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消毒隔离制度样本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60785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眼科消毒隔离制度样本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眼科消毒隔离制度样本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眼科消毒隔离制度样本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眼科消毒隔离制度样本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眼科消毒隔离制度样本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眼科消毒隔离制度样本Word格式.docx

《眼科消毒隔离制度样本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眼科消毒隔离制度样本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眼科消毒隔离制度样本Word格式.docx

7、医疗废物应按照规定分类投入医疗垃圾袋封口、登记,送医疗垃圾站存点。

 

职业暴露处理程序及登记制度

一、发生职业暴露伤害后应立即报告控制感染科,以确定是否需要HIV、HBV、HCV等血源性转播疾病的检查、随访。

确保伤后跟踪监测。

二、接到职业暴露伤害报告后,控制感染科应当立即组织人员对报告事项调查核实、判断性质,采取必要的措施,并以文件的形式对暴露伤害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分析职业暴露伤害的原因。

三、控制感染科应对职业暴露情况发生的时间、地点、登记内容包括:

被伤害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

暴露的方式;

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

暴露源种类、处理方式及处理经过。

四、意外被HBV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的处理:

如果已知受染者HBSAG阳性后抗-HBS阳性,则可不予处理。

如果不知原来是否阳性,应在24小时内进行血液检测,结果出来后按要求给予相关治疗。

五、若病原不明确或已确诊为HIV或HCV,均应依据卫生部制度的相关条例和预防措施执行。

六、对登记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其目的是为了确定职业暴露伤害的发生在时间、地点、人群上的分析特点,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七、对被伤害者进行定期检测及随访和咨询。

八、职业暴露紧急处理流程:

立即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伤口至不出血,同时在流动水下冲洗伤口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伤口如有需要,包扎伤口。

粘膜暴露时,应当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暴露部位。

青海省人民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理一览表

科室科主任护士长

姓名性别男□女□年龄岁

1、患者:

HBsAg(+)□

时间

检验项目/结果□

乙肝表面抗原

乙肝表面抗体

谷丙转氨酶

暴露后即刻

暴露后1个月

暴露后3个月

暴露后6个月

治疗方案:

医务人员抗体水平

治疗方案

无抗体或抗体水平不详

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400U);

按暴露后第0,1,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

抗体水平>10mU/ml

无需特殊处理

2、患者:

抗-HCV(+)□

丙肝抗体

暂时没有推荐职业暴露后的预防用药,可根据复查结果进行相应治疗。

3、患者:

TP-AB(+)□

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

推荐使用苄星青霉素预防治疗,240万/U,左右臀部各肌注120万/U,每周一次,使用2-3周。

4、患者:

抗-HIV(+)□

艾滋病病毒抗体

暴露后2个月

应立即向主管院长报告,由医院专家组进行评估,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于病毒载量水平决定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

注:

暴露后应立即上报控感科。

暴露源级别

轻度

HIV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细胞计数高者

重度

HIV感染且有症状、进展的AIDS、CD4细胞计数低者

暴露源级别不明

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HIV感染者

医务人员暴露级别

1级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沾染了可能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2级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沾染了可能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长;

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3级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被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处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职业暴露后预防性用药的处理方案

暴露级别

预防性用药推荐处理方案

不一定使用预防性用药,可由职业暴露者本人根据利害比较作出决定

2

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1)

1

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2)

1或2

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不明

详细用药方案由疾控中心和传染病院制定。

5、患者:

情况不详□

丙肝

抗体

谷丙

转氨酶

艾滋病

病毒抗体

备注:

控感科调查人:

年月日

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制度

一、各级医生要熟悉掌握医院感染分类诊断标准,不断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

二、当出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主管医生应于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登记表,经网络系统上报院感科;

三、如有流行趋势医院感染病例时,应由临床监控小组与院感科的相配合,查找原因,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感染控制措施的实施,并及时通报主管院长及有关部门;

四、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报告和控制;

五、发现在同一病区三例以上相同细菌感染的病例即刻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暴发流行发生,对不及时报告的个人及科室发生严重后果将按医院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六、为防止医院感染漏报、瞒报的现象发生,根据医院制定的奖惩制度给予相应的处罚。

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

一、疫情管理、直报人员必须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和其它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技术指导文件,,严格按要求进行本院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二、报告的方式:

本院的传染病疫情实行网络直报,并按要求进行电话报告;

三、报告程序:

传染病病例的报告由首诊医生或其它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报告卡,(按要求电话报告)疫情管理人员收卡、管理网络直报(需电话报告属地CDC的按要求报告);

四、报告病种和报告时限

(一)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应由专家会诊,确诊后,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方式自属地疾控中心报告,发现其它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也应同时报告。

同时,经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二)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人、疑似病人和副伤寒、伤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疟疾等的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24小时内经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三)对其它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进行报告;

五、个别病种的确认须由相关单位认同后方能上报;

(一)脊髓灰质炎要由国家确认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二)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须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三)艾滋病应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六、每月29日前检查追踪上月和本月已报告病例卡片的诊断变化和转归情况,如疑似病例改为确诊病例或排除,未分型改为已分型、死亡等,要对原报告进行订正报告;

七、在传染病漏报自查、检查和暴发调查中发现的未报告病例要及时补充录入。

医院感染监测、质量检查反馈制度

一、凡经院感科查出医院感染病例、传染病报告卡漏报、迟报、漏检,及时反馈至科室主任及主管医生,进行补报,并与经管挂钩。

二、对全院各科室进行环境卫生学检测、消毒灭菌检测,对检测不合格结果及时反馈至科主任及护士长,并提出整改措施。

复检仍不合格者与经管挂钩。

三、每半年监测紫外线灯管强度一次,将监测结果反馈到科。

凡强度低于70uw/cm2灯管,一律进行更换。

更换后新灯管由院感科进行复检,复检后及时反馈到科。

四、每月进行医院感染质控检查,查出问题及时反馈,提出整改措施,对未认真进行整改的科室与经管挂钩。

五、每季度对全院临床科室进行医院感染、传染病管理、消毒灭菌质量考核,进行传染病上报、迟报、漏报情况考核核对,对查出迟报、漏报者及时反馈至科主任及主管医生,进行补报,并与经管挂钩。

手卫生制度

一、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它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在下列情况下,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二、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手卫生消毒: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三、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循洗手步骤及方法进行洗手。

  

医务人员洗手方法

 1、在流动水下,使双手充分淋湿。

 2、取适量肥皂(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3、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为:

 4、掌手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5、手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6、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7、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8、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9、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10、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一、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别,将医疗废物分置于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和容器内。

二、放入包装袋和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不得取出。

三、医疗废物不得与生活废物混合收集,少量的药物性废物能够混入感染性废物,但应当在标签上注明。

四、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容器的3/4时应封口紧实、严密。

五、包装物或容器的外表面有可见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外加一层包装袋。

六、医疗废物中含有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危险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场所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剂浸泡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七、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说使用双层包装物,并及时密封。

八、盛装的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袋、容器外表面应当有警示标识,在每个包装物、容器上应当贴中文标签,中文标签的内容包括:

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产生日期、类别及需要的特别说明等。

九医疗废物产生科室与医疗废物收集人员建立交接登记,登记内容包括医疗废物的种类、数量、交接时间以及经办人双方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十、医院医疗废物暂存点与医疗废物处理中心实行医疗废物转移联单交接,并建立医疗废物严格的登记制度,登记内容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数量、交接时间、经办人签名。

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医疗垃圾分类目录

类别

特征

常见组成或者废物名称

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

1、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污染的物品,包括:

棉球、棉签、引流面条、纱布及其它敷料;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

废弃的被服;

其它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

2、医疗机构收治的隔离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

3、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

4、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

5、废弃的血液、血清。

6/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具及一次性医疗器械视为感染性废物。

病理性

废物

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的和医学实验室动物尸体等

1、手术及其它诊疗过程中产生是的废弃的人体组织/器官等。

2、医学实验动物的组织/尸体。

3、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腊快等。

损伤性

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

1、医用针头、缝合针。

2、各类医用锐器,包括,解剖刀、手术刀、手术锯、备皮刀。

3、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培等。

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废弃的药品

1、废弃的一般性药品,如:

抗生素非处方类药品等。

2、废弃的细胞毒性药物和遗传性药物,包括:

致癌性药物,如:

硫唑嘌呤、苯丁酸芥、环孢霉素、环磷酰胺、硫替派等。

可致癌性药物,如顺铂、丝裂霉素、阿霉素、本巴比妥等;

免疫抑制剂。

3、废弃的疫苗、血液制品等。

化学性

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

1、医学影像室、实验室废弃的化学试剂。

2、废弃的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化学试剂。

3、废弃的汞血压计、汞温度计。

病区卫生员工作卫生制度

一.工作前必须着装整齐清洁,穿工作衣裤,戴好帽子,不得戴戒指,工作前、后要勤洗手,接触污物后进行手消毒。

二.每日做好病区各病室的清洁卫生工作,保持病区清洁,整齐,按规定擦拭包干区的玻璃,门窗。

三.保持洗漱区域的清洁卫生,做到无尘、无蝇,干燥、干净,每日清洗开水器,微波炉,擦拭水龙头开关及其它物品。

四.工作卫生程序先清洁区后污染区,洁、污要分清。

五.拖把按室使用,厕所、走廊、病房拖布应专用,以免造成交叉污染。

用后清洗晾干备用,不得在生活用水池内清洗拖把。

六.及时清理垃圾和污物,厕所卫生做到清洁,无臭味。

一次性便盆、尿壶使用后按医疗废弃物处理,不得私自当废品卖出。

七.不随便食用病员给予的食物,以免发生肠道传染病。

八.在处理生活垃圾时要注意防止刺伤,一旦发生刺伤做好伤口处理。

九.卫生员工作间应整洁、卫生,不得在室内堆放垃圾、杂物,不得启药物瓶盖。

严禁倒卖医疗垃圾。

十.床头柜每天擦拭一次,一柜一布,用后清洗干净,消毒,晾干备用。

清洁、擦拭总的原则:

先清洁区域后污物区域。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医务人员在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严格手卫生规范。

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后、摘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实施手卫生。

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

无明显污染时,能够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二、严格实施管理措施

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如有条件可单间隔离,如有同类感染患者可安置在同一房间。

不应将多重耐药菌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免疫力低下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操作中,接触多重耐药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

完成医疗护理操作后及时脱去手套隔离衣,并应洗手消毒。

三、切实遵守无菌操作技术规程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四、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对收治多重耐药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病房,使用物品应固定,用后清洁和消毒,出现或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增加清洁和消毒次数。

四、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使用抗生素时应认真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道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减少或者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五、加强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消毒隔离,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六、加强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病区的监管

各病区应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控制感染科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监督、管理和指导,促进切实实施预防、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各项工作措施,保障医疗安全。

常见耐药菌感染病人的隔离措施

MRSA

VRSA

其它多重耐药性细菌

病人安置

人员限制

手部卫生

眼、口、鼻防护

隔离衣

仪器设备

物体表面

终末消毒

标本运送

生活物品

医疗废物

解除隔离

单间或同种病原同室隔离

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出入病室

接触污物戴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接触病人戴口罩

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

用后严格清洁、消毒/灭菌

用消毒液浸湿抹布擦拭

床单位清洁消毒

密闭容器

无特殊处理

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

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

单间隔离

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专人诊疗护理

进入病室戴手套,脱手套后洗手和/或手消毒

进入病室戴口罩,近距离操作戴防护镜(吸痰、插管等)

必须穿一次性隔离衣

仪器设备专用,用后严格清洁与灭菌

用消毒液浸湿抹布擦拭,抹布专用

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外包装污染时加套袋

清洁、消毒后,方可带出污染环境

双层污物袋,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利器放入利器盒

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培养阴性

床旁隔离

减少不必要人员接触病人

治疗室消毒灭菌管理制度

一、室内严格区分清洁区、污染区。

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过期物品重新灭菌,包外贴有化学指示胶带;

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

二、医护人员进入室内,应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操作前后要认真洗手。

三、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四、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

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最好采用小包装。

五、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

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

提倡使用小包装。

六、治疗车上物品排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治疗盘内铺设无菌治疗巾。

进入病室的治疗车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

七、室内保持清洁整齐,每日用空气消毒机或紫外空气进行消毒。

八、根据消毒液性能定期更换,每日测试消毒液浓度,保持有效浓度。

九、内用药、外用药分开摆放。

换药室消毒灭菌管理制度

一、人员管理

1.工作人员进入室内,必须衣帽整齐,戴口罩、帽子;

2.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做好手卫生;

二、环境管理

1.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

2.换药室应保持清洁卫生,不得堆放杂物,如遇污染时应立即消毒和清洁,定时通风、消毒,保持环境清洁,无污染,用于擦拭的抹布、拖布应固定,不得混用、混放;

三、消毒隔离

1.换药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一次性物品及器具,一次性使用。

3.给病人换药时应按顺序进行,即先无菌伤口、后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