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0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61291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10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10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10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10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10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10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语文 10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10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10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D项,“父”应读“fǔ”。

答案:

C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漫:

全都。

B.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

穷尽。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

帮助。

D.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悲:

感慨。

A项,“漫”是模糊的意思。

A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A项,①代词,那;

②副词,难道。

B项,①代词,“……的人”;

②表停顿。

C项,①表修饰关系;

②连词,因为。

D项,都表示并列关系。

D

4.下列加点的词,从活用角度看,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③有泉侧出

④而其见愈奇

⑤则其至又加少矣

⑥常在于险远

⑦火尚足以明也

⑧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①②  B.③⑥  C.④⑤  D.⑦⑧

①②名词用作动词,③名词用作状语,⑥形容词用作名词,④⑤动词用作名词,⑦⑧形容词用作动词。

B

5.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人们所说的华阳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的。

B.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由于读音错了。

C.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进洞越深,前进就越困难,而见到的景象就越奇妙。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选取的地方。

D项,有两处翻译得不正确:

一是“学者”,应译为“治学的人”;

二是“所以”,在这里表原因。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9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漫灭:

慢慢消失。

B.有穴窈然,入之甚寒窈然:

深远幽暗的样子。

C.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一:

十分之一。

D.火尚足以明也足以:

足够用来。

A项,漫灭:

模糊、磨灭。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

②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B.①褒之庐冢也

②余之力尚足以入

C.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①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A项,“者”都表停顿;

B项,“之”都是助词“的”;

C项,“以”都是介词“因、因为”;

D项,“然”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转折连词,“然而”。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

B.与一般游记不同,本文不注重山川风物的描写,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是为说理服务的。

C.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道理,同时也谈及做任何事都要有“志”的道理。

D.即使是说理文字,本文也是十分有节制,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

C项,主次颠倒。

应表述为: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谈及“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道理。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参考答案:

(1)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进就越困难,而见到的景色也越奇妙。

(2)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个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们,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

石门亭记

王安石

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

石门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

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某,使记其作亭之意。

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

其亦好观游眺望乎?

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

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

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乎?

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

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

好山,仁也。

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

《书》不云乎:

“予耄逊于荒。

”《诗》不云乎:

“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

人之否也敢自逸?

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而不闻者乎?

求民之疾忧,亦仁也。

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

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

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

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人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

作亭之意,其然乎?

其不然乎?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直好山乎        直:

只是。

B.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燕:

安闲。

C.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写:

写作。

D.其有壅而不闻者乎壅:

阻塞。

C项,“写”的意思是“抒发”“排遣”。

11.对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某/使记其作亭之意

B.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某/使记其作亭之意

C.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某使记其作亭之意

D.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某使记其作亭之意

可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虚词断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石门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写“记”的缘起。

此段文字简约明快,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B.全文围绕“作亭之意”展开,先用五个排比设问,然后逐个回答,每点都归之于“仁”字,其推理之严谨,分析之透辟,行文之游刃有余,令人叹服。

C.古人云: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在作者心目中,无论是游山玩水,还是“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都是“仁”的体现。

D.宋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内涵与本文中的“而忧者必在天下”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

C项,作者在文中说“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是说观览的人往往会生发感慨,并没有说这是“仁”的体现。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

(2)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

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焉”,代词,指“山”。

“夫”,发语词。

(1)广博高大草木茂美,自然万物依附着它来生存,却不把它当作自己莫大功劳的,就是山。

(2)遍察自身而没有什么值得忧患的,值得忧患的一定在整个天下,为天下忧患就是仁的表现。

参考译文:

石门亭位于距青田县城若干里的地方,是县令朱君建造的。

石门是一座名山,古人都在山石上刻写下自己的观赏游览的感喟心得,把它留置在山里,那些刻写下字迹的山石处处可见。

朱君来了以后建了亭子,把从古至今的石刻全搜集起来,将它们立在亭子里,并且把这一切写在信里,寄给他的外甥女婿我(王安石),让我写一篇文章,记下他建造此亭的用意。

之所以建造这座亭子,大概是因为它是一座好山吧?

大概是因为它适于观赏游览放眼眺望吧?

大概也是在这里能体察问询民间的病疾忧患吧?

大概也是可以独自一人在这里休闲放松吧?

大概是怜惜那些刻有字迹的山石没有防护保障,遭暴晒,字迹剥离,或者倒伏,甚至消损泯灭吧?

人与物的喜好厌恶必定按照类别区分。

广博高大草木茂美,自然万物依附着它来生存,却不把它当作自己莫大功劳的,就是山。

爱好山,是仁的体现。

离开城郊来到田野,攀上高处向远处眺望,从中一定会生发感慨的。

《尚书》中不是记载吗:

“我家老成之人皆逃遁于荒野。

”《诗经》里不是写道:

“驾着车辆出行远游,来排遣我的忧愁。

”遍察自身而没有什么值得忧患的,值得忧患的一定在整个天下,为天下忧患就是仁的表现。

人不这样还敢自我舒适安逸吗?

到了这种地步就是遇到深山幽谷的草民,与他们接触交谈,来访求他们的疾苦忧患,难道还会有阻塞、下情不明的情况吗?

访求民众的疾苦忧患,也是仁的体现。

政事不分大小,不以德治民,民众不会服从教化。

民众服从教化,这样以后才可以没有诉讼。

民众做不到没有诉讼,你能让他们休养生息、不惹是生非,优哉游哉嬉戏欢乐吗?

自古至今的成名者,他们的那些刻石幸而存在,他们的那些刻文确实很好,这样一来,那些人的大名同刻石一道都会传扬下去并且永远不会朽没,成就了他们的名分却没有改变他们的意愿,也是仁的体现。

建造亭子的用意,大概是这样吧?

大概不是这样吧?

三、语言表达

14.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

要求:

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0字。

积苦力学的经历给了曾国藩独特的启示。

他发现  ①  。

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  ②  。

笨拙的人  ③  ,因此抗打击能力特别强。

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

相反,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意下“困勉之功”,  ④  ,基础打得松松垮垮。

所以,  ⑤  ,其实却是最快的,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成功,不留遗弊。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整段文字紧扣一个“拙”字,第①处所填写的内容是下文的纲,后面紧紧围绕这一句来展开,第②③句均可以根据前后的语境找出合适的答案,第⑤句要依据“其实却是最快的”而得出“‘拙’看起来慢”的答案。

①笨拙有笨拙的好处 ②比别人更虚心 ③从小接受挫折教育 ④遇到困难绕着走 ⑤“拙”看起来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