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王志刚书记讲话Word文件下载.docx
《科技部王志刚书记讲话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部王志刚书记讲话Word文件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总的讲,贵州是创新创业的好地方,大家在一个地方应热爱这个地方,这样才会有激情、感情;
二是就如陈坚同志讲到的,各种创新主体情况不同,省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应从全省科技发展出发,以及从怎样让科技工作为整个贵州区域经济社会以及民生更好提供服务出发,提升贵州省的科研和转化能力。
同时也提到一些问题,主要就是怎么做,刚才提到的东西,项目、基地、人才,都是日常可以做的。
现在这些计划,包括自然基金,其他的计划项目,关键是怎样确定一个主题,贵州从产业上想做什么?
结构上怎么调?
哪些方面能够对贵州的经济有支撑?
哪些方面对社会民生发展有支撑?
关键要做的,就是确定这样一个大题目,然后去整合各类的计划项目。
整合这些计划项目看上去好象是经费、计划,背后整合的实际上是一支来自不同方面的创新队伍。
刚才大家谈到很多,讲到人才的问题,特别是企业、大学都谈了。
像这个问题,看一个地方能不能真正创新主要是看来的是什么人?
走的是什么人?
如果是一堆大学生高素质人才在这个地方,就不用担心这问题。
如果是一堆小学生在这里干,跟他说大学的道理,干的还是小学生的事。
一个地方创新不创新,可以拟出十条、二十条的条件,但一项项减,减到最后一项的时候,可能就是人。
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做什么样的事,大家讲的人才问题,非常同意。
2010年我在《求是》杂志发表过一篇文章,讲了产业和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统计数表明我国经济规模已经是第三,但我们的产业竞争力却不是第三,很大原因是科技创新的成果供给不足。
真正是谁来创新,是人来创新。
再往下退一步讲,人才的质量、数量、结构还跟不上。
一个地区的发展归根到底还是人的问题,也就是就人强了,科技才会强,科技强了,产业才会强,产业强了,经济才会强,这之间有很深的联系。
但是还是要从人方面着手,要思考构成一种什么样的创新生态系统。
能够让各种人才愿意来、留下,在这个地方创新创业。
大家提了很好的建议,怎样让大家的想法在工作上体现,能够引起一些思考。
同时,通过大家的交谈,可以对有些政策完善,有些得到印证,很受启发。
感谢大家!
第二个讲,现在科技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上次到贵州来开展十八大宣讲,十八大里面真正出战略的一个题目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在这之前,我国出了很多战略: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现在确实到了提创新发展战略的时候,源潮部长今天上午也讲了。
历史上有很多令人深醒的案例,很多发明,例如热力学的出现、蒸气机的发明,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丘吉尔在没有担任英国首相,担任英国海军部长时发现军舰烧油比烧煤续航力强,故将军舰烧煤改为烧油,提高了军舰的速度和机动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奠定了英国海军的领先优势。
十九世纪中叶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建立,标志电气化时代的来临,又把德国推到了历史巅峰。
1946年计算机出现,直到互联网信息化产业变成全世界最大产业,又让美国领先于其他国家。
英德美这些国家崛起都是依托科技与革命。
从历史来看,这个阶段,中国都落后了。
现在我们不能再落后了,什么是战略新兴产业,有的认为信息化时代还在继续,有的分析新能源来了,都是分析,也都是备选。
因为新的科学理论没出来,新的技术创新成果没出来,生产工具没有完全形成,吸引的投资就业、产生的经济、产业规模还不到时候,各个国家还没有因为某个新兴产业而重新排队。
一项技术出来一旦和产业结合,形成规模就会影响国家的排位。
我们搞科技的要有这种认识、压力,不管是企业还是高校。
现在确实到了转换发展方式和调结构的时候,从根本上讲是调产业结构,现在我们的结构都很不合理,无论是竞争力还是环境。
基辛格曾经提出过中国不会主导二十一世纪,原因是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很难,二是生态问题解决起来比较困难,而这两者又彼此联系。
从这方面看,中国的经济发展这30多年确实规模很大,经历了一系列改革。
从农村土地改革、国企改革到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公有制到“两个毫不动摇”,这一系列改革,使规模上去了。
但要讲到质量效益,就要靠创新驱动,这是经济学的概念,这里既包含创新经济学又包含技术经济学内容,但核心还是科技创新。
现在的新兴科技,都是原有基础研究的科技创新,所以,整个创新驱动科技是核心,以科技创新带动产品、产业的发展。
人的生活水平在提高,人力成本在上升,有限土地、能源资源在减少,环境问题日益趋紧,新的增长靠什么?
还是要靠科技创新,国际上都把科技创新作为2008年以来应对金融危机的实体经济发展基础,我们看到的机遇,别人也会看到。
抓到的是机遇,抓不住的全是挑战,关键看的是我们的战略和坚定行动。
再讲创新驱动着力点是什么。
创新靠不同创新主体的本身能力水平的提升,创新驱动着力点不是创新方式目标、水平上,可能还是能力。
创新关键还是能力,能力强了,就能够触类旁通,能力不强一事无成。
所以培养人既要有专才又要有全才。
我们现在讲的一是创新主体的能力,二是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这两方面很重要。
企业的创新主体讲技术创新主体,就是我们怎样围绕产业的发展、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降低成本、提升产品指标等,这是企业的主体。
在清华、科大给院士、校长讲,大学的科研机构、老师、研究人员的路径不一样、目标不一样,要区别对待,研究成果确实存在转化问题。
过去明明是转化的东西却要按照基础研究的方法考核它,就如医生动手术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实际操作技术上,却非要发表一篇文章才能达到某些标准,他不是搞基础研究的,这不是他的特长,发表多少文章并不能体现他的能力。
各个通道不同,搞研究的就要有研究的标准,搞临床的就应该有临床的标准,搞开发的就应面向转化、面向产业。
过去,在这个问题上是有偏差的。
很多搞产业技术不是搞基础研究的,却一定要求要在SCI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多少文章,现在,在这个问题上,大家逐渐形成了共识。
对企业创新来讲,在技术创新方面,在科技部评审的项目上也有这种感觉,很多的跟产业有关的863等项目评审,却没有一个企业方面专家来参加,都是高校与科研机构方面的。
有的明确是应用型的实验室,条件上写的只能是高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企业全排除。
所以现在真正要企业为主体,就要打破这种常规传统方式。
所以现在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有了,企业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有了,科技部创新体系建设办公室也建立起来了,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企业面向市场、需要出产品支撑企业,所以在技术创新这块应以他们为主,但同时也要有基础研究。
我们国家去年全社会研发投入方面,中央财政从GDP中拿出来的研发投入,跟4%教育投入不是一个概念,教育投入占GDP的4%是中央财政硬碰硬直接拿出来的。
研发投入占GDP的1.97%,而企业占研发投入的74%,绝大部分是企业自己投的,企业占投入主体。
具体针对中央财政对科研本身投入,这是国家战略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创新主体一个是定位,一个是能力,一个是如何激发创新动力。
刚说了转化,现在已经把《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放在本届全国人大的重要工作,这是紧迫性体现。
现在把整个国家情况介绍一下,到各个地方调研,在贵州企业、高校、地州都想为贵州的发展做出贡献,但要怎么做?
一个地方要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不能因为落后就一味要求先要素驱动,还是应该走创新驱动,要从创新驱动的要求来看我们现在的要素。
在农业化水平不太高,工业化水平也不太高的时候,我们讲的是信息化为主,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实际上是信息化社会的工业、农业的形态要求的竞争力,和工业化社会的工业、农业化时代的农业要求的竞争力是不一样的,我们讲的创新驱动也是一样的。
现在,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全球已到了一个创新驱动的阶段。
今天,在创新驱动的环境下,如果是要素驱动的话就会落后,因为要素驱动是高成本驱动,但一旦是创新驱动,最后都受人才左右。
像郑强校长从杭州到贵州来,就是人才的流动,会带来科技资源的流动。
如果说有好的科技人才在贵州落地,马上就会有钱,有地,什么都有。
所以说技术层面是创新生态环境问题。
这个生态是政策、制度、体制、机制、服务环境,当地有没有持续不断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高级技工,跟这些有关,钱是跟着人跑。
所以我们讲创新驱动,可能所有体制、机制在创新驱动新的要求下可能要做一个调整或者是创新。
原来讲投资拉动、要素驱动,现在讲创新驱动,看人、科技、政策环境、创新生态的时候需要一个新的体制机制,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生产力发生变化,人是主要生产力了,人才是主要的。
软环境是生产力的时候,生产关系就要适应它了,体制、政策是生产关系的调整。
贵州要发展,要从这整体变化。
哪个地方需要人才,哪个地方成果往那里流,那里就是竞争高地、就是标杆。
关键是只要环境建好了,谁来都行。
所以只要把作才生态环境建好了,学会了,搞清楚谁来负责,总会出来一批人才,总会出来一批企业和研究成果。
就像是烧开水,只要火不断,哪怕是小火,只要不断烧水,水总会到达100℃,水总会开的,总会有人才的,不要去指张三怎么样、李四怎么样,我们点了多少个谁也没拿到奖。
所以你看今天上午王晓东的报告,注重的是人才,你看美国在世界评了二十几个,中国评了七个,他一个研究所就占了四个。
通过数据讲人家就是高水平,不是通过他们几个人研究什么来评价他们,来说服你。
而是通过外围的数据来支撑。
就是说这些世界最顶级的人才能把世界上其他顶尖人才汇集到东莞来,别人搞活动也能请他们去参加指导,这就是高水平人才。
所以说我们现在也要这样,整个贵州的发展转型如何规划,要探索新的路径围绕新的目的有一个体制、机制的变化,在这样的一个目的上结合本地的特点,你要考虑的是将当今世界发展的特征、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和贵州的一些地方的特点结合起来,所能发挥作用的着力点。
这就是贵州发展的顶层设计。
什么时候贵州省的科技工作能够上省委常委会了,就说明政府重视了,非常重要了,创新发展就有希望了。
不能总是科技界的部分人在努力,要站在科技的角度看科技,要从科技的角度看全国的经济、社会、民生和发展,全球的发展方向。
不能只说重要,要考虑如何发挥重要作用。
科技的变革,它怎么发挥作用的,这个很重要。
不要闷头来讲我们科技要做哪些东西,这样不行。
要不然的话,自己喊着重要,国家也讲你重要,最后却不能发挥重要作用。
这几年的发展方向,第一个是基础研究,这是原则。
不能没有自己的原则,这就是为什么我在讲蒸汽机的时候先讲热力学,讲电气化的时候先讲法拉第,就是说基础研究是进步的源泉,谁占住了源泉谁就占据主导地位。
有的成果可能会导致一个产业的根本性变革,就如薛其坤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如果真正是在常温下做到这点,可能我们的整个半导体工业,我们的器件,包括刚刚我说的,那么贵州的半导体优势就不是优势啦。
贵州的优势是什么,是电能充裕,超算中心放在这,建立中国移动的数据中心,这都不错。
如果没有散热的问题,不产生热,那就费不了多少电,现在我们很多的电器都是散热设计,如果要是不用散热呢。
现在只能在绝对零度的时候才能有这种效果。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研究,如果要是能在常温下做到,那可不得了啦!
那么你们贵州的这个优势就不会存在啦。
不会发热啦,那就能耗降下来了,耗电就少了。
也不会有各种散热设计了。
这种进步它的基础源泉就在这里,这个一定要抓好。
当然我们还要注重天文现象的观测,包括这个宇宙怎样诞生的,目前还没有定论,主要有三种理论,一个是大爆炸式的理论,这个是主导。
为了探索宇宙起源澳大利亚还建设了一个一平方公里阵列天线阵(SK4),这些项目我们国家都是参与的。
第二个就是我们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最关键时刻,科技界的会议都在讨论怎么样用科技刺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怎样解决科技和社会经济结构不统一的问题。
这就要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真的放在核心位置,这和十八大精神是一致的,放在全国全体工作的核心位置。
结果呢,如果说是在主角的位置上扮演配角的角色,纯粹就是路过打酱油的,你演不了主角,这就麻烦了。
现在就只有指望科技了,经济的问题、社会的问题、民生的问题当然还有我干了三十几年的国防的问题。
这些都是科技的问题。
我们就要找到里面的问题,同时还要找到解决问题的人,不要找到问题却没人能解决,或者甚至与连问题都找不到。
这一点,我们省一级的地方科研机构要重视起来,要能动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成果、经济成果和民生成果。
对于基础研究工作,主要是靠国家布局,这是国家的统一部署,具有原创性。
对于科技解决经济问题,应是省级考虑的主要问题,在科技这一块上恰恰是可以讲省一级科研体系作为一个整体。
除了社会、经济、民生等方面,我们讲的司法和生态也是科技问题。
信息化、工业化、新农村和城镇化等等结合起来。
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结合起来。
这一点我们要当成一个重点,特别是省、市地方科研机构和科研主体怎么样把解决当地的科技经济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国家布局,有水平的要上去,有特点的要上去,有政策倾斜的国家也会给予关注,这属于基础研究范围。
第二个问题,科技经济结合,光是农业也不行。
当然我们贵州农业也不多,“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说的就是贵州的土地不多。
我们国家农业要发展的话的确还有潜力可挖,我们国家的农业附加值产出是1:
1.7,而国际上通常是在1:
5到1:
8之间。
去年我们的GDP大概是52.1万亿,农业大概有5万亿,占十分之一不到。
那么农业附加值就只有2万亿左右。
如果我国农业附加值产出能达到1:
5或1:
8,那么我国GDP至少还能增加十几万亿。
中国是农业大国,但决不是农业强国。
例如:
猕猴桃虽原产于我国,但新西兰将其做大做强,命名为奇异果,占领世界市场,成为新西兰第二大支柱产业。
最后还是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新的动力。
现在都进行各方面的改革,中央6号文件下来后,我们提出了一些改革的计划、措施、政策、重点。
政策中间,每一个科技人员,科技创新主体怎么样激励,如何获取正确的信息,国务院领导很重视。
下周一,我们要组织中央26个部门开会,一起做这方面的事情。
最根本还是人,一个人的能力,一个人的动力,政策要围绕这些。
每个人存在的价值,每个人能力的发挥,能够构成一个整体。
包括科技部的改革、调整。
对于企业、市场,科技资源的分配要坚持公平,当然有些需要政策倾斜的,这要事先说清楚,因为中央财政也要有转移支付等倾斜支持,也得要弄清楚。
科技创新包括企业主体、高校、科研机构的协调问题,包括人才问题、政策环境问题等都在改革中体现,因此我们要组织26个部门一起来做这个事情。
另外,再讲对几个问题的认识,今天高校、企业也在,对于社会上的一些讲法,部分同意,部分不同意。
一个是论文的问题,写论文没有错,关键是怎么应用论文的问题。
我们希望科研人员工作要总结,新发现要总结,要考虑支撑的问题也有论文。
但也要有一个新的导向,第一,大家都应该写,但标准不是机械的统一标准;
第二,鼓励大家做高质量的文章,保护积极性,质量和数量会越来越高。
但是论文不要与太多的东西挂钩,论文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不要将其作为奖励评价的唯一标准。
另一个就是科研经费的问题,纳税人的钱哪能不检查?
美国国防部DARPA项目的经费管理也是很严的,国家财政总的是来自税收,不能不严格要求和规范,政府应该考虑的是怎么简化、高效,当然做改进一定要坚持规范、严格。
企业领导者也不能既是总经理又是董事长,现在,高校里面“夫妻店”很多,“夫妻店”是发展不起来的。
一个先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必然要有管理上的科学分工,管理也是一门科学,要能够人尽其才,各展所长,不能一个人什么都包了。
大家要改进,一定要坚持简单、高效、规范原则。
第三个问题就是评奖问题,评奖是对科技人员成绩的一种肯定,但不要与技术职称包括院士等评定标准对应起来,也不要把评奖的标准限定在某些职称范围内,国家评奖条例也没有这样的条款。
社会上讲的时候,特别是有些媒体记者,他们不了解过程,讲话不太客观、全面,写报道也有片面、局限性,但我们这些从事科研工作和科研管理工作应该比较了解,我们讲话要讲全面、准确。
任何事情,要做到正确三要素,正确时间、正确地点、正确对象。
科技部,就是做好服务,科技部还是一如既往,会比过去做得更好,为科研人员服务,为科研、经济社会发展、地方发展服务,科技部就一个服务是最主要的。
科技部对国家资源、人员配置和使用监督有责任,今年10月,全国人大将专门就科研经费使用问题质询科技部和财政部,那将是一场恶战。
你们做好了,我们届时应对质询答辩时就有底了。
拿到课题一是要规范、二是出成果。
规范出了问题,没出成果这两个问题,都是很麻烦的。
关键把科研经费做好了。
全国科技工作靠大家,关键是把科技资源配置好了,国家的科技发展了,科技部就做好了。
其实就是用你们的工作看我们的工作,而不是看科技部几个人、几个司能干多少事,主要是带动其他各方力量一起做事。
科技部就是通过大家的力量来发挥作用,这既是科技问题又是经济产业问题、社会问题,讲大了还是政治问题。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