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之语言 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60178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之语言 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之语言 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之语言 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之语言 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之语言 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之语言 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之语言 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之语言 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之语言 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或与其他某字比较指出优劣。

3.这首诗中某字是否可以替换成另一个字?

请简述理由。

4.请对某句中某字的妙处加以赏析。

答题技法

第一步:

释义析理,字不离词。

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此时最忌讳只解释字典义而忽视语境义,要结合诗句解释其含义。

第二步:

还原画面,词不离句。

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再简要地把含有该字词的诗句解释或翻译一下。

第三步:

明确中心,句不离篇。

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具体有什么样的妙处。

这一步是重点环节,是得分点,回答时一定要准确简练。

公式:

这个字意思是×

×

(或:

运用了什么手法),具体形象生动传神地刻画了×

形象(或:

景色),烘托了×

意境,表达了×

情感。

1.[2016·

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诗意] 你闲居在家时不用出门,满眼就能望见云雾缭绕的山峰。

落日西坠,鸟儿在晚霞中飞去;

人们离开之后,秋天的原野显得格外闲静。

以前只知道去遥远的树林边,没想到登上这间茅檐的小台,同样可以欣赏到美景。

好客的主人啊,我会经常乘着月色前来造访;

照应门户的僮仆,不要总把院门闩上。

“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

请说明理由。

答案 “望”:

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

①营造空旷的意境;

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解析 本题属于炼字型的语言鉴赏题,对于“望”字与“空”字的使用效果,应该结合诗歌的标题、正文,联系诗歌所写之意境、所抒之情来分析。

答“望”好,可从诗的题目和诗中所写景物角度来分析理由;

答“空”好,可从诗歌所写景致的特征及诗人的心态的角度来分析理由。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泊扬子津

祖咏

才入维扬郡,乡关此路遥。

林藏初过雨,风退欲归潮。

江火明沙岸,云帆碍浦桥。

客衣今日薄,寒气近来饶。

[诗意] 刚刚来到扬子县津渡,家乡便越来越远了。

雨后初晴,两岸的树木都被雨水洗刷过,远远望去,树色郁郁葱葱,一片苍翠;

雨后风起,风吹江面,因为下雨而新涨的潮水已开始减退。

入夜之后,只有江上的渔火闪烁浮动,照亮了沙岸;

借助渔火之光,突然发现,近岸的桥下停泊的船只不知从何时起已经密集如云。

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我枯坐舟中,衣衫单薄,更觉雨后的江风寒气侵入肌骨,不胜其寒。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的“才”与“遥”呼应,才入扬州,就感到乡关已远;

入题即抒发浓重的离情,简洁明快,调动了读者的情绪,起法高妙。

B.颔联抓住雨霁初晴的特征:

上句写雨后初晴,两岸的树木郁郁葱葱,一片苍翠;

下句写雨后风起,为结句的“寒气”做了铺垫。

C.颈联由“明沙岸”引出下句“云帆碍浦桥”,一个“碍”字形象地写出浦桥阻碍了诗人远眺家乡的视线,体现出诗人悲凉的情怀。

D.尾联的主要意思是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诗人枯坐舟中,衣衫单薄,更觉雨后的江风寒气侵入肌骨,不胜其寒。

E.尾联的“客衣”点明了诗人的游子身份,“薄”写出诗人生活的困窘;

“客衣”之“薄”与“寒气”之“饶”形成对比,细腻地表达了诗人韶光易逝的悲凉之感。

答案 CE

解析 解答诗歌鉴赏的客观题,要注重对诗歌的整体把握。

诗歌的首联写诗人刚到扬州就感觉离乡遥远,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颔联上句写雨后初晴,两岸树木葱绿;

下句写风吹潮涌。

颈联描写津渡的夜景,入夜之后江山渔火闪烁浮动,诗人看到近岸桥下停泊的船只十分密集。

尾联写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诗人枯坐舟中,衣衫单薄,更觉雨后的江风寒气侵入肌骨,不胜其寒。

“客衣”之“薄”与“寒气”之“饶”形成鲜明对比,且有因果关系,突出了诗人羁旅途中的艰辛,引发漂泊失意之叹。

由此分析可以看出,C.“碍”字形容船多造成的拥挤感,刻画出码头处于水运交通枢纽地位的特征。

E.“韶光易逝”的情感没有在尾联中体现。

3.[2015·

广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①

[清]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 ①大通驿:

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

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诗意] 早雾刚刚散去,朝阳尚未升起。

遥望青烟袅袅,市镇依稀可辨;

朝霞映红树木,仿佛忽然移到了河湾。

清风吹拂,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

九子山巅高出云表,像轻轻浮在银色的海面。

即便是荆关再世,要描画这山光水色,也得为笔墨浓淡费一番斟酌吧!

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答案 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

又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化视觉为触觉,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关键词。

本题中的“软”既可以看作形容词,形容风很软,也可以看作动词,微风吹拂,使江水变得绵软,这既是一语双关又是通感的用法。

答题时,理解“软”字的意思,先指出手法,再指出其表达效果,然后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考向二诗眼

例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闻泉

李咸用

淅淅梦初惊,幽窗枕簟清。

更无人共听,只有月空明。

急想穿岩曲,低应过石平。

欲将琴强写,不是自然声。

[诗意] 睡梦中突然被一阵淅淅沥沥的泉水声惊醒,顿觉枕席清凉。

无人和我一起欣赏泉声,只有这一轮明月。

泉水急切地想穿过山间崎岖的小路,低头踏着石头前往。

这悦耳的泉声,想要把它用琴弹奏出来,但是泉水声是自然之声,无法弹奏出其美妙。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此诗诗眼为“闻”。

全诗紧扣“闻”字:

首句点题,写诗人初闻泉声的情状。

“淅淅”写初闻其声,“梦初惊”写泉声作用于梦中人的听觉过程及引起的心态反映。

接下来三、四句,描绘听泉人所处的环境。

“更无人共听”强调诗人的幽居独处。

五、六句转入正面描写,诗人凭借所闻泉声的“急”“低”,想象泉水的“穿岩曲”和“过石平”。

七、八句是诗人闻泉后的感受,诗人想用琴声来模拟泉水声音,但又感觉泉声是自然之声,琴声无法与之相媲美。

解析 解题时,应注重两个方面:

(1)把握诗歌内容,寻找诗歌的诗眼。

诗眼是最能体现诗歌情感或景物特色的、最能统领全篇的词句,从词性的角度看多是动词或形容词等。

《闻泉》一诗,写诗人夜宿山中,被泉声惊醒,引起遐思,从泉声中捕捉领悟到自然界的情趣。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最能统领全文的字就是“闻”。

(2)把握景物特征,体会诗眼特点。

分析诗眼的作用或解说为什么某个词句是诗眼,就要分析诗歌描写的景物特征。

比如“闻”,统领了诗歌内容:

诗人在睡梦中被淅淅沥沥的泉声惊醒,然后听到这悦耳的泉声,并想要把泉声用琴弹出来,但又无法相比。

所谓“诗眼”,是指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最能统领全篇的关键词句。

有时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句子,是一首诗词的主旨所在。

(1)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说,本诗诗眼是某某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本诗是怎样以某某字词统摄全篇或贯穿全篇的?

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

(4)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某句中的某个字的妙用。

(5)全诗围绕某字(词)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1.寻找诗眼时,关注以下三条

(1)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这类字(词)以动词或形容词为主。

(2)最生动传神的字(词),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这类字(词)以动词或形容词为主。

(3)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比如《闻泉》中的“闻”概括了诗歌主要内容,是诗眼。

2.赏析诗眼时,应关注以下三点

(1)理解诗眼的具体内涵。

首先要理解作为“诗眼”的字词、诗句的意思,以此体会诗眼的意蕴。

比如《闻泉》中,诗眼是“闻”,首先要理解“闻”的意思,以及“闻”涉及的内容等。

(2)把握诗眼的具体手法。

从景物与景物的关系、景物与情感的关系、修辞等角度分析诗眼所使用的具体手法等。

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是诗眼,因为“闹”运用了通感,将春意写得有声有色,写活了杏花绽放的情景。

(3)体会诗眼的表达效果和情感。

从景物特征、画面特点以及抒发情感等角度理解诗眼的表达效果和具体情感。

比如陆游《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一句,其中的“空”是诗眼,因为它流露出作者有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怅惘与悲愤之情。

答题模板

指出该字(词)的基本含义。

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写了哪些内容。

考虑该字(词)对主旨的表达以及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4.[2017·

吉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唐]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诗意] 乌孙来汉朝朝聘后,取消王号,对汉称臣。

边远地方停息了战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判断的依据。

答案 诗眼是“静”。

因为本诗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和平友好的主题。

前两句生动概括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情形,第三句描绘了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和平宁静的气氛,和过往烽火四起、征战不停的情形作了对照,突出表达了和平的珍贵。

诗歌主题是通过“静”传达出来的,因此“静”是本诗的诗眼。

解析 本诗既未渲染军威声势,也不慨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自古以来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就阴晴不定,时有弛张。

诗人却着力对团结友好的关系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驱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和静”的氛围。

5.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问题。

念奴娇

朱晞颜

倦怀无据,凭危阑极目,寒江斜注。

吴楚风烟遥入望,独识登临真趣。

晚日帆樯,秋风钟梵,倚遍楼东柱。

兴来携手,与君更上高处。

隐约一水中分,金鳌①戴甲,力与蛟龙拒。

拟访临幕清夜鹤②,谁解坡仙神遇。

断壁悬秋,惊涛溯月,总是无声句。

胜游如扫,大江依旧东去。

[注] ①金鳌:

传说大海里的神龟。

②鹤:

古人认为是一种神异的鸟,故称仙鹤。

[诗意] 莫名地感到无聊,扶着楼上的栏杆极目远望,寒冷的江水斜斜地汹涌东去。

满目吴楚风烟,才知道登高远望的乐趣。

天色渐晚,夕阳中江上舟楫纵横,秋风将寺院的钟声传过来。

兴奋地拉着你的手,登到更高的地方欣赏暮色。

波涛翻腾中,隐约中一水从中间分开来,宛若水底的神龟穿戴着金甲出水,力战蛟龙。

此景就像苏东坡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样,应该是苏轼乘着仙鹤的一番神遇。

悬崖耸立在秋风中,波涛高卷着奔向夜月,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次登楼之行一扫之前的倦怠的心情,随着大江奔腾向东而去。

词家认为“寒江斜注”的“注”字颇为传神,“胜游如扫”的“扫”字较为独到,试分析。

答案 ①“注”字写出了江水的迅猛之势。

词人居高临下看到那浩浩江水斜穿大地,其流势迅猛,如同喷注一般,颇为传神。

②“扫”字十分形象地写出了词人此刻“倦怀”全释、烦恼尽消的愉快心情;

同时,也与词首“倦怀无据”遥相呼应,全词浑然一体。

解析 上阕开头三句写词人满腹倦怀无处排解,倚靠着高高的栏杆极目远眺,看到寒江斜穿大地,流势迅猛。

这里的“注”是倾注、喷注的意思,把江水的迅猛之势描绘得淋漓尽致。

下阕结尾两句写词人赏完胜景后,原先的倦怀一扫而光,而大江依旧向东流去。

这里的“扫”是扫除、一扫而光的意思,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倦怀”全释、烦恼尽消的畅快心境。

6.[2018·

黑龙江大庆市东风中学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诗意] 在这里悠闲地居住,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响山门。

走过桥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绝不辜负共同归隐的约定。

找出这首诗歌里的诗眼,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 幽。

此诗紧扣“幽”字来写,首联写李凝所居之地的幽僻,颔联写所居之地的幽静,颈联写所居之地环境的幽美,尾联写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幽情,层层铺垫,将诗人归隐的志向表达无遗。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

解此题,须把握全诗,抓住主旨。

本诗以隐居为主题,首联写的是李凝幽居周围的环境,一条草遮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近旁也无人居住。

淡淡两笔,“幽”字毕现。

颔联写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作者以此来刻画环境之幽静。

颈联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

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这一切,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静,幽美迷人。

尾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

找出这首诗歌里的诗眼“幽”后,还要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首先指出“幽”字在诗中的意思,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包括所运用的手法),最后指出效果或作用即可。

考向三炼句

例3 [2016·

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北来人二首(其一)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注] ①东都:

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宣和:

宋徽宗年号。

[诗意] 一提起东都汴梁的事来,就使人平添许多愁绪。

想来北宋皇帝的陵园和宫殿都已是断碑残垣,那立在殿前的铜驼,还在昭示着亡国的悲哀。

料想着金人的命运不会长久;

派人去打听消息,得来的都是一些谣言,得不到准确的消息。

伤感凄凉的旧京女,还保留着宣和时期的发式。

赏析画线句“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答案 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解析 赏析诗句,首先要找到突破口,可以从形式入手赏析其形式美,本题的突破口是对偶与拟人的修辞手法;

可以从内容入手赏析其情感美、画面美等,本题的突破口是诗歌所抒发的家毁国亡之痛;

还可以把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赏析其艺术魅力。

这两句诗,在形式上,用“寝园”和“废殿”的意象,“泣铜驼”的拟人手法来抒情;

在内容上,据象索意,可以发现写“寝园”“废殿”这些破败之景,实为抒发亡国之痛;

在艺术手法上,这叫作情景(情事)交融。

“炼句”即赏析句子。

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也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句子情感分析题。

(1)某句诗的含意和作用是什么?

(2)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某一联或某一句。

(3)某一联在结构上具有怎样的作用?

结合全诗(词)分析。

(4)某一联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步骤一:

结合全诗,理解语句含意,描述语句的具体内容。

步骤二:

指明诗句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上的特点,尤其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

步骤三:

根据诗句在全诗中所处的位置,分析诗句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步骤四:

点出诗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7.[2017·

西北工大附中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酒楼秋望

华岳①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 ①华岳:

南宋诗人。

这首诗作于南宋晚期,此时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诗意] 西风渐起,客人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天上没有一片云彩,让人感觉宇宙格外辽阔。

秋水和远天连在一起,颜色也都是碧蓝的,傍晚的霞光,映照着即将落下去的太阳,一片鲜红。

鲜花随风摇摆,好像人在舞动着帽子,枝条显得格外柔软,诗人的肠中,喝下了热酒,吟出来的诗句也不那么寒冷、萧瑟了。

从古到今,留下了多少遗憾的情感,都把它们收拾起来,放到酒杯和菜盘里吧!

请简要分析“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的妙处。

答案 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

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

②色彩对比、映衬。

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

③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表达诗人对国运衰颓的愁苦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赏析诗句的妙处,需仔细品读诗句,可以选取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为赏析角度,如本句的景物描写的视觉角度、色彩角度,再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描写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8.[2015·

四川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诗意] 夕阳落下层层叠叠的山岭,山中的景色逗引着我寻幽探美。

长着幽兰的小径馨香迷人,种植槐树的庭院洒满落日斑驳的疏影。

风声穿过山谷,空山一片静谧,山中空旷月色显得格外明亮。

平日里官场的束缚顿时无影无踪,只留下心向自然、崇尚高洁情操的情志。

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答案 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用风声衬托山谷的幽静,用月光深远衬托山谷的空阔。

视听兼具,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风声划破山谷,月光遍洒空山的幽寂景色。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句的能力。

可从内容和手法等角度入手分析。

这两句主要写景,故可以从写景的角度入手,“风声”立足于听觉,“月色”立足于视觉;

上联写动态的景物,下联写静态的景物。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入手,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风的响声衬谷的静谧,用山谷的空旷衬托月色更加浓郁。

从内容角度入手,用“谷静”“山空”“月色深”等景象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图景。

9.[2017·

安徽省六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除夜有怀

[唐]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诗意] 巴郡巴东巴西,离家多么遥远;

漂泊在这艰险之地,真难容身。

山峦错落,大雪下到更残漏尽;

孤烛一支,彻夜伴我异乡客人。

我与骨肉亲眷,不觉渐离渐远;

只有身边僮仆,跟我越来越亲。

漂泊生涯之苦,怎么经受得了?

除夕一过,明日又是新年新春。

试从炼字的角度赏析“乱山残雪夜”这句诗。

答案 ①“乱”既指在一片乱山之中,也指作者心绪烦乱;

“残”既扣住时令,又写出残冬余寒未消,借此表现心境凄冷。

②“乱山”“残雪”写出了诗人旅居的环境,也是在衬托作者旅居之除夜的纷乱凄凉的心情。

解析 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

分析时可从以下几步入手,

(1)理解“乱”“残”在句中的意思;

(2)看“乱”“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

(3)看“乱”“残”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

然后再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考向四语言风格

例4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诗意] 经过了近十年的战乱流离,长大成人后竟然意外相逢。

初见不相识还惊问名和姓,称名后才想起旧时的面容。

说不完别离后世事的变化,一直畅谈到黄昏寺院鸣钟。

明日你又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忧愁,此后不知又隔几重遥远的路程?

赏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案 这首诗的语言特色是朴素自然、凝练生动。

首联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

幼年分开,历经十年世事动荡,意外相逢。

用语平白如话,朴素自然。

颔联写二人重逢的场面,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认识到交谈相认的神情变化过程,凝练生动。

解析 从解读诗句入手,理解诗意,概括特点。

平实的语言从叙事中体现出来,但又表达生动凝练。

首联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幼年分开,历经十年世事动荡,意外相逢,用语平白如话,朴素自然,如同话家常一般。

颔联一“惊”一“忆”,形象再现了由初见不认识到后来相认的神情变化过程,“沧海事”用语凝练,高度概括了别后的种种变化,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沉感慨。

尾联以想象虚景的描写,寄寓了对外弟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别后的牵挂之意。

语言风格,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如李白的诗清新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陶渊明的诗冲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平易通俗。

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

了解诗人的语言风格有利于把握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请概括这首诗的语言风格,并简要分析。

3.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1.了解相关知识

不同的诗人语言风格不同,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语言风格也不同,要了解相关的语言风格。

2.关注遣词造句

从命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