技术的含义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最终界定为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
高技术具有高投入、前沿性、高增值、高效性、高风险性以及发展速度快、扩散能力强、与社会经济结合紧密等特点。
高技术产业化的过程是指以高技术成果为起点,以市场为终点的高技术创新的过程。
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除了高技术产业化及其扩散和渗透的过程外,还包括利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高技术与传统技术、高技术产业与传统技术产业的结构及体制等方面的关系。
在认识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过程中,必须针对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制度创新,也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更新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等。
15.1试分析西方未来学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观点?
西方发达国家中出现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思潮:
1、知识产业:
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提出的“知识产业”概念,他研究了美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至50年代末社会生产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情况,将教育、R&
D、传播业、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等划归为“知识产业”。
这个概念对后来有很大影响。
2、“后工业社会”。
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全面阐述了他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社会是从前工业社会经过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发展的。
后工业社会实质上就是信息社会。
3、“第三次浪潮”。
阿文.托夫勒认为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两次浪潮,正面临着第三次浪潮。
第一次是农业革命,第二次是工业革命,第三次是信息革命。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