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母语魅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Word下载.docx
《发掘母语魅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掘母语魅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还有这样的酒文化,这和中国的汉字美是分不开的。
如此形象、动听的语言文字组成的中文能不美丽吗?
作为一个堂堂中国人,能不以学好中文而自豪吗?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不仅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所以,不仅人文知识分子,许多自然科学家也都认识到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著名科学家华罗庚有句名言:
语文天生重要。
苏步青说:
如果说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那么语文就是这个基础的基础。
然而,进入21世纪的中国语文教学状况实在不容乐观,在全球“一体化”浪潮席卷之下,英语等国际通用语种的语言霸权畅通无阻,中文“失宠”之势愈益明显。
据统计:
如今大学中文系学生花在学英语上的时间数倍于中文课程,有的甚至将课余时间都用在考英语四、六级或是托福、雅思上了,还哪里有什么闲暇时间去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呢?
中小学的情形似乎好些,至少目前,“语文”还是中考、高考的必考科目。
但实际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在青少年中间,“美丽的中文”正逐渐显出苍白和乏味。
君不见,报载一篇600字左右的小学生作文中,竟使用了72个“死了”,如“热死了”、“烦死了”“吵死了”等等。
语言贫乏得令语文教师汗颜;
孩子们网上聊天时“菜鸟”(新手)、“恐龙”(丑女)“偶不稀饭”(我不喜欢)“7456!
怎么大虾、菜鸟一块儿到我的烘焙机上乱灌水?
94酱紫,呆会儿再打铁。
886!
”还有汉语拼音的简写来指代,如BT,变态;
MP,没品PF,佩服;
RPWT,人品问题;
bs,鄙视,等等。
数字和符号也很流行,如4242,是啊是啊;
848,不是吧;
3H学生,三好学生;
3q,谢谢你。
这些都是新新人类语言。
报载郑州某中学一位语文教师曾对30篇题为《我爱我家》的学生作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不仅内容大同小异,而且所用词语不超过200个,成语,属于难得一见,更不用说独抒性灵的个性化语言了。
长此以往,中国语文丰富的表意功能与独特的文采灵性必将丧失殆尽。
《中国教育报》06年4月13日刊登的题为“拯救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题记中说“外来文化与网络语言的冲击,使用汉语者自身的放任和苟且,让汉语陷入空前的危机,汉语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正受到挑战,游戏与随意改写正在割裂汉语的文化传承脉络。
专家学者大声疾呼––拯救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文中介绍近日结束的以“发现翻译新人”为宗旨翻译大赛传出令人忧虑的消息:
由于缺乏上乘译文,不仅大赛一等奖空缺,而且还把二等奖颁发给了一位新加坡土生土长的华人。
这一结果足以让国人汗颜。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中国参赛者使用母语的正确、流畅、优美的程度竟然输给外国人,真是有悖常理,令人悲哀,然而,稍作冷静,就见怪不怪了。
区区比赛结果,只是露出水面的有限现象,谈不上是冰山一角,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倒是应该直面正视,探讨研究。
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连母语都不能掌握,不能用他正确流畅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要说它能否具有多么高的素质,恐怕连基本的交际活动也无法进行,甚至难以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里生存。
现在有些中学生不喜欢学语文,有些大学生甚至研究生的语文程度也会令人担忧。
原因很复杂,但其后果直线导致了整个社会国民语文素质的下降。
试想,一段完整的话也说不清,一篇完整的应用文也写不好,又怎能够在这样一个信息社会里生存发展呢?
报纸电视上经常出现错别字,播音员或主持人不时读错别字,这样的文化传播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在人文科技日益普及,信息日趋发达,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没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无法筛选信息,不能准确地阅读鉴赏,流畅的表达交流,也就无从表现自我,生命质量自然也将大打折扣。
([魅力新搭档]、[绝对挑战]如果没有较高的语文功底,很难脱颖而出)相反,有较强的语文素养,将极大的提高你的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
语文学习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不能将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定位考试。
当然,一个人如果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考试时就等于有了一件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就能无“考”而不能,毕竟考试只是一种检测手段、一种选拔形式而已。
因此,在课程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语文学习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个性特长。
语文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语文就像我们平时吃猪肉、牛肉、羊肉,最终是要吸收营养,变成自己的血肉。
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
语文素养就是一个人在语文学科中所达到的高度、水平和基本品质,是一个人语文方面诸多素质的整合。
但“语文素养”到底具体指那些“基本品质”,它是由那些“基本因素”构成的?
这一点争议很大。
华东师大中文系巢宗祺先生《语文建设》上指出:
“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语文素养包括:
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
杨在隋等编著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认为:
①热爱祖国语文––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
②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
③丰富的语文知识。
④语文能力。
⑤培养语感。
⑥发展思维能力。
⑦良好的个性。
⑧健全的人格。
赵福祺、李菀编著的《语文教学实施指南》则概括为八点:
①语文知识。
②语文能力。
③语言态度。
④语言体验。
⑤语感能力。
⑥语言积累。
⑦语言品质。
⑧语言行为。
倪文锦主编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对语文素养作了深入地剖析,认为主要是有四个层次构成的:
第一层次是显性言语行为(听、说、读、写),第二层次是支配言语行为的“智能因素”(语言知识、言语技能、语文感情和语文思维),第三层次是参与和支配这些行为的直接心理因素(语文动机、情感和态度、语文习惯和语文行为意志),第四层次是言语行为的内外背景(言语主体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知识积累、智力水平、人格个性、语言环境)。
另外,王尚文在《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则称“语文素养”为“语文素质”,认为包括四个方面:
①语感。
②语文思维。
③语文知识。
④语文技能。
以上列举的是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从以上观点来看,“语文素养”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的、多层次的综合概念。
为了更通俗地揭示“语文素养”我们认为可以把它分为四个层面:
①语文知识,包括语文陈述性知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和程序性知识。
②语文能力,包括语文基本能力听说读写和语文使用能力,如语感、自学、创新等能力。
③语文心智,包括和语文有关的观察、记忆、主义、思维、联想、想象等智力因素和与语文有关的兴趣、情感、态度、习惯、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
④语文情谊,包括与人的言语行为有关的知识视野、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养和人格、品行、思想修养等方面。
中学语文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热爱母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
改革开放,走向世界,学生当然要学外语,而且必须认真学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开拓前进。
但母语是根基,它装载与传承着数千年来的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着民族精神、民族睿智,与中华儿女有不解的情结,学好母语,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为人处世,一辈子都受用不尽。
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主要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课程建设––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为学生营造大语文学习的环境
语文课程建设既包括课堂教学资源也包括课外学习资源,既包括静态显性的文本资源又包括动态生成和经历体验的隐性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用好文本资源,倡导个性阅读
现行教材所选课文大都堪称经典,充分经营使用好这些文本资源,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关键之一。
但目前文本资源(包括语文读本)浪费现象还很严重,不少经典往往被当成废品处理,有的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倡导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倡导个性化阅读和对阅读材料的多元解读,充分挖掘文本资源的价值,是有效手段之一。
语文教育为教育之本,阅读是学习之母,通过文本建立与作者的精神联系。
阅读行为建立了一个平台,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动地对话。
2、利用动态资源,激活语文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人”的系统,在师生的多项互动中进行智慧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从而衍生出丰富的新的教学资源,这些动态的教学资源会成为新的教育增长点,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课堂教学活动是非预设性的,是动态变化的,既使教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设想到课堂上会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
对有争议的问题,即使讨论拉长了时间,超过了教学设想。
但学生的讨论激发了探究的欲望,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有效进行了知识的迁移,教师再加以方法的指导,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些变化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
面对真实的课堂情境中生成的动态资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处理方式就会形成不同课堂,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沈阳听课关于台独分子)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资源意识;
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智慧,进而生产动态资源,捕捉动态资源。
3、经典时尚并重,激发学生热情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学生现在对时尚的东西很感兴趣,网虫、追星族、韩寒热等都是追赶时尚的新潮表现,而这里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
我们在引导学生时,既要帮助学生提高品位,又要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
因此应做到经典与时尚并重,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今天,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社会搅乱了人们宁静的阅读心情,浮躁的社会氛围使得学生阅读“跟着感觉走”,有人甚至声称“不读名著”。
没有名著的民族是可悲的,它意味着民族的短暂和浅薄;
拥有名著却远离名著的青少年更是可悲的,它意味着自动远离高尚和不朽。
因此,教师应力荐一些对健全一个心灵有重要作用的经典名著,通过介绍梗概,朗读精彩片断,印发赏析材料,播放相关影视片等方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探究欲望。
推崇经典并不意味着排斥时尚。
当前处在信息文字巨量化的时代,书籍报刊层出不穷。
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余华的《活着》,到郁秀的《花季雨季》,韩寒的《零下一度》《三重门》,再到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爱尔兰咖啡》和郭敬明的《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这类作品也不能一味棒喝,可让学生通过“我看韩寒现象”“网络文学对我们的影响”这样的课题研究,进行探究讨论,分析其优劣,把握作品的阅读价值。
很多时尚文化包括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和多如牛毛的网络小说等,常常游走于历史与现实之间,隐显于梦想与生活边沿,流连瞻顾,使经典与时尚交错。
语文教师要十分重视这些鲜活的时尚文化的资源,“因其势而利导之”,让学生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努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4、关注生活资源,学会体验感动
有识之士早就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也认为,学习需要“真实的环境,真实的任务”,生活本来就是一部大书,是一部无字之书。
毛主席青少年时代就一再激励自己要读好这一本无字之书。
现在有人哀怨“应试教育不读书”,在本人看来,应试教育割断了学生与火热生活的联系,过早过多地把宝贵的时间精力耗在试卷形式的操作中,如同“走迷宫”“扫地雷”。
脱离生活,漠视生活这一丰富的资源宝库是当今语文教育的最大悲哀。
专家指出:
“语文课程,在其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态环境中,呈现出明显的内在统一的‘三角’关系:
生活––生存––生命。
”生活是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语文教育为生活服务,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语文本领是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教育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是语文课程的最大价值所在。
我听得一位老师上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学生的发言,很有感触,其中有两点值得肯定。
一是作为一个“人”的别里科夫,他把自己装在一个无形的套子里,不敢爱不敢很,他的精神家园彻底荒芜了,他其实早就死了,他是一个可悲可怜的形象;
一个是作为“人”的科瓦连科、华连卡姐弟,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我的超越,他们敢于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在大街上骑自行车,兴高采烈,快活无比。
别里科夫和华连卡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在看学生写的读后感:
1)虽然空气依然新鲜,但二氧化碳还是占了上风。
我们就像没有打开笔套的笔,没有用武之地。
我们生活就像是一个套子,把所有的思想牢牢套住,没有音符,没有“自由”。
2)身上有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忘了感动,忘了伤怀,也忘了迷恋路边的野花,只能偶尔抬起迷蒙的眼看看前方崎岖的路。
没有心痛,没有欣悦,眼眶已干涸,心却在流泪。
3)我就像一个陀螺,飞速地旋转,世界在我的眼中都失去了本色,只剩下一片灰白……花季、雨季都没有花的芬芳、雨的晶莹……
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似乎又步入了一个困境,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状况依然困扰着我们。
语文课缺乏语文味甚至枯燥乏味,症结在哪里?
难道我们从学生发自内心的几则日记中得不到一些启发?
我们必须顺应潮流,根据语文新课程改革精神,切实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建构语文学习的大市场环境,注重对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料的利用与开发,让学生由课本到社会,从课堂到生活,关注时代,留心生活,读“活”书,做新人。
二、学生的语言素养––注重语言积累,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
从语言材料积累中提高语文素养。
学好语文无非是两条途径,一条是课内,一条是课外。
课内,我们要走进“教材”,让学生朗诵,背诵,积累,感悟,体验优秀的古今中外名人名篇,积累词语,培养良好的语感。
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大纲,均规定了最低识字量,记诵量和阅读量。
目的就是让学生由不自觉到自觉地积累语言材料。
但是语言积累不等于语言材料的叠加,因为积累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尤其是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机械记忆的能力逐步弱化,理解记忆的能力逐步增强,让学生记,背一定量的语言材料,行!
但是不够,还要让学生沉浸到语言环境中,在理解的基础上记诵、内化,使书本上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课外,我们要让学生在母语的环境中,不断积累语言、习的语言机制,自然而然的提高语文素养。
比如商家、店铺精美的对联、广告词,熟语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和高考对应)广告词:
我们生活在一个情感世界,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都少不了情感的交流,因此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广告词变成了一些公益机构或商家达成自己目的,实现与对象有效交流的方式手段。
广告词以一副谨慎严肃而又突出实用的面貌走进了高考。
对联:
古老而传统的形式,推陈出新的内容,即有所限制又有所拓展的题型特点,传统文化与现代仿句终于在对联这个点上结合到一起。
先不说那些古老的对联或名联。
就说我在七道铁路压道杆那个成大方圆药店看到的一幅对联“方圆千方千效换千家千年,成大百草百味保百姓百岁”,对仗工整,又符合实际。
再看学生在生活中收集到的比较精美的广告用语,分门别类的“往事如烟,回味无穷”,“留去意外,留住产权”,新产生的歇后语:
“音像公司––一呼百应,飞机上写文章––空话连篇,麦田里种棉花––一举两得”,有些好的歌词也可以使学生学习的对象,记得那英唱得一首歌,其中一句“爱情以成过去,后来靠烧着回忆取暖”……这些都是从社会生活中提取出来的。
语言文字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心灵与生命的活动。
语言材料不断积累,就是学生不断接受祖国优秀文化、世界先进文化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过程。
每当优秀的语言材料内化为学生生命个体的一部分的时候,学生广义上的语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第二,从言语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是技能课,使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人文学科。
语文课不是“语言学”课,不需要大量系统的语言理论知识学习,却需要有大量有计划地进行言语训练、实践。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给学生大量的时间、机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写字、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中不断优化语文素养。
识字,使大量的汉字,不但是阅读写作的基础,而且识字过程本身就是接受祖国文化熏陶的过程。
写字,写一手好字,也不仅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门面”,而且也能在我国传统书法艺术感染中,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增长知识、发展思维,同时获得审美体验并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
”阅读的本质功能是理解文字承载的意义内涵,是接受特定文化的浸润,是与文章作者进行的心灵沟通。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来代替。
要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背诵、默读、浏览、精读、研读中不断接受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影响,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今后终身的发展打下扎实的“精神底子”。
应当承认,阅读教学费时最多,存在的问题也最大,社会上对语文的批评,主要也集中在阅读教学上。
目前的语文教学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1)不顾语言环境,对语文知识作过细的分析,语文课成了语言知识的剖析课;
(2)架空了语言,对文章内容进行漫无目标的讨论,语文课变成了概念演绎课;
(3)曲解文本内容,对课文作琐碎的、微言大义式的分析,语文课变成了课文的肢解。
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仅无益于语言的积累,无异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还极大地伤害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使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
要解决阅读问题,首先要解决阅读的目的。
阅读不只是为了获得一定的语言知识,也不只是为了读懂、把握文章内容,也不是为了弄清、记住一些道理和概念。
阅读的过程,是唤醒已有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已有认识的过程,是思辨、审美的过程,是语文积累、语感增强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思想水平提高的过程。
阅读固然要读懂文本内容,固然要学一定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依据自己的经验来体验文本内容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形成自己的见解,从文本中汲取语言的精华,以丰富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的思想,提高表达水平。
从这样的目的出发,我们的阅读教学就不能只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之类的问题,还要从语言积累、语感培养、表达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提高的角度来思考。
1、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体味广博之美
课内阅读是对教材所选文章的分析、阅读,通过研读课文,学生们可以掌握理解文章主题、分析文章思路以及艺术表现手法。
课内的文章是依照新课标要求精选出来的优秀篇章,内容充实、广博,形式多样,既有深厚的古典文化意蕴,又有昂扬蓬勃的时代气息,还附有许多基础知识和拓展性、开放性训练,可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但是,课本容量毕竟有限,不能将学生们渴望了解的信息、知识完全涵盖,因此,阅读课应该以课本为基础,根据学生的需求将课内文章的阅读与课外文章的阅读紧密结合起来,比如文章作者的生平、其他主要作品,创作思想历程,对社会对文学的影响等内容,都需要通过课外阅读形式补充;
一些与课内文章在题材选择、主题表述或是艺术表现方法上相近的课外文章,也可以用来作为阅读课的材料,既能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内文章的理解和领悟,达到比较好的阅读效果。
比如教材中的朱自清的《背影》,以平淡的叙事和细致地描写展现了父亲对孩子无言的关爱和孩子对父亲的思念。
台湾女作家三毛也写过一篇《背影》,表现在自己最艰难最痛苦的时候父母对自己的关怀与帮助。
虽然所处时代不同,文章内容不同,但两篇文章所表述的主题是一致的,用三毛的文章作为课外阅读的材料,恰恰可以让学生们体会父母之爱超越时空,无处不在。
这些课本之外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鲜的。
他们可以从中得到信息或知识,体验到自己未曾体验过的情感,因此是一种令学生喜爱的阅读;
阅读之后不安排训练题,让学生们能够以一种毫无功利的心态去阅读,领会其中最直接、最单纯的内容,因此,既使不对文章做所谓全面深入地讲解,学生们也可以在阅读中领悟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逐步开阔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鉴赏文章的能力。
2、将古典作品的阅读和现代作品的阅读结合起来––体味传承之美
现在的学生思维灵活,视野开阔,他们更加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更容易接受各种新鲜事物,但对古典文化的了解却比较少,他们能够从电脑屏幕上一串串数字、符号中读出喜怒哀乐,却难以静下心来领悟古典文化的深邃优雅。
他们能体会“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的缠绵却不知道“山无棱、天地合”的决绝;
他们知道“绿草苍苍,白雾茫茫”的浪漫柔婉却不了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凄清朦胧;
其实,现代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渗透了古典意蕴和情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古老的生命之灵在文字中闪光,古老的哲思透过文字穿越千年。
现代文明对古代文化集成与传扬需要通过细心比较深入品位的,单纯的读古典作品或是现代作品都很难体会到他们之间那种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
所以在阅读课上,精选一些联系比较紧密的古典作品与现代作品让学生对照阅读,是一种让学生体会这种传承关系的好方法。
学生们可以通过琼瑶的《在水一方》领略《诗经》《蒹葭》的凄清忧伤;
可以在散文《岳阳楼记》中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理想;
可以在张晓风《不朽的失眠》中体验张继江枫渔火中夜泊枫桥的落寞孤寂;
可以在余秋雨的《东坡突围》中顿悟苏试由最初的痛苦抑郁走向洒脱旷达的艰难历程。
古代文人的精神渗透在现代人的思想中,诸多的作家从古代作品中汲取着忧伤与欢欣,迷惘与热烈,柔婉与激昂,浪漫与豪放,他们已经把古人的文字化作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把这些作品带进课堂,通过对这些作品较为深入的比较、分析,让学生找到二者之间的差异或相同之处,体验文化上的传承之美。
3、将阅读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体会现实之美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各种信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迅速传播,学校也不是封闭的象牙塔。
学生们关注的也不仅仅是成绩,他们强调个性的张扬,追求自由、自主、自立,对身边发生的每件事儿几乎都能做迅速做出反应,而且,对现实人生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
所以,阅读课不能对阅读内容过多的限定。
学生喜欢动漫、喜欢游戏、喜欢从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中得到自己想了解的信息。
中学生能够对自己看到、听到的事情进行分析,既使他们的观点可能会有偏激,但只要正确引导,他们还是有能力对事件进行理性的分析并做出正确的判断的。
因此,阅读课所选的内容应该和广泛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或重大事件引入阅读课课堂,指导学生们从多个角度对事件进行分析,让他们了解自己真实的生活空间,直面现实人生的温暖或冷酷。
通过这样的阅读,使学生们走出自己的小世界,更多的关注生活细节,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