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上 呼吸系统疾病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61854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上 呼吸系统疾病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7上 呼吸系统疾病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7上 呼吸系统疾病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7上 呼吸系统疾病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7上 呼吸系统疾病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上 呼吸系统疾病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7上 呼吸系统疾病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上 呼吸系统疾病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上 呼吸系统疾病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镜下除见黏膜肿胀、杯状细胞增多、小血管增生、内皮细胞肿胀和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外,尚有黏膜上皮增生、鳞状上皮化生和黏膜下结缔组织增生等。

这些改变使鼻黏膜长期肥厚,有时尚可伴有息肉形成。

鼻甲骨和骨膜亦可增生、肥大。

(3)慢性萎缩性鼻炎:

目前病因尚不确定,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患者常伴有骨萎缩、缺铁性贫血、汗腺减少等疾病。

该病多始于青春期,女性较男性多见。

患部鼻黏膜萎缩、嗅觉障碍或消失、鼻腔内有痂样苔膜形成且易为腐败菌感染并分解而产生恶臭,故又名臭鼻症。

病变特点为黏膜上皮广泛鳞状上皮化生,小血管呈闭塞性脉管炎改变,黏膜和腺体萎缩.甚者鼻甲骨亦萎缩,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4)特异性鼻炎:

多为全身性疾病,如结核、麻风、梅毒、结节病等在鼻黏膜形成的慢性肉芽肿性炎,常可破坏鼻黏膜乃至软骨和骨质,导致鼻和面部变形。

(二)鼻窦炎

,鼻窦炎(sinusitis)是较常见的疾病,以上颔窦炎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筛窦炎、额窦炎和蝶窦炎。

若所有鼻窦受累则称为全鼻窦炎(一pansm。

lasitis)。

本病多由鼻源性细菌感染引起,偶为牙源性或血源性感染。

除病原菌的类型和毒力外,全身抵抗力降低、气压变化、鼻窦引流、通气障碍等在鼻窦炎发病中也起重要作用。

病理变化急性浆液性卡他性鼻窦炎时,鼻窦黏膜充血水肿,黏膜上皮尚完整。

发展为急性化脓性鼻窦炎时,鼻窦黏膜固有膜层内除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外,尚有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

慢性鼻窦炎时黏膜增厚,固有膜水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间质内有较多圆形细胞浸润。

急性化脓性鼻窦炎转入慢性期后,部分黏膜被破坏,常伴有鳞状上皮化生和肉芽组织形成,固有膜明显增厚,其内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局部可有息肉形成。

并发症鼻窦炎性病变严重时,可扩散并侵犯邻近组织,引起骨髓炎、眼眶蜂窝织炎、软脑膜炎和脑脓肿等,甚至导致败血症。

二、咽炎、喉炎

(一)咽炎

咽炎(pharyngitis)是咽部黏膜及淋巴组织的炎症,急性咽炎常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

多由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引起,也可由链球菌、葡萄球菌和肺炎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

病变可表现为单纯性咽炎和急性化脓性咽炎。

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脓毒性咽炎,局部和全身症状及病变都较严重,甚至可发生脓毒败血症。

慢性咽炎是由急性咽炎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所致,也可因长期吸烟或吸人有害气体引起。

根据病变特点,慢性咽炎可分为:

①慢性单纯性咽炎:

咽部黏膜充血、腺体增生,分泌增多伴圆形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②慢性肥厚性咽炎:

黏膜增厚,淋巴组织及纤维结缔组织明显增生,常于咽后壁形成颗粒状隆起;

③慢性萎缩性咽炎:

多由慢性萎缩性鼻炎蔓延而来.主要表现为黏膜和腺体的萎缩。

(二)喉炎

1.急性喉炎(acutelaryngitis)大多由病毒和细菌感染引起,常继发于感冒之后。

病变因病原体的不同有所差异。

由感冒病毒引起者,主要表现为急性卡他性喉炎,早期黏膜充血水肿,随后出现中性粒细胞浸润伴黏液脓性分泌物形成。

白喉杆菌引起者表现为假膜性炎.且多由咽白喉蔓延而来。

流感所致喉炎可有假膜形成,但最常表现为出血性炎,若加杂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感染,常导致黏膜坏死和溃疡形成。

另外.理化因素如粉尘、有害气体、过敏反应、过度吸烟,异物或检查器械所致的损伤均可引起急性喉炎。

2.慢?

l生喉炎(chroniclaryng川s)可由急性喉炎迁延而来,也可由吸烟、粉尘吸入,用声过度或发音不当及鼻咽腔慢性炎症等长期慢性刺激而引起。

患者主要症状为声嘶,咽部干燥、异物感,发音时喉痛,时有痉挛性咳嗽。

根据病理变化,慢性喉炎可分为:

①慢性单纯性喉炎:

喉黏膜充血水肿,镜下见黏膜及黏膜下组织血管扩张充血、间质水肿、淋巴细胞浸润;

②慢性增生性喉炎:

喉部黏膜增厚.镜下表现为黏膜上皮增生,甚至角化,黏膜下纤维结缔组织明显增生,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可有淋巴滤泡形成。

部分病例由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导致黏膜呈瘤样增生,形成息肉或小结,临床表现为声带息肉或声带小结。

两者的病变基本相同,仅发生部位不同。

声带息肉常发生于声带前1/3和2/3交界处,多为单侧性,呈息肉状;

声带小结多发生于声带前1/3和前联合处,呈小结节状。

两者表面均被覆鳞状上皮且多有不同程度的萎缩而变薄(有时棘细胞层明显增厚),可见角化不全。

早期病变主要表现为上皮下结缔组织水肿。

小血管扩张;

晚期以纤维组织增生为主,有时可见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

间质中常有淀粉样物质沉积。

三、急性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炎

(一)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acutetracheobronchitis)是呼吸道常见疾病,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

常在寒冷季节继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病,主要在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等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如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

在少数情况下,吸入各种有害气体(如氯气、二氧化硫)、粉尘、异物也可引起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气管和支气管的病变相同,且两者常常联合发生。

肉眼观,黏膜红肿,表面黏附白色或淡黄色黏性分泌物,重症病例可出现黏膜坏死和溃疡形成。

根据病变特点可分为:

①急性卡他性气管支气管炎(acutec:

ataItrhMtrac}leobI-onchitis):

黏膜及黏膜下层充血、水肿,可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管腔表面覆有较稀薄的黏性黄色分泌物,通常可被咳出,有时也可堵塞支气管腔:

②急性化脓性气管支气管炎(acLltesupptlratlvetracheobt。

()nchitis):

多由急性卡他性炎发展而来,此时分泌物转变为脓性,黏膜及黏膜下层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炎症也可经细支气管累及邻近肺泡;

③急性溃疡性气管支气管炎(acuteulcerativetra—ch。

ob。

onchitis):

多为病毒感染合并化脓性炎引起,病情较重,早期管腔黏膜发生浅表性坏死、糜烂,继而形成溃疡。

损伤程度轻时,炎症消退后损伤的黏膜上皮由基底层细胞增生修复,可完全痊愈,溃疡则由肉芽组织修复后形成瘢痕。

特殊类型的气管支气管炎见于白喉时的假膜性炎和麻疹时的巨细胞支气管炎等。

(二)急性细支气管炎

急性细支气管炎(acutebronchiolitis)是指管径小于2mm的细支气管的急性炎症,常见于4岁以下的婴幼儿,特别是1岁以内的婴儿,约占患儿的90%。

多在冬季发病,主要由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感染引起。

婴幼儿小气道狭窄,气流速度慢,病原微生物易于停留和聚集;

加之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黏膜表面的IgA水平很低.故易发生病毒性感染。

此外,细支气管管壁无软骨支撑,故炎症时易于发生管腔阻塞.导致通气障碍,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和窒息。

病理变化表现为细支气管黏膜充血肿胀,单层纤毛柱状上皮坏死脱落,代之以增生的无纤毛柱状上皮或扁平上皮,杯状细胞增多,黏液分泌增加,管壁内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管腔内充满由纤维蛋白、炎性细胞和脱落的上皮细胞构成的渗出物,使管腔部分或完全阻塞而导致小灶性肺萎缩或急性阻塞性肺气肿。

此外,由于细支气管管壁薄,炎症易扩散到周围的肺间质和肺泡,形成细支气管周围炎(pm,ibronctaiolitis)或局限性肺炎(focalpneumonitis)。

当病变程度较轻、范围较局限时,炎症消退后渗出物被吸收或咳出而痊愈。

少数病变严重者,管壁的损伤由瘢痕修复,腔内的渗出物发生机化,阻塞管腔,形成纤维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6brosaobiliterans)。

四、肺炎

肺炎(pneumonia)通常指肺的急性渗出性炎症,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

根据病因不同.由各种生物因子引起的肺炎分别称为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真菌性肺炎和寄生虫性肺炎;

由不同理化因素引起的肺炎,又分别称为放射性肺炎、类脂性肺炎和吸人性肺炎或过敏性肺炎等。

根据肺部炎症发生的部位,如发生于肺泡者称肺泡性肺炎,发生于肺间质者称间质性肺炎。

根据病变累及的范围,又可称为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和节段性肺炎。

按病变的性质又可分为浆液性、纤维素性、化脓性、出血性、干酪性及肉芽肿性肺炎等。

临床上通常选用最能反映肺炎特征和本质的名称予以冠名。

(一)细菌性肺炎

1.大叶性肺炎(Lobarpneumonia)是主要由肺炎球菌引起的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炎症,病变通常累及肺大叶的全部或大部。

本病多见于青壮年,临床起病急.主要症状为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和咳铁锈色痰,肺实变体征及外周血白细胞增多等。

一般经5~10天,体温下降,症状和体征消退。

病因和发病机制大叶性肺炎90%以上是由肺炎链球菌引起,其中1、3、7和2型多见.但以3型毒力最强。

此外,肺炎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溶血性链球菌也可引起.但均为少见。

肺炎链球菌存在于正常人鼻咽部,带菌的正常人常是本病的传播源。

当受寒、醉酒、疲劳和麻醉时,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减弱,机体抵抗力降低,易致细菌侵入肺泡而发病。

进入肺泡内的病原菌迅速生长繁殖并引发肺组织的变态反应,导致肺泡间隔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升高,浆液和纤维蛋白原大量渗出并与细菌共同通过肺泡间孑L(cohn孔)或呼吸性细支气管向邻近肺组织蔓延,波及部分或整个肺大叶,而肺大叶之问的蔓延则是经叶支气管播散所致。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大叶性肺炎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肺泡腔内的纤维素性炎,常发生于单侧肺。

多见于左肺或右肺下叶,也可同时或先后发生于两个或多个肺叶。

典型的自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四期:

(1)充血水肿期:

发病的第1~2天,病变肺叶肿胀,暗红色。

镜下见肺泡间隔内毛细血管弥漫性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有多量的浆液性渗出液,其内混有少量的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渗出液中常可检出肺炎链球菌。

此期病人因毒血症而寒战、高热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

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分布的模糊阴影。

(2)红色肝样变期:

一般于发病后的第3~4天,肿大的肺叶充血呈暗红色,质地变实,切面灰红,似肝脏外观,故称红色肝样变期。

镜下见肺泡间隔内毛细血管仍处于扩张充血状态.而肺泡腔内则充满纤维素及大量红细胞,其问夹杂少量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其中纤维素丝连接成网并穿过肺泡问孔与相邻肺泡内的纤维素网相联。

此期渗出物中仍能检测出多量的肺炎链球菌。

?

x线检查可见大片致密阴影。

若病变范围较广,患者动脉血中氧分压因肺泡换气和肺通气功能障碍而降低,可出现发绀等缺氧症状。

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崩解后,形成含铁血黄素随痰液咳出,致使痰液呈铁锈色。

病变波及胸膜时,则引起纤维素性胸膜炎,发生胸痛,并可随呼吸和咳嗽而加重。

(3)灰色肝样变期:

发病后的第5~6天,病变肺叶仍肿大.但充血消退,由红色逐渐转变为灰白色、质实如肝,故称灰色肝样变期(图7—1)。

镜下见肺泡腔内渗出的纤维素增多.相邻肺泡纤维素丝经肺泡间孔互相连接的现象更为多见(图7—2)。

纤维素网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因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迫,肺泡腔内几乎很少见到红细胞。

此期肺泡虽仍不能充气,但病变肺组织内因肺泡间隔毛细血管受压,血流量显著减少,使静脉血氧含量不足反而减轻.故缺氧状况得以改善。

患者的其他临床症状开始减轻,咳出的铁锈色痰逐渐转为黏液脓痰。

渗出物中的致病菌除被中性粒细胞吞噬杀灭外,此时机体的特异性抗体业已形成,故不易检出细菌。

(4)溶解消散期:

发病后一周左右进入该期。

此时机体的防御功能显著增强,病菌消灭殆尽。

肺泡腔内中性粒细胞变性坏死,并释放出大量蛋白水解酶将渗出物中的纤维素溶解,由淋巴管吸收或经气道咳出。

肺内实变病灶消失.病变肺组织质地较软。

肺内炎症病灶完全溶解消散后,肺组织结构和功能恢复正常,胸膜渗出物亦被吸收或机化。

病人体温下降,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消失,胸部x线检查恢复正常。

此期约历时1~3周。

大叶性肺炎的上述病理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彼此无绝对的界限,同一病变肺叶的不同部位亦可呈现不同阶段的病变。

现今常在疾病的早期即开始对病人使用抗菌素类药物,干预了疾病的自然经过,故已很少见到典型的四期病变过程。

病变常表现为节段性肺炎,病程也明显缩短。

并发症大叶性肺炎的并发症现已少见。

(1)肺肉质变:

亦称机化性肺炎。

由于肺内炎性病灶中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释放的蛋白酶量不足以溶解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大量未能被溶解吸收的纤维素即被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图7—3)。

病变肺组织呈褐色肉样外观,故称肺肉质变(puhnonarycarnification)。

(2)胸膜肥厚和粘连:

大叶性肺炎时病变常累及局部胸膜伴发纤维索性胸膜炎,若胸膜及胸膜腔内的纤维素不能被完全溶解吸收发生机化.则致胸膜增厚或粘连。

(3)肺脓肿及脓胸:

当病原菌毒力强大或机体抵抗力低下时,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混合感染者,易并发肺脓肿,并常伴有脓胸。

(4)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

严重感染时,细菌侵入血液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所致。

(5)感染性休克:

见于重症病例,是大叶性肺炎的严重并发症。

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和微循环衰竭,故又称中毒性或休克性肺炎,临床较易见到,死亡率较高。

2.小叶性肺炎(10bLJlat’prle!

Jnl011ia)是主要由化脓性细菌引起,以肺小叶为病变单位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病变常以细支气管为中心,故又称支气管肺炎(bronchopneunlonia)。

主要发生于小儿、体弱老人及久病卧床者。

病因和发病机制小叶性肺炎大多由细菌引起,常见的致病菌有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嗜血流感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及大肠杆菌等。

小叶性肺炎的发病常与上述细菌中致病力较弱的菌群有关。

它们通常是口腔或上呼吸道内的常驻菌群。

其中致病力较弱的4、6、10型肺炎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

当患传染病或营养不良、恶病质、昏迷、麻醉和手术后等状况下,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呼吸系统防御功能受损。

这些细菌就可能侵入通常无菌的细支气管及末梢肺组织生长繁殖,引起小叶性肺炎。

因此,小叶性肺炎常是某些疾病的并发症,如麻疹后肺炎、手术后肺炎、吸人性肺炎、坠积性肺炎等。

病理变化小叶性肺炎的病变特征是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肺组织化脓性炎症。

肉眼观.双肺表面和切面散在分布灰黄、质实病灶,以下叶和背侧多见。

病灶大小不一。

直径多在0.5~1cm左右(相当于肺小叶范围),形状不规则,病灶中央常可见病变细支气管的横断面(图7—4)。

严重病例,病灶可互相融合成片。

甚或累及整个大叶,发展为融合性支气管肺炎(conⅡLlentbronchoprleu—monia),一般不累及胸膜。

镜下,不同的发展阶段,病变的表现和严重程度不一致。

早期,病变的细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表面附着黏液性渗出物,周围肺组织无明显改变或肺泡问隔仅有轻度充血。

随病情进展,病灶中支气管、细支气管管腔及其周围的肺泡腔内出现较多中性粒细胞、少量红细胞及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

病灶周围肺组织充血,可有浆液渗出.部分肺泡过度扩张(代偿性肺气肿)。

严重时,病灶中中性粒细胞渗出增多,支气管和肺组织遭破坏,呈完全化脓性炎症改变(图7—5)。

临床病理联系因小叶性肺炎多为其他疾病的并发症.其临床症状常被原发疾病所掩盖,但发热、咳嗽和咳痰仍是通常最常见的症状。

支气管黏膜受炎症及渗出物的刺激引起咳嗽,痰液往往为黏液脓性或脓性。

因病变常呈小灶性分布,故肺实变体征不明显,x光检查则可见肺内散在不规则小片状或斑点状模糊阴影。

由于病变部位细支气管和肺泡腔内含有渗出物,听诊可闻及湿哕音。

结局和并发症经及时有效治疗,本病大多可以痊愈。

婴幼儿、年老体弱者,特别是并发其他严重疾病者,预后大多不良。

小叶性肺炎的并发症远较大叶性肺炎多,且危险性也大,较常见的有呼吸功能不全、心力衰竭、脓毒血症、肺脓肿和脓胸等。

3.军团菌肺炎军团菌肺炎(Legl‘c)r:

ellapnetlmonia)是由嗜肺军团杆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引起的,以肺组织急性纤维素性化脓性炎为病变特点的急性传染病。

1976年首次暴发流行于参加美国费城退伍军团会议的人员而得名。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国亦有散发病例。

患者常起病急,病情较严重,除高热伴呼吸道症状外,尚可有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肺脓肿、胸膜炎、心肌炎、呼吸衰竭、肾衰竭、心功能不全等。

由于临床表现复杂且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症,x线检查亦难与其他肺炎鉴别,故给早期诊断及治疗造成困难。

病死率可高达15%左右,尤以老年人、免疫缺陷者及伴有其他疾病(糖尿病、肿瘤)者死亡率高。

病因及发病机制军团菌属为20世纪70年代末发现的新菌属,现已确定有40余个菌种(近70个血清型),临床分离到的90%是嗜肺军团杆菌。

军团菌为需氧的多形革兰阴性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其传染源是人、水源和空调系统,通过空气传播。

现已证实人群中不存在带菌状态,故一旦从可疑患者体内分离出该菌即可确定诊断。

该菌常规染色不能发现,须由改良Dieterle饱和银染色法或直接免疫荧光法才能检出。

军团菌常从呼吸道侵入人体,也可由创面进入,主要侵犯肺泡和细支气管。

当其侵入体内后即与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黏附,并被吞噬。

进入胞质内的军团菌不仅不能被杀灭,反而增生繁殖。

导致细胞破裂,产生和释放酶类及细胞毒因子,损伤肺组织。

此外,军团菌尚可产生和释放多种毒素引起肺的持续性损伤,并进入血流引起肺外器官和组织的病变。

病理变化病变肺体积增大,质较硬,表面粗糙,可有纤维素附着。

切而病灶呈片状或团块状,边缘模糊,呈暗灰色、实性。

早期病变常限于单个肺叶,晚期可波及多个肺叶.约65%患者可出现双肺多叶病变。

严重病例可见肺脓肿形成。

镜下,大多数病例(95%)表现为肺组织的急性纤维素性化脓性炎。

早期病变以大量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常伴有肺组织和细支气管的坏死,崩解的组织及细胞碎片中常可见较多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

病变晚期主要表现为渗出物及坏死组织的机化和间质纤维化。

约有1/3病例累及胸膜,可见大量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严重病例可有胸膜坏死。

本病一旦确诊,及时选用红霉素、大环内酯抗生素类药物治疗,病死率可降低80%以上。

(二)病毒性肺炎

病毒性肺炎(viralpneumonia)常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所致,引起该类肺炎常见的病毒有流感病毒,其次为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及巨细胞病毒等。

除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外,其余病毒所致肺炎多见于儿童。

此类肺炎发病可由一种病毒感染,也可由多种病毒混合感染或继发于细菌感染。

临床症状差别较大,除有发热和全身中毒症状外,还表现为频繁咳嗽、气急和发绀等。

病理变化病毒性肺炎主要表现为肺间质的炎症。

肉眼观,病变常不明显,病变肺组织因充血水肿而轻度肿大。

镜下通常表现为肺泡间隔明显增宽,其内血管扩张、充血,间质水肿及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肺泡腔内一般无渗出物或仅有少量浆液(图7—6)。

病变较严重时,肺泡腔内则出现由浆液、少量纤维素、红细胞及巨噬细胞混合成的渗出物,甚至可见肺组织的坏死。

由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和腺病毒引起的肺炎,其肺泡腔内渗出的浆液性渗出物常浓缩成薄层红染的膜状物贴附于肺泡内表面.即透明膜形成。

细支气管上皮和肺泡上皮也可增生、肥大,并形成多核巨细胞。

如麻疹性肺炎时出现的巨细胞较多,又称巨细胞肺炎。

在增生的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内可见病毒包涵体。

病毒包涵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约红细胞大小。

其周同常有一清晰的透明晕,其在细胞内出现的位置常因感染病毒的种类不同而异.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时,病毒包涵体出现于上皮细胞的核内并呈嗜碱性(图7—7);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时,出现于胞质(嗜酸性);

麻疹肺炎时则胞核和胞质内均可见到。

检见病毒包涵体是病理组织学诊断病毒性肺炎的重要依据。

病毒性肺炎若为混合性感染引起,如麻疹病毒合并腺病毒感染,或继发细菌性感染,则其病变更为严重和复杂,病灶可呈小叶性、节段性和大叶性分布,且支气管和肺组织可出现明显的坏死、出血,或混杂有化脓性病变.从而掩盖了病毒性肺炎的病变特征。

(三)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是2003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命名的以呼吸道传播为主的急性传染病。

本病传染性极强,现已确定本病的病原体为一种以前未知的冠状病毒,并命名为sARs冠状病毒。

sARS病毒以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为主.直接接触病人粪便、尿液和血液等也会受感染,故医务人员为高发人群,发病有家庭和医院聚集现象。

发病机制尚未阐明。

现有研究提示,sARs病毒的结构蛋白(s蛋白、E蛋白、N蛋白和M蛋白)和5个未知的蛋白刺激机体发生免疫超敏反应,引起强烈的肺组织免疫损伤。

目前发现,sARs患者早期外周血cD4和cD8阳性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后者尤为明显,表明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遭受到严重破坏。

sARs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高于38℃,偶有畏寒,可伴头痛、肌肉和关节酸痛;

干咳,少痰.严重者出现呼吸窘迫。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常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x线检查,肺部常有不同程度的块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

病理变化现有部分sARs死亡病例尸检报告显示该病以肺和免疫系统的病变最为突出:

心、肝、肾、。

肾上腺等实质性器官也不同程度受累。

1.肺部病变肉眼观双肺呈斑块状实变,严重者双肺完全性实变;

表面暗红色,切面可见肺出血灶及出血性梗死灶。

镜下,以弥漫性肺泡损伤为主,肺组织重度充血、出血和肺水肿.肺泡腔内充满大量脱落和增生的肺泡上皮细胞及渗出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部分肺泡上皮细胞胞质内可见典型的病毒包涵体,电镜证实为病毒颗粒。

肺泡腔内可见广泛透明膜形成,部分病例肺泡腔内渗出物出现机化.呈肾小球样改变。

肺小血管呈血管炎改变,部分管壁可见纤维素样坏死伴血栓形成,微血管内可见纤维素性血栓(图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