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考化学专题分类突破2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62488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7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中考化学专题分类突破2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江西中考化学专题分类突破2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江西中考化学专题分类突破2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江西中考化学专题分类突破2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江西中考化学专题分类突破2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中考化学专题分类突破2文档格式.docx

《江西中考化学专题分类突破2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中考化学专题分类突破2文档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中考化学专题分类突破2文档格式.docx

由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反应原理。

步骤三:

反思与评价。

由反应原理可计算出嗅盐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倒置漏斗可以增大吸收面积同时防止倒吸;

如果用浓硫酸代替稀硫酸,浓硫酸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从而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停止加热后要通入一段时间空气,使生成的NH3完全被稀硫酸吸收,否则测定结果会偏小。

1.(2016·

江西)央视频道《是真的吗?

》栏目中有一段视频:

将“锡纸”剪成一段两头宽中间窄的纸条,然后两头分别连接电池的正负极,观察到“锡纸”立即燃烧。

据此,小晟同学取某种“锡纸”进行了探究:

(1)“锡纸”燃烧的原因:

“锡纸”两端接入电池两极后造成短路致使“锡纸”燃烧,从燃烧的条件分析:

开始“锡纸”不燃烧但短路后却能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填“与氧气接触”或“温度达到着火点”)。

(2)探究“锡纸”中金属的成分:

“锡纸”中的金属是锡吗?

【查阅资料】①“锡纸”是锡箔或铝箔和纸黏合而成;

②锌粉是一种深灰色固体;

③锡(Sn)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生成+2价的锡盐。

【提出猜想】猜想Ⅰ:

“锡纸”中的金属是锡;

猜想Ⅱ:

“锡纸”中的金属是铝。

【进行实验】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与结论

取打磨后的“锡纸”片放入试管中,滴加氯化锌溶液

“锡纸”表面有深灰色固体析出

根据实验现象,结合金

属活动性顺序可知猜想

______(填“Ⅰ”或

“Ⅱ”)成立;

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①实验中打磨“锡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下列物质的溶液可以替代氯化锌溶液完成上述实验的是______(填序号)。

A.氯化铜    B.硝酸银

C.硫酸钠D.硫酸亚铁

【拓展应用】电器短路会引起火灾,我们要严加防范。

如果电器着火应该采取的灭火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9·

上饶广丰区一模)实验室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

一瓶是碳酸钠溶液,另一瓶是氯化钠溶液。

为了鉴别它们,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先给两瓶溶液贴上标签A、B,然后分别取样进行实验。

请将横线部分填写完整:

所用试剂

或用品

现象

结论

方案1

稀硫酸

A中产生气泡,B中无明显现象

A是②________溶液,B是另一种溶液

方案2

澄清的

石灰水

①_________

__________

方案3

X

……

写出方案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感悟】在鉴别物质时,要先分析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恰当的试剂,必须产生不同现象才能达到鉴别物质的目的。

【继续探究】为完成方案3,下列提供的试剂和用品中可以选用的有④________(填序号)。

A.酚酞溶液     B.pH试纸

C.锌粒D.硝酸钡溶液

【拓展分析】小敏同学用方案2鉴别上述两种溶液:

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A、B溶液中,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后,将废液倒入废液缸中,静置后,则上层清液中一定含有的阴离子是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4·

江西)某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干电池中物质的成分,将电池剖开时闻到异味且发现有黑色物质。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异味?

黑色物质的成分是什么?

【网络搜索】干电池的成分有二氧化锰、铁粉及铵盐等物质。

【实验设计】同学们分别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Ⅰ.小婧取适量黑色物质与__________混合置于研钵内研磨,嗅到氨味,再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测,试纸变蓝,证明黑色物质中含有铵盐。

实验Ⅱ.小清用一种物理方法发现黑色物质中不含铁粉。

他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实验Ⅲ.小明将黑色物质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静置后过滤,取滤渣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①取适量黑色滤渣装入试管中,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________

有气体

生成 

②立即向试管中___

_________________

木条复燃

该气体

是氧气

上述实验中产生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此小明认为黑色物质中一定含有二氧化锰。

【交流讨论】大家对小明的结论提出了质疑。

(1)小莹认为若要证明黑色物质中一定含有二氧化锰,必须验证二氧化锰的质量和____________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

(2)小仪认为除了小莹考虑的因素外,另一个原因是氧化铜等黑色物质对过氧化氢分解也有催化作用。

【结论与反思】

(1)干电池中一定含有铵盐,可能含有二氧化锰,一定不含有铁粉。

(2)面对网络信息,我们要去伪存真,不应盲从。

4.某学习小组在帮助实验员整理化学试剂时发现了一瓶标签残缺的无色溶液(如图所示),经实验员分析可知原瓶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NaHCO3、NaOH、Na2CO3、NaCl中的一种,请你对该试剂作出猜想并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试剂是什么溶液?

【猜想与假设】

甲猜想:

NaHCO3溶液

乙猜想:

NaOH溶液

丙猜想:

Na2CO3溶液

丁猜想:

NaCl溶液

【查阅资料】上述四种物质的相关信息如下:

物质

NaHCO3

NaOH

Na2CO3

NaCl

常温下溶解度/g

9.6

109

21.5

36

常温下稀溶液的pH

9

13

11

7

【实验探究1】取瓶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

【实验探究2】另取瓶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泡。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探究1】可知________同学的猜想一定错误。

甲同学仔细分析四种物质的相关信息表后发现自己的猜想错误,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同学分析【实验探究2】并结合以上同学的实验结论,认为原瓶溶液是Na2CO3溶液。

【实验探究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质疑】乙认为以上同学分析有漏洞,需要进一步实验确定,于是又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探究3】在【实验探究1】试管中的红色溶液中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中性),充分反应后,试管中溶液仍呈红色,但有白色沉淀产生。

【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探究3】可证明这瓶试剂为________溶液,但已经部分变质。

【反思与拓展】学习小组反思了这瓶试剂因为________而变质,得出了该溶液正确的保存方法,若要除去该溶液变质部分所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5.(2019·

荆州)现有一瓶无色溶液,溶质可能是KOH、K2CO3中的一种或两种,某兴趣小组对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①KOH与NaOH的化学性质相似,K2CO3与Na2CO3的化学性质相似;

②K2CO3溶液呈碱性,BaCl2溶液、CaCl2溶液、KCl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设计并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结论

(1)向盛有少量样品溶液的试管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肯定含有K2CO3

(2)将操作

(1)后的试管静置,再向上层清液中加入几滴酚酞溶液

酚酞溶液变红色

肯定含有______

【评价反思】①甲同学提出操作

(1)加入的CaCl2溶液必须过量,其目的是证明K2CO3存在的同时还要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同学提出操作

(1)在溶液较浓时,没有K2CO3也能产生相同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建议改加过量的BaCl2溶液,BaCl2参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应用】KOH和K2CO3的混合溶液敞口久置后可能变成K2C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体操运动员在完成单杠、吊环项目时常用“镁粉”搓手,以起到防滑效果。

“镁粉”的成分是什么呢?

某实验小组对其成分展开了探究。

【提出猜想】

既然叫“镁粉”,成分可能与镁元素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有关。

猜想一:

金属镁

猜想二:

含镁元素的化合物

猜想三:

既有金属镁又有含镁元素的化合物

【查阅资料】

(1)“镁粉”加入稀盐酸中时,会全部溶解并产生大量气泡。

(2)“镁粉”的成分中含有碳酸镁。

【设计方案】小林同学依据上述猜想和资料,排除了__________(填“猜想一”“猜想二”或“猜想三”)的可能性。

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取少量样品,按照如图所示进行实验,观察到a试管中有气泡产生,b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c处____________________,得出猜想二是正确的。

写出a试管中发生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只要把b试管中的饱和氢氧化钠溶液换成______________,就可以证实“镁粉”中一定含有碳酸镁。

【思维拓展】“镁粉”成分中肯定有碳酸镁,是否可能还含有其他化合物呢?

在探究“镁粉”中是否还含有其他化合物时,可以取等质量的“镁粉”样品及纯碳酸镁,分别滴加稀盐酸直至粉末恰好完全消失,比较所加稀盐酸的体积就可以得出结论。

当所加稀盐酸的体积__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时,表明“镁粉”成分中除碳酸镁外,还含有其他化合物。

7.(2017·

江西)兴趣小组获得两包制作“跳跳糖”的添加剂,一包是柠檬酸晶体,另一包是标注为钠盐的白色粉末。

将少量柠檬酸和这种白色粉末溶于水,混合后产生了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于是对白色粉末的化学成分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1.碳酸钠;

猜想2.碳酸氢钠;

猜想3.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查阅资料】①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均呈碱性;

②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受热不分解。

【实验探究】小月、小妮分别对有关猜想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小月

将白色粉末溶于水后用pH试纸测定其酸碱度

pH______7(填“>”“<”或“=”)

溶液呈碱性,猜想1成立

小妮

用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试管A中有水珠产生,试管B中液体变浑浊

猜想2成立,试管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交流反思】大家一致认为小月和小妮的结论不准确:

(1)小月的实验结论不准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妮的实验方案不能确定白色粉末是否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继续探究】小威称取mg白色粉末与足量稀盐酸反应,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ng,通过计算并分析实验数据确定猜想3正确,则n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

【结论分析】探究后他们核查到添加剂的成分是柠檬酸和碳酸氢钠,分析后认为白色粉末中的碳酸钠是由碳酸氢钠分解产生的。

【拓展应用】下列物质常温下放置一段时间也会分解的是______(填序号)。

A.浓硫酸B.氢氧化钠

C.碳酸氢铵D.氯化钠

8.(2018·

江西)甜叶菊苷具有高甜度低热能的特点,是一种新型甜味剂。

我国是全球最主要的生产国。

实验小组欲探究甜叶菊苷的元素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图1

【提出问题】甜叶菊苷由什么元素组成?

【进行实验】小晴取适量的甜叶菊苷按图1进行操作,并分别将干冷的烧杯和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倒置于火焰上方。

【讨论交流】其他同学认为小晴的实验设计不严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经改进实验后,检验到甜叶菊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由此确定甜叶菊苷中一定含碳、氢元素。

【继续探究】为进一步确定其元素组成,利用图2进行实验。

(已知:

装置C中的氧化铜能确保甜叶菊苷中的碳元素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

题图2

(1)实验前要通一会儿氮气,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据记录】4.02g甜叶菊苷在C装置中充分燃烧后,D装置增重2.7g,E装置增重8.36g。

(产物被完全吸收)

【分析与结论】数据分析:

4.02g甜叶菊苷中氧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g,由此确定甜叶菊苷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反思评价】若没有F装置,对氧元素质量测定结果的影响是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9.(2019·

临沂)老师给了同学们一包红色粉末,该粉末可能是铜粉和氧化铁(Fe2O3)粉末中的一种或两种。

同学们对该粉末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研究。

(1)定性实验:

实验方案

取少量红色粉末放入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振荡

红色粉末全部消失,溶液呈棕黄色

粉末为Fe2O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粉末为Cu

写出“红色粉末全部消失”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定量实验:

取该粉末4g放入硬质玻璃管中,先通CO,然后再用酒精喷灯加热一段时间,停止加热继续通入CO至装置冷却。

实验装置如图:

①实验时,先通CO再加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该粉末全部是氧化铁,在硬质玻璃管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装置用于吸收二氧化碳并收集CO,其中盛放的试剂最好是________。

A.NaOH溶液  B.稀盐酸  C.水

如果该实验没有装置B、C,实验造成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该粉末为铜粉和氧化铁的混合物,待装置完全冷却至室温,称量硬质玻璃管内剩余固体的质量为mg,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二有关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探究

(2018·

江西)兴趣小组利用提供的试剂:

稀硫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和紫色石蕊溶液,探究酸碱盐的性质。

小清同学将氯化钠溶液加入稀硫酸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而将混合溶液加热一段时间后,意外地闻到刺激性气味。

【提出问题】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1:

可能是二氧化硫;

猜想2:

可能是氯化氢;

猜想3:

可能是氨气。

大家讨论后认为猜想3不合理,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SO2和CO2的化学性质相似,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写出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如图所示,小诚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到________,于是他认为猜想2正确。

【评价与改进】小煜认为小诚的结论不科学,于是他利用提供的试剂通过实验确认了猜想2正确。

如图所示,将产生的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加热氯化钠与硫酸的混合溶液得到的气体是氯化氢。

【拓展应用】实验室可用氯化钠和硫酸反应制取氯化氢气体,已知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

请推测实验室制取氯化氢气体最适宜的方法为________(填序号)。

A.加热氯化钠溶液和稀硫酸的混合物

B.加热氯化钠固体和稀硫酸的混合物

C.加热氯化钠固体和浓硫酸的混合物

确定所要检验的物质,根据物质与某种试剂产生的现象确定该物质是否存在。

猜想与假设

(1)情况一(可写出化学方程式)

第一步:

写出化学方程式A+B→C+D

第二步:

进行猜想

①恰好完全反应:

反应后物质的成分为C+D

②A过量:

反应后物质的成分为C+D+A

③B过量:

反应后物质的成分为C+D+B

(2)情况二(不能写出化学方程式):

根据特殊气味、特殊颜色及质量守恒(即元素守恒)可做出简单判断

讨论与交流

有关不合理猜想的判断:

①猜想的物质之间能够发生反应;

②猜想的物质中含有反应物中未涉及的元素。

实验与结论

确定所要检验的物质

①生成物C和D是一定存在的,无须检验;

②反应物检验:

设计实验方案并得出结论

由:

物质+试剂

结论(有无该物质)

可作出确定两种情况:

①试剂和现象之间相互确定;

②根据实验操作中所选试剂和结论确定现象。

可以根据第一种方法进行反推,然后确定试剂和现象。

【注意】生成物如果对反应物的检验造成干扰,则需先除去生成物,再进行检验。

1.(2017·

江西)为了解甲酸的分解产物,实验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甲酸(HCOOH)的熔点为8.6℃,能分解生成两种物质。

【提出猜想】实验小组对甲酸的分解产物提出了猜想:

猜想1.H2和CO2;

猜想2.CO和H2O。

【设计实验】20℃时,甲酸的状态为________;

从图1所示装置中选择装置______(填序号)对甲酸进行加热。

为了加快分解速率,实验小组加入了催化剂,反应后将分解产物通入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图2

【实验预测】若猜想1成立,则D中的实验现象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到C处瓶内出现大量水珠,F处玻璃管中出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拓展】资料表明,不同条件下,甲酸的分解产物不同,猜想1和猜想2均能成立。

据此小新对甲酸的分解产物又提出新猜想:

猜想3.H2O和CO2;

猜想4.CO和H2。

经讨论认为无须进行实验就能确定猜想3和猜想4都错误,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5·

江西)实验中,小红误将氢氧化钠溶液当成酸滴加到金属铝中,结果发现也有气泡产生,为了解该气体的成分,实验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猜想】小红猜想是氧气;

小敏猜想是氢气;

小雨猜想是二氧化碳。

其他同学认为小雨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利用图1所示的装置分别进行实验:

图1图2

(1)小红:

反应一段时间后,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处,观察到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则她的猜想错误。

(2)小敏:

①用图2所示装置干燥从a导管出来的气体,将管口a与______(填“b”或“c”)端管口连接。

②反应一段时间,点燃干燥的气体,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他的猜想正确。

【得出结论】铝、氢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气和偏铝酸钠(NaAl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