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高考大讲义古代诗歌阅读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59304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高考大讲义古代诗歌阅读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步步高高考大讲义古代诗歌阅读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步步高高考大讲义古代诗歌阅读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步步高高考大讲义古代诗歌阅读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步步高高考大讲义古代诗歌阅读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步步高高考大讲义古代诗歌阅读Word格式.docx

《步步高高考大讲义古代诗歌阅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高考大讲义古代诗歌阅读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步步高高考大讲义古代诗歌阅读Word格式.docx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 ①“满城风雨近重阳”原为江西派诗人潘邠老的名句。

(1)“满城风雨近重阳”一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赏析。

(2)细读全诗,诗人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风波·

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

戏马台南追两谢②,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 ①本词为作者谪居黔州(今四川彭水)时所作。

②两谢:

谢瞻、谢灵运,二人曾在戏马台前赋诗为乐。

(1)词的开头两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2)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闺思

张仲素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望夫词

施肩吾

手燃寒灯向影频,回文机①上暗尘生。

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注 ①回文机:

前秦符坚时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惠善属文,把对丈夫的思念织为回文旋图诗,读法婉转循环,词意凄婉。

(1)两首诗都写到了“消息”,张诗的“问消息”和施诗的“无消息”的具体内容有何不同?

两首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第二首诗中,思妇为什么要“恨”卖卜人?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枕上述梦

陆 游

江湖送老一渔舟,清梦犹成塞上游。

生马驹驰铁蹄腕,古铙歌奏锦衣褠①。

玉关雪急传烽火,青海云开见戍楼。

白首不侯非所恨,咿嘤床箦②死堪羞。

注 ①褠(ɡōu):

直袖单衣。

②床箦(zé

):

床席。

(1)请概述本诗首联中“渔舟”意象的意蕴。

(2)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本诗颈联“急”“开”两字的表达效果。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回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这首诗中哪两个情境形象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特征?

(2)诗中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除对偶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作用?

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病军人

卢 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河潢旧卒

张 乔

少年随将讨河潢,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1)两首诗描写的人物有何异同?

试简要概括。

(2)请简析张诗的主要表达特色。

答案

1.

(1)①花木繁盛,花香阵阵,景色秾丽美好。

②渲染洛阳满城春色,反衬深沉的离愁别绪。

(2)①旅途春光无限,愁思也无边无际;

②和繁华的洛阳形成鲜明的对照,驿舍偏僻寂静;

③抒情主人公夜不成眠,望月思人,备感“寂寥”。

2.

(1)借代。

寄寓了六朝兴废、自然永恒的感慨。

(2)颔联写生机永恒的自然景色和生老更迭的尘世生活情景。

颈联写阴晴变幻、朦胧明丽的自然美景。

3.

(1)①生活的艰辛,②命途的不顺,③生命的衰老。

(2)①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

②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

4.

(1)一是妙合眼前之景,交代登山时的情境,并点明题意;

二是点出登山时间,重阳在即;

三是情随景生,引发情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2)由身世飘零的悲凉,年华已逝的叹惜,理想抱负的执著,到壮志未酬的感慨,宿命相怜的嗟伤。

5.

(1)写阴雨连绵及居屋“似乘船”,表明贬谪之地环境的恶劣;

结构上先抑后扬,与后面写乐情形成反衬。

(2)开头两句,抒发了作者在恶劣环境中的苦闷之情;

“及至”一句,抒发了适逢佳节天晴的欣喜之情;

“莫笑”“君看”,抒发了虽年高而不服老的自得之情;

“追两谢”“拍古人肩”,抒发了虽身经忧患却心胸开朗的豪迈之情。

6.

(1)张诗的“问消息”是要探问出征的丈夫身在何处,施诗的“无消息”是不知道丈夫何时回家。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2)诗中思妇因思念丈夫而问卜,得到的是卖卜人惯用的“好音讯”,因而她在寒灯下整夜频频回头期盼丈夫归来,看到的却是自己孤独的身影。

所以长夜未眠的女子自然就“恨”卖卜人。

以对卖卜人的恨来衬托对丈夫的思念之切。

7.

(1)“渔舟”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含有退隐江湖的意思,在本诗中表达了作者闲居在家、抑郁不得志的情怀。

(2)“急”既写出了边塞大雪纷飞的情景,也点明了烽火连传的危急战事;

“开”则有云开日出之意,写出经过奋战后边关安定之景,含蓄地表达了诗人驰骋战场、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愿望。

8.

(1)看黄菊,听玄蝉。

(2)比喻。

以马、雕自比,具体形象,表现出作者渴望驰骋疆场、搏击长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9.

(1)同:

都是返乡士兵。

异:

一病一老,一在途中一已归乡。

(2)以少年出征与头白返乡对比,突出戍边之长;

以十万将士与“我”对比,突出战争的残酷。

古代诗歌鉴赏

(二)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

②老莱衣:

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③黄牛峡:

位于宜昌之西。

(1)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主要特色。

(2)请结合诗句,概括诗人抒发了哪些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①

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

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②。

注 ①此词作于王安石所推新法遭到废除,落职出京卜居金陵半山时。

②冯贽《云仙杂记》引《高隐外传》云:

“戴颙春携双柑斗酒,人问何之,曰:

‘往听黄鹂声。

此俗耳针砭,诗肠鼓吹,汝知之乎?

’”俗耳针砭,指医治庸俗的听觉而使之高雅;

诗肠鼓吹,特指听到黄鹂鸣声,可以引起诗兴。

(1)首句中“闲”字统率全词。

这首词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词人之“闲”的?

(2)“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它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 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1)请简要分析“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2)在表达思乡情怀上,两首诗运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木兰花·

乙卯吴兴寒食

张 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1)本词上片描写了哪些场景?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末句中“无影”二字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佳妙之处。

6.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机女叹

[宋]叶茵

机声咿轧到天明,万缕千丝织得成。

售与绮罗人不顾,看纱嫌重绢嫌轻。

月夜闻纺织声

[清]陈文述

茅檐辛苦倦难支,绣阁娇憨定不知。

多少吴姬厌罗縠,绿窗一样夜眠迟。

(1)请概括这两首诗蕴含的相同情感,并简要分析叶茵的《机女叹》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织女生活的。

(2)陈文述的《月夜闻纺织声》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门怨(其二)

李 白

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秋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1)诗中“愁”的内涵是什么?

试作说明。

(2)古人评此诗“独照”二字“无理而妙”,试作具体说明。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①

韦庄②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 ①金陵:

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

府相:

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其时周宝为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

中堂:

大厅。

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

②韦庄:

唐代末年诗人。

(1)颈联中“攒”字是个多音字,为其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A.cuá

n(聚集)     B.zǎn(积聚)

(2)本首诗和《琵琶行》第二段一样,都以写“江月”作结,分别分析其作用。

1.

(1)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

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

“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了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

“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

(2)①“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

②“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

③“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

④“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

⑤“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2.

(1)通篇围绕“闲”展开,临水的数间茅屋是闲,垂杨下轻衫短帽的形象是闲,黄鹂三两声中醒来晚的午醉生活是闲。

通过居住环境、服饰、日常生活等方面描写了词人的闲居生活。

(2)设问。

作用:

①表现作者在鸟语花香中的闲情逸趣,含蓄深沉地显示自己孤介傲岸、超尘拔俗的耿直人格;

②照应开头的“闲”字,营造出悠闲恬静的意境。

3.

(1)“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纳”字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表现出诗人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

4.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沙似雪”“月如霜”;

按照由远及近、由低到高的顺序描写景物;

融情于景,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氛围。

(2)虚实结合。

李诗由“芦管”想到征人“尽望乡”,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思乡之情;

高诗是由满含思乡情感的“梅花”曲,联想到乐曲落满关山,以此表现出思乡之情。

(或答“以动写静”“视听结合”“借景抒情”亦可)

5.

(1)赛龙舟,荡秋千,踏青。

营造了热闹、欢快的氛围。

(2)示例一:

末句写出了月光下杨花飘落无影无踪,以动衬静,写出了热闹归于平静,最终恬淡清明的意境。

示例二:

写出了月光下,杨花飘落,没有影子,显出月光的清明(或清朗,如梦似幻),以动衬静,表现了恬淡清明的意境。

6.

(1)①表达了作者的不平之气(或对富人富贵骄人的不满);

表达了对织女深深的同情(或表达织女哀叹自己辛苦劳作的辛酸和无奈之情)。

②“织”(或劳作情景)和“售”。

织女机声不停,通宵劳作,费尽辛苦,才织得纱绢;

织女们将精心制作的织物送到大户人家去出售,结果换来的却是富人的不屑与嫌弃。

(2)①对比。

②前两句将茅檐舍下纺织女的辛苦疲倦、体力不支,与锦绣屋阁中富家女的娇憨悠闲作对比,后二句将“厌罗縠”的“吴姬”和贫寒的“织女”进行对比,同是不眠,人生却迥然不同。

突出表达了作者的不平与同情。

7.

(1)指宫女独居深宫的孤单寂寞。

(2)月本无情,清辉遍洒,但在宫女眼中一到寂寂长门,便成独照,可见明月是有意相苦,此说显得“无理”,但于此不难看出宫女愁怨之深:

月亮到此都成“独照”,那么人之孤独不言自明,不言怨而怨自知,可见用语之妙。

8.

(1)A 说明:

诗句描绘的是雕饰精美的门庭内满堂灯火,像是红烛夜市一般的情景,用“攒”(cuá

n)字表示灯火之多。

(2)白诗:

用秋江月夜的寂静,烘托出乐声令人沉醉的效果。

韦诗:

写出环境由喧闹转入寂静,反衬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

(一)

——考点及注意点

考纲要求

1.《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E(鉴赏评价)。

2.《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阐释:

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对于正确分析综合并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果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不能正确理解,也就很难谈得上对于整首诗作分析和鉴赏。

②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一定的思想,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的考查,透视考生的整体概括能力。

③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诗歌是作者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作者的世界观不同,处境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就不同。

古代诗歌阅读,就是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诗歌是艺术地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高考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可以评估出一个人的文学品位。

⑤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属于创造思维的范畴,不但需要调动考生阅读的积极性,还要开动考生主观思维的机器,因此,科学地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

二、整体鉴赏方略

解答古诗鉴赏题,一定要品味语言,披文入境。

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

我们在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

“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

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

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题目。

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二要注意作者。

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等。

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

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

有些解释相关词句(如2003年全国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有时介绍作者(如2005年山东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

四要注意题材。

一般而言,

送别诗

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

咏史诗、怀古诗

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

边塞诗

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

思乡诗(如张籍的《秋思》)、闺怨诗及羁旅诗

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五要注意意象。

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

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

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

六要注意细节。

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的情感。

七要注意“情语”。

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

这里所说的“情语”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

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触摸到诗人的情感脉络。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

(二)

——诗词鉴赏的术语及运用

类别

概念

说明

例句

赏析

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诗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

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

“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

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讲,四联八句,句句对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落叶声对“滚滚”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

“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这首词除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写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春风十里”引杜牧诗,表现往日扬州繁荣景况,是虚写;

“尽荠麦青青”,写今日所见的凄凉,是实写。

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昔盛今衰的感慨。

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起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锦瑟》)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柳永《雨霖铃》)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