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讲座让心灵充满阳光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62702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讲座让心灵充满阳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心理讲座让心灵充满阳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心理讲座让心灵充满阳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心理讲座让心灵充满阳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心理讲座让心灵充满阳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讲座让心灵充满阳光Word文件下载.docx

《心理讲座让心灵充满阳光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讲座让心灵充满阳光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讲座让心灵充满阳光Word文件下载.docx

你是一个幸福的人吗?

如果1~10题你回答“是”的次数越多、11—15题你回答“否”的次数越多,说明你越容易感受到幸福;

反之,则越不容易感受到幸福。

如果测试表明你是一个不容易感受到幸福的人,那也不要紧,在你读完本章内容后,建议你重新做一遍这个小测试,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引言]某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在招收新会员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幕耐人寻味的情景:

当两个大学生路过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的招新点时,其中一个想走过去了解一下,另一个却赶紧把他拉住,说:

“你又没有心理毛病,干吗要参加心理健康协会?

”在他的眼里,似乎只有心理有“毛病”的人才需要关注心理健康。

亲爱的读者,你是不是也这样认为呢?

你想知道心理学家是怎样看吗?

心理学家的观点是,关注我们的心理是否健康,其目的在于让我们的心灵充满阳光,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所以,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是每个健康的现代人应有的特质,关注心理健康本身就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一、心理健康的意义与价值

1、时代的命题——关注心理健康,让心灵充满阳光

2004年春,云南大学发生了一件震惊全社会的事情。

该校学生马加爵残忍地杀害了同寝室的四位同学,起因仅仅是因为在一次打牌中这四位同学认为马加爵作弊,双方吵了起来,尤其让他最不能忍受的是其中有一位平时和他关系最要好的同学还说到他的为人不好、难怪某某同学过生日的时候都不请他去等等。

他觉得他们都误解他、诬陷他、不接纳他,是他们造成了他在大学生活的失败,他恨他们,于是残忍地、冷血地杀害了他们。

马加爵事件再一次引起了全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为什么大学生中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

是因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太差吗?

是因为大学生的心理太脆弱吗?

其实,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时代变更和发展的必然产物。

当今时代是瞬息万变的时代,科技的日新月异、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变革与进步、社会文化的急剧变迁,正在从各方面影响着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江光荣,1995):

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造成了人的心理机能的片面使用和发展。

一位狩猎社会的猎人要有灵敏的视觉、听觉、嗅觉、想像和思维能力,要有强健的体魄、独立拼搏和不屈不挠的意志,要有精诚合作、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才能生存下来。

正是这些要求促成了其心理机能的全面与和谐发展,而一位在现代社会流水线上作业的工人呢?

社会要求他的只有两样东西:

一是对金钱的需要,二是熟练地拧紧螺丝的技能。

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人际摩擦和冲突的几率大大增加,人际冲突日益频繁,人们不得不经常处于应激和压力之中。

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和功能正在悄然地发生变化,使得传统家庭的生产、生殖、保护、相互支持、教育、消费等功能被逐渐分解和取消,家庭结构向小型化、核心化转变,性爱在组成婚姻和家庭中的作用逐渐上升,家庭不稳定趋势日益明显,由于家庭中爱的缺失引起心理异常的情况屡见不鲜。

现代社会中教育的日益片面化,使得教育发生了畸形变化,教育中忽视个性的不和谐发展、父母的不良人格和教养方式、学校教育的不公平和教育体制的不合理、教师的偏袒言行和功利化的师生关系,都可能带来个体成长中的心灵阴影,给个体造成长远的适应和发展困难。

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加剧,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日益减少,情感联系渐渐淡漠。

每个人周围都有很多“熟悉的陌生人”,互联网让人们拥有很多虚拟朋友,相逢不必曾相识,相交未必是相知,身处闹市却备感孤独与凄凉。

国与国之间的不断开放、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在交往中碰撞,在碰撞中交融。

价值取向从单一走向多元,人们必须在多元文化中生存和工作,个体内部和人际间的价值冲突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

生活在这样一个高节奏、高诱惑、高风险和高压力的时代,我们似乎很难做到宠辱不惊,乐天知命。

紧张、焦虑、不安、烦躁、失望、郁闷、孤独常常伴随着我们。

比如对于大学生来说,一方面由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及就业压力在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身上承载着学校、社会、家庭太多的关注和期望。

因此他们所承受的来自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也必然要大于其他人。

而他们是否能够承受得起?

他们是否有力量来应对种种困难和压力?

就人类自身发展来说,心理素质将是2l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素质,健康心理将成为21世纪对人才选择的重要条件。

一个高素质的人才,首先要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

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使有超常的智力,也会因为不适应社会或难以与人合作而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可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是21世纪的大学生走向成功的通行证。

因此,每一个大学生都应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让自己的心灵时时充满阳光,以更好地迎接21世纪的挑战。

2、心理健康在人生中的意义和价值

心理健康是幸福、快乐的源泉。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郁闷”成了我们的口头禅,我们觉得怎么也快乐不起来,体验不到幸福。

我们总是习惯于给幸福、快乐设置太多的条件:

“只有拿到奖学金,我才会快乐”、“只有我喜欢的女孩子(或男孩子)也喜欢我,我才会感到幸福”、“只有挣的钱足够多,我才会感到幸福”……幸福、快乐真的需要条件吗?

或许是需要的,但不是以上这些;

幸福和快乐的惟一条件就是愿意和能够感受快乐的健康心灵。

在庄子的《养生主》篇里,有这样一则故事:

生活在水池里的野鸟,要走十步才能吃到一口食物,走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虽然觅食不易,但它却不希望被养在笼子里——尽管不必劳神地去寻找食物和水,却由于不能自由自在地飞翔而变得不快乐。

所以说,人的幸福、快乐与否,并非取决于财产和处境,而在于你用何种心态去接受人生的考验。

快乐是依归于你的心理状态的,只有当你拥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态,才能做到以淡泊自处,以知忍让人,才能爱自己、爱他人,才能认识世界和欣赏生活,才能在不违反社会规范的条件下从心所欲,从而通往幸福、快乐之路。

心理健康是乐观、自信的基石。

一位女生长得身材窈窕、黑发如瀑、明眸皓齿、肤如凝脂,可她总在为自己的相貌感到自卑,因为她觉得自己的第六颗牙齿长得不好看。

于是,她不敢笑,从来都是抿着嘴,只露出两颗牙齿。

同学们都说她冷淡、高傲,其实,她只是怕人看到第六颗牙齿。

男生追求她的时候,她就想,我的一颗牙齿不好他还追求我,肯定是别有用心,于是放弃了好几个条件很好的男生。

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做到十全十美、完美无缺,才能感到乐观、自信呢?

有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破木桶和一只好木桶同时被主人用来挑水,主人每次到家时,好木桶的水满满的,而破木桶的水却已经漏得只剩下一半。

为此,破木桶感到非常自责、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并请求主人解雇自己。

听了破木桶的话,主人将它带到自己每日挑水必经的路上,指着竞相盛开的花儿说:

“这是你的功劳啊!

”破木桶这才发现,在自己经过的一侧开满了美丽鲜艳的花朵,而在好木桶经过的那一侧却光秃秃的寸草未生。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会发现自己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

当你与才华横溢的人站在一起时,便会发现自己的平庸;

当你与腰缠万贯的人站在一起时,便会发现自己的贫穷;

当你与貌若天仙的人站在一起时,便会发现自己的黯淡。

同样,只要你用心去寻找,你也会发现自己的优点:

虽然你没有横溢的才华,但你心地善良;

虽然你物质并不富有,但你的精神富足;

虽然你没有美貌,但你待人真诚。

其实,你是否乐观、自信,是与你能否悦纳自我分不开的。

只有当你能够愉快地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时,才能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始终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

而悦纳自我,则是心理健康的人的基本标志。

心理健康是良好交往的保证。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如果不能保持健康的心态,你可能会比较敏感、多疑,别人无意中说的一句话、做的一件事,你都会认为是针对自己的;

你可能会处处忍让,对于别人提出的要求,即使自己不乐意去做也不敢拒绝别人,以期能和每一个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你可能会苛求别人,总要求别人时时、处处都能满足自己的要求;

你可能会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为他人着想,不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不善于理解别人。

有一则名叫“画外人生”的故事,说的是有一个画家,画了一幅他认为生平画得最好的画。

他很想让别人评价一下这幅画,于是他临摹了一幅,并把它放在路边,请过路的人看了这幅画后在认为画得最不好的地方做个记号。

到了晚上,他把这幅画收回来一看,心里顿时凉了半截,他发现这幅画上所有的地方都被做上了记号。

换言之,这幅画没有一个地方是画得好的。

但他转念一想,当天夜里又临摹了一幅一模一样的画,第二天他仍然把它放在路边,不同的是请过路的人看了这幅画后在他认为画得最好的地方做个记号。

到了晚上,他把这幅画收回来后,发现这幅画上所有的地方都被做上了记号。

换言之,这幅画上的每一个地方都有人认为是画得最好的。

也就是说,这幅画上的每一个地方,都是既有人认为是画得最好的,也有人认为是画得最不好的。

这则故事说明了由于受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知识经验等的影响,对于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时时、处处以别人的观点为行动标准,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如果要求别人时时、处处以你的观点为行动标准,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失望。

只有当你保持健康的心态时,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做到既承认自己,又尊重别人,能体谅别人的痛苦,能在友好的关系中享受轻松和快乐,能与别人融洽地相处、良好地交往。

心理健康是人生成败的关键。

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好坏会影响到他的人生的成败。

美国教育家戴尔·

卡耐基就认为:

“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马绍斌,1995)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日本青年报考一家大公司,公布考试结果时他名落孙山。

得知消息后,他在绝望之余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当他正在医院抢救时,突然传来消息:

他被录用了。

原来是计算机统计出现了差错,他的考试成绩实际上是名列榜首。

但很快又传来消息,他被解雇了。

因为公司总裁听说他自杀的事情之后,认为他连如此小小的人生打击都承受不起,又怎能在今后艰难曲折的人生道路上建功立业呢?

于是决定解雇他。

有一位大学生,从小聪慧过人,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北京一家中美合资企业里做策划。

他的非凡才干深得公司领导层的赏识,不久,年仅27岁的他就被提拔为中层管理人员。

后来经同事介绍他结交了一个女朋友。

但由于生活方式差异太大,两年之后女朋友和他分手了。

失恋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打击,他总是情不自禁地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深深地思念着女朋友,人也变得有些神思恍惚。

带着这样的情绪上班,难免影响工作。

一个月过去了,他没能完成任务;

两个月过去了,他仍然完不成任务……于是公司毫不客气地将他辞退了。

失恋又失业,他的情绪更加失落。

母亲见到这种状况,认为他不宜呆在北京,便动员他回到了家乡。

回到家乡休养一段时间后,不愿让母亲失望的他又去了北京,希望找到一份工作。

然而他糟糕的精神状态让他求职屡屡碰壁。

在北京奔波了三个月后,他最终身五分文了,只能再回到家乡。

再次失败而归的他心情更加郁闷,整日郁郁寡欢,见人爱答不理,周围的人见他行为怪异,也不愿理他了。

有一天,街坊邻居们吃惊地发现,出现在街上的他蓬头垢面,衣衫不整,一边走一边四下里看,发现矿泉水瓶等垃圾便捡起来当宝贝似的搂住。

这位本应前程似锦的大学生,为什么他的人生却如此失败呢?

就是因为他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心理素质太差的人,即使学习很优秀,也是难以有所作为的。

只有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态,面临困难、挫折时才能及时地调整自己,合理地看待困难和挫折,使自己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并最终战胜困难、挫折,从而拥有成功的人生。

相反,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态,往往难以做到合理地看待困难和挫折,从而使自己陷入悲观、消极的心态中无法自拔,甚至一蹶不振,最终则被困难、挫折所击垮。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

1、什么是健康

过去,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只局限于身体没有疾病,而不太重视心理的健康。

随着人类科学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已不仅仅只局限于生理学范畴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明确指出: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它是一种在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都能保持完全和谐的状态。

也就是说,健康至少应包含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含义(王登峰,崔红,2003)。

对于人类的健康来说,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身体健康有利于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又可以促进身体健康;

反之,身体的不健康会影响到心理健康的维持,心理的不健康也会导致身体疾病的产生。

你也许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当你生病的时候,你可能会特别容易感到烦躁、不安或心情忧郁;

病愈之后,心情也会随之好转。

而大量的心理学及医学研究也证明,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是密切联系的。

例如,当一个人具有急躁、没耐性、争强好胜、易激动、行动快、做事效率高、整天忙忙碌碌、经常感到时间不够用等A型行为O及心理特征

时,他就比较容易患上冠心病;

当一个人长时间处于焦虑、紧张、恐惧、愤怒、敌意和抑郁等情绪状态中时,他就很容易导致血压升高,患上原发性高血压;

当一个人经常产生焦虑、愤怒、忧愁、悲伤等不良情绪,并过度地压抑这些不良情绪、使其不能得到合理宣泄时,他就容易患癌症。

研究和实践表明,体力活动累、工作累,不容易累垮一个人;

但情绪不好、精神不振,可以击垮一个人。

因为这时人的免疫力降低,使人易于生病,甚至引起突然死亡。

因此,经常保持心情愉快、乐观进取的精神,对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帮助的。

所以,如果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就请别忘了在注重你的身体健康的同时,也注意维护你的心理健康。

2、什么是心理健康

什么是心理健康呢?

许多学者对于这个问题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早在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就指出: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并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③有幸福感;

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马绍斌,1995)。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本身及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指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

刘华山(2001)认为:

“心理健康应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

江光荣(1996)认为:

心理健康的人应是一个适应与发展良好的人,是一个心理机能健全的人。

心理健康的人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其心理活动过程能够有效地反映现实,解决面临的问题,达到对环境的良好适应并且指向更高水平的发展。

王登峰、崔红(2003)认为:

“心理健康是个体在良好的生理状态基础上的自我和谐及与外部社会的和谐所表现出的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也就是说,心理健康应是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身心和谐的结果。

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最终表现,也是个体良好的生理状态以及个体的内部和外部和谐的结果。

虽然,人们对什么是心理健康至今尚无一个公认的说法,但是,大多数观点都强调个体的内部协调和外部适应,都把心理健康看作是一种内外和谐的良好状态。

3、如何判断心理是否健康

谈论心理是否健康,其核心是心理健康的标准问题。

心理健康标准实质上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

正如前面所说,不同的人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是不同的,因此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也是不尽相同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认为,具有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的人是心理健康的人。

所谓自我实现的人,就是精神健全、能充分开拓并运用自己的天赋、能力、潜力的人。

马斯洛指出,自我实现的人有一系列特有的品质(马斯洛,1987),可以作为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参照:

1.心理健康的人洞察现实生活的能力强。

2.心理健康的人接受自我、接受他人、接受自然。

3.心理健康的人的行为是自发的和自然的,很少做作。

4.心理健康的人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自身以外的问题上,而不太关心自身。

5.心理健康的人在社会中是超然独处、最有个性的人,同时也是最合群、最友好的人。

6.心理健康的人的主要满足不是依赖于外界来实现的,而是依赖于自己的潜力以及潜在的资源。

7.心理健康的人善于欣赏生活,常保持新鲜感。

8.心理健康的人常有高峰体验。

9.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类怀有很深的认同、同情和爱的情感,具有帮助他人的真诚愿望。

10.心理健康的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11.心理健康的人不注重阶层、种族和教育程度等的差别,乐于虚心拜能者为师。

12。

心理健康的人有很强的伦理道德观念,是非分明,敢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文饰错误。

13。

心理健康的人富有幽默感。

14,心理健康的人富有创造性。

15.心理健康的人能抵制社会文化的诱惑和限制。

美国学者杰何达(M.Jahoda)认为应从六个方面去衡量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Jahoda,1958):

1.对自己的态度。

2.成长、发展或自我实现的方式及程度。

3.主要心理机能的整合程度。

4.自主性或对于各种社会影响的独立程度。

5.对现实知觉的适当性。

6.对环境的控制能力。

刘华山(2001)归纳出以下六条心理健康标准:

1.对现实的正确认识。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

自我调控能力强。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高。

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很多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对于我们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都很有启发。

尽管不同的标准在具体内容的表述上有所不同,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所有的标准都表达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即心理健康的人是爱自己也爱他人的人,是乐于改变自己且勤于劳作的人。

首先,心理健康的人是“爱自己”的。

“爱自己”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指在对自己有适度了解的基础上,能够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接纳自己。

对于每个人来说,“爱自己”是至关重要的。

也许你会说:

“我身上有那么多的缺点,我怎么可能爱自己呢?

”你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你误认为“爱自己”是有条件的,只有当自己变得足够优秀时或者能够得到别人好的评价时才能爱自己、接纳自己。

事实上,“爱自己”是与自己是否优秀、是否得到别人的好评等外在条件无关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好,各方面表现也不错,老师和同学对他的评价也挺好,可他仍然不爱自己、不接纳自己,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相反,有的学生各方面表现平平,在旁人看来没什么值得夸耀的地方,可他却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并积极地鼓励自己。

心理健康的人“爱自己”,所以他能够坦然地看待和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当他看到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时,他不会妄自菲薄,不会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更不会讨厌自己、排斥自己。

他会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不足:

对于那些无法改变的不足,如身材矮小、相貌不佳以及其他不能矫治的缺陷等,他会坦然地接纳;

对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不足,如不良的学习习惯、不善于与别人交往等,他会积极地想办法去改变,努力地去发展自己的潜能。

心理健康的人“爱自己”,所以他不会苛求自己是个十全十美的人,不会刻意地伪装自己以迎合别人的需要。

他不会盲目地和别人比高低,也不会拿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

因为他认识到正是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缺点才构成了“独特的我”、“独一无二的我”。

所以,他内心能够体会到安宁和踏实,从而致力于实现自己的价值、发展自己的潜能,而不是整日惶恐于如何获得别人的好评。

其次.心理健康的人是“爱他人”的。

在心理健康的人的眼里,周围的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是与人为善的,是可以为友的。

因此,心理健康的人是“爱他人”的。

他在与别人交往时,能够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能够容忍别人的短处和缺点,能够尊重别人的意见和权益。

即使别人做了对他不利的事情,在没有客观事实为依据的情况下,他也不会轻易地讨厌别人或怨恨别人。

正是因为心理健康的人是“爱他人”的,别人都乐于和他交往,所以心理健康的人都拥有自己的朋友。

虽然心理健康的人也会有他不喜欢甚至讨厌的人,但在他看来令人讨厌的人是极少的。

如果一个人认为他周围的人都不是好人,甚至认为他周围的人都与他为敌、处处跟他过不去,那么他的心理健康就有问题了。

事实上,有的大学生总是与别人处理不好关系,就是因为他不“爱他人”,他总认为别人是故意跟他作对。

当他学习时别人说话大声点,他认为别人是故意和他过不去;

当他睡觉时别人还在玩电脑,他认为别人是故意和他过不去;

当他看到别人在一起议论时,他就认为别人是在议论他。

因为不“爱他人”而导致悲剧的极端例子就是马加爵事件了。

马加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到,他之所以会杀害他的四个同学,是因为“我和他们(被他杀害的四个同学)那么多年住在一起,我真心的朋友不多,把他们都当作朋友,想不到他们说我的为人不好。

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在学校那么落魄,我在学校那么失败,都是他们造成的,都是因为他们在其他同学面前说我很怪,把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隐私都说给别人听,我感觉完全暴露在别人眼里。

他们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

可是,记者到云南大学采访马加爵的同学时,发现没有人说他有什么奇怪的生活方式,只是说他比较内向、不太和人交往,有时候比较急。

可见他自己感觉到的东西并不是真实的。

他之所以对周围的同学有这样的看法,实际上就是因为他主观上认为别人都是故意和他过不去而造成的。

再次,心理健康的人是乐于改变自己的。

一些人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任何时候都不会感到压力、冲突和痛苦的,他们应该总是处于心理平衡的状态。

其实不然。

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常常处于心理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之中,因此,人们必须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整,才能保持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动态协调,进而追求成长与发展。

心理健康的人是乐于改变自己,善于进行自我调整的人。

当周围的环境发生变化时,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坦然地面对现实、接受现实。

他们会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适时地调整自己、改变自己,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以使自己与周围的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及良好的接触,并在此基础上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虽然心理健康的人偶尔也会有幻想,但一般不会长久。

他会很快地调整自己去面对现实,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而不是幻想或奢望改变周围环境来适应自己。

相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