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写作心得和方法浅议小说写作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60317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家的写作心得和方法浅议小说写作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作家的写作心得和方法浅议小说写作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作家的写作心得和方法浅议小说写作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作家的写作心得和方法浅议小说写作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作家的写作心得和方法浅议小说写作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家的写作心得和方法浅议小说写作Word文件下载.docx

《作家的写作心得和方法浅议小说写作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家的写作心得和方法浅议小说写作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家的写作心得和方法浅议小说写作Word文件下载.docx

新颖,指立意别出心裁;

巧妙,指构思精巧;

精粹,指言简义丰。

)汪曾祺说:

“小小说只能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但要让人想象出生活的全盘。

写小小说要留出大量空白。

能不说的,尽量删去。

  老舍先生也倡导过小小说创作,他说,小小说是最短的短篇小说,作品好坏不决定于字数的多少,写的多不易字字玑珠,写的少易于精益求精。

写这种小说,作者需要极其深入地了解问题和人物,并能够及其概括地叙述事实,用三言两语刻画出人物。

这是很高的本领,作者学会这个本领将终生享受不尽。

  小小说和闪小说的悲剧是数量太多,铺天盖地,成为互联网文学的霾。

小小说的初学者甚至老作者都在精心研究“抖包袱”,闪小说作者的认识大都从“闪”入“闪”,以“闪”定位,偏离了小说的艺术本质。

这样往往作品偏重新奇,在艺术结构上,在逻辑和哲理上漂浮不定,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

固定思维一旦形成,就注定我们在文学道路上,很难走远。

  我这里想说的是小说写作,也同样是小小说和闪小说等各种形式的小说写作。

  一、先谈小说写作的路子

  在这里用路子,是个很傻的词,其实也可以说套路,网上流行有“城里套路深,我要回农村”的话,其实这句话就有小说的意义。

我个人觉得,小说写作需要经历几个过程,大致是:

爱小说、读小说、懂小说、写小说。

  1.爱小说

  就是从骨子里喜欢小说,就觉得小说比其他文体更适合自己阅读。

没有理由,就是喜欢,闲下来就想,睡觉做梦也想,十几年如一日地喜欢,离了它就没劲,有了它就兴奋。

也可以说,小说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是生命中的一部分。

  不管做什么,无论是打球、钓鱼、摄影,死心塌地的喜欢是最大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才能进一步做好。

  爱小说不是简单的爱,要对小说写作心存敬意,甚至顶礼膜拜。

在中国,唯有写作这个行业没有传承,没有纯粹的师从,没有清晰的谱系,但我们的文脉依然生机勃勃。

这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就是为小说而生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经历了多少转身,跨越了多少沟壑,最终他依然会回归到小说中来,一生不离不弃。

  只要不是叶公好龙,只要是发自内心,只要是不以此为手段实现某种目的,只要是在其中能深切感受自我存在的价值,有“先挣一个亿”的小目标的想法,这样就成了,欢迎来到小说世界。

  2.读小说

  读小说是必不可少的训练,只要爱小说就自然会大量阅读小说。

爱小说的人其实可以分作两种,一种是享受阅读小说的过程,一种是为创作小说做准备。

我们是第二种。

  第一种阅读,可以算作是文化消费,他们就是喜欢小说,喜欢通过阅读获取人生经验,获取领悟和觉悟,获取超脱现实、甚至击溃现实的快感。

  第二种阅读,是写作者走向专业写作的通道,我们在保留第一种阅读经验的同时,需要做更多的事,必须进行有效阅读。

  完全实现有效阅读,阅读就成了一个训练的过程。

  我的一个朋友为了更好地学习视频编辑,手工剪辑了一部BBC纪录片和《阿甘正传》这部电影,就是把几千个镜头都分割开,体验它们剪辑拼接之前和之后的效果,进而去体会拍摄前从无到有的过程,完成脚本构思、技术拍摄及后期制作的训练。

  小说也是这样,小说的段落比较直观,更容易分割,我们可以找一篇好作品,细心体会段落之间的衔接、次序,这样整篇的布局思路也同时清晰了。

同样,我们还可以对一个自然段进行分割,体会每句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训练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对段落、句子进行取舍,甚至可以这样去判定:

某一段或某一句,如果去掉对整篇没有影响,那它就是多余的,可以删去。

反之,它就是重要的、必须的。

  越是好作品,多余的段落和句子就越少,这也是衡量作品好坏的一个鲜明的标准。

有时候我们觉得有的作品啰嗦,有的作品干净利落,原因基本在这里。

懂得这些,我们写的时候,就知道去主动规避。

  有效阅读必须要做读书笔记,否则你的阅读就会变成第一种阅读甚至无效阅读。

阅读带来的感悟要及时记写下来,因为我们的记忆能力有限,感悟大都是灵光一现,最容易消逝,不记下来,就白读了,做了无用功。

  文学阅读始终是我的短板,所以有深切的感慨感叹,文学阅读决定我们起点的高下,是生命与文字融合的枢纽所在,做到有效阅读,汲取前人足够的养分,才能孕育出好作品,大作品。

  3.懂小说

  所谓懂小说,不是指要懂得小说的基本的语言、细节、结构等基本技法,而是指要懂得小说产生的由来(前世今生)、脉象(功力的深厚)、疗效(推动力和创造力),由此很快判断出小说的优劣、价值和地位。

  有段时间,我非常喜欢余秀华的一些诗,诗人铁骨(奔腾的诗群中大家叫他铁队)表示不屑,说你之所以喜欢,是因为你现在正停留在读那些诗的水平上。

真是“一句话惊醒梦中人”,现在我仍然喜欢余秀华的诗,我更清楚地记着铁骨的那些话。

  假设有人说:

我就喜欢老宗的小说,看不进去《红楼梦》,那就说明我们的阅读鉴赏能力还不够,我们对写作的认知还落在后面。

说实话,我过去就是那种想法,现在,尤其是听了台湾学者蒋勋对《红楼梦》的解读,才清晰地感受到那部巨著的伟大之处,清晰地看到自己文学素质的落后。

  通俗点说,懂小说的人,就是有强大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的人。

阅读和鉴赏,就是对我们个人文学素质的考验。

为了使自己真正地懂,我们得在提高文学素质,提高自身整体修养上,不遗余力地往前挤、往前进。

  小说需要寻求读者认同,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成为一个好作者的前提是,你必须首先是一个懂小说的好读者,一个品位极高,鉴赏水平极高的一流读者。

好的小说作者必需要做到善读,由善读而真正懂。

袁枚说“善读者长精神,不善读者生痴瘤”,一旦不善读,就偏离了轨道,走上歧路。

明明错了,因为自己认知水平不够,还以为很对,这样就越走越偏,越偏越远。

  4.写小说

  基本的技法,各种关于写作的书中都有,早期硬着头皮看《文学概论》,看不懂,没人解读。

现在看,看懂了,甚至有不同意见,但说不明白,因为我们在这方面不是专业人士,没经过系统训练,很多地方只能意会,没能力解释的很到位。

所以说,我们写作者都不是文人,离文化人就更远了。

我们只是喜欢,想在这方面干点啥,如此而已,这里之分享个人感悟。

  临摹说

  学习书法时有个词叫做临摹,写小说也是先要临摹。

临摹是必须的过程,但不是一两篇就能做到的,经典的好小说很多,得多研习它们手法上的奥妙之处。

比方那些被文学界认定经典的小说,可以试着去按照它们的文本结构、语言风格、细节描写进行一段时间的模仿。

  结合前面读小说提到的有效阅读的方法,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

这个过程可长可短,可有可无,不用太多纠结。

我想说的是,踏实的训练总是好的,训练的越多就得到的越多,视野就越开阔。

  学习写小说和练习书法基本一致,书法求形似,进而求神似,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梅兰芳有句话叫: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写作也是这样,只能神似,不能形似,形似即有抄袭之嫌。

鲁院老师推荐阅读和自己创作气质相近的作家的作品,因为心灵的无障碍,会轻松跨过形似的影响。

  其实临摹,就像是咱小时候,用压井抽水前,倒进去的那瓢水,有了那瓢水,井水才能被抽出来。

一个人的个人阅历十分有限,比方说我们写小偷,总不能去偷点东西体验一下,再比方我们写杀人犯,更不能杀个人体验一下,但还想写到位,怎么办?

就得寻找其他办法,听故事和阅读是首选。

阅读时产生的灵光一现,临摹过程中产生的感悟,就是激发小说创作本能所需要的那瓢水。

我把它叫“一瓢水”理论。

  背景说

  若涉猎摄影这个行业,会知道一幅照片有前景、中景(要表现的主题)、背景之分,一切以中景为主,换成小说也是这样。

文本的背景若大出了中景(主题),就比较失败了。

前景是点缀,使照片(文本)上档次,背景是烘托,使照片(文本)更接地气。

中景(主题)可以虚构,比方一个人、一匹马、一群羊,但背景是真实不变的。

真实的背景,这恰好是小说的命脉所在,一篇小说,背景虚假了,小说也就立刻死掉了。

  细节说

  小说要有合理的细节。

打个比方,还说写小偷:

最初的体验和惯犯肯定是两码事,偶然起意的心态、干过一两次的新手的心态、惯犯的心态都有相当复杂的不同,大家当然知道,我们不能简单地写“他是第一次偷”、“他是老手”,怎么办?

那就需要通过场景、肢体语言进行描写,新手的慌乱、东张西望、下手时什么样、逃走时什么样;

或者有小偷潜质的新手的心态、出入意料地镇定;

还有善良的小偷、坏透腔的小偷、险恶凶狠的小偷等等,这些都要根据你小说的需要来写,精彩的写,或惜墨如金、或泼墨如雨,虽然它只是你小说中的一段细节,正是这些细节,汇聚起来,决定了你小说的高下。

  描述说

  小说是描述,并一直以此为主。

很多作者的作品中虽然也注意描述,但大都是过多的讲述(不是不能有讲述,能不用尽量不用)。

另,人物和作者本人是合二为一的整体,你写一个坏人的时候你就是一个坏人,写一个恶人的时候就是一个恶人(还要知道坏人和恶人的区别,其他同理,如好人和善人),这又涉及到一个矛盾的特殊性普遍性的哲学问题。

  范围、火候不好界定的时候,跟着通篇的调子走。

文似看山不喜平,小说美学中也有音乐美。

调子是作品的音律,音律杂乱,细节再好也受影响。

我们常提及的正、插、倒、补等叙述方式在小说结构中纷繁复杂。

成功的结构,曲折不失流畅,平淡不失恢弘,每个章节都有自己的旋律,整体又化作一部完美的乐章。

  人物说

  说到“有文学高地无文学高峰的话题”时,评论家们也常提到小说人物,他们认为新时期的小说很少有鲜活的可以立得住的小说人物出现。

按照文学既是人学的说法,人物才是小说魂魄所在,故事列为第二,因人物塑造也是需要靠故事支撑,人物塑造的成功,故事也就有了丰满的基石。

很多小说家不擅长写故事,故事家写小说没头绪,这都是由于理念上的惯性和诟病在作祟。

  语言说

  小说语言是一个整体的构成,自然不是随便一句两句就能判定是还是不是。

小说语言不单纯是文字的组合方式,是文字组合后构成的视角、感知和自觉,它使读者欣然进入阅读的角色,体验小说艺术的与众不同。

  小说追求艺术性,艺术性这个概念放在文学理论中太抽象,没法具体。

怎么把它变成实实在在的一看就明白的东西,我觉得这就是小说的语言问题。

小说语言有魔法杖的功效,我认为好小说正是通过这个魔法杖,对生活中的场景进行还原和再现。

  由此推及到结构,结构的千变万化是小说艺术的具体体现。

结构的齿轮带动这些个场景若即若离,围绕主题运转,这也是小说和散文的共同之处,只不过散文是感性的,小说是理性的。

小说的理性使小说背后的东西,幽灵般围绕读者徘徊,使读者能够切实感受到小说的伟大。

  故事说

  小说踏步前行时,每一步都有故事,也是形散而神不散,围绕主题,或细腻婉转,或大步跨越。

或紧紧拥抱主题,或游离远去,但始终在视线之内,做到这些即是掌握了小说艺术。

  20xx年诺奖获得者门罗接受采访时说“我永远都在编故事”。

没有故事就没有写作,一个好故事可以成就一篇好小说,但一篇好小说却不一定依赖一个好故事,其唯一的区别在于大作家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平庸的作家讲了一个拙劣的故事。

卡夫卡可以编一个一流的故事,莎士比亚可以用一个二流故事写出伟大的悲剧。

把故事作为文学的起点和终点,把故事和情节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推到淡化的缘化,都不正确。

  纳博科夫说:

文学是现实生活的“棱镜”,文学是创造,小说是虚构(撒谎);

经过文学“棱镜”的照射与过滤,世界焕然一新,艺术宣告诞生;

这个时候的作家不仅是“讲故事的人”,更是魔法师和发明家。

  故事总是产生在事实的阴影里,就像是苔藓总长在阴湿的墙根,无论故事多么真实,那也只是文学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生活远比小说精彩。

  标签说

  好小说要有三个标签:

大气、才气和正气。

正气尤为重要也最难把握(对政治的回避,显然就缺乏正气)。

一篇可以拿出手的小说怎么也得有这三要素中的一点或两点。

其实作者的才气基本都有,大气慢慢修炼,正气最难。

正气为啥最难?

因为它最容易出现。

  王跃文说:

好小说须有三个层面的呈现,一是讲好一个故事,要写得好看;

二是塑造好的人物形象,人物须有名片性,如林黛玉;

三是提供了思想积累,如《阿Q正传》。

  小说的标签在行家眼里一看便知,一位老编辑有句话最说明问题,他说:

好小说不用看,用鼻子一闻就知道。

  二、小说创作应该注意的问题

  小说不能有自己的态度,而是要通过小说语言、构架,左右读者的态度。

作者永远是第三者,哪怕是用第一人称写作。

  好*是改出来的。

“*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说法不可靠,想修改出好作品,要塌下心,把自己转换成读者(前提你得是好读者,一流读者),来审视自己的文字。

多看名家作品,多看与自己文学气质相近的名家作品,对作品进行不断搁置,不断修改,写出好小说不是件难事。

  很多小说作者对小说缺少认识,虽然发表不少,但没有在文坛、读者中产生影响,这种创作就变成无效写作,给社会造成物资、时间上的浪费,给年轻读者带来困惑。

并且这种作者往往习惯沾沾自喜,听不进意见,无法沟通。

  写小说不要轻易下笔,好素材来之不易,轻易写出来,功力不够,读者只是感觉得还行,这样就白写了。

就像是一块玉石,通过好工匠的手,就能雕刻出精品,通过一般工匠的手,就不能雕刻成精品。

雕刻完了,玉石(素材)也就定型了,没法还原。

所以即便是老工匠好工匠,面对玉石也不会轻易下手。

据说有位大师面对一块玉石,光看就看了三年。

  一篇篇写出来,发出来,没有引起共鸣,没有丝毫声响,全都是无用功,漫天发稿只是混个脸熟,不如把发稿的机会留给新人。

  要有一定的写作方向和规划,找准自己擅长的、能够立足站稳的地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后花园”式写作。

后花园写作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就是不能把自己熟知的环境(社会、生活、人文、民俗)写的过于自我,要注意在写作中适当收放,实现和读者有效沟通。

  刘庆邦老师在谈小说创作时,有个“种子说”,就是说,小说产生前提,需要有个种子,这个种子可以是一件事、一句话。

有了种子,才能慢慢扎下根,长出叶,培育出小说来。

种子是小说的文眼,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

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是小说的精神凝聚点。

同样,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小说的一个标志。

  小说还有个特点,就是蒙太奇(电影镜头)的转换,由A到B,由B到C,由C到D,很多时候D似乎和这篇没有什么关系,但整篇的彩有时全都出现在D这样的细节上,D使小说的水准得到最大提升。

这个说法或许不易理解,有沟通障碍,需要机缘。

  我们写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坎儿,特烦,实在写不进去,这个时候,基本是到了要紧的时候,这是突破的好兆头,迈过去就是进步。

因为艰难,所以精彩。

  三、理顺好读者、编者、作者的关系

  作者和读者的关系

  小说作者在对读者“讨巧”的行为过程里,要比诗歌、散文作者艰难。

从阅读上来说,诗歌、散文作者和读者是平等的和谐关系,小说的作者和读者是仆与主的服务关系。

从这个角度去认知小说,写小说,小说的艺术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的提升。

  读者想看到的是他们“意想不到的”、“拨动心弦的”、“幡然醒悟的”、“醍醐灌顶”的内容。

你要写出这样的作品,就得想办法,忽视和轻视读者都会死得很难看。

一个好的作者需要有驾驭读者的本领,这就必须要在学识、修养、见解上远远高于读者。

这样你才有能力站在读者的角度去创作,才有可能知道各种层次的读者需要什么,希望读到什么。

  好的小说作者必须得是修为很高的读者,一流读者。

这样才能分辨出啥样的作品是好作品、一流作品。

知道了啥是好作品、一流作品,才能写出好作品,写出读者喜欢的一流作品。

读者喜欢是王道,连什么是好作品都不能辨识,就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

  作者和编辑的关系

  很多人喜欢研究杂志风格,其实杂志风格就是个标签,基本代表编辑风格,所有有职业感的编辑都希望得到好稿子,除非他恰好和这杂志有仇,正准备辞职离开,或者他骨子里就是个混进文学队伍里来的流氓文人。

即便是后者,他也需要好稿子来撑自己门面,实现自己的荣耀。

所以说不要担心能不能发表,好稿子是硬道理,好稿子砸倒编辑是个非常享受的过程。

简单为了发表,凭借一两篇范文揣测杂志风格的做法不可取。

  反过来,编辑必须要为好作品负责,在好朋友和好作品面前我们选择好作品,要把珍贵的版面留给好作品,留给那些籍籍无名潜心创作的作者。

在好朋友和坏作品面前,我们要关紧大门。

因为一旦把好朋友的坏作品、平庸的作品放出去,不光丢杂志的脸,更丢好朋友的脸,砸两家的牌子。

对于一个作者来说,如果在杂志上常露脸,作品又不入读者法眼,读者下一次看到作者的名字就会跳过去,哪怕以后写的很好也没人看了。

  作者自身的养成

  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小说作者?

《都城纪胜》论说书云:

“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

”我的理解是,小说家的职业就是观察人和物,看人心看人性都是透明的。

真正的作家对人性的了解大都保有专业的品智,这种与生俱来加后天锤训的品智,使他们对一切周边人甚至陌生人的真诚、虚伪及各种表演,持有一眼看透的能力,他会依据对方的品性对此表示理解、不屑或狠狠一击。

  文学要有担当,文学虽然走上商业化,但作者的文字不可以彻底商业化。

凭借想象对社会对生活断章取义、哗众取宠、左右逢源、暗藏歧义,都不是正确的写作。

个人觉得,还得要保持平静的心态,智慧地认知和认同现实生活中的大是大非,不能依靠貌似的义正言辞夸夸其谈,拿一些大家均知的简单道理,凭个人喜好和目的智商低下地说理说事。

  我一位老师感叹,说“写小说的人都是天上的星宿”。

刚听这句话的时候,十分不解。

蒋勋也说曹雪芹是人间的佛陀,整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满满都是慈悲。

星宿和佛陀的说法不是要说优秀小说作者有多高大上,而是在说小说作者要想优秀有多么不容易。

他什么都要懂,这又无法实现,无法去一一体验。

优秀小说作者都无法做正常人,他需要有大关怀、大悲悯,要观照一切。

需集心底纯真、善解人意、傲骨悲情、阴险狡诈、恶贯满盈于一身,矛盾重重,饱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沉重的思想压迫。

  四、小说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早期说法是,小说比散文有情节,比故事有品位。

现在散文中的情节细节也很多,故事也越来越接近小说,小说可以固守的阵地就大致剩下结构和语言了。

  如果拿棋类比方写作:

散文是跳棋,入手简明快捷,偶然性大过水平;

诗歌是象棋,技术一定要延伸到虚空之外,一步一个坑,三步五个坑,像月球的脸;

小说是围棋,一开始你就知道它要干嘛,接下来又不知道它要干嘛,每颗子都有用,每颗子都有死掉的可能。

  说实际点,小说是描述,故事是讲述,散文是倾诉,诗歌是控诉。

故事因为需要快速展开,所以是讲述,小说需要语言艺术的构成,所以是描述。

小说是由点及面,散文是由点到点,故事是由面及点。

诗歌得把自己写进去,散文随意进出,小说得把自己写在外面。

  (以上说法不准确,可意会。

  五、要关心政治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电影《茶馆》的墙上贴着“莫谈国事”,今天,有许多媒体平台也对“谈国事”进行潜规则,很多人尽管没有明着提倡远离政治,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到政治真实的影子;

有的杂志干脆就标明:

不收抗日的稿子,不收官场的稿子,不收对社会不公提意见的稿子,说白了,就是跟着政治气候走,不收有政治标签的稿子,防止受牵连,吃瓜唠。

  政治永远是生活的一部分,只要你从事写作,不管你是写诗歌、写散文还是写小说,也不管你是写爱情、写风景还是写感悟,都离不开政治背景、社会环境和生活体验。

没有政治,哪来社会?

没有社会,怎么可能会有文学?

一个人不关心国家、不了解社会、不留心政治,他作品的生命力就不可能存在。

不说国家,不谈政治,不评社会,这样的作品不否认有暂时存在的价值,但绝对没有存世的意义。

  关心政治,为社会把脉,为社会的沉疴新症解疑难、开良方,这是写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家要有勇气要开拓视野,不断提升学养,培树恢弘的大局观,持有端正的谋断思维。

不妄议国事、认真分辨、不人云亦云、道听途说。

更不能无事生非,随性发挥,脱离了文学的轨道。

  六、结束语

  生活中每一次感动都可以入小说,比方第一声春雷,第一场春雨,第一只蛰伏的小虫爬上窗台。

  还有好奇心,比方说我们好像从来没见过苍蝇半大小子的时候是啥样,它们好像摇身一变就出现了,等等。

  作品是要拿给读者看,培养自己的读者群,征服每一个有层次的读者,包括对手和敌人。

不成熟的作品不能轻易放出来,糊弄读者,就完蛋了。

(想起臧克家的诗《有的人》,可以套用说:

“有的作家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作家死了,他还活着。

”因为只有好作品才能不朽。

  我觉得,一个好作家,至少要有十几篇像样的短篇,五六篇像样的中篇,两三部像样的长篇。

  对于陌生的题材,不是自己经历过的,也不是不能写,比方我从来没有煤矿生活的经历,但也可以写煤矿一些细节,如下:

  有天我和老三正在一个小山般大的煤堆旁说话,突然忽通一声,黑雾腾起,煤堆不见了,留下一个大坑。

我们目瞪口呆片刻,烟尘散开,只见大坑里面,原先在煤堆顶上作业的拖拉机还有一半露在外面,司机吴猴子哥手脚飞快地从里面爬出来,一眨眼就到了坑边两米多高断层边。

我们赶紧解下腰带递过去,也没怎么用力,吴猴子哥就嗖地从下面蹿上来,跑出去好远一屁股坐在地上放声大哭。

这时矿区骤然响起凄厉的警报声……

  咋样?

还不错吧?

但如果写人物和对话语言时,就一定不能做到在矿区生活的作者那样游刃有余。

所以说个人经历的生活才是写作者的后花园。

后花园式写作是一个作家最坚强的理由,把个人生活转化为大众接受认可的艺术形式很不易,有时会沉的太深不能自拔,变成了纯粹的个人写作,这个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的一个作者,写了一篇关于交通纠纷的小说,我说这是个老话题,网上常见的桥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