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教育学真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59403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分教育学真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部分教育学真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部分教育学真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部分教育学真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部分教育学真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分教育学真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

《部分教育学真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分教育学真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分教育学真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

(3)家庭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和志趣方面起重要作用;

(4)家庭群体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也具独特的作用;

(5)家庭在形成个人性格特征、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等方面,也有着它不可替代的影响。

4.答:

(1)性格有好坏之分:

①性格特征具有社会文化的价值;

②性格特征具有道德评价意义;

③性格特征与个人的潜能发挥、心身健康密切相关。

(2)不良性格是可以矫正的;

(3)良好性格是可以自我塑造的:

①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②要不断地强化自我修养的决心;

③在困难中磨练自己。

5.答: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四、论述题

(1)文化对教育的作用文化对教育的作用可分为两个、层次来看,一个层次是深入到学校教育内部的文化,可称为“学校亚文化”。

对教育活动的影响;

另一层次是作为学校教育外部的文化以文化背景的方式对教育的影响。

“学校亚文化”的构成是复杂的,首先是指学校教育内容中最基本的构成——课程里所包含的文化产品。

在“学校亚文化”中,还包含着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这主要通过学校中各类成员间,包括师生间的人际关系以及学校对学生的各种活动的有意识的行为要求体现的。

学校中学生非工三式群体中形成的亚文化,则是社会文化通过渗透的方式在学校中非正式的表现。

最后“学校亚文化”中还包含校园的环境文化及学生在课外所开展的各种娱乐、科技、学科及社会活动,学校传统节日等。

文化的发展除了直接影响教育内容的质量与结构外,也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传播文化的途径越来越多,为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的灵活、多样化,教学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技术前提。

传递文化手段的发展渗透到学校内部后产生的更深层的影响是使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变化。

获取信息手段的多样化,改变了教师作为中心信息源地位,惟一中心成了多中心,从而也削弱教师传递信息的职能。

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内部所产生的最深层的影响是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每一个时代文化的内在气质在形成一代新人过程中得到体现和发扬光大。

学校教育外部的文化,是学校的文化背景,对学校教育产:

生多面的间接影响:

①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②促进了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加强;

③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民族特性等因素还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2)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对文化的作用首先表现为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2)教育的第二个作用是对文化的普及。

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一个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全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说到底是一个普及教育的文题。

教育普及文化的功能不只是表现在知识或艺术形态的文化上,也表现在其他形态方面。

如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方面,要使全国人民的生活方式达到科学、健康、文明的水平,没教育作为基础是难以实现的。

(3)教育还具有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

答:

(一)我国目前中小学存在的师生关系类型。

师生相互态度师生情感关系师生在课堂合作关系效果对立型教师简单、粗暴,学生畏服学生情绪不愉快,师生相互疏远、紧张、对立。

教师不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往往以教师的主张决定为准;

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压抑,独立思维受阻。

师生交往呈明显单向型,已发生冲突,教学效果极差。

依赖型教师以领导者自居,学生采取服从态度。

师生之间感情平稳,无冲突。

教师包揽一切活动,学生跟着教师设计的路子走,明显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从知识的掌握看。

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自由放任型教师对学生没有严格要求,放松指导责任,学生对学习采取自由态度课堂气氛淡漠。

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各行其是;

教师能够解答学生的问题,但不能给予及时地正确指导,不认真检查学习效果。

教学效果明显下降。

民主型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和蔼、公正、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

学生尊敬教师,接受指导,主动自觉进行学习情绪热烈、和谐,课堂气氛活跃。

师生之间呈现积极的双向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

教学效果良好。

(二)教师的人格态型。

每一个从业的教师,都有一个稳定的倾向性的职业人格态型,它决定多样的教学风格,影响这多种教育行为方式的选择。

它构成教师具体行为的组织机理,还直接产生着教学效益。

(1)父母态:

父母态人格结构,往往有明显的权威感和优越感,通常表现为统治人、训斥人以及权威似的色彩。

在教学上十分注重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

在学生观上,认为学生是“孩子”,强调指令行为;

在课堂上,教学知识精确、清楚、纪律好;

在处理与外部关系上,对学生有明显的监护作用,关心学生,能保护集体利益。

这种类型教师的道德品质是好的,态度也不是一味地严厉,也有温和。

他们是智慧、真理和知识的施与者,但又比较漠视学生关心的事物和兴趣,不善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和情感。

(2)成人态:

成人态人格结构,则有客观和理智的特征,体现健康成熟的成人人格。

其教学行为大多数具有健康人格的六个特点。

①自我广延的能力。

②与他人热情相处的能力。

③悄绪上有安全感和自我认可。

④表现具有现实性知觉。

⑤具有自我客体化的表现。

⑥有一致的人生哲学。

这类教师往往以学者的理智的学院式的态度对待学校传统。

他们关心学生的需要,热心的照顾学生的需要,教条主义少一些,对先进的教学:

方法吸收得快。

他们富有同情心并容易与他人产生共鸣,注意教室环境和班级气氛,能巧妙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儿童态:

儿童态人格结构的人常常像婴儿那样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

其教学行为是:

无甚主见,不善于临场决策,感情用事;

一味做学生的兄弟或姐姐,忽视师生间的角色差别,处理问题情绪化;

按兴趣选择教学内容,教学随意性大,教学方式多变;

不能控制自己,易冲动、好激动、喜欢诙谐。

很少有肯定性的意见。

(三)教师的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包括自己与他人关系相他人与他人关系的知觉。

教师人际知觉,指教师对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

教师与学生关系知觉表现为两种,①教师与所教班级集体的关系知觉。

②教师与某个学生个体关系的直觉。

教师在与某个具体学生的知觉中,不管教师想法如何,他们的行为必定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

因此,教师就要建立正确的学生的知觉观,了解班集体中每一个学生与其他学生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才能在处理与学生相互关系上得心应手。

教师的人际知觉在当前表现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对学生知觉失真。

这种情况容易出现在摩擦和矛盾交往的情境里。

教师对学生的知觉失真还可能演变成严重的直觉偏见,即以己度人,以自己的情绪和品质来判断别人也有类似的情绪和品质。

教师的知觉偏见将对职业行为带来极大的危害。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互相尊重,提倡并注意培养儿童的积极主动精神,尊重儿童的人格和个体特长,反对用专制的办法来强迫儿童学习,反对用各种死板、教条的模式限制儿童个性特长的自由发展。

真题六

一,选择题

1.A2.B3.C4.A5.A6.D7.D8.D9.A10.B

11.B12.B13.C14.B15.D16.B17.D18.D19.D20.D

1.隐形课程:

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

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者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

2.同伴影响:

学生同伴群体是由地位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群体。

他们时常聚在一起,彼此间有着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

3.核心课程:

亦称“问题课程”。

是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个教师或者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

旨在把独立的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并谋求与生活实际精密结合。

4.教学方法:

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万法。

5.道德行为:

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它是人的道德认识的外在具体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它是对人的品德作评价的客观依据。

三、简答题

1.答:

教学的辅助形式主要有:

作业;

辅导;

讲座;

参观等。

2.答:

(1)学生的能力;

(2)过去的经验;

(3)学习的准备;

(4)保持和遗忘;

(5)练习;

(6)理解关系;

(7)技能上的相似;

(8)概念的重要性;

(9)发现;

(to)学科内容;

(11)评价和态度;

(12)动机;

(13)知道自己有进步;

(14)自信心;

(15)学习的自由。

3.答:

(1)服务功能;

(2)教育功能;

(3)宣传功能;

(4)经济功能;

(5)协调功能。

4.答:

根据学习的不同内容和结果,可以把学习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知识的学习,其中包括学习知识时的感知和理解等;

(2)技能和熟练的学习,主要是指运动的、动作的技能和训练;

(3)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

(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5.答:

具备比较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完成自己工作任务的基础。

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下列三个组成部分:

(1)通晓自己所教的学科和专业;

(2)具备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

(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1)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

教学过程是人类总体认识和学生个体认识之间重要的联系环节和纽带。

教学过程的这一社会价值和功能就决定了它必然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了的认识过程。

学生在教学中的认识过程从认识的对象、认识的环境到认识的活动杰‘面都有它本身的规律和特点。

(2)教和学相互依存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之剖的关系是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又影响着教师的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他们之间既相矛盾又相统一,任何一方的活动都以另一方为条件,在活动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和指导,学生才能迅速地把知识学到手,并使自身获得发展。

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调节只有当学生本身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时,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因此教学活动要能顺利开展,就必须要求教和学之间积极配合,协调一致。

(1)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2)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是近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收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脱除文盲的运动。

这一运动对发展中国家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及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

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

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

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等。

真题七

1.B2.D3.C4.D5.D6.A7.A8.C9.B10.B

11.D12.C13.B14.A15.A16.B17.C18.D19.D20.B

1.课堂气氛:

是一种社会情感气氛,主要指班集体的情绪状态。

它影响着群体的集体精神、群体的价值以及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内心世界。

教师行为决定了课堂气氛,而这种气氛又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间信息交流和整体的教学效果。

2.花盆效应:

花盆是个半人工般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条件上有明显的人为性,是一种封闭或者半封闭的教育生态系统。

花盆效益会造成学校脱离社会,理论脱离实际,学生高分低能、适应能力差、经不起风浪,难获得社会成就。

3.显性课程:

又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

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4.现代教学技术:

是指教学中使用的传递信息的媒体和进行教学的技术手段。

它的作用是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和个别化,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5.道德意志:

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苦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道德意志实际上是道德观念的能动作用,是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人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一种力量。

从学生在教学系统中对一类事物的实际知识过程出发,可以将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选择阶段;

(2)领会阶段;

(3)保持阶段;

(4)应用阶段。

(1)他不能受时空、微观和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全部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实物特征的变化和发展,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

(2)它能提供代替的经验,是抽象概念半具体化;

(3)能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质量,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水平不同;

(4)能增进教学效率;

(5)能提高信息的增值率,扩大教学规模。

(1)社区环境对儿童青少年乃至成人来说,是最直接最具有可感、生动形象的社会氛围,它间接地反馈整个国家和国际社会的信息,它对人的影响往往超过整个社会或国际社会;

(2)生长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在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沿海的城市社区与内地的城市有别,城市社区与一般农村社区又有差异;

(3)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意味着我国不同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目标、方向等都具有区域性的特点。

教师所具有的多重角色身份表明其教育职能的多样性,因而也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多方面的能力。

(1)教育预见能力;

(2)教育传导能力;

(3)教育过程控制的能力。

(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

(2)教育影响是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

(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教师、教育影响和学生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

现代科技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着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并引发了教育的现代化。

现代教育正是人们在自觉适应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现代大生产和现代社会生活要求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了科技进步的需要;

(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广泛渗透了科技的成分,具备现代科技素养是时代对人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这使得现代科技知识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

(3)科技进步改变了教育技术。

教育的技术基础和社会的科技进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0世纪中叶以来,在现代科技基础上,教学中所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使整个教育体系发生了巨变。

(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是:

①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②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③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2)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①注意人才以下的这样几个方面:

创造精神;

实践能力;

开放思维;

崇高理想;

②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

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

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真题八

1.D2.A3.D4.C5.A6.C7.B8.D9.A10.D

11.A12.C13.D14.B15.D16.B17.D18.A19.C20.C

1.教育目的:

是指社会对教育所作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者规定。

2.社区文化:

是指社区内一种高度的共同一致的文化。

它拥有区别于其他社区的独特的行

为系统,明显的居住形式,特殊的语言,一定的经济体系,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以及某种价值观念。

它有力地约束着社区内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对教育和人的发展方向有着潜在的影响。

3.活动课程:

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

它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由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4.教学策略:

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

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方法、材料,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

5.道德情感:

是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八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

道德情感在内容上是极其丰富多样的,它是个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之一.常常作为心理动力和行为的价值尺度,左右着行为的决策和发动。

1.简述学习方法知道的基本要求。

(1)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性;

(2)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和研究学生结合起来;

(3)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4)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般教学方法的实施都要具有五个步骤:

(1)引起动机;

(2)呈现教材;

(3)举例说明;

(4)归纳概括;

(5)布置作业。

(1)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

(2)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

(3)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

(2)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

(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1)教师的“教员”角色;

(2)教师的“领导者”角色;

(3)教师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角色;

(4)教师的“心理医生”角色;

(5)教师的“青少年的朋友”角色;

(6)教师的“父母”角色;

(7)教师的“榜样”角色;

(8)教师作为“被攻击的对象”的角色;

(9)教师的“研究者”角色;

(10)学校管理者的角色;

(11)教师的角色冲突;

(12)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

原因在于:

(1)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使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它能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学校教育是在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制约下进行的,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秩序,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纳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使教育、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同时,学校教育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些学习内容即考虑到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又考虑到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而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关——学校进行的。

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具有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具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

学校把学生按照一定的教育要求组织在专门的教育过程内进行教育,因而,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影响人的条件都要有效。

(4)教育可以激发和发展被教育者的潜能。

教育可以根据个体的遗传素质,有意识的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身心成长的方向发展。

(5)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

教育能按照预定的目的选择和提炼有利于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不利于人发展的因素。

综合上述可见,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

①所教学科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

②广博文化知识科学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①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l观察儿童能力和教研能力;

③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④教育机制。

(3)职业道德素养:

①忠诚教育事业;

②热爱学生;

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