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主观大题汇编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59942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34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主观大题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主观大题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主观大题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主观大题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主观大题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主观大题汇编文档格式.docx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主观大题汇编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主观大题汇编文档格式.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主观大题汇编文档格式.docx

1998

海洋-未来的财富

1962

太空时代的人类

1999

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

1964

通过理解走向和平

2000

人类、自然、科技

1970

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2005

自然的智慧

1974

无污染的进步

2010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万国工业博览会”举办的背景及其意义。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世博会上中西展品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展品特点形成的原因。

(12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和20世纪世博会所体现的社会发展理念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39.(6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注意:

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广州等地陆续发现了南越王墓等重要历史遗迹,这些发现对研究岭南历史有重要价值。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开凿灵渠,攻打百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秦汉之际,中原战乱,秦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举兵兼并三郡,自称南岳武王,定居番禹(今广州市)。

于通向内地的各个关口屯兵,“绝道聚兵自守”

刘邦称帝后,民生凋敝,无力南征,遂封赵佗为南越王,“与剖府通使”,命其“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开通关市,南岳国乘机发展,广泛使用铁器,海内外贸易也相当活跃,吕后执政,汉朝“禁南越国关市铁器”,赵佗又以财务收买附属于汉朝的闽越等郡部族,势力所及,“东西万余里”“以兵威边”赵佗以皇帝自居,“与中国侔(对等)”汉文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前十对赵佗“自立为帝”的行为予以谴责,赵佗迫于压力,表示去帝制继续为藩臣,奉贡职但在内部,“窃如故号居”

汉武帝决心彻底解决南越国问题,要求南越国赵兴入朝,“用汉法,比内诸侯”。

南越国相吕嘉等杀汉朝使者及主张“内属”的南越王,王太后,“发兵守要害处”,公元前111年,汉军十万分数路越岭,平定南越并将其分社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朝对岭南地区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平定南越的历史意义。

图6示意灵渠位置。

(3)从军事角度指出秦开凿灵渠的主要目的,说明原因。

(4)说明灵渠的开凿对当时区域间联系的意义。

(8分)

(5)西汉王朝建立之后,立足现实,采取措施,巩固政权,加强中央集权,运用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对此加以分析。

(10分)

白驹过隙越千年,往事如烟话沧桑,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成为拥有超过6000万人口的中国最密集的城市群,年工业生产总值超过7000亿美元的“世界工厂”。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地区利用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毗邻香港的独特区位优势,低廉的土地成本和内地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来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的“三来一补”贸易,逐步在家电、电子信息、玩具、服装等产业领域形成巨大的生产规模,占据叾较大的国际市场份额,创立了快速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了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近年来,对珠三角上述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争论逐步增多,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一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

(6)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联系当前实际对该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简要分析。

(10分)

 

第一卷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答案

37.(32分)

(1)背景: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世界各国联系加强。

意义,提升了英国的国际影响,开创了举办世博会的先河,提供了各国展示文明成果的重要平台,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经济文化的交流(8分)

(2)特点:

中国:

以传统工艺、美术,手工业产品,有西方色彩。

西方:

以先进科技成果、工业品为主。

原因:

中国文化涯远流之.农业文明高度发达.手.业技术枯湛:

现代化滞后.工

业发展程度低:

中西文化交流增强。

《12分)

(3)变化:

19世纪关注科技与1_业的发展:

20世纪更关注人类和平、和沂以及人与自然

的关系。

原冈:

世界人战适成的灾难:

科技作用的两重性受到关注:

冷战凸粗对抗的危险l

经济个球化,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甘致环境、资源问理;

技术革命展示了肠的

发展前策.(12分)

38.(32分)

(农民工工资偏低,没有完善的医疗、工伤保险等保障:

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吸引农

民工旋近务工:

政府的惠农政策、农业自身发展等增加务农收益:

新生代农民工

的就业观念形响其就业选抒;

产业开级换代提高了对用工技能的要求。

(每答出一

项给3分.答出任三项给满分分9分)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感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

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4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面临的

新情况.形成了着力解决新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认识:

(3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

导.制定政策措施,促进了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解决。

(3分)

(3)①是党的执政为民理念和政府对人民负责原则要求:

(2分)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

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分)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维护社会稳定。

(2分)

②履行国家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2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让农民工享有与市民

间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阵:

(3分)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民工创造更多就业

机会。

(2分)

39.(60分)

(1)变化:

从承认南越国独立状态到制度统一。

从尽力维持和平到武力解决。

汉朝社会经济状态从调敝到繁荣:

汉政治上从分封.到全面解决诸侯王国问题.北方匈奴的威胁推本解决;

南越经济发展.分立的趋势明显。

(2)结束了南越的分立局面: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

加强对岭南地区的管理。

进了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8分)

(3.)主要目的是运愉粮食等物资.保障军队的后勤供给。

(3分)原因是(对秦政权而

一岭南地区位置偏远.远途劳军以至长期统治,保降后助供给尤为重要。

)岭南

地区地形崎岖(丘陵户广布).植被茂密,陆路交通不畅.(3分)在当时的条件下,

大量物资的运输以水路为主。

(3分)南岭阻断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水路联系。

(3分)

(4)(南岭为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灵渠连接湘江和漓江.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

系.扩大了水路交通运钧的范围;

(4分)促进了岭南地区与长江流域以至北方地区的

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

(2分)有利于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2分)

(5)西汉王朝建立之初.面临经济凋敝、南越割据等各种矛盾。

它们的地位和作用并不

平衡,其中经济凋敝与王朝稳定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2分)主次矛盾相互影响。

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着力发展经济,而对南越采取安抚政策。

(4分)主次矛盾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国力强盛后.消除地方割据、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统治者需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汉武帝平定内乱、设置郡县.(4分)

(6)长处:

产业容易被复制井产生规模效应:

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便捷:

可以充分利用

外资。

(每答出一项给2分.答出任念两项可得满分4分,其他答案言之

成理可给相应分数)

局限性:

对政策依赖性强;

易受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

处于制造业产业链的低

端.利润微薄;

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易受资源能派和劳动力短缺的制

约。

(侮答出一项给2分,答出任愈三项可得满分6分)

二、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38.(37分)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陈嘉庚说:

“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

黄炎培也说:

“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

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

……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材料三1952年一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图14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

“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

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15分)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

(6分)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德意志)“所在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

“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

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1520年)

材料二《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

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

路德的主张。

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量这么大?

(7分)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推动了“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

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享受英国习惯法的保护,包括由附近地区陪审团审讯的权利、举行公开集会以讨论群众疾苦的权利、向英王请愿的权利,是殖民地人民的天赋权利。

                  ——第一届大陆会议《殖民地权利宣言》(1774年)

材料二 13个主权国家既彼此争斗,又一起同联邦首脑斗,必然会很快地同归于尽。

可是,如果我们能制定出一部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实行严格的相互钳制和相互监督,我们就完全有可能一定程度上恢复我们的尊严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华盛顿·

欧文《华盛顿传》

(1)指出材料一所述宣言与《独立宣言》对美洲政治属性认识的差异。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差异的原因。

(2)材料二所述独立后的美国政治局面,是如何通过“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改变的?

C.[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雍正五年(1727年)知府沈起元条陈台湾事宜称:

“漳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

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

”……据统计,台湾归统时约有人口20万左右,到嘉庆中期,总人口已达200万之众。

——陈锋等《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

……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

——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

(1)材料一中“台湾归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指出材料二所述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政治意图。

(2)据上述材料,评述康熙帝统一台湾对加强闽台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

2012年全国高考福建卷历史

部分答案与解析

38.解析:

本题的中心是社会发展问题,涉及教育、时局、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属于跨度大,范围广的大题,要求学生读懂材料,分析表格能力要求比较高,但总体上没有超出教材范围,中规中矩的试题。

参考答案:

(37分)

(1)主张:

教育救国。

意义:

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是进步的爱国的。

原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此类救国主张无法实现。

ks5u

(2)背景:

三大战役胜利结束;

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内涵:

解放全中国;

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

(3)变化:

总体上是增长的。

50年代持续增长;

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

60年代中期恢复。

主要原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

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原因:

经济基础薄弱;

缺乏建设经验;

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4)关系:

在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的成功的重要保障。

A:

解析:

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教材的理解,第一题依据材料该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第二问就要涉及对相关历史阶段的历史特征的理解;

第二问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宗教改革从德国发起,波及整个欧洲,考查当时的宗教改革还有那些。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建立民族教会;

司法实行政教分离。

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迫切要求;

印刷术的应用。

(2)理解:

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结果引发了西欧宗教和世俗社会的改革。

力量:

国王、诸侯等;

人民群众;

卡尔文(加尔文)等教会人士

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解析:

注意材料一出处《殖民地权利宣言》,《独立宣言》美洲政治属性是独立国家,差异的原因是认识的区别。

第二问考美国的1787年宪法的相关内容。

⑴差异:

前者是殖民地;

后者是独立国家。

前者对宗主国英国存在幻想;

后者幻想破灭,走上独立战争道路。

改变:

改变邦联制为联邦制;

确立三权分立体制。

C.[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大陆和台湾关系,福建来考更有亲切感,这个题目考查对教材知识的把握,另外对历史事件的归纳,分析能力。

(1)背景:

镇压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统一已成历史趋势;

殖民入侵,威胁清王朝的统治。

意图:

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2)作用:

经济上,大量移民进入台湾,缓解了福建沿海人口和生活压力,促进了台湾经济开发;

文化上,输送福建教育人才,促进台湾文化教育发展。

三、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38.(23分)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

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剂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

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

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材料二:

“(清末)因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

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饰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而八九。

——《饮冰宣合集》

材料三:

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

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关联。

(9分)

(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无法想象的,为什么?

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39.(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

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自学科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

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意译为“格致”。

19世纪中叶后,“严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科学”,呼吁。

民国初年,译作“赛园斯”的科学思想。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造的两种类型》等

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星城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中国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

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民主的统一形成,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

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4分)

(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

(4)从“经济”、“中学”、“粉丝”3个词中人选1个,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38.

(1)新航路开辟;

西班牙对美洲殖民扩张和掠夺;

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6分)

(2)传统手工业。

(2分)英法等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国家;

对外扩张,中国遭到侵略;

(4分)采用机器大生产的洋货物美价廉,涌入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

(3分)(3)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彼此敌对;

中国经济相对落后。

(4分)7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中国改革开放,成为制造业大国;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6分)【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39.

(1)科举制度(2分);

“究天理”(2分)

(2)变化:

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2分)原因:

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

(3分)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治改良;

(2分)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

(3分)于是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解放。

(2分)(3)代议制度建立;

(2分)代议制民主具有优越性,如可适用于地广人多的国家;

(3分)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如选民范围日益扩大;

并扩展到更多国家。

(3分)(4)本问总分3分。

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如“经济”一词,古代为“经世济民“之意,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

今为指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

”粉丝“一词旧是中国常见的食品之一,今天在各大新闻媒体中,经常会用“粉丝”来代表忠实的歌迷、影迷等狂热者。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第(4)问,指出一个时期的含义或用法,给1分,指出两个及以上时期的含义或用法,给3分。

四、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题,满分6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其中第21题~第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4题为选做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21.(13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

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

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22.(13分)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

材料一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

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

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