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各题型的解法技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60525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各题型的解法技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化学各题型的解法技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化学各题型的解法技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化学各题型的解法技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化学各题型的解法技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各题型的解法技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化学各题型的解法技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各题型的解法技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化学各题型的解法技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⑦酸酐一定是氧化物

⑧酸的元数不一定等于酸中的H原子数

⑨无氧酸不一定是非金属的氢化物

A.①②④⑤⑦⑧B.①③⑤⑧⑨C.①②③⑤⑥⑦D.③⑤⑦⑧⑨

【答案】C

【解析】①O2和O3组成混合物;

②AlO

含有金属元素,NH

不含金属元素;

③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

⑤CO属于不成盐氧化物;

⑥Mn2O7是酸性氧化物;

⑦乙酸的酸酐为

,不属于氧化物;

⑧CH3COOH属于一元酸;

⑨HCN不是氢化物。

题型2.定量、定性分析选择题

本部分试题是高考选择题的主题部分,同时也是高考命题中可以随意调控试题难度的部分,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两部分。

定性分析主要考查利用化学原理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化学平衡原理、原电池原理、电解原理等,也可结合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对元素周期律等知识进行考查;

而定量计算则涉及了差量法、守恒法(电子守恒、电荷守恒以及物料守恒等)、关系式法、极端假设法、平均值法、估算法等。

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几种最常见的解题方法:

1、关系式法:

对于多步进行的连续反应,尽管每一步反应都是各自独立的(反应条件和设备可能不同),但前一个反应的产物是后一个反应的反应物,可根据中间产物的传递关系,找出原料和最终产物的关系式。

由关系式进行计算会带来很大的方便,并且可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2、守恒法:

守恒法是巧妙地选择化学式中某两数(如总化合价数、正负电荷数等)始终保持相等,或几个连续的化学方程式前后某粒子(如原子、电子、离子)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做为解题的依据。

可以避免书写化学方程式,从而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该法抛开了繁琐的反应过程,只抓住始态和终态中某些物理量的守恒关系,可以简化思维,快速解答。

3、价态转换法:

价态转换也称为“等价代换”。

价态转换法就是用氢氧根离子或氯离子来沉淀某些金属阳离子时,消耗的阴离子的物质的量等于金属的“总正化合价数”。

据此,可延伸为将金属用非氧化性酸恰好溶解后,再用上述阴离子沉淀时,消耗的阴离子的物质的量等于金属失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

4、极端假设法:

极端假设就是先将思路引向极端状态,使错综复杂的问题极端化、简单化,使之变成单一问题来求解。

极端假设法常常用于求解范围类的试题,其基本思路常常有以下三种:

(1)把可逆反应假设成向左或向右进行完全的反应;

(2)把混合物假设成纯净物;

(3)把平行反应分别假设成单一反应。

【示例3】向59.2gFe2O3和FeO的混合物中加入某浓度的稀硝酸1.0L,固体物质完全反应,生成NO和Fe(NO3)3。

在所得溶液中加入1.0mol/L的NaOH溶液2.8L,此时溶液呈中性,金属离子已完全沉淀,沉淀质量为85.6g。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Fe2O3与Fe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6

B.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3.0mol/L

C.产生的NO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4.48L

D.Fe2O3、FeO与硝酸反应后剩余HNO3为0.2mo

l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混合物反应的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

在所得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后,此时溶液呈中性,金属离子已完全沉淀,溶液中溶质为NaNO3,n(NaNO3)=n(NaOH)=1.0mol/L×

2.8L=2.8mol,沉淀为Fe(OH)3,质量为85.6g,物质的量为

=0.8mol,根据铁元素守恒有n(FeO)+2n(Fe2O3)=n[Fe(OH)3],所以反应后的溶液中n[Fe(NO3)3]=n[Fe(OH)3]=0.8mol,设Fe2O3和FeO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mol、ymol,根据二者质量有160x+72y=59.2,根据铁元素守恒有:

2x+y=0.8,联立方程解得x=0.1、y=0.6。

A.由上述分析可知,n(Fe2O3)∶n(FeO)=0.1mol∶0.6mol=1∶6,正确;

B.根据电子守恒,生成NO的物质的量为:

=0.2mol,根据N元素守恒可知n(HNO3)=n(NO)+n(NaNO3)=0.2mol+2.8mol=3mol,所以原硝酸溶液的浓度为:

=3mol/L,正确;

C.根据B可知n(NO)=0.2mol,所以标准状况下NO的体积为:

0.2mol×

22.4L/mol=4.48L,正确;

D.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与硝酸铜反应,剩余的氢氧化钠与硝酸反应,最后为硝酸钠溶液,根据氮元素守恒可知反应后溶液中n(HNO3)+3n[Fe(NO3)3]=n(NaNO3),所以n(HNO3)=n(NaNO3)−3n[[Fe(NO3)3]=2.8mol−3×

0.8mol=0.4mol,错误;

故选D。

【示例4】将一定量的Cl2通入到热的NaOH浓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可表示如下:

[(a+b+c)/2]Cl2+(a+b+c)NaOH

aNaCl+bNaCl

O+cNaClO3+[(a+b+c)/2]H2O。

实验测得消耗8.0mol/L的NaOH溶液50mL。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Cl2具有强氧化性,在该反应中只作氧化剂

B.Cl2的氧化性大于NaClO的氧化性,也大于NaClO3的氧化性

C.反应消耗0.2molCl2

D.关系式a=b+5c成立

【解析】Cl元素在反应中既有化合价升高,又有化合价降低,所以Cl2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选项A错误;

由于Cl2在反应中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NaClO和NaClO3均是氧化产物,由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小于氧化剂的氧化性可知,选项B正确;

生成的三种盐中钠、氯元素原子数目比均为1∶1,由消耗的NaOH的物质的量可知n(Na+)=0.4mol,故消耗Cl2的物质的量为0.2mol,选项C正确;

根据Cl元素得失电子守恒可知a=b+5c成立,选项D正确。

题型3.图表图像类选择题

图像是化学理论知识的形象体现,能够很好的考查学生的能力,是高考的热点。

图像(尤其是一些实验数据记录用的表格)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

阅读图表获取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是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的。

这类题目的特征是以图表、图像的形式将一些相关量给出,把习题中的化学原理抽象为数学问题,旨在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得数据和处理应用数据的能力,以及对曲线的数学意义和化学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分析、理解、运用能力。

常见的化学图像与图表题目类型有:

化学平衡图像、化学反应与能量图像、化学反应中某些实验变量之间构成的图像等。

而图表则主要以化学实验数据为主要形式,往往考查数据分析能力等。

【示例5】向含有Fe2+、I−、Br−的溶液中通入适量Cl2,溶液中各离子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线段BC代表Cl−数目的变化情况

B.原混合溶液中c(FeBr2)=6mol·

L−1

C.当通入2molCl2时,溶液中已发生的离子反应可表示为2Fe2++2I−+2Cl2

2Fe3++I2+4Cl−

D.原溶液中n(Fe2+)∶n(I−)∶n(Br−)=2∶2∶3

【解析】三种离子的还原性强弱为I−>

Fe2+>

Br−,与氯气反应的顺序为I−、Fe2+、Br−。

首先物质的量减少的为I−,即AB段,消耗1molCl2,则n(I−)=2mol,当消耗Cl2的量大于1mol时,Fe2+开始减少,生成Fe3+,故BC段代表Fe3+的变化情况,共消耗2molCl2,故n(Fe2+)=4mol。

当消耗Cl2的量大于3mol时,Br−开始被氧化,共消耗3molCl2,故n(Br−)=6mol。

线段BC代表Fe3+的变化情况,选项A错误。

该溶液的体积未知,不能确定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选项B错误。

由分析可知,n(I−)=2mol,共消耗1molCl2,当再消耗1molCl2时,Fe2+只能部分参与反应,选项C正确。

根据分析得知,n(Fe2+)∶n(I−)∶n(Br−)=4∶2∶6=2∶1∶3,选项D错误。

【示例6】某同学探究溶液的酸碱性对AlCl3水解平衡的影响,实验方案如下:

配制10mL0.01mol·

L−1 

AlCl3溶液、10mL对照组溶液A,取两种溶液各两份,分别滴加1滴0.20mol·

HCl溶液、1滴0.20mol·

KOH溶液,测得溶液pH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依据M点对应的pH,说明AlCl3发生了水解反应

B.对照组溶液A可能是0.03mol·

KCl溶液

C.曲线③和④说明水解平衡发生了移动

D.通过仪器检测体系浑浊度的变化,可表征水解平衡移动的方向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盐类的水解和溶液的酸碱性、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

AlCl3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Al3+在溶液中发生了水解,故A正确;

向对照组溶液A中加碱后,溶液的pH的变化程度比加酸后的pH的变化程度大,若对照组溶液A是0.03mol·

KCl溶液,则加酸和加碱后溶液的pH的变化应呈现轴对称关系,故B错误;

在AlCl3溶液中加碱、加酸后,溶液的pH的变化程度均比对照组溶液A的变化程度小,因为加酸或加碱均引起了Al3+水解平衡的移动,对照组加酸后pH的变化程度小说明水解平衡发生了移动,故C正确;

AlCl3溶液水解生成氢氧化铝,故溶液的浑浊程度变大,则水解受到促进,否则受到抑制,故D正确。

题型4.有关化学实验的选择题

化学实验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与化学实验相关的选择题与二卷大题互补,主要涉及的热点考向有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②对常见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

③溶液的配制。

④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实验所用的试剂、仪器、反应原理、收集方法等。

【示例7】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少量的CO

B.在蒸发皿中蒸发氯化镁溶液制备无水氯化镁

C.室温下测定等浓度的醋酸和盐酸的pH比较二者酸性强弱

D.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检验氯化亚铁溶液中的亚铁离子是否存在

【解析】A.CO2中少量的CO不能被点燃,故A错误;

B.氯化镁水解生成挥发性的氯化氢,加热后水解沉淀增大,蒸干得到氢氧化镁,故B错误;

C.盐酸是强酸,完全电离,醋酸是弱酸部分电离,等浓度的醋酸和盐酸的pH值盐酸小于醋酸,故C正确;

D.氯离子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被还原而褪色,故D错误;

故选C。

【示例8】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正确的是

A.用甲图装置验证盐酸、H2CO3和H2SiO3的酸性强弱

B.用乙图装置配制一定浓度的稀硫酸

C.用丙图装置验证NaHCO3和Na2CO3的热稳定性

D.用丁图装置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A、盐酸具有挥发性,制得的CO2中混有的HCl能与硅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硅酸沉淀,不能比较H2CO3和H2SiO3的酸性强弱,A错误;

B、不能用容量瓶来稀释浓硫酸,应该用烧杯稀释浓硫酸,B错误;

C、应该把NaHCO3放入小试管中来验证NaHCO3和Na2CO3的热稳定性,C错误;

D、可以利用胶体不能通过半透膜的性质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D正确;

故答案选D。

题型5.元素推断综合题

高考课标卷中对物质结构的考查主要就是“位、构、性”关系。

其考查方式往往是以元素推断为起点,以物质结构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注重知识的整合,用物质结构理论进行现象解释、定性推断、归纳总结以及定量计算等。

由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出:

元素推断只是命题的起点,单纯的元素推断往往较为简单,记住一些物质的特性有利于快速、准确地推断出元素,为答题赢得更多的时间。

如常见、常考的中学化学中的“唯一”:

(1)常温下呈液态的金属:

Hg。

(2)常温下呈液态的非金属单质:

Br2

(3)常温下为固体的双原子分子单质:

I2。

(4)易导电的非金属单质:

石墨。

(5)三原子分子单质:

臭氧。

(6)浓腐蚀玻璃的物质:

HF

(7)使淀粉变蓝的物质:

HF(与二氧化硅反应)。

(8)显碱性的气体:

氨气

(9)能与强碱反应生成氢气的金属:

Al。

(10)能与强碱反应生成氢气的非金属:

Si。

(11)常温下与水反应的非金属单质:

F2。

建立“位、构、性”关系模型

这类题目往往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物质结构理论、化学基本理论等知识串联起来,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推断元素,常用方法有:

(1)根据原子或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推断

①已知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由下列等式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元素的种类:

电子层数=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

如果已知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则须将其转化为原子结构示意图来确定。

②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

阴离子对应的元素在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稀有气体元素的前面,阳离子对应的元素在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稀有气体元素的下一周期的左边位置,简称“阴前阳下”。

(2)根据元素化合价的特征关系推断

①根据等式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最高正化合价数=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O、F除外)。

②如果已知负化合价(或阴离子的符号),则须用等式先求出最高正化合价:

最高正化合价=8-|负化合价|,再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3)根据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推断

根据原子半径来推断元素的相对位置:

同周期中左边元素的原子半径比右边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同主族中下边元素的原子半径比上边元素的原子半径大。

(4)根据元素的特征来推断元素的位置:

如根据“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等特征来推断。

(5)根据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推断

各周期最后的元素都是稀有气体元素,其原子序数的数值实际上等于前几周期的元素种数之和。

熟记这些原子序数,对推断某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很有帮助。

(6)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特殊结构推断

①元素周期表中第一周期只有两种元素H和He,H元素所在的第ⅠA族左侧无元素分布;

②He为0族元素,0族元素为元素周期表的右侧边界,0族元素右侧没有元素分布。

利用这个关系可以确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和族。

如:

已知X、Y、Z、W四种短周期元素的位置关系如图:

则可以推出X为He,再依次推知Y为F、Z为O、W为P。

【示例9】X、Y、Z、M、W为五种短周期元素。

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同周期元素,且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5;

X与Z可形成XZ2型分子;

Y与M形成的气态化合物在标准状态下的密度为0.76g·

L−1,W的质子数是X、Y、Z、M四种元素质子数之和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

W>

Z>

Y>

X>

M

B.XZ2、X2M2、W2Z2均为共价化合物

C.由X元素形成的单质不一定能导电

D.由X、Y、Z、M四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

【解析】由X、Y、Z三种元素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同周期元素,且X、Y、Z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5,X与Z可形成XZ2型分子,可推出X、Y、Z分别为C、N、O;

根据Y与M形成的气态化合物在标准状态下的密度为0.76g·

L−1,可计算出该气态化合物的摩尔质量为22.4L·

mol−1×

0.76g·

L−1≈17g·

mol−1,从而确定M为H;

根据W的质子数是X、Y、Z、M四种元素质子数之和的

,可推出W的质子数为

=11,所以W为Na。

原子半径应是W>

M(即Na>

C>

N>

O>

H),A项错误;

CO2、C2H2均为共价化合物,而Na2O2是离子化合物,B项错误;

碳的同素异形体很多,石墨可以导电,而金刚石不导电,C项正确;

C、N、O、H四种元素可形成化合物(NH4)2CO3、NH4HCO3、CO(NH2)2(尿素)等,CO(NH2)2为共价化合物,其中不含离子键,D项错误。

【示例10】X、Y、Z、W、Q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

其中只有Z是金属,W的单质是黄色固体,X、Y、W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关系如图。

A.五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W

B.Y与Z形成的化合物都可以和盐酸反应

C.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

W

D.Z与Q形成的化合物水溶液一定显酸性

【解析】短周期主族元素,其中只有Z是金属,W的单质是黄色固体,则W为S,由X、Y、W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可知,Y为O,X为C,X、Y、Z、W、Q原子序数依次增大,所以Q为Cl,而Z可能为Na、Mg、Al中的一种。

五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Z,故A错误;

Y与Z形成的化合物为金属氧化物,都可以和盐酸反应,故B正确;

单质的氧化性越弱,则对应离子的还原性越强,所以Y的简单阴离子比W的简单阴离子还原性弱,故C错误;

若Z为Na,则Z与Q形成的化合物NaCl的水溶液为中性,故D错误。

题型6.化学综合实验与探究

综合实验与探究试题是二卷必考的三道大题之一。

解答实验填空或简答题要求做到要点化,条理清晰,表达规范。

在历年的阅卷工作中,却发现而不少考生出现以下三大问题:

①会而不对:

主要表现在解题思路上,或考虑不全,或书写不准,最后答案是错的;

②对而不全:

主要表现在思路大致正确,但丢三拉四,或遗漏某一答案,或讨论不够完备,或是以偏概全或出现错别字;

③全而不精:

虽面面俱到,但语言不到位,答不到点子上。

凡此种种,多是由于答题时一系列的不规范所致。

因此,参加高考,在答题时必须自始至终地时时、处处规范,以求最大限度地减少非知识性失分,力争做到“你认为会的应该是对的,你认为对的应该是全对的”。

在今后的复习中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注重语言的逻辑性,做到言简意赅。

②注意化学用语的有效使用,切忌词不达意、言不由衷。

③所答内容的内涵要严格与设问一致。

【示例11】甲醛(HCHO)与葡萄糖相似具有强还原性,40%甲醛溶液沸点为96℃,易挥发。

为探究过量甲醛和新制Cu(OH)2反应的产物,进行如下研究。

(1)在如图装置中进行实验,向a中加入0.5mol/LCuSO4溶液50mL和5mol/LNaOH溶液100mL,振荡,再加入40%的甲醛溶液50mL,缓慢加热a,在65℃时回流20分钟后冷却至室温。

反应过程中观察到有棕色固体生成,最后变成红褐色,并有气体产生。

①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__,作用为_________。

②能说明甲醛具有还原性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

(2)查阅资料发现气体产物是副反应产生的。

为确认气体产物含H2不含CO,将装置A和如图所示的装置连接后进行实验。

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A→B→___→_____→_____→_____→G,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

(3)已知:

设计实验证明a中甲醛的碳元素未被氧化成+4价,___________。

(4)为研究红色固体产物的组成,进行如下实验(以下每步均充分反应):

已知:

Cu2O

 

[Cu(NH3)4]+(无色)

[Cu(NH3)4]2+(蓝色)

①摇动锥形瓶i的目的是__________。

②锥形瓶ii中固体完全溶解得深蓝色溶液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③将容量瓶ii中的溶液稀释100倍后,溶液的颜色与容量瓶i相近。

由此可知固体产物的组成及物质的量之比约为___________。

【答案】

(1)①球形冷凝管冷凝回流②A中出现红色物质(或A中出现棕色物质)

(2)E→F→D→C吸收甲醛蒸气,防止其干扰后续检验

(3)取少量a中反应后的清液,滴入过量的浓盐酸,未见气泡产生。

说明甲醛的碳元素未被氧化成+4 

(4)①有利于溶液与空气中O2的接触

②2Cu+O2+8NH3·

H2O

2[Cu(NH3)4]2++4OH−+6H2O

③n(Cu2O)∶n(Cu)=l∶200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1)①仪器b为球形冷凝管,主要是起冷凝回流反应物的作用;

②甲醛和新制氢氧化铜加热反应,生成氧化亚铜红色沉淀;

(2)确认气体产物中含H2不含CO,装置B的目的是除去混合气体中的甲醛,防止甲醛干扰实验验证,装置E的目的是吸收水蒸气,装置F和装置D的目的是验证气体产物中含H2,装置C的目的是确认气体产物中不含一氧化碳,装置G的目的是收集剩余气体,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ABEFDCG;

(3)由题意可知,甲醛能被氧化为甲酸,甲酸能被氧化为碳酸,若要证明甲醛被氧化生成碳酸盐,可以向溶液中加入浓盐酸,观察是否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4)①摇动锥形瓶ⅰ的目的是有利于溶液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

②锥形瓶ⅱ中固体完全溶解得深蓝色溶液是铜、氧气和一水合氨溶液反应生成深蓝色络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Cu+8NH3•H2O+O2

2[Cu(NH3)4]2++4OH−+6H2O,故答案为2Cu+8NH3•H2O+O2

2[Cu(NH3)4]2++4OH−+6H2O;

③将容量瓶ⅱ中的溶液稀释100倍后,溶液的颜色与容量瓶ⅰ相近,说明[Cu(NH3)4]2+浓度相同,根据铜元素守恒可知,固体产物的组成及物质的量之比约为n(Cu2O)∶n(Cu)=1∶200。

题型7.以化学理论为中心的综合题

该部分试题为高考卷三道大题中的一题,在高考中的出现率为100%。

做好这道题,除了对相关知识熟练掌握之外,杜绝“马虎”是每位同学必须要特别提高警惕的问题。

“马虎”是一种能力缺陷,有许多同学在考试时“粗心大意、丢三落四”,导致会做的题目得不到分。

不怕一题扣分,就怕题题扣分。

一道题不会做不要紧,只要其他会做的题得全分,照样考高分;

题题都会做,而题题都扣分,那也得不了高分。

因此二轮以后的复习,我们的口号应该是“像高考一样去练习”,这样,高考时我们才能“像练习一样去高考”。

下面是常见的“马虎失分点”,希望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①将离子方程式答成化学方程式;

②将答化学式答成名称;

③讲分子式答成结构简式(有机题);

④将坩埚、羧基、羟基、苯、酯化反应等关键字写错等。

【示例12】以天然气代替石油生产液体燃料和基础化学品是当前化学研究和发展的重点。

(1)我国科学家创造性地构建了硅化物晶格限域的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