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施工部分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61908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7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施工部分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施工部分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施工部分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施工部分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施工部分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施工部分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施工部分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施工部分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施工部分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5.0.7通过返修或加固处理仍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的分部工程、单位(子单位)工程,严禁验收。

6.0.3单位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应自行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评定,并向建设单位提交工程验收报告。

6.0.4建设单位收到工程验收报告后,应由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施工(含分包单位)、设计、监理等单位(项目)负责人进行单位(子单位)工程验收。

6.0.7单位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在规定时间内将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和有关文件,报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3.0.1下列建筑在施工和使用期间应进行变形测量:

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

2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

3加层、扩建建筑;

4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

5需要积累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建筑。

3.0.11当建筑变形观测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报告委托方,同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或调整变形测量方案:

1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

2变形量达到或超出预警值;

3周边或开挖面出现塌陷、滑坡;

4建筑本身、周边建筑及地表出现异常;

5由于地震、暴雨、冻融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其他变形异常情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

3.9.6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芯柱和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中砖抗震墙的施工,应先砌墙后浇构造柱、芯柱和框架梁柱。

2地基基础

2.1基本规定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4.1.5对灰土地基、砂和砂石地基、土工合成材料地基、粉煤灰地基、强夯地基、注浆地基、预压地基,其竣工后的结果(地基强度或承载力)必须达到设计要求的标准。

检验数量,每单位工程不应少于3点,1000m2以上工程,每lOOm2至少应有l点,3000m2以上工程,每300m2至少应有l点。

每一独立基础下至少应有1点,基槽每20延米应有1点。

4.1.6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高压喷射注浆桩复合地基、砂桩地基、振冲桩复合地基、土和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及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其承载力检验,数量为总数的0.5%~1%,但不应少于3处。

有单桩强度检验要求时,数量为总数的0.5%一1%,但不应少于3根。

9建筑设备工程

9.1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3.3.3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外墙有管道穿过的,应采取防水措施。

对有严格防水要求的建筑物,必须采用柔性防水套管。

3.3.16各种承压管道系统和设备应做水压试验,非承压管道系统和设备应做灌水试验。

4.1.2给水管道必须采用与管材相适应的管件。

生活给水系统所涉及的材料必须达到饮用水卫生标准。

4.2.3生活给水系统管道在交付使用前必须冲洗和消毒,并经有关部门取样检验,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方可使用。

4.3.1室内消火栓系统安装完成后应取屋顶层(或水箱间内)试验消火栓和首层取二处消火栓做试射试验,达到设计要求为合格。

5.2.1隐蔽或埋地的排水管道在隐蔽前必须做灌水试验,其灌水高度应不低于底层卫生器具的上边缘或底层地面高度。

8.2.1管道安装坡度,当设计未注明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气、水同向流动的热水采暖管道和汽、水同向流动的蒸汽管道及凝结水管道,坡度应为3‰,不得小于‰。

2气、水逆向流动的热水采暖管道和汽、水逆向流动的蒸汽管道,坡度不应小于5‰;

3散热器支管的坡度应为1%,坡向应利于排气和泄水。

8.3.1散热器组对后,以及整组出厂的散热器在安装之前应作水压试验。

试验压力如设计无要求时应为工作压力的1.5倍,但不小于0.6MPa。

8.5.1地面下敷设的盘管埋地部分不应有接头。

8.5.2盘管隐蔽前必须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1.5倍,且不小于0.6MPa。

8.6.1采暖系统安装完毕,管道保温之前应进行水压试验。

试验压力应符合设计要求。

当设计未注明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蒸汽、热水采暖系统,应以系统顶点工作压力加0.1MPa作水压试验,同时在系统顶点的试验压力不小于0.3MPa。

2高温热水采暖系统,试验压力应为系统顶点工作压力加0.4MPa。

3使用塑料管及复合管的热水采暖系统,应以系统顶点工作压力加0.2MPa作水压试验,同时在系统顶点的试验压力不小于0.4MPa。

8.6.3系统冲洗完毕应充水、加热,进行试运行和调试。

9.2.7给水管道在竣工后,必须对管道进行冲洗,饮用水管道还要在冲洗后进行消毒,满足饮用水卫生要求。

10.2.1排水管道的坡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严禁无坡或倒坡。

11.3.3管道冲洗完毕应通水、加热,进行试运行和调试。

当不具备加热条件时,应延期进行。

13.2.6锅炉的汽、水系统安装完毕后,必须进行水压试验。

水压试验的压力应符合表13.2.6的规定。

==================================

ABCAmberCHMConverter7.19

Trialversion

13.4.4锅炉的高、低水位报警器和超温、超压报警器及联锁保护装置必须按设计要求安装齐全和有效。

13.5.3锅炉在烘炉、煮炉合格后,应进行48h的带负荷连续试运行,同时应进行安全阀的热状态定压检验和调整。

13.6.1热交换器应以最大工作压力的1。

5倍作水压试验,蒸汽部分应不低于蒸汽供汽压力加0.3MPa;

热水部分应不低于0.4MPa。

2.2特殊性土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8.1.1在湿陷性黄土场地,对建筑物及其附属工程进行施工,应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和设计要求采取措施防止施工用水和场地雨水流入建筑物地基(或基坑内)引起湿陷。

8.1.5在建筑物邻近修建地下工程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原有建筑物和管道系统的安全使用,并应保持场地排水畅通。

8.2.1建筑场地的防洪工程应提前施工,并应在汛期前完成。

8.3.1浅基坑或基槽的开挖与回填,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基坑或基槽挖至设计深度或标高时,应进行验槽。

8.3.2深基坑的开挖与支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1深基坑的开挖与支护,必须进行勘察与设计。

8.4.5当发现地基浸水湿陷和建筑物产生裂缝时,应暂时停止施工,切断有关水源,查明浸水的原因和范围,对建筑物的沉降和裂缝加强观测,并绘图记录,经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8.5.5管道和水池等施工完毕,必须进行水压试验。

不合格的应返修或加固,重做试验,直至合格为止。

清洗管道用水、水池用水和试验用水,应将其引至排水系统,不得任意排放。

9.1.1在使用期间,对建筑物和管道应经常进行维护和检修,并应确保所有防水措施发挥有效作用,防止建筑物和管道的地基浸水湿陷。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ll2—87

4.1.3施工用水应妥善管理,防止管网漏水。

临时水池、洗料场、淋灰池、防洪沟及搅拌站等至建筑物外墙的距离,不应小于10m。

临时性生活设施至建筑物外墙的距离,应大于15m,并应做好排水设施,防止施工用水流入基坑(槽)。

2.3桩基础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一2002

5.1.3打(压)入桩(预制混凝土方桩、先张法预应力管桩、钢桩)的桩位偏差,必须符合表5.1.3的规定。

斜桩倾斜度的偏差不得大于倾斜角正切值的15%(倾斜角系桩的纵向中心线与铅垂线间夹角)。

5.1.4灌注桩的桩位偏差必须符合表5.1.4的规定,桩顶标高至少要比设计标高高出0.5m,桩底清孔质量按不同的成桩工艺有不同的要求,应按本章的各节要求执行。

每浇注50m3必须有1组试件,小于50m3的桩,每根桩必须有1组试件。

5.1.5工程桩应进行承载力检验。

对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质条件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低的灌注桩,应采用静载荷试验的方法进行检验,检验桩数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应少于3根,当总桩数少于50根时,不应少于2根。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3.1.1工程桩应进行单桩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抽样检测。

4.3.5为设计提供依据的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应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

4.4.4单位工程同一条件下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Ra应按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统计值的一半取值。

6.4.6单位工程同一条件下的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水平承载力按桩身强度控制时,取水平临界荷载统计值为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2当桩受长期水平荷载作用且桩不允许开裂时,取水平临界荷载统计值的o.8倍作为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8.4.7低应变检测报告应给出桩身完整性检测的实测信号曲线。

9.2.3高应变检测用重锤应材质均匀、形状对称、锤底平整,高径(宽)比不得小于1,并采用铸铁或铸钢制作。

当采取自由落锤安装加速度传感器的方式实测锤击力时,重锤应整体铸造,且高径(宽)比应在1.0~1.5范围内。

9.2.4进行高应变承载力检测时,锤的重量应大于预估单桩极限承载力的1.0%~1.5%,混凝土桩的桩径大于600mm或桩长大于30m时取高值。

9.4.2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高应变锤击信号不得作为承载力分析计算的依据:

1传感器安装处混凝土开裂或出现严重塑性变形使力曲线最终未归零;

2严重锤击偏心,两侧力信号幅值相差超过1倍;

3触变效应的影响,预制桩在多次锤击下承载力下降;

4四通道测试数据不全。

9.4.5高应变实测的力和速度信号第一峰起始比例失调时,不得进行比例调整。

9.4.15高应变检测报告应给出实测的力与速度信号曲线。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8.1.5挖土应均衡分层进行,对流塑状软土的基坑开挖,高差不应超过lm。

8.1.9在承台和地下室外墙与基坑侧壁间隙回填土前,应排除积水,清除虚土和建筑垃圾,填土应按设计要求选料,分层夯实,对称进行。

9.4.2工程桩应进行承载力和桩身质量检验。

2.4边坡、基坑支护

7.1.3土方开挖的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工况相一致,并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

7.1.7基坑(槽)、管沟土方工程验收必须确保支护结构安全和周围环境安全为前提。

当设计有指标时,以设计要求为依据,如无设计指标时应按表7.1.7的规定执行。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3.7.2基坑边界周围地面应设排水沟,对坡顶、坡面、坡脚采取降排水措施。

3.7.3基坑周边严禁超堆荷载。

3.7.5基坑开挖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碰撞支护结构、工程桩或扰动基底原状土。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15.1.2对土石方开挖后不稳定或欠稳定的边坡,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特征和可能发生的破坏等情况,采取自上而下、分段跳槽、及时支护的逆作法或部分逆作法施工。

严禁无序大开挖、大爆破作业。

15.1.6一级边坡工程施工应采用信息施工法。

15.4.1岩石边坡开挖采用爆破法施工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爆破对边坡和坡顶建(构)筑物的震害。

2.5地基处理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4.4.2垫层的施工质量检验必须分层进行。

应在每层的压实系数符合设计要求后,铺填上层土。

5.4.2预压法竣工验收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排水竖井处理深度范围内和竖井底面以下受压土层,经预压所完成的竖向变形和平均固结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2应对预压的地基土进行原位十字板剪切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

6.3.5当强夯施工所产生的振动对邻近建筑物或设备会产生有害的影响时,应设置监测点,并采取挖隔振沟等防振或隔振措施。

6.4.3强夯处理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

强夯置换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除应采用单墩载荷试验检验外,尚应采用动力触探等有效手段查明置换墩着底情况及承载力与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对饱和粉土地基允许采用单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代替单墩载荷试验。

7.4.4振冲处理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8.4.4砂石桩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9.4.2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10.4.2夯实水泥土桩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对重要或大型工程,应进行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11.3.15水泥土搅拌法(干法)喷粉施工机械必须配置经国家计量部门确认的具有能瞬时检测并记录出粉量的粉体计量装置及搅拌深度自动记录仪。

11.4.3竖向承载水泥土搅拌桩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和单桩载荷试验。

12.4.5竖向承载旋喷桩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和单桩载荷试验。

13.4.3石灰桩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14.4.3灰土挤密桩和土挤密桩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15.4.3柱锤冲扩桩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16.4.2单液硅化法处理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及其均匀性应采用动力触探或其他原位测试检验。

3混凝土结构工程

3.1模板工程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4.1.1模板及其支架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地基土类别、施工设备和材料供应等条件进行设计。

模板及其支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浇筑混凝土的重量、侧压力以及施工荷载。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2006中第7.0.2条与本条等效。

4.1.3模板及其支架拆除的顺序及安全措施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滑动模板工程技术规范》GB50113—2005

5.1.3滑模装置设计计算必须包括下列荷载:

1模板系统、操作平台系统的自重(按实际重量计算);

2操作平台上的施工荷载,包括操作平台上的机械设备及特殊设施等的自重(按实际重量计算),操作平台上施工人员、工具和堆放材料等;

3操作平台上设置的垂直运输设备运转时的额定附加荷载,包括垂直运输设备的起重量及柔性滑道的张紧力等(按实际荷载计算);

垂直运输设备刹车时的制动力;

4卸料对操作平台的冲击力,以及向模板内倾倒混凝土时混凝土对模板的冲击力;

5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

6模板滑动时混凝土与模板之间的摩阻力,当采用滑框倒模施工时,为滑轨与模板之间的摩阻力;

7风荷载。

6.3.1支承杆的直径、规格应与所使用的千斤顶相适应,第一批插入千斤顶的支承杆其长度不得少于4种,两相邻接头高差不应小于1m,同一高度上支承杆接头数不应大于总量的1/4。

当采用钢管支承杆且设置在混凝土体外时,对支承杆的调直、接长、加固应作专项设计,确保支承体系的稳定。

6.4.1用于滑模施工的?

昆凝土,应事先做好混凝土配比的试配工作,其性能除应满足设计所规定的强度、抗渗性、耐久性以及季节性施工等要求外,尚应满足下列规定:

1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增长速度,必须满足模板滑升速度的要求。

6.6.9在滑升过程中,应检查操作平台结构、支承杆的工作状态及混凝土的凝结状态,发现异常时,应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6.6.14模板滑空时,应事先验算支承杆在操作平台自重、施工荷载、风荷载等共同作用下的稳定性,稳定性不满足要求时,应对支承杆采取可靠的加固措施。

6.6.15混凝土出模强度应控制在0.2—0.4MPa或混凝土贯入阻力值在0.30~1.05kN/cm2;

采用滑框倒模施工的混凝土出模强度不得小于0.2MPa。

6.7.1按整体结构设计的横向结构,当采用后期施工时,应保证施工过程中的结构稳定并满足设计要求。

8.1.6

2混凝土出模强度的检查,应在滑模平台现场进行测定,每一工作班不应少于一次;

当在一个工作班上气温有骤变或混凝土配合比有变动时,必须相应增加检查次数。

《建筑工程大模板技术规程》JGJ74—2003

3.0.2组成大模板各系统之间的连接必须安全可靠。

3.0.4大模板的支撑系统应能保持大模板竖向放置的安全可靠和在风荷载作用下的自身稳定性。

地脚调整螺栓长度应满足调节模板安装垂直度和调整自稳角的需要,地脚调整装置应便于调整,转动灵活。

3.0.5大模板钢吊环应采用Q235A材料制作并应具有足够的安全储备,严禁使用冷加工钢筋。

焊接式钢吊环应合理选择焊条型号,焊缝长度和焊缝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装配式吊环与大模板采用螺栓连接时必须采用双螺母。

4.2.1配板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3大模板的重量必须满足现场起重设备能力的要求。

6.1.6吊装大模板时应设专人指挥,模板起吊应平稳,不得偏斜和大幅度摆动。

操作人员必须站在安全可靠处,严禁人员随同大模板一同起吊。

6.1.7吊装大模板必须采用带卡环吊钩。

当风力超过5级时应停止吊装作业。

6.5.1大模板的拆除应符合下列规定:

6起吊大模板前应先检查模板与混凝土结构之间所有对拉螺栓、连接件是否全部拆除,必须在确认模板和混凝土结构之间无任何连接后方可起吊大模板,移动模板时不得碰撞墙体。

6.5.2大模板的堆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大模板现场堆放区应在起重机的有效工作范围之内,堆放场地必须坚实平整,不得堆放在松土、冻土或凹凸不平的场地上。

2大模板堆放时,有支撑架的大模板必须满足自稳角要求;

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必须另外采取措施,确保模板放置的稳定。

没有支撑架的大模板应存放在专用的插放支架上,不得倚靠在其他物体上,防止模板下脚滑移倾倒。

3大模板在地面堆放时,应采取两块大模板板面对板面相对放置的方法,且应在模板中间留置不小于600mm的操作间距;

当长时期堆放时,应将模板连接成整体。

6.7.1按整体结构设计的横向结构,当采用后期施工时,应保证施工过程中的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